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均匀分布是由于种群成员之间进行什么引起的
A.竞争B.争夺资源C.种内斗争D.他感作用()
2.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谢尔福德B.达尔文C.奥德姆D.莫比乌斯
3.限制橡胶只能在热带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B.温度C.光照D.地形
4.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A.大型哺乳动物B.小型哺乳动物C.土壤动物D.木本植物
5.有发达的根系,叶面积很小,叶片化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这种植物是
A.少浆植物B.多浆植物C.湿生植物D.中生植物
6.我国中部山区,阴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7.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的循环是()。A.地球化学循环B.生物循环C.沉积型循环D.气相型循环
8.下列关于生态失调表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灾害增多B.资源衰退C.食物网结构更加复杂D.污染增多
9.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和繁殖单位是()
A.种类B.个体C.种群D.群落
10.领域的特性不包括()。A.更换性B.排他性C.伸缩性D.替代性
11.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
12.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属于()。
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三级消费者
13.小地老虎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总积温为K1,某地年总积温为K,那么小地老虎在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是()
A.K-K1B.K/K1C.K+K1D.K1/K
14.某种狐狸耳朵很小,下巴钝圆,根据生态学原理,这种狐狸应该生活在()地区。
A.非洲B.赤道附近C.温带D.北极
15.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个体数属于群落数量特征中的()。A.频度B.密度C.多度D.优势度
16.一般来说,生态系统可以缺少的组分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成分
17.欧洲的石楠群落演替属于()。A.世纪演替B.长期演替C.快速演替D.周期性演替
18.我国西部大开发提出退耕还林(草)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畜牧业B.改善生态环境C.开展生态旅游D.提高木材产、蓄量
19.高尔基体中,寡糖链的合成与加工非常像一条装水线,N-连接和O-连接糖基化最后一步都是要加上唾液酸此可推测催化唾液酸转移酶最有可能存在于高尔基体的()。
A.(;GNB.顺面膜囊C.中间膜囊D.反面膜囊和TGN
20.对于一个稳定的森林或草原生态系统来说,其各组成成分中,唯一可缺少的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机环境
21.面粉中的黄粉虫具有()特征。
A.随机分布B.聚集分布C.均匀分布D.扩散分布
22.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
A.阶段性B.限制性C.补偿性D.不可替代性
23.通过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著名“十分之一”定律的生态学家是()。A.奥德姆B.林德曼C.谢尔福德D.克列门茨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是一个动态系统B.食物链营养级数目无限C.能量单向流动D.具有自我调控能力
25.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A.成群型B.均匀型C.随机型D.聚集型
26.群落发育初期的主要标志是()。A.植物优势种的良好发育B.植物伴生种的良好发育C.植物建群种的良好发育D.植物亚优势种的良好发育
27.在我国,黑龙江省是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地方,此现象是()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的表现。
A.日照长度B.日照强度C.常年温度D.有效积温
28.硅藻每年有春秋两次密度高峰,其原因主要是()。
A.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B.生物适应性变化引起的
C.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变化引起的
D.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
29.在PH值为7.5以上的石灰性土壤中,Ca常和下述哪种营养元素结合而降低该元素对作物的有效性()
A.NB.PC.KD.以上三者
30.必须经常或暂时居住在寄主体上并从寄主处获得营养,这种寄生生物是()。
A.兼性寄生生物B.专性寄生生物C.腐性生物D.碎食性生物
二、填空题(20题)31.广义的共物包括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______。
32.浮游生物的爆发,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即赤潮,又称红潮。是由于水中______等营养物质过多形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这些浮游生物骤然增殖造成的。
33.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
34.某些动物占据一定的空间,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行为称______行为。
35.土壤是生态系统中______的重要场所。
36.除太阳以外的为生态系统补加的一切能量称为()。
37.在年龄金字塔图形中,宽窄代表了种群数量的______。
38.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正好抵偿呼吸作用的消耗,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
39.生物群落的发生一般要经历入侵、______、竞争和反应等过程。
40.水生生物群落,根据环境的不同又可分为海洋生物群落和______。
41.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一般表现在坡向、坡位、坡度和______。
42.自然环境中,一切直接、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要素,称为______或生态要素。
43.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称为__________。
44.植物受到动物啃食的受伤枝条,在短期内尖端木质化或整枝掉落,这是植物______的特点。
45.生态学的发展时期可分为萌芽时期、建立时期、______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46.绿色植物处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第______营养级。
47.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中的______。
48.在环境条件(食物、领地和邻近其他有机体)没有限制性影响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叫______。
