地球的圈层结构-详细解析_第1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详细解析_第2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详细解析_第3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详细解析_第4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详细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1.五大连池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③Jl人违池地绘的内部陶圧結构©③Jl人违池地绘的内部陶圧結构地山i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分析】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解答】解:读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层,上地幔中有软流层。故选:B。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的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10多秒的时间,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分析】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解答】解:由题,由于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当地震发生后,纵波传来感受到地震发生,到横波传来,破坏建筑物之间的时间差,为最佳逃生时间。故选:A。读''中亚地壳西藏至准噶尔(沿85°E)的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亚皿梵阿3K至附fl®耶85 ffl地那旨更嘗丽剧ns圏莫霍面是一条水平直线莫霍面是地壳和岩石圈的分界线地壳厚度的变化取决于地表形态的起伏地形高度与莫霍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分析】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解答】解:从图中看出:莫霍面有弯曲,地形高度与莫霍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再根据所学知识:莫霍界面是地幔和地壳的分界线;地表形态的起伏取决于地壳厚度的变化。故选:D。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之处包括()都能通过固体传播都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传播的速度相同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分析】地震波横波(S)只能通过固态物质,纵波(P)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确定外核物质接近液态的主要依据是P波波速突降,S波完全消失.【解答】解: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固体,但纵波也能通过液态和气体,但横波不能;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在不同的介质中,横波、纵波的速度都要发生变化。故选:Do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要厚【分析】读图可知,图中M界面在青藏高原地区深度可达60〜70千米,在青岛附近则仅有30千米左右,由地球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可知,图中M界面为地壳和地幔分界面莫霍面.【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基本上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地势越低,地壳厚度越薄,故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距海的远近,与地壳厚度关系不大;山地、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平原地区为30千米左右;板块张裂处地壳较薄,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较厚。故选:Bo6.生物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只有生物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解答】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故A为生物圈,它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②④正确。除生物圈外,其它圈层也存在生命,①错误;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③错误。故选:D。7.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A为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C圈的主体是陆地上的冰川D.在地球表面附近,地球的各个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分析】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F为地幔,G为地核.【解答】解:从图上看,G为地核,F和E共同构成地幔,D所在圈层是地壳,D、E、F、G为地球内部圈层,B错误;A、B、C共同构成外部圈层,其中C圈层为水圈,图中B圈层位于大气圈层底部,C圈层全部、地壳上部,为生物圈,A、C错误;地球的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D正确。故选:Do8.“庐山三叠泉瀑布”位于江西庐山风景区,涧水汇合,循着天工琢成的三级“冰阶”断崖折叠而下。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如图为“三叠泉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三叠泉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各圈层在地球上是相互渗透和重叠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分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解答】解:各圈层之间可以相互渗透,但不能说相互重叠,A错误;地球的各圈层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转化,故C错误,B正确。物质运动的能量有的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有的来自地球内部,D错误;故选:B。9.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如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读图,回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M1IF读图,回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M1IF一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甲波是纵波乙波是横波乙波无法通过地幔【分析】横波速度慢,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解答】解:从图中看,甲波是纵波,乙波是横波。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①层深2900千米,是地壳和地幔、②是外核、③是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可以通过地幔,但无法通过地核。故选:C。10.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年10月12日22时55分,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属浅源地震,震中正位于广西广东交界处。如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这次地震是由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产生的发生地震时,家在北流市的市民会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摇晃玉林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震源位于图中B层【分析】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解答】解A、震中正位于广西广东交界处,远离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故错;B、 发生地震时,纵波先到达地面,家在北流市的市民会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摇晃,故对;C、 玉林地震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故错;D、 震源深度10公里,应该在地壳,图中A层为地壳,故错;

