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古诗原文及赏析(15篇)古诗原文及赏析(15篇)古诗原文及赏析1原文:小雅·杕杜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斯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译文:一株棠梨生路旁,果实累累挂枝上。国家战事无休止,服役日子又延长。光阴已临十月底,女子心里多悲伤,征人有空应还乡。一株棠梨生路旁,叶子繁茂茁壮长。国家战事无休止,我的心里多哀伤。野草树木又葱绿,女子心里多忧伤,望那征人早还乡。登上北山高山坡,采摘枸杞红红果。国家战事无休止,担忧父母心伤悲。檀木役车已破败,拉车四马也疲惫,征人也应快回归。未见征战人归来,忧心忡忡苦苦想。归期已过不见回,为此使我更心伤。既用龟筮又占卜,都说归期不太长,征人不久即回乡。注释:⑴杕〔dì〕:树木孤独貌。杜:一种果木,又名赤棠梨。⑵有:句首语助词,无义。⑶睆〔huǎn〕:果实圆浑貌。实:果实。⑷靡:没有。盬〔gǔ〕:停顿。⑸嗣:延长、延续。⑹阳:农历十月,十月又名阳月。止:句尾语气词。⑺遑〔huáng〕:闲暇。一说忙。⑻萋萋:草木茂盛貌。⑼陟〔zhì〕:登山。⑽言:语助词,无义。杞:即枸杞,落叶灌木,果实小而红,可食,可入药。⑾忧:此为使动用法,使父母忧。一说忧父母无人供养。⑿檀车:役车,一般是用檀木做的,一说是车轮用檀木做的。幝〔chǎn〕幝:破败貌。⒀牡:公马。痯〔guǎn〕痯:疲劳貌。⒁匪:非。载:车子载运。⒂孔:很,大。疚〔jiù〕:病痛。⒃期:预先约定时间。逝:过去。⒄恤〔xù〕:忧虑。⒅卜:以龟甲占吉凶。筮〔shì〕:以蓍草算卦。偕:合。⒆会言:合言,都说。一说“会”为聚合〔离人相聚〕,“言”为语助词,无义。⒇迩〔ěr〕:近。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少年男女唱和山歌情景的小诗。秋天来了,落叶缤纷,在金风中飘舞。这是他们唱歌的时间和情境。山歌由姑娘先唱,然后小伙子接着合唱,犹如如今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对歌。在《诗经》三百篇中,《郑风·萚兮》当是最短小的篇章之一,它的文辞极为简单。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这情绪到底因何而生,却也难以明说——或者说出来也没有多大意思,无非是岁月流逝不再,繁华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类。他只是想有人与他一起唱歌,让心中的伤感随着歌声流出。“叔兮伯兮”,恐怕也并无实指之人,不过是对于可能有的亲近者的呼唤罢了。《郑风·萚兮》因为单纯,而又有特别令人感动的地方。在“萚兮萚兮,风其吹〔漂〕女”之后,诗人不再说下去,让人觉着从落叶中看到的生命的流失,根本就是无奈的事情,不说也罢。而后“叔兮伯兮,倡予和〔要〕女”,又让人觉着人生的寂寞归根结蒂还是无从排遣。不可能真的就有人应着这呼唤唱出心心相印的歌来,寂寞也不可能真的会让人互相走近。呼唤也只是呼唤而已吧。如此想来,这种古老的歌子,浸着很深的悲凉。古诗原文及赏析2原文:白胡桃红罗袖里清楚见,白玉盘中看却无。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晶珠。译文:刚刚清楚看到那姑娘绣花红衣袖衬托一个白晃晃的东西,怎么一放在白色瓷盘里却什么也看不到了?这玩意就像老和尚念完经以后,从手腕上退下的晶莹剔透的水晶珠。注释:[1]红罗袖:绣花红衣袖[2]白玉盘:白色瓷盘[3]疑:此诗诗眼,就像的意思[4]“水精”即“水晶”。但《全唐诗》原文里作“精”。赏析:白胡桃,一种普通果物,而在“诗仙”李白笔下,竟是那样冰清玉洁,那样的灵秀剔透。这首咏物小诗的开首两句就很不一般:“红罗袖中清楚见,白玉盘中看却无”这里,诗人从五颜六色中挑出红、白两色作底色,来衬托白胡桃的洁白无瑕你看,将它藏在红罗袖中.红白清楚,欲掩却露;将它放在白玉盘上,桃盘一色,欲显却隐。这里用一个“见”字,一个“无”字,两相比照,不仅描绘出了胡桃的色泽,更赋予它活泼与顽皮。这个白色的果物像个小精灵,它以红罗为伴时,突显着自己;而当它滚动到白玉盘中时,却又好似消逝了。以上两句,本来就生动得叫人感到白胡桃在和人捉迷藏,可紧接着的两句,诗人又把一幅写意诗画升华到最高境界:“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精珠。”这里以珠宝比喻胡桃,极言了胡桃的晶莹,同时,诗人发挥了自己的奇特想像,给小小的白胡桃罩上了一层虚幻迷离的色彩:难怪它白得那样纯粹,那样透灵,却原来它久缀于老僧的腕上,长听经文念诵,长受佛家香火,哪里还会不白?哪里还会不清?在这种气氛中,让人不得不下功夫去分辨:此物终究是普通的胡桃,还是珠宝?这种“似是而非”,实在是不可胜收的朦胧美!诗中“疑”字本身说明它不是真的,让读者有更好的想象空间,承上启下,为下文做了铺垫,此诗语言平实,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白胡桃本是一种俗物,可一经大诗人李白的神笔点化,它却变得如珠似玉、高贵华美了!诗人那瑰丽奇特的“诗心”和那“点石成金”的生花妙笔,那状物却不滞于物、绘形而不囿于形的浪漫的创作方法,在这首小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总之,这首诗虽无深意,但设想奇特,行文通俗且美妙,把白胡桃的形象描绘得生动而有趣。古诗原文及赏析3原文: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c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那么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那么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已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译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发生了大地震。当时,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突然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过来,向西北方向滚去。大家都很惊骇惊讶,不知是什么缘故。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摆起来,酒杯翻倒;屋梁房柱,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一片鼎沸,震耳欲聋。人头晕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颠簸。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过了一个时辰,才略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讲着刚刚的事情,都忘了没穿衣服。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陷下了一个有几亩大的地穴。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注释:[1]康熙七年:即公元一六六八年。