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YPERLINK"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OTcxNTUxMA==&mid=2247501466&idx=6&sn=8445b8bc9a2e761ebdfac3d4ac31709d&chksm=ec90d843dbe7515515e8a58a288f5bbe10617b1745a5d968e79ee0ae188da9967a392764b2c8"\l"rd"\o"点击文章标题可访问原文章链接"\t"_blank"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测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传承了1000多年的灵璧钟馗文化,就是中国民间艺术长河中的一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是全球多元文化体系中卓具特色神秘幽深的一元。②至于钟馗之说,初见于唐朝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所云:“中使至,奉宣圣旨,赐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屏祛群厉,馈神象以无邪……”。由此而知,钟馗图最初随历日表由长安皇宫大内颁发。为“驱除群厉”,五代杭州吴越王沿袭上代故事,除夕日由画工绘钟馗击鬼图。至宋代,钟馗已不再是皇家颁发于臣属之物,寻常百姓亦“岁首贴钟馗于门”。民间相传钟馗捉鬼的故事,家喻户晓,更敷衍出钟馗为人,灵璧所绘钟馗才是其本像的写真,而这一说法在古籍里也得以验证。清初著名学者金埴在其所著《不下带编》中曾记载:“钟(馗)乃灵璧人,至今后裔在焉,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而货以资食。上有县篆者,尤灵应云。”③钟馗是集“图腾”演变、传说、皇帝梦幻、民间习俗于于一体而形成的民神。他沟通了天地人三界,奔走于人鬼神之间,既是神话的、传说的、梦魇般的人物,又是现实的、俗世间的人物。他既威严勇猛,有“誓除天下妖孽之气概”,又慈祥善良,有“庇护天下苍生之情怀。”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但钟馗没有自己专门的庙宇,人们祠奉他主要是悬挂钟馗神像。因此钟馗画像在钟馗信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④钟馗画的渊源,最初由轩辕黄帝首创的驱邪傩舞中的方相氏衍化嬗变而来,是正气战胜邪恶的精神支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鲜明的民众性和特有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盖因古代人们对自然、疾病缺乏科学的认识而产生恐惧感,对灾难的发生认为是鬼怪作祟,想象着用更狰狞的面孔去战胜鬼怪,于是创作出钟馗跨着猛虎,挥舞着宝剑,斩妖驱邪,表现出神勇威力的形象,从而让人们消除对邪恶势力的恐惧,驱鬼避邪,而灵壁钟馗画因“灵应”尤受人们的欢迎,具有民间艺术土而不陋、俗不伤雅的艺术审美情趣,融宗教史、民俗史、哲学史、美术史、文学史于一体,具有精神文化与审美功能的双重价值。⑤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钟馗画的主旨逐渐由打鬼驱邪祛病演变为祈祥纳福,寄托了美好愿望,表达了人们的祈愿。如画钟道与蝙蝠,叫做“福到眼前”“福临贵府”;画“如意”和“蝙蝠”叫“如意来福”等。画家笔下的钟馗是英武、豪放、威严中有点憨厚、文雅、平和,充满幽默又饱含温情。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对贪官污吏奸佞小人官吏深恶痛绝,于是借助钟馗打鬼祛邪的故事,表现钟馗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高尚廉洁,画中的钟馗头戴乌纱,身着官袍,有一股阳刚凛然之气,被世人誉称为“判子”“灵判”,表达了除尽人间邪恶势力的强烈的愿望。选自2019年11月15日“文化网”《安徽灵壁钟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钟馗之说,初见于唐朝,钟馗图在唐代、五代和宋代时,其作用为驱除群厉,除夕日由画工绘钟馗击鬼图,寻常百姓贴钟馗于门上。B.钟馗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鲜明的民众性和特有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是正气战胜邪恶的精神支柱。C.钟馗沟通了天地人三界,奔走于人鬼神之间,既是神话的、传说的、梦魔般的人物,更是现实的、俗世间的人物。D.钟馗画中,人们画钟馗与蝙蝠,叫做“福到眼前”,画“如意”和“编蝠”叫“如意来福”等,寄托了人们祈祥纳福的美好愿望。2.对文章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采取总分的结构方式,从钟馗之说、钟馗画的渊源和钟馗画在不同时期所表达的主旨来诠释钟馗文化的内涵。B.二与三段、四与五段都是并列关系,分别从钟馗的角度和钟馗画的角度来论述钟馗文化。C.文章引用“清初著名学者金植在其所著《不下带编》中的记载”,论证了钟馗是人,其捉鬼的故事,家喻户晓。D.全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论证了钟馗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钟馗画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狰狞神勇的面孔到英武、豪放、威严的面孔,其文化内涵亦更加丰富。B.钟馗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但他没有自己专门的庙宇,因此人们就悬挂钟馗神像来祠奉他。C.钟馗画因“灵应”尤受人们的欢迎,土而不陋,俗不伤雅,具有精神文化与审美功能的双重价值。D.钟馗画中,被世人誉称为“判子”“灵判”的钟道,头戴乌纱,身着官袍,有一股阳刚凛然之气,表达了人们要除尽人间邪恶势力的强烈的愿望。【答案】1.D

