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_第1页
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_第2页
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_第3页
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_第4页
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藏医药总论

藏医发展、基础理论、专用名词解释、藏药服用方法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1页

藏医药文化发展历史藏族医学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居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步知道了一些动物药理作用。相传在公元前3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说法。当初还没有系统理论,主要靠三种疗法,即放血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疗外伤等等原始简单方法。公元4世纪,天竺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输了《脉经》、《药品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藏医学发展起了主动作用。公元6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404种病方,五种诊疗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2页

藏医药文化发展历史8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玉妥.云登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其中玉妥.云登贡布最为有名。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3页藏医药文化发展历史

玉妥.云登贡布(708-835年)是吐蕃王朝时期最出色医学家,曾担任过赞普御医,是藏医学理论体系奠基人。他走遍西藏各地,广泛搜集和研究民间医方,总结民间医药经验,还屡次赴内地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拜中外名医为师,曾邀请著名中医学家东松(即韩文海)、印度医学家新提嘎瓦、尼泊尔医学家达玛锡拉、克什米尔医学家库雅巴等来藏研讨学术。他结合中外医学结果,编著了30多部医学论著从而形成了藏医一整套体系。伴随医疗实践发展,15世纪以后,藏医逐步形成了北方和南方两大派。北方派稍早于南方派,以强巴.南杰查桑为代表,南方派则以舒卡﹒年姆尼多吉为代表,他们分别总结了北部高寒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4页藏医药文化发展历史地域和南部河谷地带多发病及其治疗经验,各有特点。十八世纪以后,著名医学家帝玛尔·丹增彭者广泛搜集药品标本,编著了《晶珠本草》,收载藏区药名两千余种,对药品形态、性味及功效等均讲述得十分详细。公元191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创办了"门孜康"(医算局),广招门徒,教授医药理论,对藏医藏药发展起到了主动推进作用。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尤其是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藏医药得到了各级领导深入重视与大力支持,使其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各藏族聚居地域都取得到了长足进步。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5页

藏医基础理论藏医药学理论以藏医学经典名著《四部医典》(藏语称居悉)理论为基础。本书是公元八世纪中叶(约748-765年)著名藏医学家宇妥tuo·元旦贡布以藏族原始医药学(本医)为基础,广泛搜集藏医名家名医之临床实践经验,并屡次赴内地、印度、尼泊尔、大食等走访名医,切磋医理,并借鉴和吸收其医学之精粹,花费20多年心血撰写而成。全书共156章,分总则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后继医典四大部分,包括藏医学基础理论、生了解剖、疾病发生原因及规律、发病路径、卫生保健、药品性能、成药方剂、炮制加工、治疗标准和预防等各方面医学知识。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6页

藏医基础理论《四部医典》理论基础,归纳起来就是“龙”(即“隆”)、“赤巴”、“培根”三大原因贯通全书。其理论认为,人体内存有“龙”、“赤巴”、“培根”三大原因和“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液”七大物质基础,以及“粪便、尿、汗”三种排泄物运动改变。在正常条件下,三大原因保持平衡,起着主宰支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功效。一旦三大原因失调,则造成人体出现疾病,伴随三者改变盛衰不一,疾病类型、部位、轻重安危也随之不一,此时三大原因又起着病理机质功效作用。“隆”是主导人体全身各部位一个动力、聚在脑髓、心肺和骨骼里,主管呼吸、循环、感觉、运动,含有"风或气"性质。但其含义和功效比风和气更广。它特征是轻、粗、寒、微、硬、动。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7页

藏医基础理论赤巴”是主导人体各内脏机能活动热能,分散在肝脏和血液中,促进消化、吸收及热能和智慧产生。含有“火”和“热”性质。但其含义和作用比“火”和“热”更广。含有腻、锐、热、轻、臭、泻、湿特征。“培根”含有些人体必不可少运化食物与调整水液等主要作用,存在于脾、胃、膀胱内,能够调整消化及水分代谢,影响人体重和性情,含有“水”和“土”性质。但其含义和作用比“水”和“土”更广。含有腻、凉、重、钝、柔、稳、粘特征。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8页隆:含有粗、轻、寒、微、硬、动六种性质。“粗”特点是性情急躁、舌苔、皮肤粗糙等。“轻”指身轻动作灵敏,性情易变。“寒”指指喜欢就火向阳、避寒就温、食物喜热、喜饮温水热水。“微”指随地可到,无孔不入之意。“硬”则坚硬成形、肚腹坚硬而欠柔软,不易发生泄泻。“动”是情志易激动、处处流动,也与微、轻等亲密相关。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9页

