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重点中学联考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重点中学联考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2年6月23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其中,第七十八条在“临终决定权”上做出了大胆突破,规定如果病人立了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病人平静走完最后时光。
生前预嘱是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在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把“生前预嘱”当作“安乐死”的一种变体。虽说两者都是为了更少痛苦地结束病人生命,都带有“尊严死”的味道,但“生前预嘱”有别于“安乐死”。设立“生前预嘱”的目的,是让医院和医生放弃无谓抢救,让病人以一种趋近自然、也更宁静的状态走向死亡,“安乐死”则是要医护人员以无痛苦的方式终结病人生命。相比之下,前者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如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机等人工设备,体现了病人在生命权选择上的自主性,也更容易避开横亘在安乐死前面的法律障碍。目前,仅有荷兰和比利时通过了安乐死立法,但多数国家的法律对“生前预嘱”少有禁止。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法典也有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审视“生前预嘱”的本质,其实是尊重临终患者对医疗护理的自主权,保护和发展他们的生命权,与现行法律规定并不冲突。2022年3月,国家卫健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安宁疗护服务,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提高老年人和疾病终末期患者生命质量,由此也折射出国家政策层面的变化,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已成大势所趋。
(摘编自《“生前预嘱”写入地方立法:让死亡更有尊严》)
材料二:
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生前预嘱是预立医疗指示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1976年,美国加州率先通过《自然死亡法案》,是全球首个制定生前预嘱相关法律的国家。随后,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出台类似法律。而在我国,在生前预嘱的立法上,深圳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深圳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筹备期间,深圳市卫健委给协会提出的任务是,要朝着立法的方向推进,如果没有立法,生前预嘱签署人的意愿就无法得到保障。
事实上,除了对先行立法的关注,生前预嘱入法,更是一场对死亡文化的讨论。订立生前预嘱,最大的障碍是观念问题。死亡是中华文化最大的禁忌之一,而禁忌的背后则是死亡恐惧。业内认为,作为处理临终、死亡的专门行业,医疗界尤其需要转变观念,从以积极治疗、战胜死亡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帮助临终者舒适地活着,或者舒适地死去。
生前预嘱被写入地方法规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副主任刘瑞爽认为在全国层面推广、进行全国性立法的条件还不成熟。深圳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会长李瑛则有更长远的计划:推动生前预嘱与医保卡关联。“如果跟社保卡绑定了,患者的主管医生打开社保卡,有权限查询到患者最后的意愿,那么医生就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制订符合患者期望的医疗计划,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摘编自《生前预嘱,一份还给病人的尊严》)
材料三:
现代科学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生命的进程。跟历史上任何时代的人比起来,我们活得更长,生命质量更好。但是,科学进步已经把生命进程中的老化和垂死变成了医学的干预科目,融入医疗专业人士“永不言弃”的技术追求。而我们事实上并没有做好准备去阻止老弱病死,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濒死的情形十分复杂,生命此时能否获得有品质的复苏,我们并不敢妄断,因为人们对于生命的最后阶段还比较陌生。1945年之前,大多数死亡发生在家里。到20世纪80年代,这个比例降至17%。目前,在美国,对高龄老人和垂死者的照顾已经转由医院和疗养院负责。于是,医院成为起死回生的地方。当然,理论上我知道一部分病人可能会亡故,但是,面对每一个实际的病例,死亡好像都不应该发生,都是种意外。一旦失治,我们奉行的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似乎就被打破了。
每个新医生、新护士都会面临濒死和临床死亡。第一次遇见,有人会哭,有人会完全呆住。当然,也有些人几乎不在意。最初看到人死,我非常警觉,不断提醒自己克制,总算没有哭出来。
其实,患者死亡并不代表医生的失败。死亡是极正常不过的现象。死亡可能是我们的敌人,但是死亡也符合事物的自然规律。在抽象的意义上,我知道这些真理,但是我缺乏具体的认知——它们对于每个人是真理,包括这个由我负责治疗的人。