2.C

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扩大了范围,“寻常百姓在除夕时贴钟馗于门上”是宋代,而包括“唐朝、五代”。B项,张冠李戴,“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是正气战胜邪恶的精神支柱”的是“钟馗画”。即陈述的对象是“钟馗画”而非“钟馗”这个人。C项,曲解文意,原文“既……又”是并列关系,选项却变成了“既……更”,既不搭配,又不符合逻辑。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C项,选项对论证的分析错误。文章引用“清初著名学者金植在其所著《不下带编》中的记载”只是论证了“钟馗是人”,而不是论证“其捉鬼的故事,家喻户晓”。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不是因为钟馗没有自己专门的庙宇,因此人们就悬挂钟馗神像来祠奉他。原文的表述是:他既威严勇猛,有“誓除天下妖孽之气概”,又慈祥善良,有“庇护天下苍生之情怀。”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但钟馗没有自己专门的庙宇,人们祠奉他主要是悬挂钟馗神像。因此钟馗画像在钟馗信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者着墨的重点在于后一句,“钟馗画像在钟馗信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故选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撞死在洞口的母狼“那一次,我情不自禁地收起了猎枪,拽住黑子。”一辈子靠打猎为生的祖父,年老时总喜欢对人们讲述他此生惟独一次放生的故事。在大雪封山的冬天,祖父担心小猎犬黑子憋在家中太久,开春会失去野性。于是那天一大早他便背起猎枪,带着小猎犬黑子出来“放风”,打算趁机捞取些猎物。那天让祖父很失望,过了晌午也没见到一只出来觅食的动物。正在他准备收工回家的时候,突然从山林里蹿出一只肥大的雪兔。随着“砰”的一声枪响,黑子欢快地跑了过去,用嘴叼起被击毙的雪兔。忽然,祖父发现雪兔的后面还紧跟着一只老狼。由于受到枪声的惊吓,老狼又缩回林子,躲在一棵大树背后,两只眼睛像钉子钉进了木板似的,用贪婪而凶狠的目光死死地盯着雪兔。这时,黑子也发现了敌情,丢下雪兔转身径直奔向那只老狼,发起了进攻。这是一只瘦得皮包骨头的母狼,肚子瘪得几乎只隔一层皮,身上的肋骨历历可数,乳头皱巴巴地朝下吊着,好像已经皲裂。凭祖父的经验,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只哺乳期的母狼,已经很长很长时间没有吞食猎物了。尽管老狼瘦弱不堪,但黑子仍不是它的对手。没用几个回合,黑子已被逼退很远。这时,母狼突然一个转身,奔向那只雪兔。看来,它并不恋战,仅仅是想夺回本该属于它的猎物。瞅准了机会,祖父向老狼开了一枪,子弹射进了它干瘪的腹腔。