戌刻:晚七时至九时。[2]稷〔jì记〕下:地名。此指临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注引刘向《别录》:“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3]倾仄:倾斜。仄,通“侧”。[4]栖霞:县名。今属山东省。[5]沂水:县名。今属山东省。[6]溲〔sōu叟〕溺〔niào尿〕:小便。[7]缓颊:犹松嘴。[8]一何:多么。赏析: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与体验,描绘了康熙七年间发生在山东的大地震。文章记述地震的过程非常的明晰,从“声如雷”“几案摆簸”到“墙倾屋塌”“河水倾泼”,写出了地震由弱到强的过程,这是从物的角度描绘。“众骇异”“相顾失色”到“男女裸聚”,从人的神态进展侧面衬托,写地震严重的程度。最后的耳闻,提醒出了地震破坏的程度,并由此发出了“真非常之奇变”的感慨。构造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的格局虽小,但所营造的构造却完好缜密,平整平衡,单纯精巧。记事由隐入显,循序渐进,层层开拓境界,逐步创造高潮、首尾连接完美,通篇委区尽态。构造的艺术处理,贵在线索的贯穿。它运用自如地按记述文的表现形式,以事件发生、开展的时间为线索,把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组装起来,连动式地推到读者面前:第一幅、烛前对饮图:闻有声如雷,众骇异,不解其故。第二幅、室内,震荡图: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第三幅、户外,大震图;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倒屋塌,儿啼女号。人不能立,随地转侧。河水倾泼,鸡呜犬吠。第四幅、街上,男女裸聚图:竞相告语,忘其未衣。第五幅、震后山河图:水井倾仄,楼台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此外,尚有一幅联想到的地震之外的“狼口夺子图”。此图既如绘画,又假设小说。五幅画面,完好而形象地再现了一场怵目惊心的大地震的全部过程,正好说明地震发生(第一图)、开展(二图)、高潮(三图)、缓和(四图)、终结(五图)的程序。最后以联想方式出现的“夺儿图’’强化了第四图的思想。这里的文字都有极强的可感性与可绘性。事出突然,事先没有征兆,只听得隆隆雷声,由远及近,人们惊异,但不知原因。一会儿,桌子摇动,杯子倾倒,屋梁有声,人们你看我,我看你,大惊失色,但不知何故。过了好一会儿,才突然明白——地震了!才快点跑出来。这种描写是人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一时惊慌失措,理性思维暂停的实际。以上是室内情况。跑出屋子以后,首先看到的是大的建筑物忽起忽落,说明地表在上下颠簸。继之是听到房屋倒塌声、儿啼女号声。刚刚是从屋里跑着出来的,所有没感觉到不稳。停下来以后,才觉得站立不稳,于是快点坐下,随地转侧。此时,人惊慌万状,无暇交流情况。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地震停了,人们情绪稍有安定,这时,大家才有可能“竞相告语”,急于宣泄内心恐惧,抱团取暖,竟然忘了自己没穿衣服。情急下的失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在地震的当时,不可能理解其他地方情况。震情和缓了,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才互相探访,打听安危,于是外地情况不断传来,才有某处井倾侧,楼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的传闻。写震前、震中、震后;写房内、房外、街上;写所见、所闻。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合情合理,井井有条,紧紧相扣,一气呵成。再现地震现场画面,非亲临其境者写不出。古诗原文及赏析4原文: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酬交织,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我孔戁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钟鼓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译文:田野里生长簇簇蒺藜,去去除这些带刺荆棘。为什么自古就这样做?因为要种植高粱小米。我们的小米长得茂盛,高粱在地里排得整齐。粮食堆满我们的谷仓,囤里也装得严实严密。用它们做成美酒佳肴,作对列祖列宗的献祭。请他们前来享用祭品,赐我们宏福无与伦比。我们步趋有节神端庄,把那些牛羊涮洗清爽,拿去奉献冬烝和秋尝。有人宰割又有人烹煮,有人分盛有人捧献上。司仪先祭于庙门之内,那仪式隆重而又辉煌。祖宗大驾光临来享用,神灵将它们一一品味。孝孙一定能获得福分,赐予的福分宏大无量,赖神灵保佑万寿无疆!掌膳的厨师慎重敏捷,盛肉的铜器硕大无比,有人烧肉又有人烤炙。主妇怀敬畏举止有仪,盘盏中食品多么丰富,席上那么是那宾客济济。主客间敬酒酬答来往,举动合规矩彬彬有礼,谈笑有分寸符合时宜。祖宗的神祇大驾光临,赐福回报子孙的心意,万寿无疆宏福与天齐!祭祀中我们极其恭谨,因此礼仪周全没缺点。于是司仪向大家致辞,赐福给主祭孝子贤孙。上供的祭品美味芬芳,神灵很喜欢又吃又饮,要赐给你众多的福分。祭祀遵法度按期举行,态度恭敬而举止敏捷,庄严隆重又小心慎重。因此永赐你极大福分,成万成亿绵长无穷尽!各项仪式都已经完成,钟鼓之乐正准备奏鸣。孝孙也回到原来位置,司仪致辞向大家声称:神灵都已喝得醉醺醺。神尸起身分开那神位,把钟鼓敲起送走神尸,祖宗神祇于是转回程。那边众厨师和主妇们,很快地撤去肴馔祭品。在场的诸位父老兄弟,一起来参加家族宴饮。乐队移后堂演奏曲调,大伙享用祭后的酒肴。这些酒菜味道实在好,感谢神赐福莫再烦恼。大家都吃得酒足饭饱,叩头致谢有老老少少。神灵爱吃这美味佳肴,他们能让您长寿不老。祭祀非常顺利而圆满,赖主人尽心遵守孝道。愿子孙们莫荒废此礼,永远继承将福寿永葆!注释:1.茨:蒺藜,草本植物,有刺。2.楚楚:植物丛生貌。3.言:爱,于是。抽:除去,拔除。棘:刺,指蒺藜。4.蓺〔yì〕:即“艺”,种植。5.与与:茂盛貌。6.翼翼:整齐貌。7.庾〔yǔ〕:露天粮囤,以草席围成圆形。维:是,一训“已”。亿:形容多。一说“亿”犹“盈”,满。8.享:飨,上供,祭献。9.妥:安坐。侑:劝进酒食。10.介:借为匄〔gài〕,求。景福:大福。11.济〔jǐ〕济:严肃恭敬貌。跄〔qiāng〕跄:步趋有节貌。12.絜〔jié〕:同“洁”,洗清。13.烝〔zhēng〕:冬祭名。尝:秋祭名。14.剥:宰割支解。亨〔pēng〕:同“烹”,烧煮。15.肆:陈列,指将祭肉盛于鼎俎中。将:捧着献上。16.祝:太祝,司祭礼的人。祊〔bēng〕:设祭的地方,在宗庙门内。17.孔:很。明:备,指仪式完备。18.皇:往。一说为彷徨,即神灵彷徨。19.神保:神灵,指祖先之灵。一说指降神之巫。飨:享受祭祀。20.孝孙:主祭之人。庆:福。21.介福:大福。22.执:执掌。爨〔cuàn〕:炊,烧菜煮饭。踖〔jí〕踖:恭谨敏捷貌。23.俎〔zǔ〕:祭祀时盛牲肉的铜制礼器。硕:大。24.燔〔fán〕:烧肉。炙:烤肉。25.