无人可以逃脱生命的悲剧——那就是,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每个人都在不断老去。我身处这个充满英雄主义的行业,因修复生命的能力而取得成功和荣耀。如果你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也知道技术上该怎么办,但病情却严重到不可以解决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明确的答案。
把死亡作为医学的技术极限和伦理选择问题来思考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医学还很年轻。事实证明,救治失败并不是医学的无能,而是对生命进程的尊重。
(摘编自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
1.下列关于“生前预嘱”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生前预嘱要求医院尊重病人的意愿,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手段强行施行病人要求之外的生命抢救。
B.生前预嘱是对我国法律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和“自然人享有生命权”的坚定维护与具体践行。
C.生前预嘱充分尊重患者在生命权选择上的自主权,是安乐死的一种变体,传承了安乐死的所有优点。
D.生前预嘱是对现代医学强行干预生命进程的一种拨正,是人们正视死亡、坦然接受生命离去的一种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多数国家的法律中,生前预嘱很少有被禁止的情况,是因为它避开了横亘在安乐死前面的法律障碍。
B.生前预嘱在国外发展比较早,理论体系也非常健全。如美国早在1976年就通过了全球首个生前预嘱法案。
C.刘瑞爽主任和李瑛会长对于生前预嘱的态度有所不同,前者很悲观,后者则非常乐观。
D.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现代医学去阻止老弱病死,而要学着去接受死亡也是生命的常态。
3.下列最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论据是______
A.加拿大一退伍军人在瘫痪后求助政府帮他在家安装一个轮椅活动坡道,政府工作人员回应“可以提供安乐死”。
B.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基层医务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刘贵芳,因看到太多为病痛所折磨的人,所以提议,尊重死者的意愿,安乐死应该在我国合法化。
C.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陪审团一致认为就绝症问题质疑医生和患者的决定应判定为政治自杀。
D.癌症患者萨拉和她的家人达成了共同意见:医疗组继续使用抗生素。但是,如果病情恶化,不要给她上呼吸机,也不再采取进一步的疗救措施。
4.材料一的第二段,拿安乐死与生前预嘱并谈有何用意?
5.结合三则材料,分析生前预嘱在更大范围推广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长河社戏
沈从文
两个唱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的事情,因此一面听下去,一面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三黑子说:“人人都说橘子树是摇钱树,不出本钱,从地上长起来,十冬腊月上树摇,就可摇出钱来。哪知道摇下来的东西,衣兜兜不住,倒入了别人的皮包里去了。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这些人发了横财,有什么用,买三炮台烟吸,好了英美烟公司!”
一个丑角说:“哥,你还不知道我们浦市,地方出胖猪肥人,几年来油水都刮光了,刮到什么地方去?天晓得。信口打哇哇,说句话吧,好,光天化日之下,治你个诬告父母官的罪,先把你这刁顽在脚踝骨上打一百个洛阳棒再说。再不然,枪毙你个反动分子!都说天有眼睛,什么眼睛,张三李四脚上长的鸡眼睛。”
“葫芦黄瓜一样长,有什么好说。”
“沙脑壳,沙脑壳,我总有天要用斧头砍一两个!”
另外一个丑角插嘴说:“斫你个癞鼋头!”
到开锣那天,本村子里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板带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一面看戏一面就掏钱买各种零食吃。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卖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卖焖狗肉和牛杂碎的,无不挑了锅罐家私来在庙前庙后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小孩子和老妇人,尤其把这几天当成一个大节日,穿上新衣赶来赴会。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自作风流的船家子,保安队兵士,都装作有意无心,各在渡船口岔路边逗留不前。一切人影子都在地平线上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照炙得红红的。
这一天,夭夭自然也到场参加了这种人神和悦的热闹,戴了全副银首饰,坐在高台凳上,看到许多人,也让许多人看到她。可是上午太沉闷,看不完两本,就走回橘子园工作去了。下午本想代替嫂嫂看厨房,预备待客菜饭,可不成功,依然随同家中人过伏波宫去,去到那个高台凳上坐定。台上演王三姐抛打绣球时,老觉得被官座上那个军官眼光盯着。那军官意思正像是在向她说:“自古美人识英雄,你是中华民国王三姐!”感受这种眼光的压迫,觉得心中很不自在。又知道家里三哥在赶装橘子下船,一个人独在河边忙做事,想看看哥哥,因此趁空就回了家。回家后在厨房中张罗了一下,于是就到橘园尽头河坎边去看船,只见三黑子正坐在河边大橘子堆上歇憩,面对河水,像是想什么心事。
“哥哥,哥哥,你怎么不看戏,大家都在看戏,你何必忙?”
“戏有什么可看的,还不是红花脸杀进,黑花脸杀出,横蛮强霸的就占上风!”