11.莫霍面深度不一。如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1题。37.0375某匡垠吏養箔曲等深线,分治塑37.0375某匡垠吏養箔曲等深线,分治塑据图可推断()①地地壳厚度最薄①地地壳厚度最薄②地金属矿产丰富③地地幔深度最浅③地地幔深度最浅④地地下水埋藏深【分析】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解答】解:判断图中的等值线的值,①处等深线为(38.5,39),②处等深线(35.0,35.5),③处等深线值为(37.5,38.0),④处等深线的值为(35.0,35.5)。根据地球的圈层划分,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①处等深线比②③④处都深,因此①处地壳最厚,A不对;根据材料信息判断②地地壳较薄,且位于河流流经地区,推测可能堆积了富含金属金属矿产的岩石,B对;从图中看,②④的莫霍界面的深度较浅,地幔深度较浅,③不是最浅的,C不对;根据一般规律,④地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地势较低,是集水区域,地下水埋深浅,D不12.生物圈的特点有(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特殊圈层;是外部圈层中质量最大,空间最广的圈层;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不单独占有空间,融合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中的圈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分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特殊圈层,是自然界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包括了岩石圈的上部、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部,①③④正确。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空间最广的是大气圈,②错误。故选:Do日本探测船“地球号”,从海底向下钻入7000米深处,进行探测、钻孔、取样。这是人类首次尝试钻入地幔层,科学家希望能够揭开地震的成因。据此完成:有关此次钻探到达的地下圈层及圈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均匀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地核分外地核和内地核,以铁、镍为主以上说法都不对【分析】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日本探测船“地球“号海洋中钻探7000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6千米,此次钻探可能到达地幔,地幔的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B正确;钻探不能到达地核,C错误;可以到达地壳,但是地壳厚度不均匀,A错误,D错误,故选:Bo二.解答题(共9小题)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

勘探石油。我国在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发现一个新的油气田,黄河口凹陷油气勘察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再获新的进展。材料二:地球内部构造如图所示。(1) 图中不连续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该界面将地球内部划分成是地幔和地核(2)C地理事物是岩石圈,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3)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为A(填字母)。(4) 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横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有储油构造的是A。■也汪深直■也汪深直【分析(1)地球内部圈层自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地幔以莫霍界面为界,地幔和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为界。(2)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整个地壳。(3)一般认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4)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之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液态、气体之中传播。【解答】解:(1)根据图片,B为地下的第二个不连续界面,为古登堡界面。以古登堡界面为界,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图中C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整个地壳构成的岩石圈。岩浆的发源地是软流层,对应图中的A字母。含油层中存在液态的石油,地震波经过时纵波传播速度会减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的横波会消失,因此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横波。四幅图中A图中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减慢,符合条件,故选:A。故答案为:(1)古登堡界面;地核。岩石圈;地壳。(3)A。(4)横波;Ao15.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迎应(km1215100020003000迎应(km12151000200030008?4<K)0度5000也6000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横波(填文字),B传输介质为固态、液态、气态。图中C-H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D表示莫霍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d,该面以下E代表地幔。图中F处,地震波A消失,地震波B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

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液态,F表示古登堡界面。E(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分析】(1)根据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判断纵波和横波。依据内部圈层的位置判断圈层名称和界面。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判断物体状态。根据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软流层的位置进行判断。【解答】解:(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在地下2900米处消失,表示横波;B为纵波,其传输介质为固态、液态、气态。图中C-H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D是地壳和地面的分界,表示莫霍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地壳,该面以下E代表地幔。地震波中的横波只能经过固态介质,纵波可以经过固态、液态、气态;图中F处,地震波A消失,地震波B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液态,F在地幔和地核之间,表示古登堡界面。地幔E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故答案为:(1)横波;固态、液态、气态。(2)莫霍界面;地壳;地幔。消失;固态;古登堡界面。E;岩浆。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5年11月23日5时2分,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38.0°N,100.4°E)发生里氏5.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km。材料二:图甲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乙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图丙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和上海同时进行了地震波测定,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相比,上海从莫霍界面传至地表用时较短,原因是上海附近地壳较薄,地震波传播用时短。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地震波。图乙中A为横波,B为纵波,请说明判断依据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

