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中山与上海关系新论
K827:A0257-5833(2012)03-0153-13孙中山是理解近代中国的核心人物之一,相关研究自其生前即已开始,累积至今,著述之多可谓汗牛充栋。但浩瀚无涯的文字中,是否已然给我一个真实、清晰的孙中山了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当笔者选择一个城市——上海——为入口,进入孙中山的世界时,发现自己依然宛若身处一座迷宫之中。孙中山和上海,这对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人、一城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或许因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战斗几乎都发生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南中国地区,学界对上海这个通商大埠之于孙中山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乏人问津。据笔者搜集,迄今为止较为全面的有王耿雄《孙中山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王志鲜与段炼《孙中山上海史迹寻踪》(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熊月之《孙中山与上海》(《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3期),其他著述若非画册、图录等一般性介绍,即为某一个专题的专门论述。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城市史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孙中山,对孙中山和上海的关系模式作一番探析。一、一项数据之我见:抵沪次数和寓沪时长若论孙中山与上海的关系,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孙中山在其59年(生于1866年11月12日①,卒于1925年3月12日)的人生中到底来过上海多少次,而在上海的岁月又占据了他人生多大比重?王耿雄在《孙中山与上海》一书引言中指出:“孙中山革命生涯四十年……他先后二十七次来到上海,在上海居住了五年又三个月的时间。若从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胜利后算起到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的时间,也有五年之久,比同期他在广州居住的时间(四年又八个月)还长。”②从而得出结论,“上海是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他有关论述孙中山到上海次数的文章多是引述王耿雄的观点,甚至有的文章以二十余次含混带过。判定孙中山来沪的次数,首先涉及“判定标准”问题,即怎样才算孙中山来过一次上海?是否以孙中山每次离开上海,即算是一次离沪;而每次抵达上海,都可以算是孙中山来过一次上海?这样的判定标准显然是有悖常理和史实的。王耿雄一书的统计的根本缺陷就在于此,其数据没有反映出孙中山多次来沪的历史境况,以至于机械地将每一次孙中山到沪都作为一次数据加以统计。(一)居上海孙中山1918年6月26日因旧桂系军阀操纵非常国会,阴谋改组军政府,愤然宣布辞大元帅职,并发布通电,痛切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③,是日乘日本“近江丸”轮船抵达上海,住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④;此一住,直到1920年11月25日偕伍廷芳、唐绍仪乘“中国号”轮船离开上海,回粤重组军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共计2年零5个月。在此期间,孙中山只在1919年4月24日至26日这3天时间里,由宋庆龄、陈少白等陪同离上海赴杭州游玩、散心⑤。这算不算是离过一次上海,并抵达一次上海?笔者拙见,此等外地游玩乃是孙中山居住上海期间所发生的离返上海的情况,并不能计算在孙中山居上海的次数当中。此外,居沪期间外出考察、演说、开会、谈判等事宜,亦应算作此类,不应重复计算。类似情况还发生在,孙中山1916年5月1日抵达上海,两次发表《讨袁宣言》,支持蔡锷,主持讨袁事宜;到1917年7月6日,乘“海琛号”军舰由上海启程赴广州,组成非常国会,成立军政府,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发布宣言和就职布告,决心“根治元凶,恢复约法”。在此期间,孙中山1916年8月16日至26日,应浙江督军吕公望之邀,赴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宣传“国家之基础,是建筑在人民身上”⑥,并勉励大家积极参加国家建设。这种宣传共和、维护约法的走动演说,也不应重复计算。1912年4月3日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日下午由南京抵达上海,至1913年8月2日,孙中山被迫乘德国“约克号”邮船离上海,持续两个月的“二次革命”终告失败。