三黑子正对汤汤流水,想起家里被那个有势力的人欺压讹诈故事,有点火气上心。夭夭像是看透了他的心事,因此说:“横蛮强霸的占上风,天有眼睛,不会长久的!戏上总是一报还一报,躲闪不得!”
“一报还一报,躲闪不得!戏上这样说,真事情可不是这样。”
三黑子看看夭夭,不再说话,走到装浦市人戏班子来那条广舶子边上去。有个小妇人正在船后梢烧夜火煮饭,三黑子像哄夭夭似的,把不看戏的理由转到工作上来,微笑说:“夭夭,我要赶快把橘子装满舱,好赶下常德府,常德府有的是好戏,不在会馆唱,有戏园子,日夜都开锣,夜间唱到三更天才收场。那地方不关城门,半夜里散了戏,我们打个火把出城上船,兵士见到时问也不问一声!”
夭夭说:“常德府兵士难道不是保安队?”
三黑子说:“怎么不是?大地方规矩得多,什么都有个‘理’字,不像到我们乡下来的人,欺善怕恶,……什么事都做得出。还总说湘西人全是土匪,欺压我们乡下人。下面兵士同学生一样,斯文老实得多,从不敢欺侮老百姓!……”
夭夭因为老水手说到这件事,照例像装作没有听到,却向河边船上走去。到船边时上了跳板,看见下面溪口还停了几只小船,有的是装橘子准备下行,有的又是三里牌滩头人家为看戏放来的,另外还有本村特意为对河枫木坳附近村子里人预备的一只小渡船,守船的正是上次送夭夭过河的那个年青汉子。
红紫色的远山野烧,被风吹动,燃得越加热烈起来。
老水手跟随夭夭身后到了河坎边,也上了那只橘子船:“夭夭,夭夭,你看山上那个火,烧上十天了,还不止息,好像永远不会熄。”
夭夭依随老水手烟杆所指望去,笑着说:“满满,你的烟管上的小火,不是烧了几十年还不息吗?日头烧红了那半个天,还不知烧过了千千万万年,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
老水手俨然追问似的说:“怎么,好看的应当长远存在,这事是归谁派定的?”
夭夭说:“我派定的。——只可惜我这一双手,编个小篮子也不及你在行,还是让你来编排吧。天下归你管,一定公平得多!”
三黑子不知船上两人说什么,笑什么,也走到河坎边来。“满满,不要回去,就住到我家里,我带得有金堂叶子烟,又黄又软和,吸来香喷喷的,比大炮台烟还好,你试试看!”
老水手挥舞着那个短烟杆:“夭夭,你说说看,我还不曾派他当主席,他倒赏给我金堂烟叶来了。好福气!”
三黑子正想起队上小官仗势凌人处,不明白老水手说的是什么意思,也跟着笑。“我当了主席,一定要枪毙好多好多人!做官的不好,也得枪毙。”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地方出胖猪肥人,几年来油水都刮光了……”,丑角的话交代了浦市的社会环境。
B.“天晓得”“葫芦黄瓜一样长”“一报还一报”等口语朴实率真,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C.“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描绘了收锣时的情景,突出了人们看戏后的满足。
D.大量的人物对话淡化了情节,作者娓娓道来,文章节奏舒缓,叙述散文化,风格鲜明。
7.关于文中写夭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夭夭下午再次坐在高台凳上看戏,她感受到被骚扰而觉得不自在,没看完就回家了。
B.夭夭到橘园尽头河边去看船时碰上了三黑子,宽慰了正在为家里被人欺压而苦恼的三黑子。
C.“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的想法,体现了夭夭的天真,她天性中自然流露出灵秀之气。
D.“天下归你管,一定公平得多”是玩笑话,表达了夭夭对老水手不认同自己观点的不满。
8.三黑子为什么不去看社戏?小说表现了三黑子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中有大量关于演戏和看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请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项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成皋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三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羽,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项王使龙且将兵,号二十万,以救齐,与齐王合军高密。客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袴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韩信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虏齐王广。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B.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C.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D.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项羽,名籍,字羽,秦下相人,秦末起义军领袖,成语“破釜沉舟”的典故就与项羽有关。
B.“徒以吾两人耳”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徒”字含义不同。
C.“汉王笑谢曰”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谢”字含义相同。
D.“固知信怯也”与“因其固然”(《庄子庖丁解牛》)两句中“固”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项羽在广武驻扎下来后,以不要再让天下的老百姓受煎熬为由向汉王提出两人单独决斗,遭到了汉王的拒绝。
B.汉王被楚军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脚趾,因而卧床休息,张良却坚持请他起身去军中抚慰将士,以安定军心。
C.龙且的门客劝说龙且修筑深沟高垒固守,避开汉军锋芒,但龙且立功心切,坚持作战,结果大败,被韩信杀死。
D.韩信与齐、楚两国军队在潍水对峙,韩信用一万多个装满沙土的袋子堵住了潍水的上游,准备在敌军渡潍水时用水攻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②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