播速度快(4)指出该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从西北向东南递减,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此次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地壳“地幔”或“地核”)【分析(1)据课本知识可知,大陆地壳较厚,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最厚,上海位于平原地区地壳较薄。(2)目前人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探索主要利用地震波。(3) 据图示信息可知,A波与B波相比,A波传播速度慢,且在2900千米以下消失,可判断A为横波,B为纵波。(4) 根据甲图中等值线的数值信息写出答案即可;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km,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约10km,地震只能发生在地壳。【解答】解:(1)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上海海拔低,地壳厚度小,故地震波传播用时短。(2)据课本知识可知,人们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目前主要依靠地震波。(3) 图示A的传播速度较B慢,故判断A为横波,B表示纵波。(4) 图示等值线的分布规律,直接读图即可。材料反映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km处,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km,故判断地震震源位于地壳。故答案为:(1) 短;上海附近地壳较薄,地震波传播用时短。(2) 地震波。(3) 横波;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4)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地壳。17.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Xli0000¥I■(1)分辨如图中地震波类型并比较两者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的差异:波是1*Xli0000¥I■(1)分辨如图中地震波类型并比较两者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的差异:波是横波,其特点是速度较慢,且只能通过固体介质。如图中不连续面A是莫霍面,在陆地上其平均深度是33千米:不连续面B是一古登堡面。如图中,自B向下地震波波速岀现的变化是横波消失,纵波速度骤减,这种变化说明该深度以下物质状态不是固态。下列关于C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①②③⑤。(多项选择,全部选对才能得分)岩浆发源地物质状态为固态是一个连续的圈层温度高于D层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体积最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分析】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使人左右摇晃,纵波使人上下颠簸.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地壳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和地壳合称岩石圈;外核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软流层是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的发源地。【解答】解:图示S是横波,P是纵波。横波速度较慢,且职能通过固体介质;纵波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介质。图中不连续面A是莫霍界面,在地下平均约17km,在陆地上其平均深度是33千米,在大洋其平均深度只有几千米。不连续面B是古登堡界面,在这一界面横波消失,纵波减速。B是古登堡界面,B界面以下,该深度以下物质状态不是固态,外地核可能是液态,横波消失,纵波速度骤减。C层是地幔层,上地幔顶部存在一软流层,岩浆发源地,①正确。这层横波可以通过,组成物质状态为固态,②正确。地幔是一个连续的圈层,③正确。由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的温度是越来越高,④错。地球是球体,地球半径约6371千米,地幔厚度接近2900千米,且在地核外部,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体积最大,⑤正确。石油、天然气资源是由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存在于地壳中,⑥错。故①②③⑤正确。故答案为:(1) 横;速度较慢,且只能通过固体介质。(2) 莫霍面;33;古登堡面(3) 横波消失,纵波速度骤减;该深度以下物质状态不是固态。(4)①②③⑤18.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6年11月22日凌晨日本福岛附近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材料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的传播示意图”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外地核 B.岩石圈 C.下地幔 D.软流层(3)图中A、B所表示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分别是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它们之间的圈层叫做地幔。(4) 地震波F为纵波(填横波或纵波),根据地震波向地球内部波速变化可判断D层物质状态分别为液态或熔融态。(5)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或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圈层。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横波速度慢,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解答】解:(1)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地震发生时,福岛的居民会感觉到身体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D正确。(2)由题干可知,2016年11月22日凌晨日本福岛附近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符合的是岩石圈,B正确。(3)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的传播示意图”,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判断,图中A、B所表示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分别是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它们之间的圈层叫做地幔,莫霍面以上部分为地壳,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根据波速大小可以判断,地震波F为纵波,根据地震波向地球内部波速变化可判断D层物质状态分别为液态或熔融态,理由是经过B界面后横波消失。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或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圈层。故答案为:(1)D。(2)B。(3)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幔。(4)纵;液态或熔融态。(5)软流;地壳;上地幔顶部。19.地球内部活动是导致地壳厚度和地势起伏变化的根本原因,地球内部活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读我国某区域地球内部莫霍面等深线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大與札鲁特接翁卡特摒盪例/前1)据图说明莫霍面深度与地势高低的关系。英覆而尊探线大與札鲁特接翁卡特摒盪例/前1)据图说明莫霍面深度与地势高低的关系。英覆而尊探线fkm) 河浇©域布.462)判断图中河流的大体流向,并依据莫霍面等深线分布说明理由。3)推测某地质勘探队利用地震波在该地探测是否有油气资源的最简单方法。4)指出图中四城市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并说明理由。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使人左右摇晃,纵波使人上下颠簸.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计算:太阳高度角H=90°-纬差(纬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求PM间的水平距离需要建立以PM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解三角形即可求答.解答】解:1)据所学知识,大陆地壳厚度较大,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故地势高的地方地壳厚度大,莫霍面深;地势低的地方地壳厚度小,莫霍面浅(或两者呈正相关的关系)。2)水往低处流。读图,河流沿线的莫霍面等深线数值自西向东逐渐减小,说明地势西高东低,因此河流大体自西向东流。3)据所学知识,横波在固体中能传播,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可以传播,故探测是否有油气资源可以测量该地是否有横波穿过或横波速度明显慢于纵波。