在此期间,孙中山在1912年4月6日至14日、4月17日至6月21日、8月18日至10月3日、10月18日至31日、12月8日至12日、1913年2月10至3月25日、6月18日至29日,七次由上海出发,分别前往武汉、广州、北京、江苏、安徽、江西、杭州、澳门,乃至日本等地,或演说、或视察、或探病、或谈判,如此等等情况,皆因孙中山在上海有固定居所(此时是宝昌路491号,宋耀如住宅),并在外出后立即返回上海。上海生活是孙中山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他这1年4个月的上海生活应算作一个时期。此外,1922年8月14日至1923年2月15日,孙中山也是在上海度过。“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陈炯明对孙中山阳奉阴违,突袭总统府,孙中山措手不及,险些被杀。搬回上海家中的孙中山一面与苏联、中国共产党代表频繁会谈,发表《孙文越飞宣言》,积极改进国民党组织;另一面指挥许崇智、蒋介石等人讨伐陈炯明。1923年1月16日,滇、桂联军攻克广州,将陈炯明从广州逐出。孙中山乘“杰斐逊总统号”轮船再赴广州,设立大元帅府,就大元帅职。(二)过上海除上述4次孙中山沪上寓居时光,根据现有史料发掘,孙中山一生中还有过14次路过上海的经历。这14次上海之行,孙中山所为目的不同,上海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1)上海作为中转站,在孙中山的旅程之中仅具有交通上的意义。计有4次此类情形,分别是:1885年4月,孙中山自檀香山经上海观察形势后,赴广东香山,旋在香港中央书院复学,时因痛愤中法战争失败,“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⑦;1894年秋,孙中山天津“上书”失败后,经上海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1月下旬,由檀香山经上海,赴香港筹划广州起义;1924年11月17-22日,自广州北上途径上海,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2)上海为敲门砖。在此情形下,上海并非此行目的地,却是必经之地,没有上海就没有目的达成的可能,共计3次:1894年春,孙中山为往天津上书李鸿章,并取得“游历泰西各国护照一纸张”⑧,来上海寻找门径,结识了郑观应、王韬、盛宣怀等人,得其推荐,继续北上;1902年12月9日,秘密来上海,晤见法国驻沪领事官员莫朗,领取赴越南的签证⑨;1911年12月25日至1912年1月1日,武昌起义胜利后,孙中山由海外抵达上海,并在上海确定了组织临时政府的方案,受各省代表的推选,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上海为联络点。孙中山致力于革命活动,在辛亥之前屡败屡战,长年流亡海外,欲及时了解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革命情势,上海几乎是孙中山唯一的视窗。此种情形最为常见,计有7次:1900年6月14日,由日本乘船经上海吴淞口,赴香港协商“两广独立”;1900年8月28日,由日本秘密潜伏上海,联合各派反清力量,策划南方六省独立;1905年10月11日,由日本乘船经上海吴淞口,回见法国驻华武官布加卑,商讨派员调查南方革命运动;1906年4月21日,由新加坡秘密来到上海,约见法国驻沪领事;1906年6月,由日本乘船经上海吴淞口,约见熊克武、秋瑾、柳亚子等,了解内地革命情况;1907年3月10日,由日本秘密来上海,偕党人赴南洋筹购军火,发动潮州黄冈、镇南关起义;1910年6月29日,由日本秘密来上海,联络各地革命力量及上海帮会商讨发动起义。史料统计应本着符合常理与史实的中立态度,不应有好大贪多的研究心态,否则不论是27次,还是更多,都会失去说服力,数据也就失去了作为数据的意义。综上所述,孙中山来上海的次数先后实算应为18次。辛亥革命之前,有关孙中山的史料阙如,无法计算出他停留于上海的确切时间。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孙中山正式走向近代中国历史前台,直到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与世长辞,在这近14年的岁月里,上海生活占据了他5年零19天的时光。这段时间,虽然没有在广州(4年零8个月)出任海陆军大元帅、组织军政府、出任非常大总统、突遭陈炯明进攻等事件来得跌宕起伏、吸引眼球,但上海作为他整装待发的筹划之地、休整之地,同样甚至更为重要。二、孙中山与上海的关系演变从1885年4月,19岁的孙中山自檀香山第一次取道上海回广东老家开始算起,至1924年11月22日,为实现中国之和平统一,孙中山偕宋庆龄等乘“上海丸”轮船离沪北上京津为止,在这近40年的峥嵘岁月里,孙中山从最初为革命活动奔波而不得不前往上海,到后来大部分时间定居上海。上海这座城市在孙中山生命中的分量呈现渐趋加重的态势,而这种态势恰好又与孙中山和宋耀如一家的关系紧密相连。孙中山与宋耀如、宋霭龄、宋庆龄之间同志战友、得力助手、革命伴侣逐渐递进的关系,正是孙中山与上海情缘最典型的写照。(一)辛亥革命之前的上海——视窗孙中山什么时候开始知道上海,史料并无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上海自五口通商之后,迅速超越广州、香港等地,在1866年孙中山出生之时,上海已是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城市。