带着伤,母狼向森林深处迅速逃窜。不愿善罢甘休的祖父带着黑子,顺着雪地上的血迹和老狼的脚印,很快便找到了它的“家”——藏身的洞穴。很远,祖父便听到了母狼和狼崽的哀号。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祖父叫停了黑子,选择一个能够看清洞里情况的地方停了下来。母狼已经意识到了危险,朝祖父望了望,转过身,把幼崽全部赶到了洞穴的深处。尔后,母狼走到洞口,竭力用自己的身体把穴口掩实。说到这儿,祖父强调:“这只母狼既没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也没有弃洞而逃的想法。它只是竭尽全力用自己的肉身把洞口堵得严严实实,让人一看就知道,它只是希望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枪子儿,保护小狼不受伤害。”母狼竭尽全力挺起身体,确保洞口被堵得密不透风。尽管这样会使它腹部的伤口撕裂程度迅速加剧,鲜血像水一样汩汩流淌。但是自始至终,母狼一直都没有放弃堵住洞口的意思。直到最后,母狼因体力不支,身体逐渐缩成一团,瘫倒在洞口,它也没有改变主意。祖父被母狼悲壮的神情和誓死保护幼崽的举动感动了。他收起了猎枪,紧紧地拽住想发动进攻的黑子。祖父叹口气,刚刚转过身来往回走,突然听到了母狼几声悲痛的嗥叫。转过头去,祖父看见母狼使出全身力气,毫不犹豫地一头撞向了洞口那突兀的石尖上,脑浆和着鲜血染红了岩石和一大片雪地。叙述到这里,祖父顿一顿,用低沉的语调充满深情地说:“开始,我也闹不明白这只老狼为什么要自绝于小狼面前。后来,我发现那些悲伤而又饥饿的小狼撕扯自己母亲的肉体时,方才恍然大悟。”原来,狼的家族有着这样的习性——同伴死去之后,他们会分而食之。母狼之所以义无反顾地一头撞死在幼崽面前,就是在万般无奈之际为了让自己的“儿女”饱餐一顿。这是世界上多么悲壮的一幕呀。选自2019年《小小说》第11期,有改动。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祖父的亲身经历来叙述故事,不仅使小说显得真实,也便于从人的心理来写“母狼”作为母亲的伟大,告诉人们“百善之首孝为先,养育之恩大过天”的道理。B.母狼用受伤的身躯把洞口堵得严严实实,保护小狼不受伤害,不被猎人发现,直到瘫倒在洞口,它也没有改变主意。C.母狼自绝于狼崽面前,是为了用自己的身体让自己的“儿女”饱餐一顿,这极为悲壮的一幕让祖父也为之动情。D.小说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等手法刻画了“母狼”作为母亲的伟大形象,从而表达讴歌母爱的伟大这一主题。5.母狼作为母亲是伟大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狼的形象。6.对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狼”,有人认为是“祖父”,你认为呢?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B