君妇:主妇,此指天子、诸侯之妻。莫莫:恭谨。莫,一说勉也。26.豆:食器,形状为高脚盘。庶:众,多,此指豆内食品繁多。27.献:主人劝宾客饮酒。酬:宾客向主人回敬。28.卒:尽,完全。度:法度。29.获:得时,恰到好处。一说借为“矱〔yuē〕”,规矩。30.神保:神灵,神的美称。格:至,来到。31.攸:乃。酢〔zuò〕:报。32.熯〔nǎn〕:通“戁”,敬惧。33.式:发语词。愆〔qiān〕:过失,过失。34.工祝:太祝。致告:代神致词,以告祭者。35.徂〔cú〕:往,一说通“且”。赉〔lài〕:赐予。36.苾〔bì〕:浓香。孝祀:犹享祀,指神享受祭祀。37.卜:给予。赐予。38.如:合。畿〔jī〕:借为期。式:法,制度。39.齐〔zhāi〕:通“斋”,庄敬。稷:疾,敏捷。40.匡:正,端正。敕:通“饬”,严整。41.锡:赐。极:至,指最大的福气。42.时:是,一说训或。43.戒:备,一说训告。44.徂位:指孝孙回到原位。45.具:俱,皆。止:语气词。46.皇尸:代表神祇受祭的人。皇:大,赞美之词。载:那么,就。47.聿〔yù〕:乃。48.宰:膳夫,厨师。49.废:去。彻:通“撤”。废彻谓撤去祭品。不迟:不慢。50.诸父:伯父、叔父等长辈。兄弟:同姓之叔伯兄弟。51.备:尽,完全。言:语中助词。燕:通“宴”。燕私,祭祀之后在后殿宴饮同姓亲属。52.具:俱。入奏:进入后殿演奏。祭在宗庙前殿,祭后到后面的寝殿举行家族私宴。53.绥〔suí〕:安,此指安享。后禄:祭后的口福。禄,福,此指饮食口福。祭后所余之酒肉被认为神所赐之福,故称福酒、胙肉。54.将:美妙。55.莫怨具庆:指参加宴会的人皆相庆贺而无怨词。56.小大:指尊卑长幼的各种人。稽〔qǐ〕首:跪拜礼,双膝跪下,叩头至地。一种最恭敬的礼节。57.考:老。寿考,长寿。58.孔:甚,很。惠:顺利。时:善,好。59.维:同“唯”,只有。其:指主人。尽之:尽其礼仪,指主人完全遵守祭祀礼节。60.替:废。引:延长。引之,长行此祭祀祖先之礼仪。赏析:全诗共七十二句,可分六章。第一章写祭祀的前奏。人们去除掉田地里的蒺藜荆棘,种下了黍稷,如今获得了丰收。丰富的粮食堆满了仓囤,酿成了酒,做成了饭,就可用来献神祭祖、祈求宏福了。第二章进入对祭祀活动的描写。人们步履整肃,仪态端庄,先将牛羊涮洗干净,宰剥烹饪,然后盛在鼎俎中奉献给神灵。祖宗都来享用祭品,并降福给后人。第三章进一步展示祭祀的场景。掌厨的恭谨敏捷,或烧或烤,主妇们勤勉侍奉,主宾间敬酒酬酢。整个仪式井然有序,笑语融融,恰到好处。二、三两章着力形容祭典之盛,降福之多。第四章写司仪的“工祝”代表神祇致词:祭品丰美芬芳,神灵爱尝;祭祀按期举行,符合法度,庄严隆重,因此要赐给你们亿万福禄。第五章写仪式完成,钟鼓齐奏,主祭人回归原位,司仪宣告神已有醉意,代神受祭的“皇尸”也起身引退。钟鼓声中送走了皇尸和神灵,撤去祭品,同姓之亲遂相聚宴饮,共叙天伦之乐。末章写私宴之欢,作为祭祀的尾声。在乐队伴奏下,大家享受祭后的美味佳肴,酒足饭饱之后,老少大小一起叩头祝福。读这首诗,可以想见华夏先民在祭祀祖先时的那种热烈庄严的气氛,祭后家族欢聚宴饮的融洽欢欣的场面。诗人运用细腻详实的笔触将这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全诗构造严谨,风格典雅,由序曲到乐章的展开,到尾声,宛如一首庄严的交响乐。古诗原文及赏析5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译文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赏析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干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后两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假设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天然施设的美。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天然美结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此成了传诵的名句。古诗原文及赏析6原文:素冠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译文:有幸见你戴白冠守礼如仪,见你身体是如此瘦弱憔悴,都是因为尽礼而忧伤劳累。有幸见你穿白衣守礼如仪,我也情不自禁地哀戚伤悲,好想和你一路同行相携归。有幸见你白冠白衣白蔽膝,我内心深处忧伤沉沉涌积,恨不得和你同悲融为一体!注释:⑴素冠:白帽。⑵庶:幸。⑶棘人:罪人。棘,执囚之处。一说,瘦也。栾栾:拘束,不自由。一说,瘦瘠貌。⑷抟〔tuán〕抟:忧苦不安。⑸聊:愿。一说“且”。⑹韠〔bì〕:即蔽膝,古代官服装饰,革制,缝在腹下膝上。⑺蕴结:郁结,忧思不解。⑻如一:如同一人。赏析:假设把此诗看成是一首痛惜贤臣遭受迫害斥逐的诗,那么,首章写那位遭受迫害斥逐的贤臣,他头戴素冠,身体瘦瘠赢弱,忧心忡忡,由外在形貌而及内心活动,将人物形象逐渐展现出来,颇有屈子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的意味,带有浓重的悲剧气氛。第二、三两章,首句仍写“棘人”服饰,前章“素冠”与此“素衣”、“素韠”由上而下地描绘出“棘人”全身服饰,“素”字使人想见贤臣清白高洁的形象。第二句“我心伤悲”云云,直抒诗人情愫。第三句“同归”、“如一”云云,说明诗人的意愿,思想情感较之“伤悲”、“蕴结”又进了一层。全诗人物形象鲜明,诗人情感深沉,每句均以语气词“兮”字煞尾,悲音缭绕,不绝于耳。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当贤臣遭受迫害斥逐之时,诗人毫无避忌之心,明确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和与之同归的态度,此种精神难能可贵,于世情友道颇有教益。那么诗人亦为贞良之士,可知也。此诗从第一章写素冠、第二章写素衣,第三章进一步转入素色蔽膝,自上而下,一路写来,诗人所遇君子全身素裹,洁白的装束,素朴的品德,令人见之肃然起敬。假设把此诗看成爱情诗,那么,每章首句就是以服饰代人,表示急迫希望见到对方,次句诉说因见不到而忧思悲伤,末句说愿永结同心。古诗原文及赏析7原文: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译文:⑴勤政楼:唐玄宗开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⑵千秋佳节: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⑶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承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参《唐会要》〕。⑷紫苔:《拾遗记》:“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注释:⑴勤政楼:唐玄宗开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⑵千秋佳节: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⑶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承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参《唐会要》〕。