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_第1页
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_第2页
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_第3页
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_第4页
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1页概述1定义

组成——补益药为主功用——补益气血阴阳主治——虚证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2页2分类

补益剂·概述补气——气虚证补血——血虚证补阴——阴虚证补阳——阳虚证气血双补——气血两虚证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3页3补益形式补益剂·概述直接补益补气生血阴阳互求子虚补母补益先后天间接补益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4页(1)区分证候虚实真假(2)重视调理脾胃(3)虚中夹实宜兼顾(4)煎服方法(5)不可滥补补益剂·概述4使用注意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5页第一节补气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6页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动则喘,食少便溏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7页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配伍意义益气补脾补气健脾健脾渗湿益气和药(君)(使)(臣)(佐)人参益气健脾甘温平补脾胃之剂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8页使用关键点治疗脾胃气虚证代表方与基础方临证加减

兼气滞腹胀者兼痰湿咳嗽者兼湿阻气滞者挟湿泄泻者中气下陷者加陈皮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加陈皮、半夏加陈、夏、香、砂加药.莲.薏.扁.砂.桔加芪.升.柴.归.陈,去苓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9页1、长于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兼可保肺。2、药性平和,补而不滞,培土生金,脾肺并治。3、参、苓、术共为君药,桔梗多重意义。“参苓白术散”提要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10页“补中益气汤”提要1、重用黄芪为君,配伍升、柴组成补气升阳组方模式2、治疗气虚清阳不升常见方3、表达“甘温除热”之法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11页临床表现主要有三方面特征:

1.脾胃气虚之象

2.病在五官头面

3.多呈间歇性发作

脾不升清证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12页患者,男,38岁。左前额痛已4年,继牵及左颈、头顶、项背。痛势绵绵,遇烦劳则甚,夜不能寐,头晕,体倦乏力,纳差,心悸气短,某医院诊为神经官能症,屡治无效。诊见:面色萎黄,语音低微,表情冷淡,四肢不温。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滑,脉沉细。头痛案

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13页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党参20g、白术15g、当归9g、陈皮6g、柴胡6g、升麻6g、炙甘草6g、蔓荆子9g、川芎9g)。二诊:服药4剂,头痛已减,精神好转,纳增,已能入睡。宗原方,再服4剂,头痛大减,已不头晕,心悸、气短亦除。嘱按原方,再服4剂而愈。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14页(1)肌弛缓性疾病:如子宫脱垂、胃肝脾肾等内脏下垂、胃粘膜脱垂、脱肛、疝气、膀胱肌麻痹而致之癃闭、重症肌无力、肠蠕动弛缓引发虚性便秘等。(2)气血津精下泄:久泻久痢,崩漏带下,便血尿血,遗尿遗精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等。中气下陷证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15页①病程较长,普通在数月致1~2年之间。②连续低热,或壮热不退,饮食失节或过分疲劳时加重。③兼有脾气亏虚或气血两虚症状。④用甘寒养阴,苦寒清热之剂,或使用各种抗生素无效。气虚发烧证含有以下表现2项以上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16页患者,女,28岁,以间断性低热1年为主诉于1997年8月5日初诊。患者1年前无显著诱因出现低热,经治疗热退(详细用药不详)。今后低热经常发作,体温波动在37.2~37.7℃之间,午后为甚,劳累后亦加重,恶风汗出,渴喜温饮,全身乏力,时感头痛,纳眠尚可,二便调,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细无力。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17页证属气虚发烧,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党参10g,炒白术9g,当归6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6g,白芍15g,白薇10g。

二诊:6剂药后,低热渐退,体温波动于36.8~37.1℃之间,身渐有力,头痛依然,舌脉同前,上方加生龙牡各30g,继服6剂。前后共服药20余付,疾病告愈。(白薇、白芍、知母、生龙牡、银花、连翘)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18页补脾气三方学习要求1、全方面掌握四君子汤组成、功用、主治、制方原理、衍化方剂。2、掌握参苓白术散君药与桔梗配伍意义。3、掌握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君意义。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19页玉屏风散(《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卷150)

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20页组成益气固表助君药补气疏风散邪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肺脾并补(君)(臣)(佐)配伍意义黄芪白术防风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21页临床应用1、体虚易感风邪2、表虚自汗扶正固表御邪

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22页生脉散(《医学启源》)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23页配伍意义人参——益气生津(君)麦冬——养阴生津

(臣)五味子——固敛气阴(佐)补敛气阴(津)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24页主治兼有耗泄之征者尤宜气阴两伤证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25页临床应用沿革