(4)据所学知识,正午太阳高度是由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四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距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故四城市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翁件特旗、林西、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故答案为:(1)地势高的地方地壳厚度大,莫霍面深;地势低的地方地壳厚度小,莫霍面浅(或两者呈正相关的关系)。(2)自西向东流。理由:河流沿线的莫霍面等深线数值自西向东逐渐减小,说明地势西高东低,因此河流大体自西向东流。(3)测量该地是否有横波穿过或横波速度明显慢于纵波。(4)顺序:翁牛特旗、林西、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理由: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四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距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庞贝古城是西南角坎帕尼亚地区一座古城,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维苏威火山东南脚下10千米处。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千米,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公元63年2月5日曾发生较强烈的地震,其后的16年里便经常发生小地震。公元79年8月24日地震活动达到高潮,接着维苏威火山开始大爆发,火山喷出的熔岩、浮石、碎石、火山灰埋葬了整座庞贝古城,直到1592年当地修筑水渠时才发现其遗迹。Sig2Sig2地震发牛时,理论上人们会先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摇晃,主要是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掌握地震发生规律既可有效减少危害,也有助于人类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其主要的研究依据是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图1中的乙为横波,请描述地震波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变化的特点。图1中X处为古登堡界面,简述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状态(固、液、气态)的理由。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该层位于图中丄(填序号)。喷发出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牛物圈。【分析(1)据所学知识地震波中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分析即可。结合图1中甲、乙两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和所学知识判断乙为横波;据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科学家能够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据图1中x处位于地下2900千米深处,可判断x处为古登堡界面。x处以下横波不能传播,可判断外核物质的状态和地壳、地幔的物质状态。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喷出地表之后,岩浆中的气体和尘埃会在空中慢慢沉降下来形成火山灰,火山灰可降落到江、河、湖泊之中进入水圈;被水中牛物吸收,进入牛物圈;降落地面之上组成岩石圈的一部分。【解答】解:(1)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横波的传播速度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地震发牛时,地震波从震源传播到地面,纵波先到达,因此人们首先感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人们感到左右摇晃。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进行传播,因此人们可以根据横波、纵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判断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读图1可知,地震波乙的传播速度慢,地震波甲的传播速度快,故判断乙为横波,甲为纵波。读图1可知,x处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为古登堡界面;横波通过X处时突然消失,纵波通过x处时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不能穿越液体,因此判断2900千米以下的外核物质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而地壳、地幔为固态。与课本知识可知,岩浆发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软流层大致位于地下80〜400千米处,据图2信息可知,③代表软流层的位置;岩浆喷出地表之后,熔岩和气体在大气中飘散,逐渐冷却形成颗粒大小不同的火山灰沉降下来,有的进入水圈,有的降落在地表,火山灰含有一定肥力会被植物吸收,从而进入生物圈;没有被植物吸收的火山灰沉积下来构成岩石圈的一部分。故答案为:(1)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故答案为:(1)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横波;地震波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随深度加深而增快,在约2900千米处突然减小。(3)古登堡界面;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4)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大气圈一水圈、生物圈一岩石圈。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8年2月4日21时56分,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北纬24.2度,东经121.72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4级以上地震共186次。图1此次地震震中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图2为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

速度/km时]0M61QOO30CO4000000KM)02据统计,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岩石圈中,图2中岩石圈是指①(填序号)的全部和②(填序号)的顶部。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主要原因是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活跃或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地震波。地震发牛时,作为普诵民众应如何防灾减灾?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演练;准备防灾减灾应急包:掌握防灾减灾方法和技巧,如:不要慌乱,注意观察情况:尽可能关闭电源、煤气等;强震时就近躲避在坚固物体下或靠近墙角,注意保护好头部;就近选择躲避在卫生间等较小空间等。【分析(1)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考查地壳运动的知识,板块是处于运动之中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板块的边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