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坝子坡路(一期)建设工程S-S-00第页1设计依据1.1设计合同我院与业主单位签订的设计合同。1.2工程资料《黄金坡新区坝子坡路(一期)初步设计文件》(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2022.10)业主提供最新实测1:500
地形管线图现场踏勘收集到的资料1.3相关规范、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5026-2022)《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城市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T50032-2003)《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CJJ143-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19年版)》的通知(渝建安发〔2019〕27号)《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393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渝建发〔2019〕10号2019年4月3日)《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2019年版)》(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9.11.18)《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03.01重庆市规划局1.4上阶段批复意见及执行情况本项目初步设计正在办理中,待批复后补充。2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2.1工程概况本次设计项目为黄金坡新区坝子坡路(一期)建设工程,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40km/h,(一期)范围起点为荣昌大道-终点黄金五支路,设计桩号K0-K0+800,总长约800m;路基宽度22m,其中两侧人行道宽度为3.0m,车行道宽度为16m,项目性质为新建,主要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给排水工程、电力通信土建工程及照明工程。2.2设计范围本项目范围内无现状及规划污水,只对道路雨水管道系统设计。综合管线迁改由相关产权单位设计,本次只统计迁改工程量作为本项目总投资部分。3设计原则(1)执行国家关于环境的保护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2)在现状管线勘测及道路设计资料的基础上,对排水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规划区内人口和经济增长提供安全的水环境。(3)旧城改造管线以原断面还建为主,如需扩容,则需管线单位单独提出。(4)所有管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实施。(5)在规划设计范围内,实行严格的雨污分流制系统。(6)管线布置采用先人行道后车行道;检查检修频繁的管道优先布置于人行道上;重力管道优先布置。(8)设计范围内,所有管线均下地埋设。(9)所有管线符合各管线设置的规范及埋深要求,相互间在平面及竖向不发生冲突,与道路构筑物不发生矛盾。(10)结合城市道路设计,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有土地的情况下,使路线简捷。(11)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1)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2)支管线避让主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3)柔性结构管线让刚性结构管线,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4)污水管与生活给水管相交时,污水管敷设在生活给水管下面,且接口不得重叠。4排水工程4.1排水现状4.1.1用地现状拟建场地原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整体上南高北低。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道路用地、公园绿地。本项目周边区域为在建及规划区。起点荣昌大道为现状道路,终点黄金五支路为现状道路。4.1.2排水现状、及规划(1)排水规划规划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根据《荣昌区黄金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9.05),本项目雨、污水规划分别如下:1)雨水系统规划根据《荣昌区黄金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9.05),沿本项目单侧布置d1000~d1200的雨水管道,雨水自东向西排放,最终排入玉带河。2)污水系统规划根据《荣昌区黄金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9.05),沿本项目单侧布置d400污水管道,污水自东向西排放至玉带路西段下游现状污水系统。(2)排水现状根据《荣昌区黄金坡新区坝子坡路1:500现状地形管网图》(重庆洋光测绘有限公司2022.08),起点荣昌大道平交口东侧位置处有现状d1000雨水管道,该段管道自北向南排向南侧河流;终点在于黄金五支路平交口北侧位置处预留有现状d1000雨水管道,自南向北排向北侧玉带河。起点荣昌大道平交口东侧位置处有现状d400污水管道。4.1.3排水设计概况本次设计范围为黄金坡新区坝子坡路(一期)桩号K0+000~K0+800段的雨水、污水管网设计。雨水管道布置在道路左侧距离路缘石1m的人行道下。根据规划资料和雨水汇水面积水力计算,雨水排放系统设计规格尺寸为d400~d1000,雨水根据道路坡向东西方向排放。污水管道布置在道路右侧距离路缘石4.25m的车行道下。根据规划资料,污水排放系统按照规划设计规格尺寸为d400-d500,污水根据规划沿道路自东向西方向排放。4.2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1)设计标准本项目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2)设计规模雨水量计算按重庆市荣昌区暴雨强度公式和道路设计范围内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3)基本设计参数①最大控制设计流速:根据《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塑胶管道用于排放雨水时Vmax=8m/s,用于排放污水时Vmax=6m/s。②最小控制流速:雨水管道Vmin=0.75m/s;污水管道Vmin=0.6m/s。③充满度: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表4.1污水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管径(mm)最大设计充满度4000.65500~9000.70≥10000.75④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市政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400,小区接入市政管道系统控制在d300,最小设计坡度控制在i=0.3%。⑤管道连接: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4.3雨水系统4.3.1雨水系统计算(1)计算公式及参数取值1)设计流量: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2)暴雨强度:本次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根据《关于发布重庆市暴雨强度修订公式及设计暴雨雨型的通知》(渝建〔2017〕443号)采用荣昌区暴雨强度公式:(L/s·hm2)3)设计降雨历时:t=t1+t24)参数取值:本次设计道路暴雨重现期P=5年。