可以料想,孙中山在具有初步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常识的时候,已经知道了在太平洋西岸、中国东部、长江尽头处,有一个上海。孙中山的儿时好友陆皓东与上海渊源极深。陆皓东,原名陆中桂,字献香,号皓东,死难于1895年广州起义,孙中山称之为“为共和革命牺牲第一人”。陆皓东的父亲是最早前往上海经商的香山买办之一,陆自幼即跟随父亲在上海居住,在父亲死后才随母亲返回香山。1883年7月,为破除迷信,陆皓东曾和孙中山一起把村中北帝殿的神像损坏。事后,乡人对孙、陆两人极为不满,两人不得不离乡暂避风头,孙中山前往香港,而陆皓东于1884年回到了上海,进入上海电报学堂学习。分隔两地的好朋友并未断了联络,孙中山在《有志竟成》一文中,回忆到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时期(1886年至1892年)说道,“数年之间,每于学课余暇,皆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时闻而附和者,在香港只陈少白、尤少纨、杨鹤龄三人,而上海归客陆皓东而已”⑩。陆皓东在自撰供词提及,“居沪多年,碌碌无所就,及由沪返粤,恰遇孙君(即孙中山),客寓过访。远别故人,风雨连床,畅谈竟夕”(11)。可以合理推论,孙中山在与陆皓东大谈革命的同时,也定然会从陆皓东口中了解到上海的人和事。也正因如此,才会有1894年孙中山弃医馆而不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改良主义抱负,毅然与陆皓东偕行前往上海,拜谒王韬、郑观应、宋耀如等人,然后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的纵贯中国南北的旅行。天津之行,虽然让孙中山碰壁;但上海的经历,无疑是愉快的。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王韬亲自给孙中山修改文章,郑观应很赏识自己这位小老乡,而经宋耀如推荐,孙中山的《上李傅相书》还发表在这年的《万国公报》上。这一年的孙中山两次路经上海,最为重要的就是他与宋耀如的相识,从此结下了他与上海宋家在日后革命事业和家庭生活中的绝世奇缘,也就埋下了改变孙中山与上海关系的最重要的一个伏笔。1895年,孙中山于广州首次尝试以武装革命的形式推翻“满清”政府,失败后逃到国外,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这一段日子里,孙中山忽而日本,忽而南洋,忽而欧洲,忽而北美,在这为革命事业的奔波中,他曾在1895年、1900年、1905年、1906年、1907年、1910年,多次路经上海,与宋耀如、陈其美等革命同志会面,了解中国革命形势,筹措革命所需款项;与可能的革命合作力量碰头、谈判,争取革命的最大力量和支持。但因为有清政府的通缉令在身,孙中山此时来沪大多乔装打扮,改名换姓,更多会选择在吴淞口的船上会面,而少有进入上海市区投宿,且来去匆匆,我们缺乏确切史料来复原此一时期孙中山的全部活动。如果不与祖国发生联系,任何一位政治流亡者都会变得毫无价值。孙中山,作为一个常年流亡海外的革命家,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与其祖国切断联系。此时的上海就是这样一个纽带,她连接起孙中山与祖国大陆,为孙中山打开一扇视窗。(二)1911年至1913年间的上海——舞台辛亥革命是孙中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孙中山结束了16年的海外流亡生活,以胜利者的身份,于1911年12月25日回到了上海。迎接他的,是鲜花,是唱着共和赞歌的上海人。陈其美的“沪都督府,先期在宝昌路408号(今淮海中路650弄3号)预备住宅一所”(12),作为孙中山在上海的行馆。一时间,中外人士投刺相访者络绎不绝,行馆门前车水马龙,行馆内室宾客满座。当时各报纷纷报道此时的孙中山,真可谓是“一刻千金”,难以相晤。在此行馆,孙中山召集了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黄兴、宋教仁、陈其美、张静江、马君武、胡汉民、居正等出席,讨论筹建民国临时政府方案。一连两日,就政体问题上,孙中山力驳宋教仁,获得多数同意,采用总统制,并被推举为首任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礼炮和万千人的欢呼声中赴南京就任总统,而短短91天后,又在各派政治势力的纠扯中,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于1912年4月3日由南京返回上海。此次回沪,孙中山再次感受到了好朋友的温暖。宋耀如坚持要孙中山搬离宾馆,住到自己宝昌路491号(13)的家中,并推荐自己的大女儿宋霭龄为其秘书,孙中山推辞不成,就此在宋宅住下,此一住就是1年零4个月。刚刚辞去大总统的孙中山显然保持着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因此在这时,要孙中山承认同盟会已抛弃他,承认共和国的领导权误入他人之手,那就意味着贬低自己的成就,轻视他作出个人牺牲的价值。同时,对袁世凯领导下的国家利益及获致统一和进步的可能性,也不能轻易地置之不理。因此,利己的和爱国的动机,都不允孙中山扮演败事者的角色。”(14)乐观的孙中山在此时演讲中,把宣传民生主义看作巩固共和国的根本,认为“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15)。