5.①勇敢无畏。为了夺回雪兔,面对猎人的枪口和猎犬,毫不畏惧,用瘦弱的身体勇敢地与猎犬搏斗。②身体瘦弱。只瘦得皮包骨头的母狼,肚子瘪得几乎只隔一层皮,身上的肋骨历历可数。③无私奉献。母狼之所以义无反顾地一头撞死在幼崽面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女”饱餐一顿,有继续活下去的机会。④坚韧刚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母狼用自己的肉身堵洞口,鲜血像水一样汩汩流淌,瘫倒在洞口,它也没有改变主意。

6.参考答案一:“母狼”是主人公。①从标题看,小说以“撞死在洞口的母狼”为题,“母狼”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突出作为母亲的伟大。②从情节看,“母狼”贯穿小说始终,瘦弱的母狼不畏猎犬和猎人枪口争夺“雪兔”,受伤后用身躯堵住洞口保护“儿女”,最后自己撞死用自己的身体让让自己的“儿女”饱餐一顿,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③从主题看,母狼寄予了作者的价值倾向与感情寄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讴歌母爱伟大的这一主题,告诉世人“百善之首孝为先,养育之恩大过天”的道理。④从手法看,母狼着墨描写最多,写祖父只是为了通过祖父之口来叙述故事,并以此来突出母狼作为母亲的伟大形象。参考答案二:祖父为小说主人公。①从手法上看,祖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一次打猎的故事,使故事显得真实。②从情节看,祖父的一次打猎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祖父带猎狗打猎追逐雪兔,遇到狼,打伤狼,追逐狼到洞口,看到受伤的母狼守护幼崽,最终放弃了猎杀母狼。③从主题思想看,通过祖父打猎的故事,用祖父的经历来写母狼,刻画母狼作为母亲的伟大形象,从而表达讴歌母爱的伟大这一主题,告诉人们百善之首孝为先,养育之恩大过天的道理。④从人物形象上,刻画了祖父善良并有同情心的形象,性格鲜明。【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干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不被猎人发现”的理解错误。从原文看,祖父和黑子早就发现了母狼的老巢及巢中的幼崽。母狼用受伤的身躯把洞口堵得严严实实,它只是竭尽全力用自己的肉身把洞口堵得严严实实,让人一看就知道,它只是希望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枪子儿,保护小狼不受伤害。故选B。【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在作答时,先归纳特点再阐述细节。从“这是一只瘦得皮包骨头的母狼,肚子瘪得几乎只隔一层皮,身上的肋骨历历可数,乳头皱巴巴地朝下吊着,好像已经皲裂”“两只眼睛像钉子钉进了木板似的,用贪婪而凶狠的目光死死地盯着雪兔”“尽管老狼瘦弱不堪,但黑子仍不是它的对手。没用几个回合,黑子已被逼退很远”等语句可看出老狼的瘦弱不堪、勇敢无畏的特点。从母狼用肉身挡住洞口,把幼崽赶进洞穴深处;尤其是“母狼使出全身力气,毫不犹豫地一头撞向了洞口那突兀的石尖上,脑浆和着鲜血染红了岩石和一大片雪地”这些细节描写可概括出老狼深沉的母爱、无私的奉献的特点。【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考生首先应明确辨别主人公的方法,然后明确态度,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作答。一个角度是从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个角度是从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角度,几个人物间存在着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实写与虚写的关系;第三个角度是从情节的角度,是否能够成情节的波澜;第四个角度是从主题的角度,思考作者想表达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本题要求结合小说内容探究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管是“母狼”,还是回答“祖父”,都应该结合文本分析。如果回答主人公是“母狼”,可以从标题来看,标题是“撞死在洞口的母狼”;从主题来看,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母狼保护幼崽,但是充满着母性的光辉和献身精神。从作者叙述的角度和着墨的多少来看,母狼是全文情节推动的线索,作者对它的描写篇幅最多。如果回答主人公是祖父。理由是:这篇小说归根结底是讲祖父的一次打猎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叙述的主体是爷爷。母狼的一切行为是祖父描述的对象。文章结尾“祖父顿一顿,用低沉的语调充满深情地说:‘开始,我也闹不明白这只老狼为什么要自绝于小狼面前。后来,我发现那些悲伤而又饥饿的小狼撕扯自己母亲的肉体时,方才恍然大悟’”的语句,可以看出行文起止是以爷爷讲述故事来推动故事情节,而且文章的主题都是祖父描述故事时,通过的一些带有感慨、哲理的句子阐发出来的。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卜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①,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独世忠怒桧。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选自《宋史·韩世忠传》,有副改注:①次爨(cuàn)炊具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B.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C

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D.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8.下列对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岳飞,名飞,字鹏举。B.朕,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如《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一句中的“朕”就指代屈原自己,自秦始皇起,“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C.擢,指提拔官职,古代用于提拨官职的词还有“迁、陆、拔、署、拜”等。D.“风骚”在文学上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离骚》则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它们对后量中国文学影响深远。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世忠身材信岸,目光如电,早年勇猛过人,十八岁时,以距大勇敢应乡州招募,挽强弓骑马射箭,勇冠三军。B.绍兴四年,韩世忠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进犯,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伏,在江口大败金军,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C.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他又抵制排斥和议,触怒秦桧之处尤其多。D.韩世忠好义轻财,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罢去官职后,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晚年喜好佛教、老子学说。10.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2)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答案】7.C