地面集水时间:t1=5(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径流系数Ψ:综合径流系数取0.7,下穿道敞开段路面取值1.0。管材粗糙系数n:塑料管取0.01,钢筋混凝土管取0.014。(2)管沟水力计算雨水管道水力计算表雨水管段汇流面积(hm2)重现期(年)设计流量(L/s)规格(mm)径流系数坡度(%)流速(m/s)过流能力(L/s)K0~K0+2802.405718d6000.61.02.8774K0+280~K0+7707.6552290d10000.71.04.030234.3.2雨水管道布置(1)雨水平面布置雨水管道布置在道路右侧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m。根据规划资料,同时结合周边道路现状、本项目道路纵坡,雨水排放系统设计规格尺寸为d400~d1000,雨水根据道路坡向自东向西方向排放,分段布置分别为:1)设计起点K0~K0+280.000段,沿左侧人行道距离路缘石1.0m下布置d400~d600雨水管道,雨水在与荣昌大道平交口位置处排入荣昌大道的d1000现状雨水管道。2)K0+280.000~K0+800.000段,沿左侧人行道距离路缘石1.0m下布置d400~d1000雨水管道,雨水在与黄金五支路平交口位置处排入黄金五支路现状的d1000雨水管道。(2)雨水竖向布置道路雨水管道纵向按道路坡向敷设,埋设深度按管顶敷土1.5~2.0m控制。管道坡度原则上按道路坡度设置。最小坡度不小于0.003。4.3.3雨水系统内涝复核城镇内涝防治的主要目的是降雨期间的地面积水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城镇类型、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按表4.1.4的规定取值,根据规范分类,重庆属于特大城市,本次设计内涝重现期取50年。使用推理公式法进行内涝重现期复核:①雨水管渠按压力流计算其临界设计流量,即雨水管渠处于超载状态,其水力坡度如上图。水力坡度:i=(H1-(h2+管高+1))/L流速:V=(1/n)*R^(2/3)*i^(0.5)临界流量:Qp=VA②用内涝重现期计算内涝重现期下的设计流量Q50。③内涝风险判断临界流量Qp大于内涝重现期设计流量Q50时,满足内涝城镇内涝防治要求,当临界流量Qp小于内涝重现期设计流量Q50时,需进一步复核是否满足地面积水设计标准。本次在设计道路最低点进行内涝防治要求复核如下:雨水内涝复核表复核管段管径(mm)坡度iQp(m³/s)Q50(m³/s)Q50-Qp(m³/s)溢流量(m³)风险划分YA-8~YA-98000.0052.42.991.00-1.99无风险YB-16~YB-1710000.0257.655.674.27-1.40无风险经复核,满足防内涝要求。4.4污水系统4.4.1污水系统计算(1)污水量计算本次设计道路两侧地块以二类居住用地和绿地为主。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按照不同类别用地用水量指标,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一般为50~130[m3/(hm2·d)],本次远期按照100取值。未预见水量取5%。污水量按平均日给水量的90%估算,绿地及道路用水产生的污水不进入污水系统。Qdr=KzQd+Qu式中Qdr—污水管道设计流量其它相关设计参数如下:地下水渗入量Qu:由于施工中对于管道接口质量的控制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因而在污水管道中应加入10%污水量做为地下水渗流量考虑。污水总变化系数Kz:由于无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的历年统计资料,故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Kz采用居住区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值,设计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选取,见下表。各节流点按下表内插。污水量总变化系数污水平均流量(L/S)5154070100200500>1000总变化系数2.72.42.12.01.91.81.61.5污水管道水力计算公式(非满流)Q=VA(L/s)水力计算按满宁公式:(m/s)过水断面:A=(θ-sinθcosθ)r2(m2)——h﹤D/2水力半径:(m)Or:A=(π-θ+sinθcosθ)r2(m2)——h﹥D/2(m)n:管材粗糙系数,钢带增强PE螺旋波纹管取0.011;钢筋混凝土管取0.014。(2)旱季设计流量和雨季设计流量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污水系统设计中应确定旱季设计流量和雨季设计流量。分流制污水系统的旱季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Qdr==KQd+K'Qm+Qu式中:Qdr=旱季设计流量(L/s)K=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Qd=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L/s)K'=工业废水量变化系数Qm=设计工业废水量(L/s)Qu=入渗地下水量(L/s)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4.1.12释义,雨季设计流量可以是旱季流量的3-8倍,本次取值3倍。污水管道水力计算表计算管段服务面积(hm2)计算流量(L/s)管径(mm)坡度(%)设计充满度设计流速(m/s)管道设计流量(L/s)旱季K0~K0+80012.9015.52d4000.30.340.9821.39雨季K0~K0+80012.9046.56d4000.30.581.2547.97经复核,设计污水满足要求。4.4.2污水系统设计(1)污水平面布置污水管道布置在道路左侧人行道下。根据规划资料,污水排放系统按照规划设计规格尺寸为d400~d500,污水根据道路坡向自东向西方向排放,分段布置分别为:设计起点K0~K0+800.000段,沿右侧人行道距离路缘石1.0m下布置d400污水管道(其中K0+180.000~K0+420.000为逆坡,埋深较深采用d1000顶管),污水在K0+800.000接入本次道路二期规划d500污水管道。(2)污水管道纵向布置道路污水管道纵向按道路坡向敷设,埋设深度按管顶敷土1.5-2.0m控制。管道坡度原则上按道路坡度设置,当跌落水头大于1.0m、管内计算流速超过最大设计流速时采取跌水消能措施。4.5排水管材及附属构筑物4.5.1排水管材(1)本工程的雨、污水管道均采用圆形断面。根据《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要求,本工程选用的所有管道使用年限不应小于50年。设计图中排水管道均以d表示其公称内径。(2)根据《重庆市城市管线条例》、《关于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的实施方案(试行)》、渝建发[2019]10号、渝建发[2019]25号、《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2019年版)》释义等有关规定,从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综合考虑。(3)本工程中d300雨水口连接管和管径≥800mm的排水管道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管。顶管采用预制成品专用顶管,材料级别C50、P8。钢筋混凝土管材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相关规定。(4)本项目管径400mm≤d<800mm的排水管采用HDPE钢塑复合缠绕管或HDPE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管道埋深<6.0m时,管道环刚度SN≥8000N/m2;6m≤埋深≤8m时,环刚度SN≥12500N/m2,产品必须符合《埋地双平壁钢塑复合缠绕排水管》(CJ/T329-2010)要求。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的管材。4.5.2管道接口排水管用HDPE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时,采用卡箍式柔性连接方式连接,执行标准应符合《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及连接件》(CJ/T270-2017)要求;管径d≥800mm的钢筋混凝土管道采用企口管或者承插口管,橡胶圈柔性接口,做法详06MS201-1第23-25页;d300雨水口连接管采用承插口管,橡胶圈柔性接口。