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建筑的资料_第1页
苗族建筑的资料_第2页
苗族建筑的资料_第3页
苗族建筑的资料_第4页
苗族建筑的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苗族建筑的资料第1页/共40页

目录

苗族吊脚楼的分布及地理位置

苗族吊脚楼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其影响建筑的意义和象征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特征和价值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开发苗族吊脚楼建造理念对当下城镇建设的启示第2页/共40页第3页/共40页第4页/共40页第5页/共40页第6页/共40页第7页/共40页苗族吊脚楼的分布吊脚楼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贵州,湘西,鄂西,四川,重庆,广西,云南等地都有吊脚楼,为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壮族,布依族,水族,汉族等民族所使用。苗族吊脚楼居民主要分布于黔东南和湘西。历史上,苗族不断迁徙,蛰居于武陵山,腊尔山,雷公山,月亮山,云雾山,大娄山,乌蒙山等地区。苗族的居住形式与其地理分布相关,类型多样。乌蒙山区的苗族迁入较晚,人口较少,民居非常简陋,多为低矮阴暗的夯土墙茅草房。苗岭山区多为干栏式吊脚楼。在雷公山地区由于山深林密,受外界影响较小,保留了较古老的干栏式建筑形式。黔东南州苗族聚居的剑河,台江,雷山等地都采用吊脚楼。苗岭山区以吊脚楼为特色的数百个村寨,最为典型,保存最好的是雷山县的郎德上寨,西江寨,台江县的九百寨,方白寨,剑河县的久吉寨,温泉寨,从江县芭沙寨。第8页/共40页在苗族与汉族杂处的地方,苗居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式建筑的影响而采取地居形式。在贵州松桃,铜仁自带,苗族与汉族,土家族接近,其正房四x三间,一楼一底正房前面往往设置厢房,有的加照壁,形成封闭式院落。武陵山区的苗居,既有自己的民族传统,又吸收了汉家文化的内容。在自然条件比较好的武陵区河谷地带,多为四三间,一楼一底的木结构悬山青瓦顶建筑。武陵山区受到汉族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苗族村寨,当属麻冲乡的老洞寨,其仿照汉族徽派建筑修建的房屋,当地人称“印子屋”,其雕刻图案也深受汉族传统文化影响。在湘西的苗族地区,既有山地吊脚楼,也有水岸吊脚楼。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即以水岸吊脚楼著称,通过文学作品影像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凤凰位于沱江之畔,吊脚楼一半悬于水面之上,以木柱支撑;另一半依岸上地势,先用石头砌基,再以木材或砖石筑楼,屋顶飞檐翘角。沿江吊脚楼连绵不断,错落有致。第9页/共40页第10页/共40页自然环境苗族吊脚楼与所处地理自然环境关系密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处于云贵高原和湖南地山丘陵过度的梯形斜坡带,地形变化较为复杂。全州地貌类型以低中山为主,平原仅占1.2%。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黔东南州境内有3条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州内水系发达,河网稠密。贵州在地质上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是主要的蚀源区,也是世界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境内岩溶地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素称“地无三尺平”。黔东及黔南地区除北部有大面积石灰岩分布外,其余多为轻变质板岩、石英砂岩、变质砂岩和页岩等。涂山和风化层堆积区较适宜农林业发展,但因河网密布、沟谷纵横、少有大面积耕土地带,仅河谷台地土层较厚,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第11页/共40页黔东南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贵州省高温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6℃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7℃以上,年均气温在14~18℃之间。冬暖夏热,雨量大,湿气重,雨热同季。州境年平均降雨量1000~1600毫米,70%集中在春夏两季;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84%,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带来丰富的物产资源。黔东南州粮食作物主要为稻米和玉米。其森林资源丰富,有“杉乡”“林海”之称,是贵州主要用材林基地,全省10个林业重点县有8个在黔东南州。其森林自然增长率在8.1%以上,每亩生长率在0.24立方米以上,远高于全国水平,属林业丰产型山区。黔东南州的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杉等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工27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木材资源为苗族木构居民提供了用料。第12页/共40页自然环境对吊脚楼营造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居民影响甚大,任何建筑都受制于地形。气候和建筑材料:在形制结构上主要适应气候和地形,在材料上需借助当地的资源,建筑技术也与材料息息相关。在雷公山、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碎屑岩的地质条件有利于高大树木的生长,杉树成为主要建筑材料,造就了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木构干栏民居。而在黔中及南北盘江流域,石灰岩地质特征的产物是石板,其硬度适中,易于开采和加工,被当地居民用来做建筑材料,构成了石墙、石瓦、石台阶的石头村寨。如贵阳花溪镇山村,民居的墙体,屋顶、通道、寨门都就地取材,使用地板,独具特色。贵州西部为高寒山区,因此茅草房屋盖得很厚墙体夯的格外结实,房子修得很矮,开间小,卧室厨房位于同一间,以便保暖御寒。第13页/共40页黔东南州冬暖夏热,雨水丰富,湿度大,所以对建筑而言,隔热、通风、防雨、防湿是必要的。苗族吊脚楼的干栏式架空结构和对每层空间的处理都考虑到气候的影响:在居住层,退堂和凹廊组成一个半户外空间,增强了室内环境的通透性,使整层通风较好;底层空间注意防秽和防潮;在储存层,由于阁楼和屋顶连通为整体,横向各构架处不设间隔,两山面多不封闭,四周墙壁半开敞或全开敞,整个阁楼空气流通较好,在湿度大的山区可以防止粮食受潮。苗居设火塘间,围坐火塘,可祛湿驱寒。第14页/共40页建筑的寓意和象征