《赤水玄珠》:“肺气大虚,气促上喘,汗出而息不续,命在须臾”肺气大虚,气阴耗泄张元素:“肺中伏火,脉气欲绝”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26页此说影响极大,甚至源流不清,始末倒置。李杲:夏月热伤元气,汗泄津伤。吴鞠通:“暑温因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司留恋”,而致“汗多而脉散大”。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27页临床应用1、气阴两虚证2、常见于呼吸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28页第二节补血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29页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方》)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30页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滋阴养血养血和血(血中血药)(血中气药)配伍意义补而不滞,通而不破(君)(臣)(佐)配入补气药是否可加强补血之效?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31页张璐:“四君子乃胃家气分之专药,胃气虚而用之,功效立见。即血虚用四物,亦必兼此。故八珍之主治,不独气血两虚也,即血虚者,亦须兼用。但补气则偏于四君,补血则偏于四物。若纯用血药,不得阳生之气,阴无由以化也。若纯用血药,不得阳生之气,阴无由以化也。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32页本方为补血之剂,为何以补血活血立法?组方结构活血补血本方为何常作为妇科调经之用?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33页2.《局方》用于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四物汤应用源流1.原为跌打损伤而拟;3.明代始用于治疗各种血虚证候。4.汪昂将其列为补血首方,又称其为“血病通治方”(源于胶艾汤)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34页四物汤关键点补血代表方调经常见方血病通用方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35页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36页问题1.补血之剂,为何配伍补气药?2.补血之剂,为何重用补气药?3.本方是否可治疗气血两虚之证?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37页本方关键点重用黄芪之意在于益气固表以挽回浮阳由黄芪配伍当归组成,二者之比为5:1若以黄芪补气生血则普通2~3倍于当归原为血虚发烧证而设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38页归脾汤(《正体类要》)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39页组成心脾气血两虚证人参芪、术、草龙眼肉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益气健脾补血养心安神脾不统血证人参龙眼肉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40页气血双补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41页八珍汤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加姜、枣)常见衍化方气血双补代表方剂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42页炙甘草汤

(《伤寒论》)“复脉汤”本方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43页配伍意义制方原理证候病机本证之成因于阳气与阴血俱虚脉之搏动,缘于阳气鼓动阴血治法益气养血以复脉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44页炙甘草、人参、大枣生地、麦冬、阿胶、麻仁桂枝、生姜、清酒炙甘草生地益气补脾养心养血滋阴充脉通阳气以复脉益气养血,通阳复脉功用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45页临床应用使用指征:心悸,脉结代属气血(阴阳)不足证者。证由外感而致者尤宜。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46页后世应用发展1.方中诸药多入肺经,《外台秘要》用治“肺痿”。2.《医学入门》:“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改变之者”。3.吴鞠通去方中姜、桂、参、枣之温,加白芍而成滋阴之“加减复脉汤”,故后世又称本方为“滋阴祖方”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47页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大全》)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48页思索本方由何方加减而成?加减之理怎样?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49页第四节补阴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50页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51页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配伍意义填精益髓养肝涩精补脾固精泄肾浊,防熟地之滋腻清相火,制山茱萸之温渗脾湿,合山药以健脾滋肾阴(佐)(臣)(君)平补肾阴之剂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52页配伍特点功用主治用方关键点肾虚+阴虚临证加减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53页本方要求全方面掌握组成、功用、主治、制方原理用药剂量百分比、配伍特点及加减衍化方剂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54页左归丸(《景岳全书》)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55页本方关键点组成

六味地黄丸去“三泻”,加杞、龟、鹿、菟、膝而成。使用注意

用药滋腻,不宜久服。功用

纯甘壮水,阳中求阴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56页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57页1、本方立法组方表达了作者何种学术观点?思索3、本方与知柏地黄丸功用、主治有何异同?2、本方与六味地黄丸功用、主治有何异同?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58页一贯煎(《柳州医话》)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59页立法

滋阴疏肝

制方原理生地、北沙参、麦冬、当归身、枸杞子

——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川楝子——疏肝理气主治

阴虚肝郁证配伍意义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60页阴虚临床应用用方关键点肝郁+肝经循行所过部位之胀痛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与逍遥散临床应用之异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61页第五节补阳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62页肾气丸(《金匮要略》)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63页立法温补肾中阳气,化气利水。制方原理病机肾虚水液代谢失调配伍意义桂枝、附子——温补肾阳生地、山茱萸、山药

——滋肾益精泽泻、茯苓、丹皮

——利水渗湿,防滋腻碍邪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64页畏寒肢冷者,易生地为熟地、易桂枝为肉桂;重用附子6~15g、肉桂5~10g。临床应用

病机肾气虚,水液代谢失调

主症肾虚+小便异常(多、少、失禁)1、用方关键点2、临证加减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65页右归丸(《景岳全书》)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66页本方关键点组成

肾气丸去“三泻”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当归,并以肉桂易桂枝,桂、附之量加重而成。功用