排水管与检查井连接时,应在井壁预埋短管,做法详见06MS201-2/56、57。4.5.3管道基础埋地HDPE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采用砂石基础,当管顶覆土厚度在0.7~3.0m时采用120°碎石加砂基础;当管顶覆土厚度在3.0~6.5m时,采用180°碎石加砂基础;钢筋混凝土管道采用满包加固基础。管径d≥800mm的钢筋混凝土管根据管顶覆土要求结合图集06MS201采用对应角度的砂石基础。排水管道地基处理应满足排水管道对压实度和承载力的要求,且应同时满足道路工程的要求,尽量减小不均匀沉降。填方路段应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1.0m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4.5.4普通检查井①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本次设计检查井采用C30混凝土现浇。②本次设计排水检查井统一采用球墨铸铁的“五防”井盖(防沉降、防盗、防噪音、防坠落、防位移),颜色为黑色,开口尺寸φ700,井盖所用球墨铸铁应符合GB1348-2009的规定。正面标识:重庆市CQSZ/Y或CQSZ/W,背面标识:厂家、电话、承载等级及生产日期。按其承载能力,人行道上最低选用C250类型,车行道上最低选用D400类型。井座采用方形,井盖采用圆形;爬梯均采用球墨铸铁材质。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的要求。③为避免在检查井盖损坏或缺失时发生行人坠落检查井的事故,排水系统检查井均应设安全网,安全网详细做法参照《检查井安全网大样图》。埋深<6m的检查井采用C30混凝土现浇。埋深≥6m的采用深型检查井大样图、C30钢筋混凝土现浇。4.5.5跌水井当跌落水头大于1.0m,设置跌水井。跌水井井盖、井座、爬梯、防坠网同一般检查井要求。做法详见相关大样图。4.5.6雨水口雨水口采用重型球墨铸铁防盗雨水篦,雨水口井墙为M10水泥砂浆砌C30砌块。做法详本图册《雨水口大样图》。双篦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35L/s。雨水口连接管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管道,管径为d300mm,以不小于1.0%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车行道下的雨水口连接管待水稳层铺设后进行反开挖,反开挖沟槽管道工作宽度0.15m,按1:0.1~0.3进行放坡开挖。道路竖曲线最低点、道路交叉口附近及未置于道路最低洼处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洼点,雨水箅比路面低3~5cm,以保证有效收水。4.6排水顶管施工4.6.1顶管工艺顶管用管道采用顶管专用预制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圆管C50、P8,管道荷载等级要求达到Ⅲ级标准。管道的制作和检验执行《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1标准。工作井的平面尺寸取决于管径和管节的长度、顶管掘进机的类型、派土方式、操作工具以及后座墙等因素。本次设计工作井(D=5.0m)、接收井(D=3.5m)考虑,具体尺寸、施工工艺由专业顶管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及专项施工方案确定。a、工作井为顶管施工所需的施工临时构筑物,顶管施工完成后可利用其作为基坑砌筑排水检查井。b、顶管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钢承口连接。根据地勘报告,顶管段主要穿越斜坡地带,部分为现状房屋建成区路段,地形坡度约15~25°。该段道路地面高程320.901~325.945m。该段边道路斜坡浅表分布有粉质黏土,厚度约0.5~1.5m。部分段基岩直接出露,基岩岩性主要为强~中风化砂泥岩,强风化层厚度约2.4m。3m以下地质主要为中风化砂岩。一般沟槽边坡主要为岩质,土体仅表层分布,厚度小,因此统一按照岩质边坡进行考虑,中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Ⅲ类。4.6.2顶管建筑材料与构造要求4.6.2.1预制高强度钢筋砼圆管(1)本设计顶管管道均采用预制高强度钢筋砼圆管,要求达到Ⅲ级标准。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的规定。管道的制作和检验执行GB/T11836-2009标准。管道的外观质量及几何尺寸应满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试验方法》GB/T16752-2017。(2)钢筋混凝土管顶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50,抗渗等级不应低于S8,防护等级为一级。(3)当地下水或管内贮水对混凝土和钢筋具有腐蚀性时,应对钢筋混凝土管内外壁做相应的防腐处理。(4)混凝土骨料的碱含量最大限值应符合现行协会标准《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的规定,在含碱环境中使用时应选用非活性骨料。(5)混凝土配制中采用外加剂时,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的规定,并应根据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相应掺入量。(6)钢筋应选用HPB300和HRB400钢筋,宜优先选用变形钢筋。(7)混凝土及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5版)的规定采用。(8)钢筋混凝土顶管管节长度应根据使用条件和起吊能力确定。(9)钢筋混凝土管管节几何尺寸制作允许误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的规定。(10)混凝土管传力面上均应设置环履木垫圈,并用胶粘剂粘在传力面上。(11)钢承口接头的钢套管与混凝土的接缝应采用弹性密封填料勾缝。(12)接头钢套管必须有良好的防腐措施。4.6.2.2橡胶圈应品质优良、防老化,正常使用年限不得低于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橡胶圈的外观和断面组织应致密,均匀,无裂缝、孔隙或凹陷等缺陷;安装前应保持清洁,无油污,且不得在阳光下直晒。橡胶圈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4.6.3顶管施工要求(1)施工必须严格遵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6章的有关规定。(2)施工放样时,须注意衔接部位坐标及高程准确无误,并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校核;并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监控系统,加强施工监控。(3)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根据施工需要进行调查并掌握管道沿线的工程地质状况、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分布情况,并且复测顶管沿线的原状地面高程,以利于更好的组织施工,并合理的选用施工方案。(4)从已有的建(构)筑物下面穿过的顶管,其施工应严格遵守以下规定:施工前应调查清楚将要穿越的建(构)筑物的基础的结构形式、平面布置、剖面标高,以及已有基础同拟建管道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照以下原则对顶管平面位置作必要的调整:①如果将要穿过的建(构)筑物采用桩基或柱下独立基础,则平面布置图上顶管必须从基础之间穿过。②如果将要穿过的建(构)筑物采用钢筋砼条形基础,则平面布置图上顶管应尽量从建(构)筑物的柱与柱之间穿过。③所有以上关于顶管平面位置的调整均应经过施工监理及有关单位同意后方可实施。(5)顶管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有关国家规范的要求加强监控,特别是对于地面隆陷和地面建(构)筑物基础的监控,避免发生断裂、塌方等破坏现象。