⑷紫苔:《拾遗记》:“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赏析: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那么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详细着实了。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擅长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彷徨,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那么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两句诗从外表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宏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化了。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衬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似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满意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比照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古诗原文及赏析8原文:经火山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译文: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微妙无穷?注释:⑴火山:火焰山,在今吐鲁番盆地北部。王延德《高昌行记》:“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假设炬火,照见禽鼠皆赤。”⑵突兀:高耸貌。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鄯善。⑶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⑷炎氛:热气;暑气。唐储光羲《行次田家隩梁作》诗:“田家俯长道,邀我避炎氛,当暑日方昼,高天无片云。”⑸阴阳炭:即指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语出西汉贾谊《鵩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之;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⑹炎风:热风。唐韩愈《县斋有怀》诗:“毒雾恒熏昼,炎风每烧夏。”⑺孰:谁。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赏析:此诗写亲眼所见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见”的一个“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突兀蒲昌东”中的“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起始二句,气势宏大。接着“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二句继续写火焰山的威势。“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将火焰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衬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张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焰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这种浪漫色彩的夸张,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在这里,诗人没有拘泥于火焰山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而是从远处的“赤焰”和“炎氛”,“虏云”和“塞空”着眼,以山比军、以热喻威,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接着,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西汉贾谊在《鵩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岑参此处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火炉之大,如天高地阔,燃料之多,集全部阴阳于一地,从而燃着了这座石山。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收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焰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接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和马都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工,假设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绝不能能为之。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焰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古诗原文及赏析9原文:白华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困难,之子不犹。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樵彼桑薪,卬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念子懆懆,视我迈迈。有鹙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译文:芬芳菅草开白花,白茅束好送给他。如今这人去远方,使我孤独守空房。浓浓云雾空中飘,沾湿菅草和丝茅。我的命运多困难,他还不如云露好。滮水缓缓向北流,浸润稻田绿油油。边号边歌心伤痛,思念那人在心头。砍那桑枝作柴薪,烧在灶里暖在身。想起那个健美人,实在让我伤透心。宫内敲起大乐钟,声音必定外面闻。思念使我神不宁,你却视我如路人。丑恶秃骛在鱼梁,高洁白鹤在树林。想起那个健美人,实在煎熬我的心。一对鸳鸯在鱼梁,嘴插翅下睡得香。