藏医基础理论培根:含有腻、凉、重、钝、柔、稳、粘七种性质。“腻”指粘腻而带有油性,如知苔腻滑、排泄物也多粘腻而有油质之感“凉”为身常凉,因而喜温食热饮。“重”指身体重浊、行动懒慢、不喜活动,患寒性病病情普通较重。“钝”指病情普通较慢,不易转成他病。“柔”指舌苔较薄、皮肤润而嫩柔、疼痛普通也较轻微。“稳”指病情不易产生突变。“粘”指排泄物普通多有粘腻润滑之感。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10页

藏医基础理论赤巴:含有腻、锐、热、轻、臭、泻、湿七种性质。“腻”指面部油腻较多,皮肤油腻分泌较多。“锐”指发病多急,性情也较急躁,患肿块时普通较易化脓。“热”指发病多为热性,喜凉食冷饮。“轻”是指得病较易治、轻松。“臭”指身体常有汗臭味,小便多有味而浓臭。“泻”指食不宜之品易发生腹泻。“湿”指常有水湿痰液、易泻泄、易出现肿湿病症。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11页

藏医基础理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者即使各有特点,自具职能。不过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紧密关系,共同负担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活动。每当三要素及它们内部细目分类在各种致病原因影响下,“隆、赤巴、培根”或十五种内部细目分类,七种基础物质,三种排泄物出现偏盛偏衰,大过不及等反常状态,而失去相对平衡时,人就产生了疾病,则它们又变成了病理性。所以,治疗一切疾病过程中就需要利用食物、生活起居、药品和外治等方法来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协调状态,到达健康水平。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12页

藏医基础理论藏医学把“隆、赤巴、培根”用来解释人生理活动,还用于区分人类型。依据身材、肤色、性格特点,被区分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和各种混合型。隆型人:身材瘦小、驼背、肤色昏暗、话多、易失眠、财运差、喜好唱歌、喜笑、爱吵、好斗、性欲旺盛、酷爱武器、玩耍、性格兼有乌鸦和狐狸特点。赤巴型人:身材中等、多汗、易怒、易饿、易渴、聪明、骄傲自大、皮毛微黄、病情多热性,性格兼有虎、猴、猫特点。培根型人:体格魁梧、肤色白润、性情温和、不爱活动、嗜睡、长寿、性格举止稳重、胸有成竹,好比狮子、黄牛、象特点。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13页

藏医基础理论在七大物质基础中以饮食精微最主要,其它六种物质是依赖于它而生成,即食物进入胃后,经过主咀嚼“培根娘吉”、主生化“赤巴久吉”、主分“精”“浊”“龙米娘”三种主消化和吸收作用消化机能,消化分解出食物精微,再由精微转变成血,依次血转化肉、肉转化脂肪,脂肪转化骨,骨转化骨髓,骨髓转化为精液。因为内、外原因引发胃中三种主消化和吸收机能失调或盛衰是造成胃病主要原因,同时直接关系到人体其它部位盛衰,所以藏医有“胃腑如田,时刻养胃,识此者为维护生命良医也”之说。血是维持生命要素,肉是组成身躯、保护脏腑围墙,骨是身躯支架,骨髓生精,精则能繁衍后代。三种排泄物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新陈代谢产物,七大物质基础,三种排泄物改变活动,都受到三大原因支配。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14页

藏医基础理论关于三大原因病理方面作用:藏医理论认为一切疾病发生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三大原因失调,平衡遭到破坏;外因是生活不妥,起居不适,邪魔作崇。内因与外因有机地联络着,互为因果关系。所以,三大原因在疾病发生中占有主导作用。龙、赤巴、培根三者任何一个原因功效亢进,都可使平衡失调而造成疾病发生。如过分服用苦味药或进食苦味食物,饥饿时暴食,工作过分疲乏,房事过分,悲伤至极,流血过多等都可引发龙病;过食味辛,性热、锐、腻之食物,在烈日下曝晒过久,过分劳累,用力过猛,外力(被棍棒、石块所击或摔跌)损伤,饮酒过分等均可引发赤巴病;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15页

藏医基础理论过服味甘,性凉之食物,饱食静坐,在阴湿处睡觉,暴食高脂肪食物等均可造成培根病。从患病部位讲:髋骼、腰骶、骨骼、关节、耳部是龙病易患之处;胃脘、肚脐、血液、汗腺眼部、皮肤等处是赤巴病易患之处;胸、喉、肺、鼻、胰脏、肾脏、膀胱、舌、脂肪、骨髓等处是培根病易患之处。从时令季节讲:龙病多发生在夏天;赤巴病发生在秋季;培根病多发生在春季。从气侯环境讲:严寒酷冷易发生龙病;过于酷热干燥易发生赤巴病;过于潮湿阴暗易发生培根病。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16页