14.龙且为什么认为韩信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请简要概括说明。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
张炎[注]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淡薄秋光,恰似此日游情。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舲。
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注]张炎入元以后,不仕新朝,以“遗民”自居。此词作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五十岁的词人在四明(现浙江四明山附近的鄞州区)盘桓,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生计所迫,只得返杭。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开头五句,词人交代四明之游的地点和时间,又说明了“游情”淡薄无味,迫不得已。
B.词人用“休嗟”来感叹身世坎坷,想起如今是“鬓丝断雪”的迟暮之人而百感交集。
C.“知住第几层云”隐含着词人对积极出山、早已飞黄腾达的“旧隐”的羡慕之情。
D.词的最后三句写词人归家将为故国沦亡而忧愁,更加留恋四明友人,余味深长。
16.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请结合词的下阕简要分析该手法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两句打消了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环境。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地说“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两句暗含着词人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综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①,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一曲精神凯歌。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②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打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主动仗。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长征中,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同人民③、血脉相通,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19.请在文中的画线处,依次填上正确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只有保护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两者并重,城市①。事实证明,城市越是现代化,②,从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机遇来看,全方位的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没有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就没有城市特色。一方面是发展,一方面是保护;一方面是经济实力的提升,一方面是文化传统的捍卫。只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平衡点,才能共同促进,协调发展。象征着一座城市文化传统生生不息和见证着一座城市烟火气息的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和印痕。人们可以通过书籍、媒体等多种途径了解和接受文化遗产知识,但是一般民众还需要通过文化遗存来直接感受它。这些遗存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对民众会产生一种深刻的影响,③,就要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能够直接感觉到历史的存在。
2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使其构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C、D、D、、
【解析】(1)C.“是安乐死的一种变体,传承了安乐死的所有优点”错。根据材料一原文“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把‘生前预嘱’当作“安乐死”的一种变体”可知,生前预嘱“是安乐死的一种变体”是“有人”的看法,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的所有优点也并未在行文中明确,所以无从比较。
(2)A.“避开了”于文不符,材料一原文说的是“更容易避开”。
B.“理论体系也非常健全”无中生有,材料没有显示国外在这一方面的理论体系非常健全的依据。
C.“前者很悲观”判断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副主任刘瑞爽认为在全国层面推广、进行全国性立法的条件还不成熟”可知,刘瑞爽主任的观点只是说条件不成熟,并不能说“很悲观”。
故选:D。
(3)材料三强调的是救治失败并不是医学的无能,而是对生命进程的尊重,人们应该正确对待死亡。
A.无视患者需求,直接鼓励安乐死,违背伦理道德。
B.强调的是安乐死对于减少病人痛苦的作用。
C.强调放弃治疗是有罪的。
D.对生命不放弃,不强求,认识理性,态度冷静,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故选:D。
(4)根据材料一原文“虽说两者都是为了更少痛苦地结束病人生命,都带有‘尊严死’的味道”可知,两者有共同点,都是针对患者临终前的举措,都带有“尊严死”的味道。
根据材料一原文“前者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如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机等人工设备,体现了病人在生命权选择上的自主性,也更容易避开横亘在安乐死前面的法律障碍”可知,同中显异,更能突出生前预嘱的优势:更自然、更自主、更合乎人道法律。