8.C

9.B

10.(1)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移守长江。(2)现在害怕祸患苟且赞同,他日死后,怎能在太祖殿上接受铁杖呢?【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宜采用排除法。本题主要从文意来断句,“世忠退”是“闻”的宾语,句意完整,即在“退”后要断开,从而排除AD两项。“引兵至江口”的主语是聂儿孛堇而非世忠,即在“江口”后要断开,从而排除B。“传小麾鸣鼓”的主语是韩世忠,而“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是“鸣鼓”后的具体表现或行动;最终的结果是“吾军迭进”。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撤退,带领军队到江口。世忠挥小旗鸣鼓,伏兵四起,世忠军旗的颜色与金人的旗帜相混杂,金军混乱,我军不断推进。故选C。【8题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对古代官职的升迁的说法不准确。“擢”与“迁、陆、拔、”等是表升职,而且还必须明白,并非所有带“迁”的都是升职,比如“左迁”就是贬谪;另外,“署”表示暂代官职,“拜”多表述初次授予官职。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发生在“淮水”,而非“江口”这个地方。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会”,译为“正当”;“使”,动词,译为“出使”;“撤”,译为“撤掉、撤除”;“绐”通“诒”,译为“欺骗”的意思。第(2)句采分点:“今”,现在;“苟同”,苟且赞同;“瞑目”,是“死”的委婉说法;“岂可”,固定句式,表反问;“受铁杖于太祖殿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太祖殿下受铁杖”。【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他身材伟岸,目光如电。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没有驯服的马驹。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他很生气,认为是侮辱自己,将那人痛打一顿。韩世忠十八岁时,以胆大勇敢应乡州招募,隶属于兵籍。他挽强弓骑马射箭,勇冠三军。绍兴四年,金人与刘豫合兵,分路南侵。皇上亲笔致书韩世忠,命他整饬防备,图谋进取,言辞恳切。韩世忠接受诏书,感动地哭着说:“主上如此忧虑,臣子怎敢偷生呢!”于是从镇江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派统制解元守高邮,等候金的步兵;自己亲自指挥骑兵驻大仪,抵挡敌人骑兵,韩世忠命令士兵砍伐树木作为栅栏,自己断绝退路。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移守长江,魏良臣急忙骑马离去。韩世忠估计魏良臣已离境,便立即上马,对将士下令说:“看我的鞭子指向行事。”于是率领军队驻扎在大仪,布下五阵,在二十多处设下埋伏,相约听到鼓声即发动攻击。魏良臣到金军中,金人问宋的动静,魏良臣详细地把所见到的情况都说了。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撤退,带领军队到江口。世忠挥小旗鸣鼓,伏兵四起,世忠军旗的颜色与金人的旗帜相混杂,金军混乱,我军不断推进。敌人披甲陷入泥潭,世忠指挥精骑兵四面践踏,将金人马都踩死。世忠又亲自追击到淮水,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捷报传来,群臣入朝庆贺,皇上说:“世忠忠诚勇敢,朕知道他必定成功。”沈与求说:“从建炎以来,将士未曾与金人迎战一次,现在世忠连连获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他的功劳不小啊。”皇上说:“应该依次给予优厚的奖赏。”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都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韩世忠曾告诫家人说:“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不要避讳“忠”字,避讳而不再说,这是忘忠啊。”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他又抵制排斥和议,触怒秦桧之处尤其多,有人劝阻他,韩世忠说:“现在害怕祸患苟且赞同,他日死后,怎能在太祖殿上接受铁杖呢?”韩世忠好义轻财,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所受赐的田地同编户同等交租。然而他知人善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于行伍,挥将旗指挥的,都是他的部下。他解除兵权,罢去官职,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好像未曾身居权位。晚年喜好佛教、老子学说,自号清凉居士。(二)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羽的《从军行》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B.陈羽的《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C.王昌龄《从军行》一二两句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来写征者离乡背井的离愁别绪。D.“高高秋月照长城”采用借代的手法,古老雄伟的长城代国家,秋月代家乡,景象壮阔而悲凉,营造了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12.“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各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内容分析。【答案】11.D