苗族民居的建筑装修,充分体现了其社会功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吊脚楼二楼明间大门上的木质连盈,一般制成牛角形。苗俗认为水牛威力最大,连老虎也斗不过它,有水牛把门,可保一家平安。牛角形连盈的作用类似于汉族地区的门神。二楼明间大门,门槛可高达0.8米。按苗俗,门槛高象征财富多,且避免家中财物外溢。门框上宽下窄,呈倒梯形。苗俗认为此做法有利于柴火进屋,即“财喜”入室。大门开关力求发出响声,起作用犹如门铃。吊脚楼二楼两次间通常为新婚夫妇卧室,其房门上窄下宽,呈梯形。按苗俗此做法利于孕妇顺产。。第15页/共40页苗族吊脚楼二层的地板一部分架空,一部分与坡坎或自然地表相连,这是因为苗族建房具有“沾触土气,接地脉神龙”的生活习俗,认为这样人才会人丁兴旺。

吊脚楼上的封檐板,大都雕刻出拱桥形,称“封檐桥”。古代苗族先民住在滨湖地区,有些民宅建于水上,登堂入室均需过桥。后来迁徙到云贵高原、苗岭山区,遂将桥刻在封檐板上,以此“记载”古代居住习俗,同时认为“封檐桥”既可以消灾避邪,又可吸吉纳祥。

第16页/共40页

屋脊盖瓦很讲究,在屋脊中间处用小青瓦做成圆形宝珠状,两侧摆成龙形,构成双龙戏珠造型。同时还在屋脊“龙”身上放置两只用黄泥烧成的雀鸟,象征龙凤呈祥。另说屋脊中央的宝顶,苗语称为“冈”是蝴蝶的简称,体现了《苗族古歌》对苗族始祖“蝴蝶妈妈”的尊崇,表现

在郎德上寨,每建一座新吊脚楼,都要做一副新马凳,寓意新的开始,但在西江却没有此习俗,反映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第17页/共40页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特征