(5)根据材料二原文“订立生前预嘱,最大的障碍是观念问题”“业内认为,作为处理临终、死亡的专门行业,医疗界尤其需要转变观念,从以积极治疗、战胜死亡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帮助临终者舒适地活着,或者舒适地死去”可以概括出:观念的转变。医学干预不是万能的,死亡是生命的常态,医者和患者家属应从以积极治疗、战胜死亡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帮助临终者舒适地活着,或者舒适地死去。
根据材料二“生前预嘱被写入地方法规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副主任刘瑞爽认为在全国层面推广、进行全国性立法的条件还不成熟”可以概括出:政策的支持。国家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率先立法示范,使患者的生前预嘱能得以实施。
根据材料一“明确提出发展安宁疗护服务,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提高老年人和疾病终末期患者生命质量,由此也折射出国家政策层面的变化,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已成大势所趋”、材料二“如果跟社保卡绑定了,患者的主管医生打开社保卡,有权限查询到患者最后的意愿,那么医生就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制订符合患者期望的医疗计划,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可以概括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临终关怀服务队伍和临终关怀支持平台,使患者能更便捷地预嘱。
根据材料二原文“订立生前预嘱,最大的障碍是观念问题。死亡是中华文化最大的禁忌之一,而禁忌的背后则是死亡恐惧”、材料三“死亡是极正常不过的现象。死亡可能是我们的敌人,但是死亡也符合事物的自然规律”可以概括出:舆论氛围的营造。应鼓励公众开展有关死亡,临终关怀的对话、辩论和行动,普及“生命、健康”的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和接纳死亡,使“有质量地活着、有尊严地离去”成为共识。
答案:
(1)C
(2)D
(3)D
(4)①两者有共同点,都是针对患者临终前的举措,都带有“尊严死”的味道;②同中显异,更能突出生前预嘱的优势:更自然、更自主、更合乎人道法律。
(5)①观念的转变。医学干预不是万能的,死亡是生命的常态,医者和患者家属应从以积极治疗、战胜死亡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帮助临终者舒适地活着,或者舒适地死去。②政策的支持。国家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率先立法示范,使患者的生前预嘱能得以实施。③舆论氛围的营造。应鼓励公众开展有关死亡,临终关怀的对话、辩论和行动,普及“生命、健康”的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和接纳死亡,使“有质量地活着、有尊严地离去”成为共识。④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临终关怀服务队伍和临终关怀支持平台,使患者能更便捷地预嘱。
(1)本题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分析写作目的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分析段落的内容,然后再分析其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答案】C、D、、
【解析】(1)C.“突出了人们看戏后的满足”于文无据,也不合文意。原文表现的是兵荒马乱已经影响到湘西百姓的安定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不公平和怨愤,人们看戏没有“满足”感了。
故选:C。
(2)D.“玩笑话,表达了夭夭对老水手不认同自己观点的不满”分析不当,“天下归你管,一定公平得多”,这句话是夭夭对比现实社会的混乱不公发出的感慨,如果能够让老水手来管理,一定比现在情况好很多,表现了夭夭对老水手的认可和尊重。
故选:D。
(3)①三黑子不看戏的原因:
“‘哥哥,哥哥,你怎么不看戏,大家都在看戏,你何必忙?’‘戏有什么可看的,还不是红花脸杀进,黑花脸杀出,横蛮强霸的就占上风!’三黑子正对汤汤流水,想起家里被那个有势力的人欺压讹诈故事,有点火气上心”,可见因保安队长对家中的欺压而愤满不平,没有心思看戏。
“三黑子像哄夭夭似的,把不看戏的理由转到工作上来,微笑说:‘夭夭,我要赶快把橘子装满舱,好赶下常德府……’”,可见三黑子因赶装橘子下船,在河边忙着干活。
②小说开头写三黑子和演员的对话,“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的事情,因此一面听下去,一面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三黑子说:‘人人都说橘子树是摇钱树,不出本钱,从地上长起来,十冬腊月上树摇,就可摇出钱来。哪知道摇下来的东西,衣兜兜不住,倒入了别人的皮包里去了。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这些人发了横财,有什么用,买三炮台烟吸,好了英美烟公司!’”,家里遭到保安队长的无理讹诈,愤愤不平。
“一个丑角说:‘哥,你还不知道我们浦市,地方出胖猪肥人,几年来油水都刮光了,刮到什么地方去?天晓得。信口打哇哇,说句话吧,好,光天化日之下,治你个诬告父母官的罪,先把你这刁顽在脚踝骨上打一百个洛阳棒再说。再不然,枪毙你个反动分子!都说天有眼睛,什么眼睛,张三李四脚上长的鸡眼睛。……沙脑壳,沙脑壳,我总有天要用斧头砍一两个!’”听丑角说到不公平之事,更是按捺不住怒火,喊出“沙脑壳,沙脑壳,我总有天要用斧头砍一两个”的大胆宣言。这些都可见处三黑子性格的刚硬耿直,敢于抗争。
“三黑子正想起队上小官仗势凌人处,不明白老水手说的是什么意思,也跟着笑。‘我当了主席,一定要枪毙好多好多人!做官的不好,也得枪毙’”,他对人神和悦背后的丑恶黑暗心存愤懑,痛恨不平之事,他萌生了抗争意识以及采取暴力武装铲除不平的革命思想。