49.种群的分布型一般可分为______、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50.豆科作物根系上的()对于改善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
三、判断题(10题)51.生态优势种最显著的特征是生物个体最大。()
A.正确B.错误
52.昆虫的季节消长因气候条件的改变而有不同的表现。()
A.正确B.错误
53.pH<3时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大多数生物将不能存活。()
A.正确B.错误
54.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寄生关系。()
55.夜间辐射冷却时,靠近坡面的空气冷却得快,因此山谷底部的温度较低,山谷中上部温度较高。()
56.“赤潮”是由氮磷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所致的。[]
A.正确B.错误
57.温室效应是解释全球变暖的理论。()
A.正确B.错误
58.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物质生产总称为次级生产。()
A.否B.是
59.在光、温、水和地形等生态因子中,地形是直接因子。()
60.含石灰质的土壤中,蜗牛的数量会增多,这是由于不同的土壤条件引发产生了不同的生物种群。()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61.简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62.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63.丹麦植物学家饶基耶尔(ChristenRaunkiaer)按照更新芽或休眠芽的位置,把高等植物分为哪几种主要的生活型?
64.简述种群对空间的利用方式。
65.简述有毒物质的富集及其危害。
五、论述题(5题)66.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67.论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68.论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途径。
69.论述磷循环的过程、主要特点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70.比较r对策和K对策的特点。
六、单选题(0题)71.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
A.逐级递减B.逐级增加C.保持不变D.先增后减
参考答案
1.C
2.D
3.B
4.D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木本植物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
5.A
6.D
7.B生物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的循环。
8.C
9.C
10.A
11.A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12.C
13.B
14.D
15.A频度是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发现的频度,即指某物种在样本总体中的出现率。
16.B
17.D
18.B
19.D
20.B
21.C
22.C
23.B
24.B
25.C只有当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随机型。
26.C
27.D
28.D
29.B
30.A
31.信息流信息流
32.氮、磷
3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
34.领域领域
35.物质和能量交换物质和能量交换
36.辅助能辅助能
37.大小
38.光补偿点光补偿点
39.定居
40.淡水生物群落
41.海拔高度
42.生态因子生态因子
43.社会等级
44.补偿作用补偿作用
45.复合体复合体
46.一一
47.基本功能单元基本功能单元
48.内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
49.均匀型
50.根瘤菌根瘤菌
51.B
52.A
53.A
54.N
55.Y
56.A
57.A
58.Y
59.N
60.A
61.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有三个阶段。①裸地形成。没有植物生长的地面称为裸地,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裸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类:地形、气候、动物牧食和人类活动。裸地的共同特征是环境条件比较极端,或者潮湿,或者干燥,常常盐渍化程度严重,等等。原生裸地的条件比次生裸地更为严酷,一般群落形成的速度比次生裸地缓慢。②物种传播。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物种扩散有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两种类型。植物主要以被动形式扩散,主要依靠风力传播。被动扩散的动力还有水、人和动物的活动。有些植物的繁殖体具有钩、刺、芒、黏液,可以依附在动物体上传播。有的则种皮坚硬或是浆果,靠动物吞食后到处扩散。主动扩散一般针对动物而言。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动物总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向新的区域扩散,如飞行和洄游。有些植物的繁殖体也能进行主动扩散,有些植物则依靠根茎向外蔓延。③物种定居。生物扩散到一个新区后,定居成功的可能性和扩散距离及对新区域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关。最迅速定居成功的是扩散力很强、对环境条件忍受幅度大的物种。先锋物种有开拓新区的能力。在原生裸地最初形成的只能是地衣群落。而在次生裸地,一般最早形成苔藓群落或杂草群落。随先锋植物进入新区的还有昆虫、螨类等开拓性动物。
62.(1)影响生物生长:温度对生物生长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三基点”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能促进生长。(2)影响生物发育。(3)温度能制约生物的分布。(1)影响生物生长:温度对生物生长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三基点”,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能促进生长。(2)影响生物发育。(3)温度能制约生物的分布。
63.(1)一年生植物。(2)隐芽植物或地下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地上芽植物。(5)高位芽植物。(1)一年生植物。(2)隐芽植物或地下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地上芽植物。(5)高位芽植物。
64.种群利用空间的方式分为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两大类。分散利用是以个体或家族生活方式的物种占有特定的空间并不允许同种的其他个体在其空间内生活的空间利用方式。共同利用指以集群为生活方式的种群对其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这两中空间利用方式各有优缺点与物种的形态、生理、生态、遗传等特征密切相关。种群利用空间的方式分为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两大类。分散利用是以个体或家族生活方式的物种,占有特定的空间,并不允许同种的其他个体在其空间内生活的空间利用方式。共同利用指,以集群为生活方式的种群对其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这两中空间利用方式各有优缺点,与物种的形态、生理、生态、遗传等特征密切相关。