而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从1912年4月至年底的9个月中,孙中山多次自上海宋宅出发,前往武汉、广州、北京、江苏、安徽、江西、杭州等地,就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铁路建设等进行宣传演讲。据统计,此时孙中山共演讲、谈话150多次,其中专讲民生主义的就有43次(16)。虽周游全国,但上海才是孙中山此时花费心力、耗费时光最多的城市,他已然把上海看作其施展政治抱负最为重要的舞台。除了演讲与宴会之外,孙中山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身于“在10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的宏伟计划当中。1912年7月22日,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于上海张园重新集会(17),推举孙中山为会长。孙中山演说中称,中国“苟能造铁道350万里,即可成全球第一之强国”(18),主张以个人名义向外国借债筑路。9月9日,袁世凯正式授予孙中山以“筹划全国铁路全权”(19)。11月14日,孙中山在上海设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并于五马路(今广东路)A字第36号设立事务所,宋耀如担任会计,宋霭龄主持外事(20),通电各省都督及议会。1913年2月11日,孙中山乘船离开上海前往东京,主要目的就是考察日本的铁路技术,筹集筑路资金等。“宋案”发生则成为孙中山人生的又一转折。3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听闻宋教仁被刺噩耗后,即刻乘船返国,于是日上午9点半抵上海海关码头,当晚即赶赴黄兴寓所,见黄兴潸然泪下,说“不意海外归来,失此良友,为党为国,血泪皆枯”(21)。日后,孙中山回忆此时之情形说:“宋案发生,一般同志异常愤激,然亦未有相当办法,遂联同(名)致电日本,促我返国。我回上海时,见得宋教仁之被杀,完全出于袁世凯之主使,人证物证皆已完备。……一般同志问我有何办法?我谓事已至此,只有起兵。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22)。但对于武力讨袁,党内以黄兴为代表却未能与孙中山形成统一意见。孙中山在上海多次会晤日本驻沪领事有吉明等人,寻求日本等列强对于武力讨袁支持。但4月27日,袁世凯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所签订的《善后借款合同》,彻底粉碎了孙中山企图寻求列强支持的幻想。袁世凯有此2500万镑军费作为支撑,决定对南方革命党人先下手为强。5月6日颁布“除暴安民”令,先后免除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三人江西、广东、安徽都督之职。三路大军向江西、安庆及南京进发。各地讨袁军仓促应战,到7月底相继失败。7月23日,袁世凯正式宣布撤销孙中山的“筹划全国铁路全权”一职。孙中山被迫于8月2日乘船离开上海去广东。船到福州,日本领事告诉他广东局势不稳,遂转乘日本船经台湾基隆,转乘“信浓丸”于8日抵日本门司。9月15日,袁世凯下令通缉孙中山等人。孙中山于此两年间,经历从万人拥戴的大总统到避居海外的流亡者这一极盛至极衰的转变,人生之路可谓跌宕起伏。(三)1916年之后的上海——家“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一起流亡日本的,还有宋耀如一家。孙中山决意在东京,继续策划反袁斗争,并把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宋耀如和宋霭龄则在此时同时担任起了孙中山的秘书,宋耀如除了参与起草英文函电外,主要“帮助孙先生为党筹集革命经费”(23),宋霭龄则为孙中山处理英文函电等。1914年8月25日,宋家从东京移居横滨。9月,宋霭龄与孔祥熙在横滨结婚,应父亲之召,刚从美国回来的宋庆龄正式接替了姐姐的工作。孙中山和宋庆龄在相处近一年后相爱。他们的婚姻虽然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但还是克服了种种阻隔,于1915年10月25日在日本完成了结合。婚后的宋庆龄不仅成为孙中山的生活伴侣,也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宋庆龄出生于上海,说上海话,其一生大多数时间也是在上海度过,更重要的是,打心底里她认同自己是一个上海人。据曾任中国福利会秘书长的李云忆述,“看到宋庆龄填写的表格,在籍贯栏里填的是上海市。我曾问过她为什么不填海南文昌县?她说,海南文昌县是我的祖籍,我出生在上海,所以我填上海市”(24)。与宋庆龄结婚后,孙中山心中的上海再也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而是他的家,其后的历史也证实的确如此。1915年秋冬,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民怨沸腾。12月25日,蔡锷云南起兵反袁,袁世凯在重压之下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孙中山抓住时机,两次发表《反袁宣言》,为支持蔡锷,主持讨袁事宜,于5月1日抵达上海。众叛亲离的袁世凯,欲续任大总统亦不可得,于6月6日还未及宣布卸下大总统职务而羞愤病故。5月19日,宋庆龄离开日本回国,于是日抵上海。此后直至南下护法,这1年多的日子里,孙中山和宋庆龄租赁了环龙路63号(今南昌路59号)作为寓所,开始了上海生活。