可恨这人没良心,转眼之间把我忘。扁扁平平乘车石,虽然低下有人踩。恨他离我如此远,让我痛苦实难挨。注释:1.白华:即“白花”。2.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芦芒。3.白茅:又名丝茅,因叶似矛得名。4.之远:往远方。5.俾〔bǐ〕:使。6.英英:又作“泱泱”,云洁白之貌。7.露:指水气下降为露珠,兼有沾濡之意。8.天步:天运,命运。9.不犹:不如。一说不良。10.滮〔biāo〕:水名,在今陕西西安市北。11.啸歌:谓号哭而歌。伤怀:忧伤而思。12.硕人:高大的人,犹“美人”。此处当指其心中的英俊男子。13.樵:薪柴,此处指采木为樵。桑薪:桑木柴火。14.卬〔áng〕:我。女子自称。煁〔shén〕:越冬烘火之行灶。15.劳:忧愁。16.鼓钟:敲钟。鼓,敲。17.懆〔cǎo〕懆:愁苦不安。18.迈迈:不快乐。19.鹙〔qīu〕:水鸟名,头与颈无毛,似鹤,又称秃鹫。梁:鱼梁,拦鱼的水坝。20.鹤在林:鹤为高洁之鸟,反在林,比喻所爱之人已远离去。21.戢〔jí〕其左翼:鸳鸯把嘴插在左翼休息。22.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指感情不专一。23.有扁:即“扁扁”,乘石的样子。乘石是乘车时所踩的石头。24.履:踩,指乘车时踩在脚下。25.疧〔qí〕:因忧愁而得相思病。赏析:此诗八章,每四句为一章。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兴,映射夫妇之间相亲相爱正是人间常理。其中的菅草白华和茅草之白有象征纯洁与和谐的爱情意义,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纯束”相参证,可见“白茅”在当时是一个常用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本来常理不言自明,可是这里偏偏是“之子之远,俾我独兮”。一正一反,奠定全诗凄婉哀伤的悲剧基调。第二章以白云普降甘露滋润那些菅草和茅草,反兴丈夫违犯常理,不能与妻子休戚与共。虽然从字面上看是白云甘露对菅草茅草的滋润与命运之神对被弃女主人公的不公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和映射关系,但实际上看似怨天实为尤人,锋芒所向实际是这不遵天理的负心丈夫。诗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灌溉稻田,反向对应无情丈夫对妻子的薄情寡义。此章虽然在起兴方法上与前两章一样,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兴人情乖戾,故郑笺解释曰:“池水之泽,浸润稻田使之生殖,喻王无恩于申后,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紧接着长歌当哭的女主人公话锋一转,由“之子”转向“硕人”。关于“硕人”,前人如孔颖达疏引王肃、孙毓说,以为硕人指申后,朱熹《诗集传》以为硕人指幽王。揆诸原诗,以下提及硕人的两章都以物不得其所为喻,暗指人所处位置不当。郑玄笺解“硕人”为“妖大之人,谓褒姒”,与诗意合。话锋既转,下一章的感慨就显得自然而贴切了。第四章承前三章反兴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兴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赏,反遭遗弃的命运。与自身命运相反,“维彼硕人”,想起那个“妖大之人”却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实在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第五章以钟声闻于外,兴申后被废之事必然国人皆知。俗语“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之谓也。自己已经被废,心却念念不忘,于是有了“念子懆懆”的弃妇;既已弃之,必先厌之,于是有了“视我迈迈”的无情丈夫。比照中弃妇的仁慈和顺、丈夫的轻薄无情显得更为鲜明。第六章诗意与第四章相近,以鹤鹙失所兴后妾易位。同时鹤的洁白柔顺和鹙的贪心险恶与申后和褒姒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妖大之人”的媚惑实在是女主人公被弃的一个重要原因,难怪她一次次地“维彼硕人,实劳我心”,想起那个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第七章以总是偶居不离的鸳鸯相亲相爱,适得其所,反兴无情无德的丈夫不能与自己白头偕老的悖德举动。这一章要与第四、五、六章连起来读才会更深一层地理解弃妇的怨恨。她实际上是在说:虽然那个妖冶的女人很有诱惑力,假设做丈夫的考虑天理人情而不是“二三其德”,就不会有今天的结果。诗最后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兴申后被黜之后的悲苦命运。被遗弃的妇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命运,“之子之远,俾我疧兮”。面对茫然不知的前途,必然忧思成疾。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诗的首章以咏叹始,三句以“兮”煞尾,末章以咏叹终,亦以“兮”字结句。中间各章语气急促,大有将心中苦痛一口气宣泄干净的气势。缓急之间,颇有章法,诵读之时有余音绕梁之感。古诗原文及赏析10原文:咏荆轲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____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幅员。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译文: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非常忧虑。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非常危急。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翻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错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注释:1.荆轲:战国时著名侠客。战国时期卫国人,好读书击剑,入燕,燕之处士田光亦善待之,后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秦王嬴政。2.不两立:不能同时并存。《战国策·燕策三》:“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3.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虞〔yú〕:忧患,引申为心病。4.____:指代秦将樊於期之首级。短计:浅陋的计谋。5.荆卿:即荆轲。6.穷年:整年。徇〔xùn〕:顺从。7.且见屠:将要被____。8.微言:密谋;暗中进言。9.燕〔yān〕都:指燕国首都。10.朔风:北风,寒风。11.爵〔jué〕:古代酒器。长驱:向前奔驰不止。12.函〔hán〕首:将首级装入匣子。宿怨:指代秦王。13.