有关施工监控的内容应包含在施工组织设计中。(6)工具管纠偏应平稳,避免用大角度纠偏。(7)在顶管施工完毕,工作井或接收井改造为检查井时,对井周边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回填材料选用最大粒径<40mm的砂砾石回填,密实度要求大于95%。(8)施工单位可根据现场施工顶推力计算情况,增设中继间,以满足顶推施工要求。4.6.4顶进设备的安装和使用(1)后座墙承受和传递全部顶力,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墙面应与管道顶进轴线相垂直,本工程采用钢筋砼井壁作后座墙,井壁受均布荷载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2)若数台千斤顶共同作用,则其规格应一致,同步行程应统一,且每台千斤顶使用压力不应大于额定工作压力的70%。(3)为了减少后座倾覆、偏斜,千斤顶受力的合力位置应位于后座中间,用二台千斤顶时,其合力位置应在管底以上1/4~1/3D处,用4台或6台千斤顶双层布置时,其合力位置在管道中心以下0~20厘米处,每层千斤顶高度应与环形顶铁受力位置相适应。(4)二台以上千斤顶共同作用时,油路必须并联,使每台千斤顶有相同的条件,每台千斤顶应有单独的进油退镐控制系统。(5)千斤顶应根据不同的顶进阻力选用千斤顶的最大顶伸长度应比柱塞行程少10厘米。(6)油泵必须有限压闸、滤油器、溢流阀和压力表等保护装置,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试车,检验设备的完好情况,用二台以上油泵时,每台油泵的最大工作压力应接近,并应并联在油路上。(7)千斤顶启动时,顶伸速度应慢,控制阀门逐步增大油路压力和油量,砼管道顶动时方可加快顶伸速度,油泵千斤顶工作时,操作者应集中思想,正确起闭阀门,控制油路压力(不大于300千克/平方厘米),压力突然增高,应停止顶进,并检查原因经过及时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8)工具管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尺寸应符合要求,其长度一般为1.0~1.6米,工具管与法兰圈的连接,法兰圈与沟管的连接必须稳定可靠,拆装方便,顶进过程中,法兰圈与沟管之间不得脱节。(9)工具管后端的上下左右四个部位设置四组纠偏用的短冲程千斤顶,以控制管道在顶进过程中发生的左右或上下偏差。4.6.5顶进顶进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土质条件、周围环境控制要求、顶进方法、各项顶进参数和监控数据、顶管机工作性能等,确定顶进、开挖、出土的作业顺序和调整顶进参数;(2)过程中应严格量测监控,实施信息化施工,确保开挖掘进工作面的土体稳定和土(泥水)压力平衡;并控制顶进速度、挖土和出土量,减少土体扰动和地层变形;(3)如采用手掘式顶管,管下部135°范围内不允许超挖,管顶部分超挖量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第6.3.7条的有关规定。对超挖的部分,应采用C25细石砼灌实。如采用人工挖掘式顶管施工,应采取必要的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米。(4)管道顶进过程中,应遵循“勤测量、勤纠偏、微纠偏”的原则,控制顶管机前进方向和姿态,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5)开始顶进阶段,应严格控制顶进的速度和方向;(6)进入接收工作井前应提前进行顶管机位置和姿态测量,并根据进口位置提前进行调整;(7)在软土层中顶进混凝土管时,为防止管节飘移,宜将前3~5节管体与顶管机联成一体;(8)钢筋混凝土管接口应保证橡胶圈正确就位;钢管接口焊接完成后,应进行防腐层补口施工,焊接及防腐层检验合格后方可顶进;(9)应严格控制管道线形,对于柔性接口管道,其相邻管间转角不得大于该管材的允许转角。(10)顶进应连续作业,顶进过程中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暂停顶进,及时处理,并应采取防止顶管机前方塌方的措施。a顶管机前方遇到障碍:b后背墙变形严重;c顶铁发生扭曲现象;d管位偏差过大且纠偏无效:e顶力超过管材的允许顶力;f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g管节接缝、中继间渗漏泥水、泥浆;h地层、邻近建(构)筑物、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变形量超出控制允许值。4.6.6施工的测量与纠偏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过程中应对管道水平轴线和高程、顶管机姿态等进行测量,并及时对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核;发生偏差时应及时纠正;(2)顶进施工测量前应对井内的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核;发生工作井位移、沉降、变形时应及时对基准点进行复核;(3)管道水平轴线和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出顶进工作井进入土层.每顶进300m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正常顶进时,每顶进1000m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②进入接收工作井前30m应增加测量,每顶进300m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③顶进测量一起放设时,其视准轴应与管道顶进中心线相互一致,以测定顶进管道的中心线偏差,同时整平仪器,以测定管道的管底标高误差。全段顶完后,应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水平轴线和高程;有错口时,应测出相对高差;④在每节管道的顶进过程中,必须测量和控制管道的管底标高和中心线,工作坑内应设置临时水准点,并应在交接班时进行校核。⑤纠偏量较大、或频繁纠偏时应增加测量次数;纠偏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第6.3.8条的有关规定。⑥测量记录应完整、清晰。(4)管道顶进时需同时用4只以上千斤顶进行顶进。(5)工具管入土时,应严格控制顶进偏差,中心偏差不得大于0.5厘米,高低偏差宜抛高0.5~1.0厘米,若达不到上述要求,应拉出工具管,作第二次顶进,严格控制前5米管道的顶进偏差,其上下、左右偏差均不得大于1厘米。(6)在顶进过程中若产生偏差,应随时纠正,纠偏可采用调整纠偏千斤顶的方法,若管道偏左,则左侧的纠偏千斤顶伸出,而右侧缩进。在既有高低偏差又有左右偏差时,应把偏差较大的方向作为主要突破口,先予以纠正。(7)顶进的操作顺序为:挖土—顶进—出土—测量。当沟管顶进到离坑边还有50厘米左右时,应立即卸管,操作顺序为:退镐—吊除顶铁—拆除部分运土轨道等—安放外套环的下半环—卸管—安放外套环的上半环—在管内安装油浸麻丝和石棉水泥—顶进压石棉水泥和油浸麻丝—拧紧外套环紧固螺栓—安装运土轨道继续顶进。4.6.7顶管管道贯通后应做好下列工作(1)工作井中的管端应按下列规定处理:①进入接收工作井的顶管机和管端下部应设枕垫;②管道两端露在工作井中的长度不小于0.5m,且不得有接口;③工作井中露出的混凝土管道端部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基础;(2)顶管结束后进行触变泥浆置换时,应采取下列措施:①采用水泥砂浆等易于固结或稳定性较好的浆液置换泥浆填充管外侧超挖、塌落等原因造成的空隙:②拆除注浆管路后,将管道上的注浆孔封闭严密;将全部注浆设备清洗干净;③钢筋混凝土管顶进结束后,管道内的管节接口间隙应按设计要求处理;设计无要求时,可采用弹性密封膏密封,其表面应抹平、不得凸入管内。4.6.8管内地下水排水措施(1)当顶管施工时遇到地下水呈饱和状态,且给顶管开挖面造成施工困难时,首先要预防土体流失造成地面沉降。(2)顶管工具管内采用20mm钢板在取土口焊接格栅,格栅之间预留空洞为200mm*200mm,防止开挖面土体流失。(3)顶管工具管内放置一台流量为50立方/小时的污水泵,沿着砼顶管内壁安装直径50mm排水管直达工作井,再由工作井内安置水泵直接把井内积水提升到地面。(4)在地面施工区域内砖砌排水沉淀池,把井下提升上来的污水通过沉淀池沉淀后在进一步排放。(5)如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暴雨,地下水渗出量增加时,应及时增加临时排水设备进行排水。