65.有毒物质是指对有机体和人本身有毒害的物质,如有机合成农药,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物质等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水、土、食物的聚集,对在生物链上的每一个生物产生影响,并随食物链而富集,危害人类健康。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其浓度提高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倍,使本来不产生毒害的低浓度,变成危害严重的高浓度,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如著名的日本水俣病(汞中毒)就是这么引起的。食物链富集还可以通过生物将有毒物质扩散到很远的地区,甚至遍及全世界(如DDT),就连南极企鹅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难幸免。
66.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再生资源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再生资源能
67.(1)组成特征。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组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根本标志。(2)空间特征。生态系统通常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是生物体与环境在特定空间的组合从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3)时间特征。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生态系统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4)功能特征。生态系统的代谢活动和功能过程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参与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来完成的系统的各组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5)开放(1)组成特征。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组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根本标志。(2)空间特征。生态系统通常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是生物体与环境在特定空间的组合,从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3)时间特征。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生态系统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4)功能特征。生态系统的代谢活动和功能过程,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参与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来完成的,系统的各组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5)开放
68.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现有竞争排斥现象。(4)生态位分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多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不同的:每一物种的生态位都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这种现象叫做生态位分离。如在非洲草原的各种食草动物之间似乎并不发生利害冲突就是采取觅食不同种类食物或同一种类的不同部位或出现在不同时间和季节或分散在不同地点等方法使生态位分离。(5)生态位压缩、释放和移动。由于别的物种入侵导致原有物种生态位变小而生态位压缩。生态位释放是当群落中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生态位移动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种由于种间竞争的减弱而发生的生态位变化。(6)生态位的动态。大多数生物的生态位是依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现实生态位可以被看作是基础生态位的一个变化的亚集。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现有竞争排斥现象。(4)生态位分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多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不同的:每一物种的生态位都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这种现象叫做生态位分离。如在非洲草原的各种食草动物之间似乎并不发生利害冲突,就是采取觅食不同种类食物或同一种类的不同部位,或出现在不同时间和季节或分散在不同地点等方法使生态位分离。(5)生态位压缩、释放和移动。由于别的物种入侵导致原有物种生态位变小而生态位压缩。生态位释放是当群落中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生态位移动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种由于种间竞争的减弱而发生的生态位变化。(6)生态位的动态。大多数生物的生态位是依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现实生态位可以被看作是基础生态位的一个变化的亚集。
69.(1)过程:①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②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③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片区质量分析及总结计划
- 学校如何落实素质教育
- 少先队大队部工作总结
- 四害防治服务合同(2篇)
- 教科版(2017)科学五年下册《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 房源共租协议
- 林木砍伐与补植合同
- 景点资源共享协议
- 医务人员礼仪培训
- 餐饮年终工作总结
- 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中小学教师类D类)综合应用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
- 智算中心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 二十届三中全会试题及答案
- 睾丸扭转术后护理查房
- DB13(J)-T 8550-2023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编制深度与查验标准
-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与相关事故案例培训课件
- 专业法律风险评估
- (正式版)CB∕T 4548-2024 船舶行业企业相关方安全管理要求
- 拖欠租金起诉状模板范文
- JT-T-4-2019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
- 2024年工程防水施工合同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