藏医基础理论从体型分:龙型人和老人易患龙病;赤巴型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培根型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龙型人特点是身体消瘦,面色灰黄,怕严寒,脾气暴燥、爱博斗、喜射击,常和人争吵,喜食酸、苦、辛之食物。赤巴型人其特点是身体常有狐臭、多汗、易饥渴、面色发黄、个性倔犟、自负高傲。培根型人其特点是身体肥胖,脸色发白,怕冷,嗜睡、性情温和。体型首先表现生理特点,另首先又与疾病发生有一定关系。尽管藏医把疾病分为404种,但归纳起来分为寒性和热性两大类。龙病、培根病、慢性病属寒性病;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属热性病。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17页藏医专用名词术语解释1、坏血:即指发生病变血液,临床上多指贫血、多血症(即红细胞增多症)、脏器内淤血等。2、培根坏血:藏医认为,因为跌打损伤,疮疡引发瘀血,肝脏遭受外伤引发瘀血过多或过食用多盐、高酸性、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和经常饮酒,饱时静坐,长久处于阴湿之处,致使大量血液充满于肝脏,引发肝脏负担过重,不能将血液生化为正血,以及因为内外原因引发“龙”、“赤巴”、“培根”三大原因三种消化和吸收机能衰弱而对饮食中精微吸收能力失调,致使精浊血液混在一起,引发肝内坏血增盛,且不能生化为精血等原因,造成血液中“培根”含量增多而引发病状称之为“培根坏血”,多指当代医学所称“高血脂症”等。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18页

藏医专用名词术语解释

3、黄水:藏医认为,血糟粕,进入胆囊分解为胆汁,胆汁便为黄水,它运行于肤肤及关节中间,起着滋润肌肤和润滑关节作用。因为内外原因影响,黄水偏盛或偏衰则产生黄水病。造成湿疹、关节炎、关节肿胀、关节不利等病症。“干黄水”既为“除湿”之意。4、单一型培根病:即指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萎缩性胃炎等。5、木布病:所谓“木布”既为“龙”、“赤巴”、“培根”以及“血液”和“黄水”疾病混合在一起综合性疾病总称。藏医认为“龙”自然色为青,“赤巴”为黄色,

“培根”自然灰色,而“血”为红色,“黄水”自然色为紫黄,混合在一起就变成紫黑色,藏语中“紫黑色”称“木布”,所以“龙”“赤巴”“培根”以及“血液”和“黄水”疾病混合在一起综合性疾病称为“木布病”。其病因包含“热性病因”和“寒性病因”两种。

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19页

藏医专用名词术语解释

热性病因,既过食味咸、酸、甘和高热能、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和经常饮酒,以及猛烈运动和外伤等引发肝内坏血增盛,却不能完成正常正血生化过程,使“精”、“浊”血液混在一起,自肝脏倒流之胃腑,与胃内“培根”粘合并腐化,造成“龙”、“培根”机能失调而产生综合性疾病--“木布病”,称为热性木布病,藏医又称“木布下陷”。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20页

藏医专用名词术语解释寒性病因,即过量使用面食和变质、半生不熟、陈旧性和生食等,造成胃腑不能及时将其消化和吸收,引发胃病“培根”粘液积滞,从而引发胃中“龙米娘”(生消化和精微吸收机能龙)和“赤巴久吉”(主消化赤巴)二种主消化和吸收机能功效消弱,不能完成饮食精微生化而经肝脏九条吸收精微脉道,进入肝脏,造成肝内坏血增盛,却不能完成正常精血生化过程,并倒流至胃内,与胃内“培根”粘合并腐化,引发“龙”、“赤巴”、“培根”机能失调而产生综合性疾--“木布病”称为寒性木布病,藏医又称“木布上阻”。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21页藏医专用名词术语解释

依据“木布病”病因和所患部位,可分为“本位木布”和“异位木布”两种,因为胃、肝、小肠、大肠、分别为“培根”、“血”、“赤巴”和“龙”本位,所以在这四处所患木布病称为“本位木布”。“木布病”在胃腑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培根”病症状,藏医称“培根木布”。按病因和所患部位包含胃炎、胃溃疡、肝内充血、肺和肾脏郁血、多血症、妇科血症等。6、“培根”合并症和混合症:指因为“培根”失调并与龙、赤巴、血为伍引发疾病,包含急、慢性胃肠炎、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等体内消化系统疾病和皮肤湿疹等体外疾病。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22页藏医专用名词术语解释