(4)“到开锣那天,本村子里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板带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一面看戏一面就掏钱买各种零食吃。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卖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卖焖狗肉和牛杂碎的,无不挑了锅罐家私来在庙前庙后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小孩子和老妇人,尤其把这几天当成一个大节日,穿上新衣赶来赴会。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这样的描写展现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土人情,表现了社戏给人们带来的庄严与执闹,虔诚与快乐;
“这一天,夭夭自然也到场参加了这种人神和悦的热闹,戴了全副银首饰,坐在高台凳上,看到许多人,也让许多人看到她。可是上午太沉闷,看不完两本”“台上演王三姐抛打绣球时,老觉得被官座上那个军官眼光盯着。那军官意思正像是在向她说:“自古美人识英雄,你是中华民国王三姐!”感受这种眼光的压迫,觉得心中很不自在。又知道家里三哥在赶装橘子下船,一个人独在河边忙做事,想看看哥哥,因此趁空就回了家”,写夭夭看戏,推动了情节发展,夭夭和三黑子因现实的苦恼而不再参与到仪式当中。
“‘夭夭,我要赶快把橘子装满舱,好赶下常德府,常德府有的是好戏,不在会馆唱,有戏园子,日夜都开锣,夜间唱到三更天才收场。那地方不关城门,半夜里散了戏,我们打个火把出城上船,兵士见到时问也不问一声!’……三黑子说:“……大地方规矩得多,什么都有个‘理’字,不像到我们乡下来的人,欺善怕恶,……什么事都做得出。还总说湘西人全是土匪,欺压我们乡下人。下面兵士同学生一样,斯文老实得多,从不敢欺侮老百姓!……’”这些看戏描写,也交代了社会背景,在大灾难的背景下,酬神娱己的社戏与接连不断的地方性动乱形成了对比。
小说通过看戏过程中人物对话,多层次揭露了社会出现的倚强凌弱,欺压百姓的现象,通过三黑子和夭夭等人的感受,揭示了主题,通过有关故事和人物的言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黑恶势力的批判。
答案:
(1)C
(2)D
(3)①三果子因赶装橘子下船,在河边忙着干活;因保安队长对家中的欺压而愤满不平,没有心思看戏。②三黑子刚硬耿直,敢于抗争。听说家里遭到保安队长的无理讹诈,按捺不住怒火,喊出“沙脑壳,沙脑壳,我总有天要用斧头砍一两个”的大胆宣言;他对人神和悦背后的丑恶黑暗心存愤懑,痛恨不平之事,他萌生了抗争意识以及采取暴力武装铲除不平的革命思想。
(4)①展现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土人情,表现了社戏给人们带来的庄严与执闹,虔诚与快乐;②推动了情节发展,夭夭和三果子因现实的苦恼而不再参与到仪式当中。③也交代了社会背景,在大灾难的背景下,酬神娱己的社戏与接连不断的地方性动乱形成了对比。④揭示了主题,通过有关故事和人物的言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黑恶势力的批判。
(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选择。
(3)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读懂题干,明确题目考什么;然后梳理文本有关内容,分析概括;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4)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首先梳理相关内容,然后结合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表达来分析,最后概括并分点作答。
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者的作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社会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10~14.【答案】A、C、B、、
【解析】(1)“欲射之”的主语是“楼烦”,在“楼烦”前要断句,排除CD;“遂走还入壁”大意是“随即奔回营垒”,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译文:项羽因此勃然大怒,就亲自披甲持戟上阵挑战。楼烦又想要射项羽,项羽这时愤怒地瞪着大眼厉声呵斥,使楼烦双眼不敢直视项羽的目光,双手不敢张弓发箭,随即奔回营垒,不敢再露面了。
故选:A。
(2)C.“含义相同”有误,根据句意“汉王笑着推辞道”“第二天不可以不早点来向项王谢罪”,“汉王笑谢曰”中“谢”字含义是“推辞”,“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谢”字含义是“道歉、谢罪”。
故选:C。
(3)B.“汉王被楚军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脚趾”说法错误,原文是“汉王伤胸,乃扪足日:‘虏中吾指”,本来是射中胸部,但汉王谎称射中脚趾。
故选:B。
(4)①行军:巡视军营;甚:加重;驰:赶赴。译文:汉王于是出去巡视军营,但终因伤势加重,而赶赴成皋养伤。
②引:率领;佯:假装;还:返回。译文: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随即假装战败,往回奔逃。
(5)据原文“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袴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可知,他认为韩信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依靠老太太分饭吃;韩信缺乏勇气,宁可忍受胯下之辱。因此很容易对付,不必害怕他。
答案:
(1)A
(2)C
(3)B
(4)①汉王于是出去巡视军营,但终因伤势加重,而赶赴成皋养伤。
②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随即假装战败,往回奔逃。
(5)①韩信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依靠老太太分饭吃;②韩信缺乏勇气,宁可忍受胯下之辱。
参考译文:
____________项羽攻下了梁地十多个城邑后,听说成皋又被攻破,就率军返回。这时汉军正在荥阳东面围攻钟离昧,听说项羽大军到了,就全部撤往险要的地方。项羽也在广武驻扎下来,与汉军对峙。项羽对汉王说:“天下沸沸扬扬地闹腾了好几年了,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相持不下。现在我愿意向你挑战,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的老百姓白白地忍受煎熬了!”汉王笑着推辞道:“我宁肯斗智,不肯斗力。”项羽便连着三次命楚军壮士出阵挑战,但次次都被汉营中善于骑射的楼烦射杀了。项羽因此勃然大怒,就亲自披甲持戟上阵挑战。楼烦又想要射项羽,项羽这时愤怒地瞪着大眼厉声呵斥,使楼烦双眼不敢直视项羽的目光,双手不敢张弓发箭,随即奔回营垒,不敢再露面了。汉王派人悄悄地探听那挑战者是谁,才知道竟是项羽本人,汉王为此大吃一惊。这时项羽便靠近汉王,相互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想要单独向汉王挑战。汉王历数项羽的罪状,项羽闻言大怒,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汉王。汉王胸部负伤,却摸着脚说:“这贼子射中我的脚趾了!”汉王因受创伤而卧床休息,张良却坚持请他起身去军中抚慰将士,以安定军心,不要让楚军乘势取胜。汉王于是出去巡视军营,但终因伤势加重,而赶赴成皋养伤。
____________韩信已经平定了临淄,即向东追赶齐王田广。项羽派龙且领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前来援救.齐国,在高密与齐王的军队会师。宾客中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拼死战斗,它的锋芒锐不可当。而齐、楚两军在自己的家门口作战,士兵容易逃散。因此不如修筑深沟高垒固守,让齐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的人;已丧汉军之手的城邑的人听说自己的君王还健在,楚军前来救援时,必定都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在远离本土两千里的齐地,如果齐国的城邑全起来反叛它,汉军势必无处取得粮草,这样即可以不战就使他们投降了。”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得很!他曾依赖漂洗丝绵的老太太分给他饭吃,毫无自己养活自己的办法;还曾蒙受从人胯下爬过去的耻辱,毫无胜过他人的勇气;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害怕。况且现在援救齐国,不打一仗便使汉军主动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可谈啊!如今与他交锋而战胜了他,半个齐国就可以归我了。”十一月,齐、楚两国军队隔潍水摆开阵势。韩信命人连夜赶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土,投堵潍水的上游;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随即假装战败,往回奔逃。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小如鼠嘛!”于是渡潍水追击韩信。韩信即派人挖开堵塞在潍水.上游的沙袋,大水立刻奔泻而下,龙且的军队因此大部分没能渡过河去。韩信迅速组织反击,杀了龙且,阻留在潍水东岸的楚军四散奔逃,齐王田广也逃走了。韩信随即追逐败兵到了城阳,俘获了田广。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若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C、
【解析】(1)C.“羡慕之情”错,是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之前。
故选C。
(2)上片既表现了诗人即将别四明诸友的离情,又表现了因为即将回到故乡的喜悦心情和归乡时已是“鬓丝断雪”的迟暮之人的悲伤之情。下片“疏篱……渊明”一句运用陶渊明的典故,以陶渊明自比,含蓄地写出了自己的生活境况,表明自己未曾变节,形象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故国之思和甘为大宋遗民的思想。
答案:
(1)C
(2)“疏篱……渊明”一句运用了典故,以陶渊明自比,含蓄地写出了自己的生活境况,表明自己未曾变节,形象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故国之思和甘为大宋遗民的思想。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小题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小题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解析】故答案为: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重点字:毋)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重点字:孰)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重点字:砌)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
《论语》名句辑录:
1.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7.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8.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18.【答案】对网络信息要“先辨真伪,再论是非”____________一只猫,经过四个手机的传播,竟然变成了老虎。这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让我们不禁感叹,有时网络的负面功能太过强大了!网络世界,各种信息真伪参半,我们一定要理性对待各种信息,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的正确判断。
____________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普及并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已成为人们吸取知识、增长才干、娱乐生活的重要平台。而作为信息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辨析信息的真伪、善恶、美丑呢?