4.6.9顶管施工监测注意事项监测工作极其重要,必须严格按有关管理部门、规范标准等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同时对道路、临近建筑物及基坑本体作重点监测。建议业主委托第三方专业监测机构进行全过程监测,本次设计监测供参考实施。(1)监测的目的(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2)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影响的目的;(3)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2)监测点位布置①基坑顶部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监测:拟在基坑沉井上布设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点,每个基坑计划分别布设6个测点。测点利用L型沉降观测钉直接布置在基坑支护顶部4个点及后靠背2个点,并测得沉井下沉,混凝土封底以后稳定的初始值。②基坑沉降和倾斜检测:用水准仪及全站仪对各点进行定期观测,与初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若测得沉降值超出允许值,立即对基坑支护进行加固处理。③路面的沉降检测:沿路面纵轴线的方向布设观测点,每20m布设一横测线,该横测线上设3个点作观测之用。用水准仪对各点进行定期观测,与初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若测得沉降值超出允许值,立即对地层进行加固处理。④建筑物沉降和倾斜检测:在建筑物两转角和中部位置置点,观测建筑沉降、倾斜情况,设置沉降观测点和倾斜观测点。建筑物沉降和倾斜检测:结合施工范围地面建筑物情况,使用全站仪及水准仪对标段附近的高层及商住建筑物布置观测点,进行建筑物沉降和倾斜观测,必要时还要对有关建筑物进行裂缝注点观测。建筑沉降、倾斜观测点埋设应根据现场调整布置。监测精度参考表监测项目基坑顶部水平位移沉井顶部全站仪基坑顶部沉降沉井顶部水准仪周边道路沉降道路路面水准仪周边道路水平位移道路路面全站仪周边建筑水平位移建筑物房角全站仪周边建筑沉降建筑物房角水准仪监测频率参考表顶管顶进期间基坑顶部位移监测1次/2天1次/1天1次/2天1次/4天1次/1天基坑顶部沉降监测1次/2天1次/1天1次/2天1次/4天1次/1天周边道路位移监测1次/2天1次/1天1次/2天1次/4天1次/1天周边道路沉降监测1次/2天1次/1天1次/2天1次/4天1次/1天周边建筑位移监测1次/2天1次/1天1次/2天1次/4天1次/1天周边建筑沉降监测1次/2天1次/1天1次/2天1次/4天1次/1天说明:1、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观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2、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进行适当调整。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加密到每天二~三次。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基坑施工进度不断推⑤报警指标: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报警指标参考表备注基坑顶部位移监测累计15mm,2mm/d基坑顶部沉降监测累计20mm,4mm/d周边道路位移监测累计25mm,3mm/d周边道路沉降监测周边建筑位移监测累计15mm,2mm/d周边建筑沉降监测累计20mm,4mm/d(3)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顶管施工作业应配备有害气体测试仪、通风设备,有害气体的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作业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12358的规定。应编制有专项施工措施。并根据上述“规程、规范”要求进行有害气体监测、控制。按照《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方法》及常规有害气体测定方法执行。①根据顶管施工有害气体的复杂性,把困扰施工的甲烷(CH4)、硫化氢(HS)、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作为主要监测对象,而把一些含量低、浓度小的有害气体作为辅助监控对象。②采用有毒气体检测仪监测。监测次数不低于顶管井基坑内施工前1次,施工期间0.5小时/1次。③应设置通风装置及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装置,顶管施工全过程应采取通风措施。送风口宜设在距顶管机10m~15m处。管道内供气量不应小于每人25m3/h~30m3/h,出口空气质量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④对小直径顶管、超长距离顶管宜采用压缩空气送风。⑤通风管应固定在工作井侧壁及顶管管道内壁侧边,并不应影响施工作业。4.6.10顶管施工注意事项管道顶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市政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施工期间及时观测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作好临时排水措施。工作井的位置选在便于排水、出土和运输,对地上和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市政设施易于采取保护和安全措施的地方,同时距电源和水源较近,交通方便。顶管施工前要检查全部设备,并试运转;工具管在导轨上的中心线、坡度和高程应该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顶管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易于保护处。同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顶管施工范围内,须进行详细的地勘测量和现场控制,保障施工安全。顶管专用预制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圆管单节管长一般2m。管节之间采用钢承口和双承插接口,外嵌环状遇水膨胀橡胶圈止水,顶管端面与管轴中心线垂直度不大于1.5mm,端面不平整度允许偏差小于1.0mm。所有预埋金属构件,均须涂刷两道防锈油漆。顶管预留吊孔在顶管吊放到位后,顶进前须用M50水泥砂浆充填。管节接口的内侧间采用PG321双组份聚硫密封膏密封。填塞密封膏应抹平,不得凸入管内。工作井为顶管施工所需的施工临时构筑物,工作井定位由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分析顶推方向后确定,具体尺寸可根据设置用施工方法做适当调整。并应经相关单位认可。本工程顶管段工作井设计暂定位置具体详平面图。工作井的结构设计属施工组织设计,建议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必要时采用逆作法施工,施工单位可结合检查井构造进行工作井设置。在顶管施工完毕,工作井或接收井改造为检查井时,对井周边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回填材料选用最大粒径<40mm的砂砾石回填,密实度要求大于95%,具体做法详见《顶管工作井回填处理大样图》。预制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圆管采用C50强度混凝土制作。抗渗等级不低压P8。施工单位在实施顶管施工前应根据施工需要掌握沿线地质情况,并建立地面和地下的测量监控系统,严格控制排水坡度和管道走线。施工期间随时监测地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必须设置相应的通风设施。如采用人工挖掘式顶管施工,管下部135°范围内不允许超挖,管顶部分超挖量应满足GB50268-2008的有关规定。为防止顶管处道路的塌陷,顶进过程中应考虑采用注浆的方式填充超挖部分,保证路基稳定。如采用人工挖掘式顶管施工,应采取必要的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米。