7、血、胆落于胃肠:应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胃肠炎。8、化合毒中毒症:相当与食物中毒、酒精肝等。9、“亚玛”虫病:“亚玛”是藏医对寄生于人体一个微生虫(细菌)称谓。“虫”在藏医学中被分为外虫和内虫。“亚玛”虫属于内虫中血虫,在生理情况下寄生于人体血管内,随血液循环于全身。“亚玛”虫症好发于头、上颌、面颊、牙床、耳、鼻等部位。分为白亚玛虫症、黑亚玛虫症和花亚玛虫症,症状为烦躁不安、牙和面颊痛、鼻塞、流脓样鼻涕、头痛、偏头痛等。从当代医学讲应为鼻炎、慢性化脓性鼻炎、鼻窦炎、脑神经炎或神经炎引发头部刺痛、偏头痛。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23页藏医专用名词术语解释10、“索龙”病:包含神经功效性紊乱、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引发心慌、心惊、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心神不安、体擅多汗、心绞痛。11、“白脉”病:包含神经性功效障碍和经络疾病引发偏瘫、口眼歪斜、肢体麻木。12、“冈巴”病:包含经脉炎、痹症或“冈巴血症”包含坏血上壅引发眼部充血、嘴唇、面颊、指尖发紫、头痛、胸背疼痛、牙龈脓肿出血、气短。13、“宁龙”病:包含心肌缺血,心律不齐,神志紊乱,精神恍惚,胸闷,气短,失眠,心慌,耳鸣,颤动,健忘。14、“妇科血症”:包含月经不调、闭经引发痛经、腰膝酸痛、小腹胀痛。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24页藏医专用名词术语解释15、“妇科龙症”:包含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月经失调、崩漏带下。16、“妇科森症”:包含子宫内膜炎,慢性宫颈炎,阴道炎,附件炎等。17、“培根诸病”:包含胃炎、胃溃疡、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胆汁返流性胃炎。18、“木布堆塔”:包含急性肠胃炎、急性肝炎。19、“培龙”头痛病:包含脑供血不足、脑缺氧引发头痛、偏头痛、头晕。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25页藏医专用名词术语解释20、“钦查木布”病:肝炎、肝肿大、肝硬化。21、“查龙”病:高血压引发胸背疼痛,呼吸困难,头晕头痛,耳鸣。22、黑脉病:黑脉指血管,包含整个血液系统。黑脉病包含心血管在内血液循环系统中各种疾病。23、隐热:患者体表展现寒热病症状,但热病却隐藏在内,要直接按热病治疗引出热病后,再用寒性药品治疗,才能医治隐热病。24、陈旧热:《四部医典》中记载,日久成疾,极热过久,形成陈旧热。25、“龙血不调”:相当于中医气血不调。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26页藏药服用时间及方法、禁忌1、服用时间:藏医认为“隆”病多发生在拂晓和下午,“赤巴”病多发生在中午和晚上,“培根”多发生在早晨和黄昏,所以治疗“隆”病药普通需在拂晓和下午服用,治疗“赤巴”病药普通需在中午和晚上服用,治疗“培根”病药普通需在早晨和黄昏服用。通常1日2-3次,并依据病情及药品性质、功效不一样调整次数。疗程5-15天,详细天数应依据病情而定。2、口服散直接由开水或温开水送服;汤散由水煎煮后滤取药渣服用药水;煮散由水煎煮后汤、药一起内服;外敷散直接或与某种基质混合后敷于伤口;鼻吸散将药品粉末直接用鼻吸入;烟熏散将药品粉末燃烟,用鼻吸入;煎洗散由水煎煮后用以洗涤患处。3、丸剂普通依据丸粒大小吞服或嚼碎后服用。藏医药总论专题知识专家讲座第27页藏药服用时间及方法、禁忌4、用药期间要求患者忌口,禁用陈旧、酸腐、辛辣(酒、辣椒、大蒜等食物)、生冷食物,预防受凉。部分药品用,甚至需禁止房事,以利于让药品充分吸收。部分药品孕妇及小儿慎用。5、珍宝类药品作为名贵藏药可在普通时间内服用,但为了到达最正确疗效,可取药1丸略捣碎后用温开水浸泡一夜,次日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