迥〔jiǒng〕然:亮堂貌。电光:指匕首。14.罔〔wǎng〕:没有,不是。正夫:这里指行家。正:一作“匹”。15.造端:开始;开端。16.趑〔zī〕趄〔jū〕:犹豫,不进貌。17.仓卒〔cù〕:即仓猝,匆忙急迫。18.“按剑”二句:指秦王发怒攻打燕国事。19.“慈父”二句:指燕王杀太子丹仍被追逃事。20.芟〔shān〕:割草,引申为除去。七族:指亲姻家族。21.台:古代官署名。焚污:谓焚毁玷辱。22.弭〔mǐ〕:消除、停顿。23.枢〔shū〕:枢纽,机关,关键。24.诈力:欺诈与暴力。25.桓〔huán〕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以信为号召,与秦之并兼诈力不同。26.曹子:即曹沫,春秋时期著名刺客。27.故:通“固”,本来。28.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徵〔zhēng〕:证明、应验。无且〔jū〕:指秦王侍医夏无且。赏析: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说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宏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绘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剧烈场面,生动表达出荆轲的英勇、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展自保的人和事,那么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____等恐惧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开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____的六国。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古诗原文及赏析11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土。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注释①夕:夜,这里指除夕夜。②为客:客居他乡。③戎马:这里指战争。④关山:关隘山川。渺茫:迷茫不清的样子。⑤椒叶酒:用椒叶泡制的酒。指新年祝福之酒。⑥未敌:未能抵挡。这里是未能阻止泪流的意思。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客中过除夕之夜的诗。在战争离乱的岁月,飘流在外的人,其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中就表现了这种颇为沉痛的心情。诗的大意说:战乱的岁月,弄得人们都弄不清今天的这个除夕,终究是哪一年的除夕了。身在异乡,谈话中总是常常说到自己的家乡。看到人家的儿女新年又增大一岁,更感到自己飘泊他乡岁月的漫长。战争已经打了多年,还是没完没了,没有休歇的时候。故土路远,为关山所阻隔,望去渺茫,回家的时间也很渺茫。捧着一杯祝福的椒叶酒,这酒也抵挡不住思乡的泪水滚滚流淌。古诗原文及赏析12原文:偶题三首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步随流水觅溪,行到头却惘然。始信真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译文: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冲破峡谷假设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单独漂泊。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才相信真的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注释: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②不道:犹不知。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处:何处。③擘开:冲开。④断梗枯槎:残枝枯叶。⑤萦回:彷徨荡漾。⑥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单独还。”赏析: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这《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此悟出凡事都有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寻求真”的事例,说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需融会贯穿,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假设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这首小诗由叙而生感,因事而生议,表达了因小见大之意。首两句叙事:作者随着流水寻找溪水的头,可是走到头却又感到一片惘然。为什么呢?因为找不到头之水又是从何而来。由此而引出第三句的感触:世界万物之是很难找到的。这是唯心学派必然走入的死胡同。不过这里所指的万物之是指程朱理学的宇宙观和伦理观,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由太极而生,所谓“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那么,太极又是什么生的呢?是“无极”。“无极”又怎么样来的呢?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正如西方哲学家对人类的起找不到答案时,便用“上帝创造了人类”来解释一样。正因为作者认为真正头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只能以“倚筇随处弄潺谖”自我抚慰来完毕了。古诗原文及赏析13《南歌子·驿路侵斜月》是南宋词人吕本中创作的一首词,该词通过旅途见闻和感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痛苦心情。【原文】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景物与感受的小令。词人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____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上片为旅途即景。开头两句,写早行时沿途的风景。天上还挂着斜月,就动身上路了。驿路上映照着斜月的寒光溪桥上尚凝结着一层晓霜。两句中写词人自己动作的词只一“度”字,但第一句写斜月映路,实际上已经暗含人的早行。两句意境接近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但温诗前面直接点出“客行悲故土”,吕词那么情含景中,只于“驿路”、“晓霜”中稍透羁旅之意。