在这一年中,袁世凯死后的继任者黎元洪总统试图维持北京的共和政体的门面,努力恢复1912年的《临时约法》及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孙中山对此暗中予以道义上的支持。对孙中山来说,这是思考、著述和演讲的时期。1917年2月,一本旨在教导人们如何行使民主权利的《民权初步》完稿于沪上,并收入到后来出版的《建国方略》之中。实际上控制北京政府的北洋军阀们对《民权初步》毫无兴趣,他们对于最高权力的争夺,导致约法失效、国会解散、内战连连,还闹出了张勋复辟的笑话。张勋的复辟,让孙中山彻底陷入震怒之中,“奔走革命数十年,共和告成六稔,今一旦破坏……愤不欲生。昨特就环龙路本宅召集各要人、各同志会议,誓不与共天日,协议扫穴梨庭计划”(25)。会议的结果就是,1917年7月6日,孙中山再次乘上了军舰由上海启程赴广州,与一百余名拥护自己护法主张的国会议员组成非常国会,成立军政府,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发布宣言和就职布告,决心“根治元凶,恢复约法”。广州的护法政府很快就被旧桂、滇系军人所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无力抗衡,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况。1918年4月,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此后,为求援孙中山在日本停留了数周,但一无所获。与此同时宋耀如离开人世,为料理父亲丧事一直都在上海的宋庆龄给远在日本的孙中山发出电报,说“已与法国领事交涉好,上海可以居住”(26)。6月26日,孙中山即乘日本“近江丸”轮船抵达上海,住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即今日的上海孙中山故居(27)。在这座西式的洋房里,孙中山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规律:清晨起床后,他常和宋庆龄在花园打网球,锻炼身体;早餐后开始办公,与来访的朱执信、陈少白、廖仲恺等人研讨革命的理论,亦喜欢与章太炎等研究国学理论;晚餐后,多是读书、看报或写作,每每工作至夜里12时才就寝。孙中山此时虽无力掌控中国政局,但没有人可以阻止他去思考、去规划未来中国美好的蓝图。孙中山1919年6月在上海华强书局出版了他的哲学思考《孙文学说》(又名《心理建设》,英译本为MemoirofaChineseRevolutionary),提出了“知难行易”的理论;次年,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用英文撰写的Th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ofChina,由朱执信等人译为中文本《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即《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1921年10月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而无论在读书著述,还是生活起居方面,宋庆龄都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孙中山。孙中山在1918年10月17日致康德黎夫人的信中说道:“我的妻子受过美国大学教育,他是我一位老伙伴、老朋友的女儿。目前我正过着新生活,享受我以前所没有的一种真正的家庭生活,以及一个伴侣,一个贤内助。”(28)隐居上海的孙中山虽然享受着家庭生活,但心中不灭的革命理想却指引着他一直将目光聚焦在南方的广州。1920年下半年,盘踞广州的桂系军阀被陈炯明的粤军所败。11月25日,孙中山再次离开上海,回粤重组军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但此次广州之行,再次以失败告终。一心北伐的孙中山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最终矛盾变得不可调和,1922年6月,陈炯明炮击总统府,孙中山和宋庆龄险些因此而丧命。8月14日,孙中山回到了“家”——上海,与宋庆龄会合。在经历了生死离别后,孙中山在莫利爱路寓所的书房中为宋庆龄写下了“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的联句。回到上海的孙中山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开始与苏联、中国共产党代表频繁会谈。1923年1月26日,上海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孙中山虽然未曾使用“三大政策”一词,但却在实践中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注入了他的“旧三民主义”之中,并改组了国民党。1月16日,失道寡助的陈炯明被拥护孙中山的联军所击溃,退守东江。孙中山于2月21日,再返广州,不再称大总统,而是设立大元帅府,任大元帅,直至去世。综上所述,在孙中山革命的岁月中,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总在海外徘徊、游离于中国政局的边缘地带,上海是他革命流浪生涯看向中国大陆的视窗;在此之后,孙中山是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上海曾经是他政治上最好的舞台。