12.①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猎猎的红旗在皑皑的雪山上飘扬,戍边将士在缭绕于耳的笛声中,高举红旗直向积雪山峰挺进。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表现出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情怀。②撩乱的边关愁绪无数倾诉,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着长城,此景亘古不变。这两句描写了边塞“秋月”下响起琵琶声的凄清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烘托边关将士们背井离的悲怆愁绪,表达戍边将士悠长哀婉的思乡之情。【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采用借代的手法,古老雄伟的长城代国家,秋月代家乡”错在对手法的分析有误,不是借代,而是以景结情的手法或融情于景的手法。即用边关秋月等意象来表现戍边将士思乡的愁苦。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不同文本内容,分析重要诗句的含义,品味其语言艺术的能力。理解诗句含义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可以带有个性化的鉴赏解读,但也要扎根文本,不能架空分析。本题要求回答“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各有什么含义。先看陈羽的诗句“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作答时先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皑皑白雪,红旗飘飘,但闻笛声,不见征人,表现出戍边将士雷厉风行的行军姿态。而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意思是边关愁绪像剪不断理还乱的发丝,月儿高挂长城上的烽火台,这与前面的“琵琶声”相应和,抒发了戍边将士绵绵的思乡情愫。(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一文中女主人公自诉其自从嫁给“氓”之后早起晚睡勤劳持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苏轼在《赤壁赋》一文中,通过飞虫和米粒的比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3)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名士们集会时空气清新、风和日丽的天气。(4)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5)《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乡村中最常见的动物的声音,表达了陶渊明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答案】

(1).夙兴夜寐

(2).靡有朝矣

(3).寄蜉蝣于天地

(4).渺沧海之一粟

(5).天朗气清

(6).惠风和畅

(7).青青子衿

(8).悠悠我心

(9).狗吠深巷中

(10).鸡鸣桑树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1)《诗经·氓》的信息点:早起晚睡勤劳持家的诗句。答案“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中的“夙兴”就是早起的意思;“夜寐”就是晚睡的意思。(2)《赤壁赋》的信息点:飞虫和米粒的比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答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蜉蝣”就是小飞虫;而“粟”就是一种小米。注意“蜉蝣”“沧海”“渺”“粟”的书写。(3)《兰亭集序》的信息点:集会时空气清新、风和日丽的天气。答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呼应了题干。注意“惠”的正确书写。(4)曹操《短歌行》的信息点: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很显然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注意“衿”是形声字,左边衣字旁,表示衣襟。(5)《归园田居》的信息点:最常见的动物的声音。显然是鸡犬相闻,即填“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注意“吠”“颠”的正确书写。【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第Ⅱ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

。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

,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

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要生存,就得基同战斗,携手并肩,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比如屈原在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意思是说我是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的先祖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

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B.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C.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D.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人们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绝无仅有

积淀

耳熟能详

奉献B

绝世无双

积淀

耳闻则诵

贡献C.绝无仅有

沉淀

耳闻则诵

奉献D.绝世无双

沉淀

耳熟能详

贡献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包容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B.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C.这种包容姓氏文化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D.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答案】14.C

15.A

16.B【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原划线句的语病是:成分残缺、语序不当。A项,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可删掉“当”。B项,“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和“民族要生存”中的“民族”重复,显得不简洁;同时语序不当,先“携手并肩”,然后,才是“共同战斗”。D项,前后主语不一致,中途易辙,前面是“一个民族”,后面却是“人们”;同时,也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应先“携手并肩”,然后,才是“共同战斗”。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绝世无双”: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多用于“人”。语境是“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非常少见,故填“绝无仅有”,从而排除BD两项。“积淀”:在长期积累中形成,多用于抽象事物。“沉淀”:从溶液中释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也比喻凝聚,积累。语境是讲姓氏文化经过了长久的积累,侧重于时间的久,所以填“积淀”从而排除CD两项;“耳闻则诵”: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语境是说人们对“岳家军”“杨家将”的故事很熟悉,很清楚。“奉献”,指恭敬地交付、呈献。“贡献”: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或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语境是说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恭敬地交付和呈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所以用“奉献”才能表现这种诚挚的赤子之心。综合以上分析: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整个语段陈述的重点是“精神”。这种“精神”与后文的“则是在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相呼应,可排除AC两项;从后文举的例子:杨家将、岳家军来看,语段主要是论述的是“精神的作用”,可排除AD两项。综合以上分析:故选B。17.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和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A.殒(yǔn)身不恤

芰(jì)荷

喋血

流斛曲水B.百舸(gé)争流

相勖(xù)

嘻戏

旁征博引C.舳(zhú)舻千里

浸(qīn)渍

漫溯

游目骋怀D.敷衍塞(sè)责

谬误(miù)

寥廊

揠苗助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和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A项,“流斛曲水”中的“斛”应写作“觞”;B项,“嘻戏”中的“嘻”应写作“嬉”;C项,“浸(qīn)渍”中的“浸”应读作(jìn);D项,正确;故选D。18.与下面诗句所描写的节日对应的一项是①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②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③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④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⑤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A.重阳节

