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蜀相》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蜀相》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蜀相》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蜀相》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余秋雨古典诗歌诗古体诗:近体诗律诗: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词按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按内容分:豪放、婉约曲散曲:小令、套数杂剧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诗《诗经》《观沧海》《蜀道难》律诗常识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平声和仄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律诗常识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律诗“首联”也叫“起联”,“颔联”承笔衔接,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律诗常识“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杨戬《诗法家数》:“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诗的精华所在。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律诗常识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山坡羊·潼关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体知识·咏史怀古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临古地思古人怀古事抒今情怀古诗的思路及常用手法用典、对比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咏史怀古诗明文体·七律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律诗常识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平声和仄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这个地方,有一副对联。联曰: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他是谁?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建造,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

六出: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发誓永不造反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指诸葛亮北伐曹魏,在五丈原病重,在帐中布阵,点燃七七四十九盏油灯借寿

一心只为酬三顾:指诸葛亮一片忠心,讨伐曹魏,是为报答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恩情取西蜀:指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进攻西蜀的刘璋,夺得根据地

定南蛮:指蜀国南部的民族地区叛乱,诸葛亮率大军平定

东和北拒: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面与曹魏对抗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运筹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

水面偏能用火攻:指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黄盖诈降曹操,在江面上烧着了曹军的战船,大获全胜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后来又辅佐后主刘禅,六出祁山,最后终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完成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世人的敬仰。在这个地方,有一副对联。联曰: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他是谁?穿越时空的凝眸

流传千古的哀叹杜甫学习目标:1.通过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体悟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2.通过分析景物学习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的写作特点。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题目解说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之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题目解说蜀:蜀汉,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政权。相:丞相。蜀相:蜀国的丞相,即诸葛亮。1.交待本诗写作对象。2.怀古人,咏史怀古诗。根据你掌握的杜甫的有关知识和学过的杜甫的诗歌,谈谈你对杜甫的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

的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甫的诗被称为(),他被后人冠以()的美称;评价杜诗的名句“()”;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诗人;代表诗歌()();诗作风格多样,以()为主。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实主义“三吏“三别”沉郁顿挫沉郁:情感深沉;顿挫:语言刚劲、铿锵有力作品介绍“律诗中登峰造极之作”

“杜集七言律第一”

诗史“三吏”

“三别”《秋兴八首》《登高》《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这段时间,正处于开元盛世,度过了他读书和游历吴越、齐赵的快意时期,积累了知识和生活。其中,他二十四岁时曾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能及第。于是游东岳,去齐赵。后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去梁宋又和高适同游。漫游: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结交朋友、激发诗人爱国激情。这一阶段,诗作不多,仅存二、三十首,代表作有《望岳》、《赠李白》等。作者生平2、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杜甫30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杜甫的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的生活,这种现象直到他44岁时才有所改善(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他开始透过社会表面的繁荣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朽。这一时期杜甫既周旋于上层,又接触下层,开始用诗歌反映现实,富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这一时期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作者生平3、流亡时期(公元756-759)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与百姓一道流亡。寄家鄜[fū]州,只身投奔朝廷,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写下《月夜》《哀王孙》《春望》等,留下了反映“安史之乱”的第一手最珍贵的资料。次年冒险逃出长安,到陕西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任左拾遗(从八品上),为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作品,标志着他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作者生平4、西南漂泊时期(公元759-770)

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去秦州,从此远离朝廷,走上与人民接近的路。是年末,入蜀,于成都市郊筑草堂定居,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大历三年(768)携家出蜀,沿途飘泊转徙,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舟中。这一时期,他寄身田园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邃,抒情诗为主。《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创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定居在浣花溪畔的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诵读诗歌,吟咏诗韵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叹惋感伤。

2.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朗读全诗,思考以下问题杜甫来到武侯祠,看到了哪些景象?他写到了诸葛亮的哪些事迹?他为什么写蜀相诸葛亮?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②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③锦官城:成都的别名。④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首联译文:丞相祠堂哪里去寻找?在成都城外的柏树茂盛的地方。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思考:“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①“寻”意为“寻找”,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②“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③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柏森森vs树森森柏森森——柏树适应性很强,多定居于岩石山地,它既能忍受酷暑,也能承受极度严寒,

为百木之长,素为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一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象征坚贞、挺拔、坚韧,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思考: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首联①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寻”字意指心思其人才访其庙,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②运用了“柏森森”这一意象,营造了武侯祠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意境,表达追奉先人时的崇敬之感。③“柏森森”象征着坚贞、挺拔和坚韧,衬托了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①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②映阶碧草,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即春色怡然,但我无心欣赏。③黄鹂隔叶,黄鹂隔着树叶啼叫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颔联译文:碧草掩映石阶独自呈现着春色,黄鹂隔着树叶徒然唱着动听的歌声。乐景哀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1.诗眼是哪两个字?自、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1.释字义②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2.明手法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阐述景象④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4.点作用(特点、意境、情感)颔联2.炼字题的答题步骤碧草掩映石阶独自呈现着春色,黄鹂隔着树叶徒然唱着动听的歌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落寞和感伤寄寓冷寂凄清

融情于景以乐衬哀自空——徒自——空有意境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聆听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颔联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

①“自”是“兀自”、“徒自”的意思,“空”是“空有”的意思,这两个字是全诗的诗眼②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说明这里的景色没人欣赏,进一步表明到这里的人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忘,写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③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④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1.释字义2.绘景象3.点手法4.析情感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答题范例诗人用“自”“空”二字表达深沉感慨的事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唐]李华《春行即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一剪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思考: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①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手法。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黄鹂之声,本是婉转动听,却空荡荡无人欣赏。阶草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③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中兴的希望感到渺茫的忧伤之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思考:作者瞻仰诸葛亮的祠庙时,想到了他生前的哪些事迹?①三顾频烦:诸葛亮有才略,得到刘备赏识,刘备曾三次去拜访他,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之语。②顾,拜访。③频烦,即为频繁。一说多次烦劳咨询。译文:刘备为统一天下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他辅佐先主开国又扶助后主,竭尽忠心。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思考:作者瞻仰诸葛亮的祠庙时,想到了他生前的哪些事迹?③天下计:即天下大计,也就是《隆中对》中提到的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刘璋,南抚夷越等兴复汉室的策略。④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⑤开,开创。⑥济,扶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思考:颈联概括了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并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才能/功业品德“天下计”“老臣心”雄才伟略赤胆忠心用典赞扬之情悲

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思考:试对本联作简要分析。颈联明确:运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评述了诸葛亮定大计帮助刘备开创基业和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扬与敬仰、对明君贤臣契合关系的艳羡,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报国无门的悲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英雄”指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诗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英雄”:指失败的英雄,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也包括着诗人自己。

运用出师未捷的典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了对其事业未竟的痛惜,抒发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苦痛之情。尾联出兵伐魏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先病死了,常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泪满襟——表达了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尾联3.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理思路蜀

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

见所

闻所

感所

思临古地↓思古人↓怀古事↓抒今情写

景怀古抒情武侯祠诸葛亮英

雄怀古诗的思路理思路蜀

相(杜甫)(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寻找祠堂(叙事)祠堂春色(写景)丞相功业(议论)壮志未酬(抒情)缅怀怀念赞颂痛惜小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问自答点明地点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称赞业绩表达仰慕壮志未酬痛苦伤感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诗人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诗歌主旨)诸葛亮

杜甫

时代才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