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轧SSP出口区域跟踪程序优化_第1页
粗轧SSP出口区域跟踪程序优化_第2页
粗轧SSP出口区域跟踪程序优化_第3页
粗轧SSP出口区域跟踪程序优化_第4页
粗轧SSP出口区域跟踪程序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粗轧SSP出口区域跟踪程序优化

Summary:在现代化工业控制系统中,跟踪控制系统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便于操作人员随时掌握全线物料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生产控制功能都依赖于跟踪系统。在热连轧生产线中,由于生产线长、生产节奏快,一旦跟踪系统出错,将直接影响生产,甚至造成生产事故。Keys:粗轧、跟踪、映像、程序优化OptimizationofSSPexittrackingprogramYangFuhua1(1.BaosteelZhangjiangIorn&SteelCo.,Ltd,Hotrollingmill,Majorelectricalengineerforroughrolling)Abstract:Inthemodernindustrialcontrolsystem,trackingcontrolsystemhasbecomeanindispensablepart:ontheonehand,itisconvenientforoperatorstograspthedistributionofallmaterialsatanytime;Ontheotherhand,moreandmoreproductioncontrolfunctionsrelyontrackingsystems.Inhotcontinuousrollingproductionline,astheproductionlineislongandtheproductionpaceisfast,oncethetrackingsystemgoeswrong,itwilldirectlyaffecttheproductionandevencauseproductionaccidents.Keywords:roughrolling,tracking,Image,programoptimization0前言通常,L2和L1中都包含跟踪系统,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L2的跟踪系统主要负责全线的宏跟踪,如板坯在不同区域间的运动、传递等,用于协调生产节奏;而L1的跟踪系统负责单块钢板的微跟踪,如根据实际信号判断钢板的具体位置等,用于具体设备的控制。湛江钢铁2250热连轧跟踪系统L1部分由TIMEC公司开发,L2部分为宝信开发。为了便于程序的移植,外方跟踪系统采用了模块化的方式编写;但这些程序模块缺少必要的说明信息,导致跟踪程序难以理解,这大大增加了跟踪系统的维护难度。目前,外方跟踪系统中还存在一些逻辑错误和设计不合理之处,在特定的情况下将导致生产隐患,如辊道控制权冲突、中间坯的长度及位置不准、区域间交接错误等。同时,原跟踪系统也难以适应高节奏生产,制约了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总的来说,目前2250粗轧跟踪的主要问题是维护困难、存在隐患、效率不足。[1]1概述2250的L1跟踪包括5大区域:MTK1(除鳞箱入口至侧压机出口)、MKT2(侧压机出口至R2出口)、MIT3(R2出口至F1)、MTK4(F1至F7)、ROT(F7至卷取);板坯库、加热炉、及卷取后方的运输链跟踪不属于L1跟踪的范围。如下图:在2250的L1跟踪系统中,使用了大量的传感器来检测板坯的实际位置,这些传感器可分为两类:HMD(HotMetalDetector,热检)以及压力检测单元(如轧机、立辊等)。2跟踪系统介绍L1跟踪系统主要通过处理传感器反馈信号计算钢板位置,判断钢板分布状态并辅以跟踪校正和信号屏蔽等功能,最终获取钢板的精确位置,达到为轧线设备提供控制依据的目的。

2.1跟踪系统的功能及数据L1跟踪系统主要功能包括:1.处理传感器信号;2.计算钢板的头尾位置;3.判断钢板分布状态;4.跟踪校正功能与信号屏蔽;5.为轧线设备提供控制依据。L1跟踪系统结构中的核心是跟踪数据,跟踪数据直接为设备控制提供依据。跟踪数据包含跟踪区域内钢板跟踪点数据,跟踪区域内辊道跟踪数据,跟踪区域数据,跟踪区域边界位置数据,边界传感器数据,钢板头尾锁定数据,跨区域数据,设备区域数据等。下面简单介绍几个,详细的介绍在跟踪系统的数据结构中。1.对每一块钢板创建两个跟踪点(头和尾)。跟踪区域内钢板跟踪点数据描述了在该跟踪区域内的跟踪点个数,状态字(有无头,有无尾),类型(头/尾),位置,所处的区域辊道号,对应钢板长度,对应钢板钢号,对应内部钢板号。2.跟踪区域内辊道跟踪数据描述了在该跟踪区域内的辊道组个数,钢板个数,每组辊道上游和下游对应的钢板钢号,每组辊道上对应钢板的跟踪点(头/尾/空),每组辊道上是否有钢,每组辊道对应钢板是否出错,每组辊道对应钢板头尾时是否需要校正。3.