此外“晓霜”兼点时令,为的是下面提出“残菊”不突然。“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这两句说的是路旁农舍外词人看到矮篱围成的小园中,一枝残菊正寂寞地开着黄花。看到此景,词人想起当天是应该饮酒赏菊的重阳佳节,又感慨到这年这节日,竟乱山深处的旅途中度过了。上句是旅途所见,下句是由此触发的联想与感慨。佳节思亲怀乡,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对于有家难归(吕本中是寿州人)的词人来说,由此引起的家国沦亡之痛便更为深沉了。但词人这里并未点破这种痛苦,只是用“乱山深处过重阳”一语轻轻带过,留待下片集中抒发感慨。两句由残菊联想到重阳,又由重阳想到眼前的处境和沦亡的故土。词人思绪曲折感慨万千,而出语却自然爽利。“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下片的头两句,由早行所见所感想到夜间他乡客宿情景。旅途中住宿,词人因为心事重重,老是睡不着觉,所以说“元无梦”;正因为深夜不能入睡,就更加感到秋夜的漫长,所以说“寒更每自长”。句中着一“每”字,可见这种情形已非一日,而是羁旅中常有的。“元”、“每”二字,着意而不着力,言外更令人凄然。一般的羁旅之行,特别是佳节独处的时候,固然也会令人有这种难掩的寂寞和忧伤,但词人之所以有此感,却是另有一番滋味心头。“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江左即是江东,这里指的是南宋统治下的东南半壁河山。江左风光,历来为生长北方的文人墨客所向往。词人此时身在江东了,却并未感到喜悦。原因是中原被占、故土难归,寂寞的旅途中,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了。两句用“只言”虚提,以“不道”与“转”反接,抑扬顿挫之间,正蕴含无穷忧伤时事的感慨。词写到这里,感情到达高潮,主题也就得到了集中的表达,它和一般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也自然流露出来了。这首词着力表现词人的中原归思,同时感情又有一个由隐至显的过程。词人结合特定的景物、时令、旅途状况,层层转进,如剥茧抽丝般地来抒发感情,最后凄然归思,这样抒情便显得很自然。词的感情基调虽比较凄凉伤感,但风格却清新流畅。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美,使人读来虽觉凄伤却无压抑之感。古诗原文及赏析14原文: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译文: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冬日的阴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上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上天的赐福。祭坛上满杯清酒倾倒,再供奉公牛色红如枣,先祖灵前将祭品献好。操起缀有金铃的鸾刀,剥开牺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鲜血和脂膏。于是进展冬祭献祭品,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香。仪式庄重而有条不紊,列祖列宗们驾临徜徉。愿神灵赐以宏福无量,子孙们享福万寿无疆。注释:1.信〔shēn〕:即“伸”,延伸。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2.维:是。禹:大禹。甸:治理。3.畇〔yún〕:平整田地。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平展整齐貌。原隰〔xí〕:泛指全部田地。原,广平或高平之地;隰,低湿之地。4.曾孙:后代子孙。朱熹《诗集传》:“曾,重也。自曾祖以致无穷,皆得称之也。”相当于《小雅·楚茨》中所称“孝孙”,故又作为主祭者之代称。田:垦治田地。5.疆:田界,此处用作动词,划田界。理:田中的沟陇,此处亦用作动词。疆指划定大的田界,理那么细分其地亩。6.南东:用作动词,指将田陇开拓成南北向或东西向。7.上天:冬季的天空。《尔雅·释天》:“冬曰上天。”同云:天空布满阴云,浑然一色。8.雨〔yù〕雪:下雪,“雨”作动词,降落。雰〔fēn〕雰:纷纷。9.益:加上。霢〔mài〕霂〔mù〕:小雨。10.优:充足。渥〔wò〕:潮湿。11.沾:沾湿。12.埸〔yì〕:田界。翼翼:整齐貌。13.彧〔yù〕彧:同“郁郁”,茂盛貌。14.穑:收获庄稼。15.畀〔bì〕:给予。16.庐:草庐,房屋。一说“芦”之假借,即芦菔,今称萝卜。17.菹〔zū〕:腌菜。18.皇祖:先祖之美称。19.祜〔hù〕:福。20.清酒:清澄的酒,祭祀时用。21.骍〔xīng〕:赤黄色〔栗色〕的家畜。牡:雄性兽,此指公牛。22.鸾刀:带铃的刀。23.膋〔liáo〕:脂膏,此指牛油。24.烝〔zhēng〕:冬祭。享:祭献,上供。或以为“烝”,即蒸煮之“蒸”。享,即“烹”,煮。25.苾〔bì〕:浓香。赏析:此诗首章写开疆拓土,开篇言:“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诗人是在描绘周代的京畿地区。在诗人看来,这畿内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拓出来的。毛传训“甸”为治,而郑笺那么落实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划分中的两个等级。《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因此郑笺等于坐实井田制起于夏代。孔疏承郑笺之说,谓“是那么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里之法也”,“是那么丘甸之法,禹之所为”。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调法,虞夏之制未有闻焉”〔孔疏引孙毓说〕,但郑、孔之说也不无参考意义。首章末二句云:“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见古人对经理田界是非常重视的。毛传释此诗云:“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学者解释得更为详细,如王安石说:“疆者,为之大界;理者,衡从〔横纵〕其沟涂。”〔《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吕氏又引长乐刘氏说云:“疆谓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经界之也。理谓有遂、有沟、有洫、有浍、有川,以疏导之也。”刘氏之说当是根据《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所谓“南东其亩”也与井田制有关。此句指顺应地形、水势而治田,南指其田陇为南北向者,东那么为东西向者,此即《齐风·南山》所云“衡从其亩”。郑笺释曰:“‘衡’即训为横。韩诗云:东西耕曰‘横’。‘从’……韩诗作‘由’,云:南北耕曰‘由’。”《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郤克伐齐,齐顷公使上卿国佐求和于晋营,晋人要求“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也就是使齐国的陇亩全部改为东西向,这样晋国一旦向齐国进兵,就可长驱直入。