若地下水位较高,无法采取降水措施时,应考虑采用机械顶进。做好对现状管线的保护措施,避免因顶管施工造成不良事故发生,顶管与现状管线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m。未详之处见《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具体顶管施工工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回填材料采用沟槽开挖的土石方就近回填,工作井中的检查井周边采用砂石回填,但回填料的粒径不得大于40mmm;在道路范围内,压实度应达到道路路基密实度要求,同时必须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和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的行业标准--《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试行)》相关规定。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1.5m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期应特别注意以下环节: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尽量避免强降雨施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强降雨,应加强观测,严格做好地面防水措施,防止地表水进入基坑。基坑开挖完成后,需注意通风,应及时清底验槽,减少暴露时间,防止暴晒和雨水浸刷破环地基土的原状结构。基坑施工过程应随时密切注意气候(降雨、台风、地震、降温等)预报,以便做好相应防灾措施。井护壁采用动态信息法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施工前应对井四周坐标、高程进行复测,准确无误后方可实施。基坑开挖前,应对井位现状管线进行复查。井采用逆做法开挖,每次开挖深度不大于1.0m,应依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调整,搭纵向钢筋搭接长度0.4m。机械无法开挖部位采用人工开挖、清理。在开挖过程中应加强对井内有无有毒气体和无氧检测;井下作业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通风和排水。在井口外围设置截水沟和围栏,设置警示牌并且排专人看守。加强取土运土过程中的安全措施,防止土块下落。井上设置安全护栏和施工警示牌,专人守护,预防人员坠落。工作井、接收井施工应采取高空作业防护措施,施工平台必须有足够强度的防护栏杆和全身式的安全带,在吊装过程中,,井内施工人员应站在落物碰不到的地方。施工时应加强地表及附近建筑基础变形监测工作。顶管造成的地面土堤沉降量不应大于30mm,为减少地面沉降,在不稳定土中应选择有平衡功能的顶管机,并建立地面观测点,并通过试顶确定具有平衡功能的顶管机的平衡参数。顶管结束后应采用水泥砂浆加固减阻泥浆。顶管施工段可能会遇到地下水,施工单位施工时应考虑抽排水措施,避免在雨季施工。由于上部土层厚度变化较大、易形成汇水带部位,在持续降雨或管网破裂后易饱水,易发生坍塌或涌水,施工单位施工时应密切关注此类地段相关工程地质问题,做好相关问题应对处理预案。5给水工程5.1设计概况本次设计为黄金坡新区坝子坡路(一期)建设工程范围内给水工程设计。本次设计道路范围内无现状给水管。起点荣昌大道有现状DN500给水管,终点黄金五支路有现状DN600给水管。本次设计根据给水产权单位渝荣水务公司,给水管道调整设计管径为DN200,起终点与现状给水管道相接。给水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基本一致。考虑到综合管线竖向交叉较多,给水管管顶覆土原则上按1.0m控制,与其它管线交叉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5.2设计原则1)依据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符合国家及地方法规、规范及技术标准;2)新建供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给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给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接入的可能性、便利性;3)坚持合理布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城市用水发展所需的水量、水压、水质,确保城市给水管网布局的合理性,达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4)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城区布局及现状资料,结合各方面条件和环境要求,对供水管道进行建设,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确定管网的建设规模,充分发挥其效益;5)设计选材在不断总结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既考虑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同时又兼顾经济投入的合理性。不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和产品。管网的选材,认真分析,慎重比选,以减少工程投资、保证供水质量,提高供水效率;6)供水管网主要沿市政道路敷设,在符合道路规划的条件下,力求沿最短距离敷设管线,供水到户。5.3平面设计(1)给水平面设计本次设计给水管道布置在道路右侧距离路缘石1.0m,给水管道调整设计管径为DN200。本工程消防供水与城市生活供水共用一套管网,设计道路旁设置地上式消火栓,消火栓必须设置在路旁人行道上,不得占用车道等位置,消火栓设置间距110米,最大间距不超过120m,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在重要建筑和道路交叉口处为便于消防队员的使用,增设消火栓;消火栓距路缘石不大于2m,且不小于0.5m。消火栓选用SSF150/65-1.6MPa地上式消火栓,消火栓参照图集13S201执行。消火栓井井盖须带有明显“消防119”标志。主线路幅宽度大于60m的位置,双侧交错布置消火栓。本次设计管道运行压力暂定为0.7Mpa,阀门及其管件设计压力等级为1.6MPa。水源接口处水压应达到0.25Mpa。市政供水压力须由业主单位确定并提供。(2)纵断面设计管网基本沿地面坡度敷设,管顶覆土控制在1.0m左右,特殊情况下人行道下不小于0.6m,车行道下不小于0.7m。5.4管材及接口1)给水管道主要采用离心球墨铸铁管,管道工作压力为1.6MPa,管道壁厚级别系数采用K9级,给水管件应与管道相配套。2)球墨铸铁管应符合《水及燃气管道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GB/T13295-2019标准;管材管件的压力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3)管件材质与主管相同。铸铁管采用成品管件,弯头采用90°、45°、22.5°、11.25°成品,弯曲小角度可利用接口借转,允许转角应符合GB50268-2008的规定。4)球墨铸铁管采用T型滑入式胶圈接口。5)橡胶圈应由管道供货厂方配套提供,胶圈、焊条的质量和规格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承插连接、焊接的安装方法和连接质量应符合上述GB50268-2008的规定。6)所有管件、管材的卫生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5.5管道基础1)管径≤DN500时,沟槽底部宽度为管道外径加0.3米;局部地段必要时适当加宽;接口处适当加宽。2)沟槽开挖时,边坡坡度和支撑加固方式可结合地质资料参照GB50268-2008确定,并结合现场情况适当调整;必要时应对场地和基坑采取排水措施,确保安全。3)在挖方路段,给水管道可敷设在未经扰动的原状土层上,若遇基岩应超挖200mm后用粗砂铺填至设计标高;填方地段应在路基处理达到要求后再开槽敷设给水管道。遇不良地基时应作基础处理。4)沟槽回填方式、回填材料和压实度要求应符合GB50268-2008的规定,且压实度不得低于道路专业的要求。