跟踪区域数据描述了在该跟踪区域内的最下游辊道号,每组辊道区域长度,每组辊道的DeltaLength(分头和尾)。4.跟踪区域边界位置数据描述了该跟踪区域的最下游辊道号,该区域内所有辊道边界距该区域最上游边界距离。5.边界传感器数据描述了在辊道边界的热检的点亮延迟断开信号,正向点亮脉冲信号,反向点亮脉冲信号,正向熄灭脉冲信号,反向熄灭脉冲信号,点亮脉冲信号,熄灭脉冲信号。6.跨区域数据描述了跨区域需要调整的钢板号,即将跨越到的区域,跨越命令和跟踪清除等。7.设备区域数据描述了模拟时板坯个数,每个板坯的板坯号和所在设备区域号。[2]2.2粗轧跟踪典型故障2.2.1映像跟踪出错SSP轧制短板坯的过程中,板坯尾部离开SSP入口区域运行至出口区域时,由于SSP出口HMD信号闪烁,导致SSP跟踪出错(板坯实物与影像位置不一致),造成轧线停轧。2.2.2映像长度异常当钢板跨越不同的跟踪区域时(如尾部在MTK1,头部在MTK2),可能因为卡钢、打滑等原因造成钢板映像长度异常,如下图所示。实际板坯卡在SSP内,由于SSP出口热检一直处于点亮状态,根据位置锁定功能的要求,在SSP出口热检未卸载前,板坯尾部位置被锁定在SSP出口热检。而此时板坯头部位于MTK2中,并不知道尾部被已被仪表信号锁定,仍随着辊道运转而向R1轧机前进,导致板坯映像长度严重偏离实际情况。2.2.3MTK1/MKT2跟踪交接异常在高节奏生产时,有时需要在R1入口区域摆钢。此时如果板坯尾部在向上游方向移动时越过MTK1和MTK2的边界热检,则需要执行从MTK2到MTK1的跟踪交接。之后,板坯向下游方向移动时,因为此时MTK1的辊道无速度,板坯映像尾部会停在MTK1和MTK2的边界位置(MTK1侧),无法实现从MTK1到MTK2的跟踪交接,如下图所示。2.2.4R1/R2间辊道控制权冲突原有粗轧跟踪系统设计时限定:在同一组辊道上,最多只能存在一块板坯,否则会出现辊道速度控制权冲突,随后导致跟踪系统保护性停车。按照工艺限制,R1轧制完毕后,中间坯最大长度可达20米,而R2轧机倒数第二道次最大出口长度可达45米。如果R1轧制完最后一道次时,R2轧机的末道次尚未咬钢,很可能出现如下图所示的情况:此时R2轧机入口钢板的尾部仍位于CN2Z,一旦R1轧机出口钢板的头部进入CN2Z,就会导致跟踪报错并触发保护。该问题曾在生产中多次出现。3粗轧跟踪典型故障的解决方案3.1映像跟踪出错经过调研ODG曲线分析HMD闪烁时间基本在0.5s以内,偶有出现2s左右的,因此优化HMD滤波时间,由原来的0.5s延长至3s且在SSP出口HMD检测处增加遮光片以减弱信号检测。3.2映像长度异常R2轧机在反向道次轧制时,R2受载后,钢板尾部位置即锁定在R2出口116.291米,而钢板头部位置则不断向上游移动,导致板坯映像变短乃至消失。正常生产时,位置封锁功能处理完毕R2反向道次受载脉冲后,钢板的尾部位置小于R2轧机位置(116.29米);且尾部位置会随着轧制进行不断减小。出现异常时,位置封锁功能处理完毕R2反向道次受载脉冲后,钢板的尾部位置仍大于R2轧机位置。此时,模块HT_0TRK_TZMV2_A_1的输入信号中,封锁条件依旧满足(R2EZ、R2XZ辊道为自动状态),且钢板尾部位于R2XZ区域(尾部位置116.291米),因此启动位置锁定;此后,不会再有R2反向受载脉冲信号来解除位置锁定,导致钢板尾部位置被一直固定在116.291米。计划解决措施分为几方面:调整R2轧机跟踪锁定功能的投用条件;延长R2解除跟踪锁定的信号时间。3.3MTK1/MTK2跟踪交接异常生产中,SSP区域实际板坯落后于映像,且映像长度变长。进入R1轧制完毕第一道次后,钢板映像长度已远远大于真实板坯长度,导致生产异常。初步分析数据发现,在SSP出口的热检ED101/2,持续有信号的时间较正常生产板坯长。根据MTK1的跟踪封锁逻辑,板坯尾部在ED101/2卸载前被锁定在此位置,而此时,板坯头部已进入MTK2,且位置值不断增加。计划整改措施为在R1、R2轧机卸载后,使用道次预测出口长度对钢板位置进行校正。可解决各种因为传感器仪表信号异常导致的映像长度不准。3.4R1/R2间辊道控制权冲突调查发现,中间辊道CN2Z实际包含3个变频器分组,每个变频器分组对应的辊道长度为8米。如果按照变频器分组,将CN2Z辊道划分为三个独立的辊道,则能有效避免高节奏生产时,R1、R2间辊道控制权冲突的问题,如下图所示。同样的轧制节奏下,R1出口钢板向下游移动时,触发辊道控制权冲突的位置后移了16米,上游钢板有充分的缓冲距离,能有效避免此类跟踪异常。调整前后的MTK2辊道分组长度及编号如下表所示。与此同时,将CN2Z辊道划分为三个辊道,有助于提升R1生产节奏。在原有系统中,为了避免CN2Z控制权冲突,可通过操作员临时禁止R1末道次进钢来确保安全。优化后,R1轧机生产时基本无需考虑R2入口板坯的影响。此外,将CN2Z辊道划分为三个辊道,也有助于提升R2的节奏。在原有系统中,R1出口板坯和R2入口板坯的最小间隔为24米。优化后,该间隔缩小为8米。按照中间坯传输速度为4米/秒设定,可减少4秒的传输时间,即使考虑到板坯间防碰撞距离(通常设置为15米),也可减少2秒的传输时间。优化MTK2的辊道分组,不但对MTK2跟踪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R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