国佐答复晋人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国佐引此篇为据,说明先王当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据不同的地势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的田陇,如今晋国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强令齐国改变田陇的走向,是违犯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见诸其他典籍,但情节上有些出入。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晋文公伐卫,东其亩。”《吕氏春秋·简选〕云:“晋文公东卫之亩。”郭沫假设引成公二年事云:“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种证明。因为亩道系以国都为中心,故有南北纵走与东西横贯的两种大道。南北纵走的是南亩,东西横贯的就是东亩。《诗》上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这个事实。……这些资料好似与井田制并无直接关系,而其实它们正是绝好的证明。”〔《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评》〕第二章写风调雨顺。天上彤云密布,瑞雪纷纷,加之小雨如酥,润泽大地,五谷丰收。第三章写酒食祭祖。地界整齐,庄稼茂盛,曾孙收获,酿造美酒,敬祭神主,厚待宾客,静享清福,万寿无疆。第四章写瓜菹献祭。田中有庐,地畔种瓜,剥削干净,腌渍上供,敬献先祖。曾孙长命百岁,都是受上天佑护。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庐”,说者也以为与井田有关。《吕氏家塾读诗记》引邱氏说云:“公田百亩内,除二十亩为八家治田之庐。”又引董氏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每家庐舍二亩半。”按《孟子·公孙丑上》述井田云:“方里而井,井凡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榖梁传·宣公十五年》称:“古者三百步为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范宁注:“此除公田八十亩,余八百二十亩。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亩。除二十亩,家合二亩半为庐舍”,“八家共居”。《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以上诸说大同小异,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庐舍二十亩。说诗者多从其说,但笺疏别有所解。郑笺云:“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孔疏云:“古者宅在都邑,田于外野,农时那么出而就田,须有庐舍,于田中种谷,于畔上种瓜,所以便地也。”按笺疏之说,田中的庐舍成了农民在地里干活时的临时住所了。到了郭沫假设,干脆推翻旧说,以为庐与瓜为对文,庐也当为植物,故庐为芦之假借,正如“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台、莱、瓜、壶均为植物一样。郭氏别出心裁,也可聊备一说〔参见《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第五章写清酒牺牲。先以清酒祭献,继之以红色雄牛作牲,一并敬献先祖享受。曾孙作为主祭之人,手执带鸾铃之刀,剥开皮毛,取出血脂,干干净净敬献先祖。第六章写祭典礼成。冬祭进享,祭品芬芳。祭祀隆重,先祖荣耀。回报子孙大福大贵,万寿无疆。古诗原文及赏析15原文:宾之初筵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々。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译文:客人刚来到筵前准备入席,分左右两列落座谦让有序。竹笾木豆排列得整整齐齐,笾豆里的食品是那样精致。酒是那样醇厚柔和又甜美,喝起酒来大家都非常满意。编钟和金鼓都已经摆布好,宾主举杯敬酒沉着又安逸。天子的熊靶已经树立起来,箭在弦上强弓也已经拉开。射手们已经聚集到靶场上,把你们的射箭本领拿出来。开弓放箭每发都要射中靶,为的是罚你饮酒欢乐开怀。执龠而舞吹起笙来敲响鼓,各种乐器一齐奏响多和谐。向创业的先祖们敬献乐舞,以便附和燕礼的繁文缛节。繁复的礼制仪轨一一演遍,场面隆重浩大又气氛热烈。上神传旨赐你们纯洁祝福,子子孙孙永远幸福又安康。子孙万代幸福安康又快乐,尽情展示你们的本领特长。客人们手执酒杯寻找对手,____的出来进去忙个不休。宾主们倾满美酒举杯痛饮,向列祖列宗进献时鲜祭品。客人们刚到未入席饮酒前,一个个温文尔雅恭谨庄严;当他们还没有喝醉的时候,一个个保持形象顾着脸面;等他们酩酊大醉以后再看,一个个举动轻浮丧尽威严;分开自己的座位到处乱转,不停地手舞足蹈姿态翩跹。当他们还没有喝醉的时候,一个个保持形象谦抑低调;等他们酩酊大醉以后再看,一个个放浪形骸举止轻佻;这都是喝酒不节制惹的祸,不知道自己的轻重乱了套。客人喝醉酒以后你就看吧,又是大呼小叫还吵闹不迭;打翻了我筵席上的笾和豆,手上乱抓乱挠步态也歪斜。这都是喝酒不节制惹的祸,不知道自己犯下多大过错。头上歪戴着帽子出尽洋相,还总是狂呼不止醉舞婆娑。假设喝醉了酒你及时离席,宾主双方你好我好享清福。假设喝醉了酒还赖着不走,这就叫害人害己自取其辱。饮酒本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关键是要保持形象讲风度。总的来讲吧饮酒这件事情,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中介费合同协议书
- 图形算法与C语言的综合考题及答案
- 体验分享2025年ACCESS考试试题及答案
- 延时摄影合同协议书模板
- 逻辑推理的难点与解决方法试题及答案
- 代卖材料合同协议书范本
- C语言并发编程上的试题及答案
- 租库解约合同协议书
- 计算机四级嵌入式考试热点试题及答案
- 结婚合同协议书怎么离婚
- 厦门市2025 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化学+答案
- 脑梗死头晕护理查房课件
- 2025物流公司货车驾驶员劳动合同
- 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申请报告 2 - 副本
- 2025-2030中国风光互补路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职业技能考核无人机操作员客户服务能力试题
- 航空客运包机合同
- 马拉松志愿者培训
- 室内绿植造景合同协议
- 高中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 2025年安全生产考试题库:建筑施工安全法律法规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