春节

七夕节

中秋节

端午节B.端午节

重阳节

中秋节

七夕节

春节C.七夕节

中秋节

端午节

春节

重阳节D.端午节

重阳节

七夕节

中秋节

春节【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而对于外国作家作品,我们要知晓其内容,掌握其国别;对于中国的作家作品,古代部分的重点记清楚他们的朝代、代表作、创作风格等,现代作家主要是记住代表作或主要作品及其大概内容。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与下面诗句所描写的节日对应的一项”。“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中“船争先后渡”,正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具体描绘,从而排除AC两项;“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中“搴菊”等意象正是重阳佳节登高望远,采菊的习俗。“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佳节牛郎织女,终于可以诉说一年来的离愁别绪,一个“几许”欢情离恨,表现了聚少离多的愁苦,所以第三句对应的是“七夕”,从而排除B项。“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的意象很明朗,“素娥”即嫦娥;“玉蟾”是月亮的代称;而“桂花”,既呼应了中秋的时令,又是呼应“月桂”,故第四空填“中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王安石的《元日》,是对新春佳节的描述,“新桃换旧符”正反映了春节贴门神、对联,换桃符的习俗。故选D。19.把下面的新闻内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字数在30字以内)中新网11月28日电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28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11月初以来,国内猪肉价格回落明显。下一步,商务部还将继续鼓励进口企业拓展多元化进口来源,积极增加优质肉类的进口。预计全年肉类进口量将超过600万吨,其中,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将超过300万吨。高峰表示,11月初以来,由于生猪存栏环比回升、冻猪肉上市量增加、猪肉进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猪肉价格回落明显。根据商务部监测,上周(11月18-24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43.66元,比前一周下降了8.6%,降幅比前一周扩大1.7个百分点,比11月初下降了16.5%。【答案】11月猪肉价格明显回落将继续鼓励增加进口【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是语言由丰富到简洁的过程,包括筛选概括类压缩、新闻类压缩等。筛选概括类压缩首先要辨明材料类型,进而把握重点。新闻类压缩多为拟写标题、一句话新闻、概括导语等。在拟写标题和一句话新闻时,要抓住新闻中的“主体”和“事件”。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本题要求把“下面的新闻内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重点是抓住新闻的导语部分,即正文的第一二句话。从“11月初以来,国内猪肉价格回落明显”,可提炼出时间“11月”;事件“猪肉价格回落”的信息;从“下一步,商务部还将继续鼓励进口企业拓展多元化进口来源,积极增加优质肉类的进口”可提炼出“鼓励”“进口”等关键信息。20.下图是一幅关于人才流动的漫画《孔雀东南飞》,请描述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注:图下方的两只鸟为麻雀。①漫画内容:②漫画寓意:【答案】①描述:在西部这片干涸贫瘠的土地上,天空中有一只孔雀正在往东南方向飞翔,地上的一只麻雀看到这种情景后,对另外一只麻雀说:“哥们儿,要不咱也跟着飞。”②寓意:西部条件艰苦留人难,别说孔雀,现在连麻雀都要向东南飞了。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换类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要善于提炼漫画的劝诫意义,这可从漫画的夸张手法中获取,也可多联系社会实际。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请描述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其次认真观察漫画内容,认真分析漫画的构成要素以及蕴含的意义;最后按题目要求回答问题。本题是一幅《有感于“孔雀东南飞”》的漫画,画面描述的是一只孔雀正朝东南方向飞去,漫画下面描绘的是西部的土地上,有一对麻雀看到孔雀东南飞说,“哥们儿:要不咱们也跟着飞?”根据漫画内容结合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现实,可以看出对于西部大开发由于环境条件艰苦,西部很难留住人才的社会现实,根据对画面的分析可以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答题;【点睛】关于漫画的答题技巧:①描述画面的原则: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对象,方位顺序,表达方式。②概括内涵或主题的方法:主题=标题+讽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隐含信息(联想,由物及人)③拟写标题的技巧: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四、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2)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明阳(3)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一件。——习近平以上材料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思考?你有怎样的见闻、经历?谓结合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