苗族与侗族传统住宅建筑的异同

苗族

侗族居住方式大杂居、小聚居多同族聚居村寨分布山坡、居险凭高水边、依山傍水寨间组织榔款侗款聚落中心铜鼓坪、芦笙场,离散鼓楼、戏台、广场,集中民居形式以半边楼为主以干栏木楼为主空间序列“左——中——右”横向序列“前——中——后”纵向序列生活层面与地表相连的底层或二层位于二层、与地面隔离居住平面退堂式三开间,以堂屋为中西,卧室居前款廊式,以火塘为中心,前廊后室剖面多为楼上一层外挑楼层逐层外挑走廊走廊狭窄,退堂加宽,有美人靠长廊宽敞,有竖向栏杆或镶板廊栏用火火塘设于夯土层面上火塘架离地面第18页/共40页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特征总体来说,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表现出如下特征:地域性: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是充分适应当地资源,自然条件而采取的民居建筑方式。如在材料上,就地取材。雷公山,清水山,都柳江流域,杉树成了聚居于此的苗族的重要建材,造就了吊脚楼等干栏式建筑。在构造上因地制宜。吊脚楼的结构是干栏建筑对苗族所处山地和河岸地形的适应和演化。第19页/共40页稳定性:吊脚楼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房架构造特点是以柱和瓜撑檩,柱子直接落地,各层传坊具有拉结和承重作用。半边楼结构的部分梁枋和楼板一端搭接在岩体上,是另一端斜坡上吊脚柱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中柱下端常嵌固于岩体之中,起到稳定作用。与全栏杆建筑相比,重心距地面更近,有利于稳定。同时抗震性能好不等高排架,不易产生共振。面对水平风力,半干栏建筑的抗倾覆能力较强。在重心,侧向变形、结构的约束与抗震等方面,半干栏建筑的受力稳定状态都较全干栏安全可靠。第20页/共40页经济性:苗居建造因才适用,降低了房屋造价。由于采用穿斗结构,用小材可以该大房,充分利用了当地木材及其特性。穿斗构架体系承重集中在几根木桩上,筑基设置垫石即可因而半干栏吊脚楼基础的要求不高,只需略加平整呢个,节省了土石方工程,节约了耕地,同时较全干栏木楼节省木料。第21页/共40页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价值历史价值:苗族吊脚楼建筑工艺是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起来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体现,是自然环境,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综合表现,对研究苗族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例如:还保存了几百年前建造的的房屋,而且吊脚楼传统营造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又如,西江苗民曾在水塘中建房,建仓,反应了水乡文化的遗迹。苗族吊脚楼是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第22页/共40页科学价值:苗族吊脚楼木构架全系榫某衔接,不用一丁一柳。一栋房子需要的柱、梁、枋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刨子,锯等工具和心中的各种方案,便能是木构件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使一栋栋三层木楼魏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之上,体现了苗族工匠的技艺和工艺水平,展现了苗族的聪明智慧。艺术价值:苗族吊脚楼既有典雅灵秀之美,又有挺拔健劲之美。在虚实对比上和谐统一。断面纤巧的穿斗式构架突出“轻”的效果;"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对比强烈,另外依山临河而建,鳞次栉比,与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第23页/共40页社会价值:苗族吊脚楼的结构和功能反映了苗族的社会组织方式和家庭模式,营造技艺体现了苗族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营造中的文化活动则蕴含了苗族的宗教,信仰,世界观等,值得深入挖掘。如建房时发墨,上梁等环节有不成文的讲究和禁忌,上梁祝词和立房歌包含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对研究苗巫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第24页/共40页苗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技艺传承人调查表节选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文化程度学艺时间师承传艺经济状况从业时间主要从业经历陈正文男1940.4.26

高中1958~1964送听-当送听-你当送-勇你当弟子三人,可独立完成3700/年1964年至今县级传承人,主持参与建造房屋40多栋唐炳武男19442.17小学1958~1965唐往你-唐九往-唐炳武收徒三人,可独立完成3600/年1965年至今省级传承人,主持参与建造房屋67栋陆生付男194711小学1957~1962跟本村木匠学习、自学收徒不明5000/年1962至今主持或参与营造的民居达12栋董洪成男19496.8小学1971~1976跟董洪成等父系亲属学习收徒4人,主要有侯昌伦4000/年1976至今主持或参与营造的民居达80栋侯昌伦男194911初中1968~1983跟师傅董洪成、杨文刚学习收徒20人,主要有侯文武、侯伯贵、杨弟长、蒋正光等6000/年1983至今主持或参与营造的民居达300栋李文平男195111.14初中1971~1980自学收徒主要有李顺荣、李发荣、李文烈、李云10000/年1980至今主持或参与营造的民居达80~100栋侯文武男19526小学1977~1982跟师傅侯昌伦学习收徒不明年收入不明1982至今主持或参与营造的民居达90~100栋第25页/共40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匠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老一辈工匠中有不少文盲,年轻一代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学历有所提高。传承人学艺和做徒工的时间较长,至少5年,说明师徒授受的传承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他们要在实践中由徒工成长为师傅。工匠的师承主要来自亲属和父辈,世家和子承父业的情况较多。因为没有系统的原理和教材,完全靠匠作经验和言传身教。传承人带的徒弟数量也有限,除侯昌伦授徒多大20个外,余者未超过5个,这与现代培训和教育方式是无法相比的。代表性传承人事已高,都已经超过60岁,需要有更多掌握技艺的中青年传承人,才能保障遗产的存续。目前传承人的收入还是不错的,与当地人均收入相比处于较高水平,这有利于行业发展和从业者数量的稳定。第26页/共40页西江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现状及问题一:吊脚楼的弊端存在火灾隐患