此时袁世凯的野心,让偌大的中国容不下一个孙中山,他不得不又一次流亡海外;1916年后回到上海的孙中山虽然也是屡败屡战,但中国再也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把他驱赶出中国去。在这段时期中,孙中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城市是广州和上海。广州是他实现革命理想,保卫民国建制的策源地;而上海则是他一旦失意,或者革命时机尚未成熟时的休整待发之地。一旦有革命成功的希望,孙中山便会义无反顾地离沪赴粤,大干一场;而一旦遇到革命低潮,孙中山离开广州,第一个休整之地则首选上海。上海才是那时孙中山真正意义上的家。三、孙中山选择上海之分析在明确孙中山抵沪次数和寓沪时长,并阐明孙中山与上海的关系之后,紧接着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是上海?孙中山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上海而不是其他城市作为他寓居之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孙中山之所以选择上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如前文所述,在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之后,上海对孙中山生命的意义有了质变性的提升,成为除广东省香山翠亨村之外,唯一可以称得上家的地方。但孙中山与卢慕贞分居,再娶宋庆龄,毕竟是一个历史的偶然。孙中山选择寓沪生活,当然不仅是由这一个因素所决定的,还有更多的决定性因素,让孙中山选择上海多了一份历史的必然。(一)上海是个避风港孙中山一生革命,半世漂泊。1895年广州起义后,清廷特颁发上谕:“现在孙文首逆远飏,党类尚多,窃恐酿成巨患……务将首犯迅速捕获”(29)。广东地方官员自然不敢怠慢,遂发布告示,悬赏缉拿“逸犯”。孙中山名列榜首:“孙文即逸仙,香山县东乡翠微人,额角不宽,年约二十九岁。花红银一千元。”“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更是被袁世凯列为一等战犯,再遭通缉。对孙中山而言,长期居住之地,必然要是一个具备安全之绝对保障的城市。而上海即是这样一座城市,为各个时期的孙中山提供了一个避风港。这与近代上海城市的特殊政治生态有密切的关系。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在治外法权和《上海土地章程》的保护下,租界不断扩张,代替上海县城,成为上海城市的主体。“租界既是中国领土,又不受中国政府直接管辖的特点,使得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出现一道缝隙。这道缝隙虽然很小,但影响很大。……成为一条力量薄弱地带,形成反政府力量可以利用的政治空间。”(30)熊月之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缝隙效应”。租界事实上是“国中之国”,中国政府既无法管理租界里的外国人,也无法对租界里的中国人进行直接的管辖。在历次战争进行时,无论是中外战争,还是国内战争,租界都保持中立状态,这就使得租界比华界更为安全。孙中山在清末流亡时期就敢一再进入上海租界,探听内地革命局势,并与有志于革命的仁人志士联络。1902年12月9日,他秘密来上海,晤见了当时法国驻沪领事官员莫朗,领取了赴越南的签证;1905年10月11日,他又在上海吴淞口,会见了登轮求见的法国驻军参谋长布加卑,布加卑“传达彼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检科主任先进事迹(7篇)
- 二级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5篇)
- 企业举办年会总结主持词结束语
- DB12T 487-2013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使用管理制度编制规范
- 书香校园演讲稿模板九篇
- 中考前国旗下讲话稿
- 个人师德师风剖析材料范文(6篇)
- 与感恩同行演讲稿锦集六篇
- DB12∕T 1048-2021 蚯蚓养殖技术规程
- 验光技术课件教学课件
- 10以内连加练习题完整版51
- 华为业务增长的流程管理之道: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运营策略
- GB 30254-2024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江苏省宿迁市2024年中考物理试卷【附参考答案】
- 12《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绿化养护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
- LNG加气站加气车辆发生火灾事故应急演练方案 2024
- 2024新人教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衡水体字帖
- 小型电站下游河道减脱水防治技术导则
- 锅炉和压力容器 第1部分:性能要求 征求意见稿
- 石油化工生产和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