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自然界的水课题1爱护水资源全国一等奖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自然界的水课题1爱护水资源全国一等奖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自然界的水课题1爱护水资源全国一等奖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自然界的水课题1爱护水资源全国一等奖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自然界的水课题1爱护水资源全国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护水资源》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2.学会从两个方面来爱护水资源,以及水体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措施。3.树立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体会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二、前置作业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相同则为同种元素,不同则是不同种元素。元素是宏观概念,表示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地壳前五位元素:氧、硅、铝、铁、钙。3.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一种元素。微观:一个原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只表示微观意义,不再表示某元素。4.元素周期表结构:每个横行叫周期,共7个横行,即7个周期;每个纵行叫族,共18个纵行,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合成为1个族);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三、学习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向学生表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世界之美。我们欣欣向荣的自然界是水之所赐。所以,我们要爱护水、珍惜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1:人类拥有水资源请同学们仔细观看PPT,阅读课本,组内讨论完成下列学案。1.水资源概况地球上总储水量约为1.391×1018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2.53%。2.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洋储水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3.请同学们总结地球上水资源的特点?(1)总水量很大,淡水很少,并且分布不均。(2)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居于世界第八十几位,且分布不均匀。【跟踪练习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1.海洋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是()A.氧元素B.氢元素C.钙元素D.镁元素【答案】A2.自然界中储水量最多的是()A.气态淡水B.陆地淡水C.陆地咸水D.海水【答案】D3.近期人类解决水危机的主要方法是()A.海水淡化B.大量开采冰川C.大量开采地下水D.合理开发利用水,节约水,保护水【答案】D【解析】A.现在海水淡化技术还不成熟,海水淡化不能解决现在的水危机,故错误;B.大量开采冰川,会破坏生态平衡,再就是难度大,不符合实际,故错误;C.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大量开采会破坏地质结构,引起更大的灾难,故错误;D.目前来说,合理开发利用水,节约水,保护水,是解决水危机的根本途径,故正确。故选D。知识2:爱护水资源请同学们仔细观看PPT,阅读课本,组内讨论完成下列学案。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一)节约用水看视频,阅读课本,小组内总结怎样节约用水?(1)节约用水节约用水的标志:节约水资源就是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益。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大量减少工、农业和生活用水。(2)生活用水:做到一水多用,如洗衣水拖地,洗菜水浇花等。工业用水: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节约用水。农业用水: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淋灌。(二)防治水污染看视频,阅读课本,小组内总结讨论:1.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1)工业污染:工业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2)农业污染: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3)生活污染: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2.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1)工业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3)生活上: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和排放。禁止(填“禁止”或“合理”)使用含磷洗衣粉,防止产生“赤潮”或“水华”现象。【跟踪练习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1.环境污染已对人类造成重大威胁.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A.潮汐B.酸雨C.臭氧层空洞D.工业三废【答案】A【解析】A.潮汐现象是指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与环境污染无关,故A正确;B.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造成的,主要是二氧化硫造成的,所以酸雨与环境污染有关,故B错误;C.含氟冰箱能破坏臭氧层,引起臭氧层空洞,所以与环境污染有关,故C错误;D.空气的污染途径是工厂废气的任意排放,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的排放,所以工业三废与环境污染有关,故D错误;故选A。2.科学家预言“水短缺,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是因为()A.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提取这些资源消耗了水B.由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水在不断地蒸发减少C.淡水资源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匀D.水不断受污染,使淡水资源越来越不充裕【答案】D【解析】A.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提取这些资源虽然消耗了水,只要爱护水,不造成的水的污染,不会造成水短缺.故A不符合题意;B.水在自然界中能循环,不会因为蒸发而缺水.故B不符合题意;C.淡水资源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匀,只要爱护水,不造成的水的污染,不会造成水短缺.故C不符合题意;D.水不断受污染,使淡水资源越来越不充裕,是造成水短缺的原因.故D符合题意。故选D。课堂小结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课堂检测(独立完成,你一定行!)1.我省是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以下列举的防止水污染的措施中,你认为合理的是()①禁止使用农药和洗衣粉②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③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④生活污水净化后再排放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③【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时应从水污染的三个方面(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进行分析。但防止水污染不能“因噎废食”,如在防治办法中强调农药、化肥的合理施用,洗衣粉不含磷等,但不能被禁止使用;对水中动植物的生长都加以抑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故①③是不合理的。2.我国淡水资源紧缺,因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该()A.减少饮用水B.将用过的大量废水、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凭借其自身的能力净化重复使用C.不仅要预防和消除对水体的污染,还要节约用水D.减少植树造林面积,因为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水【答案】C【解析】A.减少饮用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用水量只能增长,而不能减少,故A错;B.将用过的废水、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重复使用,虽然水有巨大的自净能力,但这种能力也是有限的,该做法是严重错误的,这样会把江河湖海都污染了,其危害极大,故B错;C.既要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又要节约用水,该做法是科学的,我们要节约用水,还要防止水被污染,故C正确;D.植树造林,有利于净化环境,保护水土,减少植树造林面积是错误的,故D错。故选C。3.对湖泊出现的“水华”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活污水不经处理排入湖泊,容易引发藻类过度繁殖B.湖水温度升高是引起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因素C.藻类植物过度繁殖,会破坏湖泊原有生态系统D.藻类植物过度繁殖可导致鱼虾死亡【答案】B【解析】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水体富营养化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为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综上所述,湖水温度升高是引起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因素的叙述是不正确的。故选B。4.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们的责任。下列做法不能节约用水的是()【答案】D5.下列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方式不宜提倡的是()A.流水漂洗衣物B.农业上对农作物采用滴灌供水C.工业用水循环使用D.打扫教室时,先喷洒水后扫地【答案】A【解析】A.流水漂洗衣物,会浪费水资源,A不宜提倡;B.农业上对农作物采用滴灌供水,可以节约用水,可以提倡,故不符合题意;C.工业用水循环使用可以节约用水,可以节约用水,可以提倡,故不符合题意;D.打扫教室时,先喷洒水后扫地,可以防止灰尘,可以提倡,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下列做法中有利于节约用水的是______。A.洗脸刷牙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