吊脚楼为木结构,加之村寨房屋比较密集,层层相叠,一旦遇火,便成片损毁,这是致命的弱点。卫生条件差

传统吊脚楼底层圈养牲畜,加之隔绝不严,秽气易窜入居住层;火塘烧柴会产生烟尘,这些都不利于健康。采光通风差

传统吊脚楼窗户小,加之屋后山崖遮挡,室内采光通风差,在湿热的环境下更显阴暗潮闷耗费木材

全木构吊脚楼要用很多木材,普通的三间半边楼至少需要三四十方木料,易产生用材短缺问题。原料紧张必然导致木材价格提高,增加建房成本。缺乏规划

苗寨布局较为松散、杂乱。房屋设置随意,道路曲折狭窄,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道路及排水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不足等第27页/共40页二:新建筑的介入材料

新的建筑材料,如砖、水泥、钢筋等纷纷进入苗族吊脚楼的建造中。工具

电锯等现代工具的的使用会代替某些传统工具,进而导致这些传统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面临失传营造西江有些建筑采取了新的类型和方式,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公共建筑如镇政府和学校采用砖混结构,出于功能需要,现代建筑比吊脚楼可承载更多的人数,用电上下水也更加便利。后来出于村寨整体风貌的考虑,这些建筑的表皮都做了木质包装处理,使其与吊脚楼在外观上更为统一和谐。第二种情况是新建的某些房屋尤其是山坡下的临街建筑,其底层采用砖混结构,上面再立两三层木楼,底层作为商铺使用甚至是山坡上的个别民宅也部分使用砖混方式建造。虽然这些砖混结构会被政府要求加装木质表皮,但还是破坏了村寨的原生态风貌;第三种是其他民族建筑方式的介入。近年来因旅游开发,西江临街沿河新建了不少漂亮的大型木楼,由于本地工匠不够,便招募黔东南各地各民族的工匠参与其中,其中很多侗族木匠,当地苗民称他们盖的新楼称之为“侗家楼”。可见侗族等其他民族的营造技术也融入了西江。第28页/共40页三:功能的改变

随着社会变迁,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吊脚楼的使用和功能发生变化。如:底层不再用于饲养牲畜,改为生活空间,临街的则作为商铺。一些新建的房屋打破的原来空间安排,不在设置美人靠和火塘,火炭房间的功能已经丧失。四:观念的变化

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不断改变,尤其是商业旅游的迅猛发展。民族认同感在逐渐淡化,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住陈旧的吊脚楼,认为住木构结构是一种落后,喜欢住高大整洁的新式楼房。当地人有追求更舒适生活的愿望和权利,村民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与传统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社会变迁的一个根本问题。

目前建筑工匠的收入在当地属于较高水平,但是传承人仍然反映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吊脚楼营造技艺,这是威胁遗产传承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收入仍旧不能吸引年轻人从事营造技艺工作,是因为学徒世间长,技艺难还是因为干活辛苦,这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第29页/共40页五:传承方式的脆弱