____________记得2023年春节的脚步快要临近时,本土疫情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的态势,让人们心中的弦再次绷紧,新冠疫苗接种开放网站预约、凭社保卡可领疫情补贴等新发谣言也随之而来。去年的疫情防控中,从气溶胶传播的讨论到双黄连抢购风,舆情几度反转,提醒“吃瓜群众”需要在熙熙攘攘的网络围观中保持理性。
____________不只是有关于疫情的谣言,近年来的舆论反转事件不少,甚至有秒打脸的情况出现。从“罗冠军被诬陷强奸”,到“鲍某明涉嫌性侵未成年养女”等案件,都经历了舆论的“反转”。回溯相关舆情发酵与扩散的过程,各种基于想象的推理、基于立场的判定和基于情绪的讨伐喷薄而出,甚至借助网络实施人身攻击。这些例子证明,一旦公共理性的底线失守,难免会冲击到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
____________舆论场里,从来都是各种意见并存。不同观点的呈现和交锋,代表着大众对公共事务讨论的意愿上升。毋庸置疑,舆论监督有利于推动各级政府转换管理职能和创新社会治理,但是在不断“证伪”和“求真”的动态过程中,唯有理性客观的参与和表达,方有利于事实的进一步理清、监督的推进、制度的完善和治理的提升。
____________日前传得沸沸扬扬的湖南“22岁女子乘网约车后失联”消息,得益于警方的权威通报、平台方的及时回应以及网友们的客观理性,舆情很快趋于平息。在公众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热情高涨之时,网络被寄寓着太多的社会期待。人人都可以是“记录者”,也都可以是“评论员”,更需要大家秉持客观之心,在纷繁的网络信息中保持理性。同时,也意味着行政机关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质疑,提高权威信息的发布效率,让真实信息努力“跑”在小道消息乃至虚假信息前面。
____________哲学家康德说,判断力是联结知识与道德、必然性和自由之间的桥梁。众声喧哗的时代,拥有理性客观的判断力,比拥有海量信息更为重要。期待多次的舆情反转,能引起人们更多的理性思考,让舆论场保持兼听则明的包容,为基于科学和事实的理性表达留下更多空间。
____________愿大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都能做一个智者,先辨真伪,再论是非,对于引发争议的舆论事件,网友们先别急着站队,给还原真相多一点时间。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本题材料为一幅漫画,漫画的画面构成要素有一只猫、一只老虎,四个手机。漫画的标题为《传闻》,经过不断地传播,一只猫变成了一只老虎。画面寓意比较通俗易懂,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在万物互联时代,如何对待传闻。面对传闻,应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慎重地审察,深思和验证,才能得到真实的情况。我们不能人云亦云,不经证实就去传播我们所看到会听到的消息,不管是在虚拟的网络中,还是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要学会去甄别消息的真假,有自己的正确判断,这样才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需要谨言慎行。
参考立意:
(1)面对传闻,多些理性思考。
(2)要辨明传闻,先擦亮眼睛。
(3)以审察态度对待传闻。
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安徽省定远育才实验学校高三最后一卷数学试卷含解析
-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考英语押题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五中学高三一诊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支气管镜诊疗技术准入可行性实施报告
- 医疗质量的自查报告
- 山东省日照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数学一模试卷含解析
- 云南省通海二中2025届高考数学必刷试卷含解析
- 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中美关系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材大门施工合同范例
- 内部职工合作建房合同范例
- 保密工作履职报告个人
- 七年级生物上册 2.1.1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2024年深圳市房屋租赁合同参考模板(5篇)
- 2020年度多用炉操作规程
- DLT 1529-2016 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检测规程
- 高数复习详解
- DL∕ T 1040-2007电网运行准则
- 【新教材】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四 文学、文化常识 课件14张
- 钢琴初级演奏与弹唱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临沂大学
- 小升初学生个人简历
- 电梯拆除施工方案(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