纯补无泻,阴中求阳使用注意

用药滋腻,不宜久服。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67页阴阳并补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68页地黄饮子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69页本方关键点主治喑痱证候病机肾阴阳两虚,痰浊上泛功用阴阳并补,开窍化痰应用据喑、痱证之主次而加减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70页补益剂小结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71页补气剂方名功用特征用药特点四君子汤益气补脾甘温平补参苓白术散兼渗湿止泻配伍桔梗培土生金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黄芪为君辅以升、柴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补中寓散生脉散补敛气阴补中寓收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72页补益剂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73页第一节补气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74页复习四君子汤

1.组成、功用、主治

2.用药特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故有“四君子”之名)

3.是方乃补脾气基础方,由四君子汤加减衍化而成之方很多,常见有哪些呢?(说出其中3首方剂之方名、组成、适应证)

4.脾气主升,若中虚日久,造成清阳不升者,若单用四君子汤显然亦难以胜任,对此当怎样治疗呢?(或加升阳之品,或选取补中益气汤)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75页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补气升阳”之代表方升升升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76页1.是书作者是谁?(大家答)2.李杲是金元四大家中“补土派”代表人物,他学术思想中心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疗上强调补益脾胃。3.在应用补益脾胃之法时,尤其重视脾胃阳气升发,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4.所以他在治疗上,尤其重视补气升阳药品应用,并创制了许多含有补气升阳作用方剂,补中益气汤即是其中突出代表。5.其中一个“升”字是补中益气汤关键。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补中益气汤是怎样表达这个“升”字。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77页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1.方中何药为君?为何?2.配伍升麻、柴胡之意怎样?3.怎样掌握方中药品用量?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78页问1:A人参;B黄芪;C争论问2;A升阳;B问为何同用升柴,意义有异?C生回答问3:A芪重用,升柴轻用;

B问,原方黄芪量仅3g,怎样了解?

C师:东垣用药量轻、古今药材有异、有待今后研究师问:还有何问题?

A陈皮行气是否破气?B当归补血何意?

CDE等答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79页黄芪参.术.草当归陈皮升、柴配伍意义补气升阳补气健脾养血和营理气和胃(君)(佐使)(臣)(佐)黄芪升举清阳便溏去之轻用轻用重用功用补气升阳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80页“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医贯》)。甘补温通升燥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81页《内外伤辨惑论》:“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

《本草纲目》:“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肌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本草正义》:“在脾虚之病用之者,乃借其升发之气,振动清阳,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转输,所以必与补脾之参、芪、术并用”。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82页主治脾不升清证气虚发烧证中气下陷证清脾阳胃不气升虚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83页李杲:“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皆由脾胃先虚,气不上行之所致也。”(《脾胃论》)上气不足实例1则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84页患者,男,38岁。左前额痛已4年,继牵及左颈、头顶、项背。痛势绵绵,遇烦劳则甚,夜不能寐,头晕,体倦乏力,纳差,心悸气短,某医院诊为神经官能症,屡治无效。诊见:面色萎黄,语音低微,表情冷淡,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85页1.本案头痛与肝阳上亢之证有何不一样?2.本证与外受风邪之头痛有何不一样?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86页1.与肝阳上亢证:病史、疼痛特征、全身表现、舌脉(三学生回答,补充)2.与外受风邪证:病史、全身症状(表证有否)、舌脉(一学生回答)3.讨论式:1人回答:细辛(风寒头痛);再1人回答:延胡索(气滞血瘀腹痛)、再1人回答:川芎(上行头目、头痛不离川芎)。至处方时说:蔓荆子(头痛头风)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87页脾不升清证三大特征1.脾胃气虚之象2.病在五官头面3.呈间歇性发作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88页3.怎样处方?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89页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党参20g、白术15g、当归9g、陈皮6g、柴胡6g、升麻6g、炙甘草6g、蔓荆子9g、川芎9g)。二诊:服药4剂,头痛已减,精神好转,纳增,已能入睡。宗原方,再服4剂,头痛大减,已不头晕,心悸、气短亦除。嘱按原方,再服4剂而愈。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90页患者,女,28岁,以间断性低热1年为主诉于1997年8月5日初诊。患者1年前无显著诱因出现低热,经治疗热退(详细用药不详)。今后低热经常发作,体温波动在37.2~37.7℃之间,午后为甚,劳累后亦加重,恶风汗出,渴喜温饮,全身乏力,时感头痛,纳眠尚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无力。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91页处方黄芪20g,党参10g,炒白术9g,当归6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6g,白芍15g,白薇10g。二诊6剂药后低热渐退,体温波动于36.8~37.1℃之间,身渐有力,头痛依然,舌脉同前,上方加生龙牡各30g,继服6剂。二旬之后告愈。方剂学补益剂专业知识讲座第92页酌加白薇、白芍、知母、生龙牡、银花、连翘①白薇:乃退虚热要药,临床可将此方参入补中益气汤中,退热止汗之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