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德育实效的思考与建议_第1页
加强中学德育实效的思考与建议_第2页
加强中学德育实效的思考与建议_第3页
加强中学德育实效的思考与建议_第4页
加强中学德育实效的思考与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强中学德育实效的思考与建议素养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进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养为宗旨的根底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养是最重要的素养,是素养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根底。”①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的共识。但是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逆境。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②现代中学德育要想摆脱逆境,重新获得进展的活力,必需探究产生这种逆境的内在的、根本的缘由。只有找出缘由,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逆境,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德育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展了探究。我们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逆境的主要缘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工作严峻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立的进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实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里。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阔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立要求培育大量的全面进展的高素养人才。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养的要求。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佳的状况下,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峻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凹凸,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一般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刘铁芳指出:“不关怀世界和人的价值和意义,听从与外在的目的,功利主义湮没了教育的内在意义,也不去追思教育的内在意义”。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实行积极的措施帮忙学生抵抗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详细要求是:应当既敬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舞公正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抱负;既鼓舞通过正值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实惠和享受,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坑。

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峻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无视学生个人进展的价值。而广阔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憧憬。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呈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泼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学生盼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答复。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动身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学问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学问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所学学问产生疑心,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的减弱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

此外,不停的灌输政治理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政治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金一鸣指出“内容打算了方法。内容脱离当前的实际,方法必定是教条主义的,脱离学生的实际,只要学生死记教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④

三、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峻脱节。

中学德育存在着特地化和学问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状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学问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规律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学问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学问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展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忱,无法进展也不情愿进展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学问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展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展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⑤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固然不高。

现行的以灌输为主无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标准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杜威的结论是:“任何主见将(道德)学问灌注在一无全部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当被扬弃。”⑥

四、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道德教育客体从狭义上讲是指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但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肯定的,而是相对的,在肯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当受教育者在进展自我教育时,他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成为教育者。在这种状况下,实现了道德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对提高中学德育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标准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标准,而无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加,无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判、制止、训斥、说服、典范、嘉奖、与惩处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进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共性与主体性的进展。“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认道德学习主体化,用标准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⑦由于无视或否认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五、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峻分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进展委员会的闻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本世纪的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意。”⑧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儿童的主体性消灭了,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道德教育变为纯粹的形式。这里反映了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严峻后果。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根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加。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局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全都,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进展。一局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消失了许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全部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加了肯定的难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实立,带来了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更新。同时也产生了道德价值的多元取向,如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潮。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的养成,产生了如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两天社会影响等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进展势在必行。

六、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进展、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

中学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抱负化的倾向,这就导致有意无意的“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浅薄的唯心的理解它。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也极简单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当今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符和学生的心理进展和年龄特征。如在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向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战斗年月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进展特征,无法溶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和影响人生观,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说教。最终导致个体道德的滑坡。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熟悉力量、道德水平和境地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全部的学生到达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明显是不切实际和不适宜宜的。

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我们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觉当代的中学生承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学生的民办法识明显增加,不愿承受训导式唯书、唯上、唯长的教育,乐于以公平、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承受教育。

②喜爱独立,求实精神大大增加,不喜爱机械、空洞的说教,喜爱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③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进展兴趣和特长,承受美的熏陶,制造美的生活,不情愿承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

④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渴望自我教育、自我治理、自我推断,但独立力量明显缺乏。

依据学生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范围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