因本次设计道路路基含石量较高,建议在管底回填一层中粗砂。5)管道要求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20KPa。若管基持力层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则应作相应的地基处理,如换填、碎石桩等措施。当管道位于岩石上时,采用砂垫层基础。各种井室基础地基承载力应不小于150Kpa,对达不到要求的要进行地基处理。5.6附属设施(1)阀门及阀门井阀门井的设置根据事故抢修时允许的排水时间考虑,并结合本工程地形起伏情况,穿越障碍物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设置间距为0.5km,排水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同时,两个阀门之间独立管段内消火栓的数量不宜超过5个。本工程<DN300阀门采用暗杆弹性座封闸阀,消火栓配套检修闸阀根据图集07MS101-1页6选用,所有阀门均须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蝶阀阀门井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阀门井,参照07MS101-2第87页;闸阀阀门井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阀门井,参照07MS101-2第66页。井盖净开孔均采用φ700,人行道上采用铺装井盖及盖座,车行道上采用球墨铸铁防盗型井盖及盖座,承载等级不低于E600。位于非机动车道、车行道下的井盖安装方向为:鞘轴与路缘石垂直并迎来车方向,车行道下井盖内应加装橡胶垫圈,且橡胶垫圈与井盖底部应连接牢固、平整。所选井盖、盖座应符合《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的要求;检查井井盖、盖座安装要求与路面平整,位于绿化带内的井盖高于绿化带地面5cm;井内爬梯采用球墨铸铁爬梯。阀门及其管件设计压力等级为1.6MPa,(2)排气井在管道的隆起点及在平直段每隔1.0km均设置高速自动排气阀(复合式),以便及时排除管内空气,不使发生气阻,同时在放空管道或发生水锤时引入空气,防止管内产生负压以及管道发生水锤时产生真空水击破坏。排气阀井参照07MS101-2第162页。(3)排泥设施在管线的低凹处及阀门间管段低处设置泄水阀。排泥阀安装做法详见国标图集07MS101-2/58~65。(4)伸缩节本次设计给水管道在间隔约500米距离法兰盘前设置一处伸缩节,以及闸阀井内设置伸缩节,采用成品伸缩节。(5)管道支墩在管道转弯处(水平及上下弯头)、丁字管支管背端、变径、连接附属设备处及管堵端等处,由于水压及水流动能产生的外推力大于接口所能承受的阻力,故均设置支墩,支墩混凝土等级为C20,支墩做法参照10S505。5.8管道防腐1)铸铁管内壁可采用水泥砂浆防腐,外壁采用石油沥青普通防腐。内外壁防腐均在厂内完成。2)为提高防腐质量、降低内壁粗糙系数和保证水质,业主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其他新型防腐材料。铸铁管可采用内衬聚乙烯膜的成品管道。所有内防腐材料均必须符合《生活饮用输配水设置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的规定。5.9给水管道施工技术要求(1)管道放线给水管道放线以管线排列尺寸、管道节点、转角点坐标及各井坐标进行放线,转角点坐标点为主线管道轴线投影转折点。(2)现场复核本工程设计要求在施工放线时复核管廊位置地形状况、接水点的位置、断面尺寸等,若与设计有不符之处,必须立即通知设计单位研究处理。(3)管道沟槽开挖及回填管道主要采用明挖法施工,条件允许的可采用坡率法进行放坡,基坑边坡的坡度应根据基坑开挖后的土质情况确定,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基坑开挖沟槽边坡要求进行放坡。场地无放坡条件的,建议沟槽及基坑开挖时做支撑处理,保证施工及道路的安全运营。沟槽开挖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扰动天然地基或地基处理符合设计要求;2)沟槽开挖槽壁平整,沟槽开挖边坡应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证施工安全。沟槽开挖边坡最陡值根据不同土质按1:0.3~1.5控制(放坡系数按《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相关内容执行),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必须采取加支撑等措施;3)沟槽中心线每侧的净宽不应小于管道沟槽底部开挖宽度的一半。基坑回填土必须在给水管的地下部分全部施工完成后(包括紧邻的外部安装工程)并验收合格后及时进行,管道沟槽回填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道铺设后应及时进行回填,回填时应留出管道连接部位,连接部位应待管道水压试验合格后再行回填,回填前应按规定,对管道系统进行加固;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路面高程;2)当开挖沟槽基础为岩石时,槽底应超挖200mm,采用砂砾石回填至设计高程后,再施工管道基础;3)管胸腔两侧回填土的压实度不小于95%,管顶以上0.5米范围内回填土压实度不小于85%(轻击实标准)。管道处于路基内,则管顶以上0.5m范围外回填土的压实度按路基要求执行。回填材料采用砂砾石及压实度必须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等相关规定。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1.0m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回填时可以采用人工手动机械进行夯实,达到相应的密实度要求;(4)井室周围的回填要求:井室砌体或现浇砼需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允许回填。井室及井筒周围的回填应与管沟槽回填同时进行。井室及井筒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5)管道安装所有管道的安装必须严格执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及《水及燃气管道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GB/T13295-2013)的规定,并根据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做好施工防护工作,管道施工时应有厂家指导。5.10给水管道试压、冲洗及消毒所有的材料、产品均应有出厂检验合格证书,进场应按相关程序进行进场检验。管道在回填前应作水压试验,水压试验前,除接口外,管道两侧及管顶以上回填高度不应小于0.5m,水压试验合格后,应及时回填沟槽的其余部分。1)水压试验及冲洗消毒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9.2执行;严禁用阀门作试压件。2)管道水压试验前,应做好水源引接及排水疏导路线的设计。3)管道试压前应充分浸泡,有水泥砂浆衬里不少于48小时,无水泥砂浆衬里不少于24小时。4)水压试验长度不宜大于1000米,水压试验压力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表9.2.10-1之规定。管材种类工作压力P(MPa)试验压力(MPa)钢管PP+0.5且不应小于0.9球墨铸铁管≤0.5 2P>0.5P+0.55)管道分段试压合格后,整条管道应进行冲洗和消毒且管道冲洗与消毒应编制实施方案。冲洗水应清洁,浊度应小于3NTU,冲洗时应避开用水高峰,以流速不小于1.0m/s的速度连续冲洗。管道第一次冲洗应用清洁水冲洗至出水口水样浊度小于3NTU为止;管道第二次冲洗应在第一次冲洗后,用有效氯离子含量不低于20mg/L的清洁水浸泡24h后,再用清洁水进行第二次冲洗直至水质检测、管理部门取样化验合格为止。6给排水管道和构筑物抗震设计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本项目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要求:(1)设防烈度6度、7度,符合7度抗震构造要求的埋地雨、污水管道结构可不进行抗震验算。