一方面,吊脚楼的营造技艺以传统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传承,是完全自主和自发的,其传承方式比较脆弱,容易受到收入、行业、状况、市场、观念、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对遗产传承而言,师傅收徒弟人数相对较少,遗产的传播范围比较小,不利于其推广和存续。老一辈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传承人为数不多,后继乏人。

另一方面,苗族吊脚楼营造的知识体系相对封闭,脆弱。工匠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人只能说苗语,营造知识是靠实践经验和口诀获得和传承的,没有系统的原理和教材。工匠们并没有现代建筑学方面的观念和知识背景,建房时从来不用建筑图纸,也不懂现代建筑制图而如果不以通行的方式对传统营造技艺惊醒解析和呈现,则意味着营造知识难以被苗族工匠之外的人理解和接受。第30页/共40页影响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总结类型

主要影响因素作用方面作用程度社会因素随着社会变迁村民不愿意住传统吊脚楼,更愿住现代民居

负面

强传统吊脚楼本身的弊端(卫生条件不佳、采光通风不良,存在火灾隐患)

负面

强不合理的规划和村寨建设,改变了村寨的原生态面貌和肌理

负面

中新的建筑方式(材料、工具、形制、建造方式等)介入,影响了传统做法。

负面

强传统技艺的脆弱性

负面

强保护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全面细致的保护措施

负面

中因旅游开发带来建筑市场的兴旺,工匠收入尚可

正面

中村寨里的历史建筑年久失修

负面

中自然因素森林资源减少,木材涨价,导致建房成本增加

负面

强第31页/共40页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利用保护与开发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并没有本质的矛盾,关键在于利用的方式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发掘遗产的价值,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遗产的保护;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原则会破坏遗产或其生存环境,加速遗产的变质或消亡。应坚持科学,适度,保护第一的原则,当开发利用和保护发生冲突时,以保护为先。苗族吊脚楼及传统营造技艺的开发利用,在商业旅游及传统技艺的再生方面都有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第32页/共40页商业旅游

旅游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

村寨建设规划的合理性。贵州一些民族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方式是将其作为旅游项目进行规划。常见的情况是:修一条旅游公路进寨,将寨子美化一番,在寨内开辟一个表演场地,组织表演队,设置迎宾进寨的拦路歌和拦路酒程序,算是完成了民族村寨的保护任务。在某种程度上,西江的村寨规划也未能免俗。严格来说这不是在保护民族村寨,而是在改造民族村寨,在保护村寨的同时也产生了人为的建设性破坏。第33页/共40页旅游开发的适度与控制。民族村寨发展的矛盾主要之一是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的脆弱性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比如说西江苗寨毕竟只是一个只有1000多户、6000多人的村寨,所能承受的游客数量是有一定上限的,这涉及到当地资源的负荷。同时大量外来游客的涌入对当地原住民的文化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要控制旅游开发的规模和程度,不可以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图13-3)第34页/共40页主客关系的定位。是站在以游客为主体的角度对村寨进行规划还是以当地居民为主体对游客进行管理这是一个需要明确的基本定位。苗寨的旅游规划应当遵循六枝原则,以村民为主体。让游客来感受苗寨,而不是将苗寨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去迎合游客。应避免旅游开发中的媚俗,保持苗族文化的自信(图13-4、13-5)村寨改造的程度。尽量保持苗族村寨的原生态风貌,尽可能不做大规模改造,应提倡规划和建设对村寨的轻介入,避免旅游开发中出现过多人工斧凿的痕迹。目前西江的改造中人工及作秀的成分有过多之嫌。第35页/共40页苗族吊脚楼建造理念对当下城镇建设的启示1.保护耕地,维护生态环境。当前国家新近颁布了土地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在今后20年可耕地严格保持在18亿亩以上,继续实行更加严厉的土地管理政策,无疑这对于今后的农村建房宅基地有着更加严格的限制,农村建房用地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将更加紧缺。2.实用的结构与合理的空间。苗族同胞为了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吊脚楼常背山占崖、择险而居,巧妙的利用地层打桩或接柱的形式建楼,突破了地形和环境的限制,其结构又非常适合人畜居住的需要。在建造过程中,如山坡台地不够平时,内向地基拓平,外向灵活接桩搭建;位于溪谷洼地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