(2)对管道和构筑物结构的抗震验算,设防烈度为6度或本规范有关各章节规定不验算,可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3)同时排水管道、结构抗震设计考虑采取以下措施:①本次设计排水管道采用接口采用橡胶圈承插接口;连接处均为柔性构造,接头填料为柔性材料。②检查井主体采用不低于C25的现浇混凝土或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7危大工程注意事项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393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本工程施工单位应该根据上述文件要求编制专项顶管安全施工方案并明确安全防护、应急措施。本工程涉及基坑工程、拆除工程等危大施工部分。危大工程清单表危大工程名称重点部位及环节保障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意见基坑工程普通排水管井开挖高度超过3m(含3m)或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雨水YA-1~YA-2、YB-10~YB-12污水W-4~W-5、W-~W-9管段开挖深大于3m。最大埋深4.65m。施工单位应根据相关规范法规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通过安全审查后方可实施;基坑(槽)采用稳定临时坡率放坡开挖,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可调整临时坡率,必要时可施作临时支护,确保施工安全;提前制定实施基坑监测预警工作。基坑(槽)采用跳槽开挖,开挖槽段不宜大于15~20m;基坑开挖后,应及时组织验槽,验收通过后应及时浇筑基础及施作上部结构,及时回填压实基坑其余部位;顶管施工完成后,应及时施工排水井,并回填。基坑(槽)应避开雨天施工,并做好截排水设施,基坑(槽)底部不得有水体长期浸泡;做好基坑(槽)应急预案,基槽内应设置逃生设施,一旦发生险情,施工人员可以及时撤离;基坑(槽)周边不得堆土、不得有重型车辆通行。上下基坑应设置牢固的安全梯或挖好阶梯,不得踩踏沟槽土壁及支撑上下。管井沟槽开挖不得影响现状建筑及结构基础,并随时注意沟槽壁、边坡的变化,如遇可能产生扰动的增设临时支护措施、及时通知设计处理。超过一定规模排水管道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本项目排水管开挖基本在5m以内。W-5~W-8顶管井开挖深大于5m。最大埋深7.5m。暗挖工程超过一定规模排水管道部分采用顶管法。本项目污水管采用顶管部分为W-5~W-8管段检查井开挖深大于5m。最大埋深7.5m。7.2综合管网迁改工程(1)本工程的建设致实施范围内现状有电力、通信、给水、燃气等现状管网将受影响,本次设计按拆除、还建考虑,需征求相关产权单位意见、明确方案,并由产权主权单位组织实施。(2)业主在组织施工单位实施前需对现状管线的平面位置、断面大小及高程进行复测,核查是否有漏测或新建管线,如与测量资料不符请及时联系设计单位解决。(3)施工期间为保证市政管线不间断使用,需严格保证先迁后断。8测试与试验污水管道在回填前必须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做管段闭水试验。闭水试验按照《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68-2008要求进行。9施工技术要求9.1施工准备(1)植被清理施工开挖区域的树根、杂草等有碍物都应予以清理,并延伸到开挖边线以外至少5m的距离。(2)放线与复核严格按坐标确定井位、参考检查井大样图,准确放出排水管道轴线,上下游必须接顺。在施工区布设施工控制网(包括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施工前放线时先复核新建及现状管道、检查井位置、标高、断面尺寸等,若有不符之处,必须立即通知设计单位研究处理。9.2沟槽开挖沟槽开挖边坡应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证施工安全。沟槽开挖边坡最陡值根据不同土质按1:0.1~1.5控制,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必须采取加支撑等措施。沟槽挖深较大时,应分层开挖,分层开挖深度及层间留台宽度参照《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施工时应做好地面排水及沟槽排水。地下水发育地段应采取必要的人工降水措施,使地下水降到沟槽以下0.5m,以防止水泡沟槽。管底填方高度不大于3m时,可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到路基标高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管底填方大于3m时,应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1.5m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且管道基槽应超挖0.5m,再回填0.5m厚的砂卵石或级配碎石,最后施工管道基础。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路面高程。当开挖沟槽基础为岩石时,槽底应超挖200mm,采用砂砾石回填至设计高程后,再施工管道基础。9.3沟槽回填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80%以上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压实度不小于90%。对于钢筋混凝土管道,填料采用符合要求的原土回填,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对于塑胶管道具体详见管基础及接口大样图;在道路范围内,压实度应达到道路路基密实度要求,同时必须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相关规定。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1.0m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主城区政府投融资项目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替代用量应不少于30%。9.4地基处理排水管道基础承载力不小于200KPa,须分层夯实。沟槽在填方地段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对于淤泥、杂填土等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必须进行换填。换填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原土、砂石、浆砌片石、素混凝土等,具体采用材料及换填深度由不同的地质情况确定。对施工过程中如遇地质不良地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游戏账户交易安全保障书3篇
- 《醇酸树脂》课件
- 通信工程制图 3-3课件:绘制圆弧类图形
- 通信工程制图 2-2课件:认识AutoCAD软件界面
- 请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我们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参考答案
- 中建厂房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 2024年专业汽车维修服务协议2篇
- 2024年房产交易合同:平方买卖专项协议2篇
- 《量子力学习题课》课件
- 2024年人力资源配置补充合同3篇
- 第九讲 全面依法治国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幼儿园教研五大领域主题30篇
- 民航危险品运输培训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管理英语3》形考任务1-8参考答案(2022春更新)
- 俞军产品方法论
- 西欧航运地理
- 2023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0年单招烹饪高考试卷
- 工地施工罚款单
- 车辆交通安全学习资料1p课件
- 水库淹没浮清路复建设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