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_第1页
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_第2页
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_第3页
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_第4页
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病毒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页病毒普通概念

病毒(Virus)是一类含有超显微结构,营活细胞寄生非细胞生物。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页病毒特点1、个体极小

能够经过滤菌器,形态多样。普通光镜下不可见,形态大小以nm计。有球状、杆状、复合型。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页2、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核酸组成,无细胞器。核酸(Nucleicacid)蛋白质衣壳(Proteincoat)病毒特点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页病毒特点3、一个病毒体内仅含一个核酸(orDNA,orRNA),核酸能够以单链或双链形式存在。4、生活方式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病毒酶系不全,离开活体后无生命特征。5、病毒以复制(replication)方式增殖,包含核酸复制、核酸蛋白质装配,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6、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页第一节病毒形态及结构病毒: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一类含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基本特征,又含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和细胞内繁殖性基因形式十分独特生物类群。病毒粒子(viron):

指宿主细胞外,形态成熟或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病毒个体。又称病毒颗粒(virusparticle)或病毒体。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页一.病毒大小和形态(一)病毒大小:

1、测定病毒大小方法:电镜法、分级过滤法、超速离心法、电泳法、X射线衍射或电离辐射法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页2.病毒大小

病毒形体微小,只能以nm计量,普通为10~300nm。最大病毒与最小病毒天花病毒200×300nm脊髓灰质炎病毒口蹄疫病毒10nm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页(二)病毒形态: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页二.病毒化学组成—核酸和蛋白质核酸(Nucleicacid)蛋白质衣壳(Proteincoat)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页①碱基组成:

同其它生物,同一属中鸟嘌呤(G)+胞嘧啶(C)含量靠近,成为分类判定指标。一些DNA病毒中含稀有碱基噬菌体sp8中5-羟甲基胞嘧啶(5-HMC,5-hydroxymethylcytosine)取代胞嘧啶。1.核酸(nucleicacid):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1页②含量及分子量:不一样病毒间差异很大。

③形状:有线状、闭合或半闭合环状等形态。

④核酸类型:DNA或RNA。分类以mRNA序列作标准,将RNA和DNA分子区分为正链、负链。

正链:序列同mRNA,定义为“+”极性。

负链:序列与mRNA互补,定义为“-”极性。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2页双链(doublestrand,ds)核酸:

包含dsDNA,dsRNA,其碱基组成符Charaff

定则;dsDNA中,可转录为mRNA为负链,另一条为正链。

核酸类型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3页单链DNA(singlestrandDNA,ssDNA):正链DNA(+DNA):碱基序列同mRNA为

正链;负链DNA(-DNA):碱基序列同mRNA互补,

可直接作为转录模板

DNA链为负链。

普通单链DNA只发觉了“+”链,无“-”链!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4页单链RNA:(singlestrand,ssRNA)

正链RNA(+RNA):含有翻译模板活性链为正链,即表示其可作为mRNA模板。负链RNA(-RNA):其碱基序列与mRNA互补,称其为负链。双意RNA:部分为正极性,部分为负极性。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5页

储存病毒遗传信息控制病毒遗传变异控制病毒增殖控制病毒对宿主感染性⑤核酸功效: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6页2.蛋白质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7页①结构蛋白(structuralprotein):概念:是形态完整、成熟病毒粒子所必需蛋白质,包含衣壳蛋白、包膜蛋白及组成酶系.功效:A.组成病毒粒子外壳,保护核酸;B.决定病毒感染特异性;C.决定病毒抗原性;D.组成病毒组成中酶(部分分解酶、合成酶)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8页②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protein)

指由病毒基因编码,但并不与病毒颗粒结合,在病毒复制中含有一些功效蛋白质,主要指酶。

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9页3.其它成份:较复杂病毒中还含有:脂类:磷脂占50-60%,余为固醇。多糖:以糖脂、糖蛋白形式存在。

有病毒还含胺类、金属离子等。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0页三、病毒结构:viron核衣壳(nucleocapsid)包膜(envelope)刺突(spike)核酸(nucleicacid)DNAorRNA衣壳(capsid)衣壳粒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1页(一)病毒基本结构:衣壳核酸包膜刺突核衣壳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2页1.衣壳粒(capsomere):概念:为病毒最小形态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蛋白质亚单位(三级结构)。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3页

不一样病毒,多肽分子组成不一样;简单病毒只有1~2种衣壳粒,如:TMV就只含有1种壳粒;复杂病毒,20种左右。衣壳粒特点: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4页2.衣壳(capsid):⑴概念:是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律排列形成病毒外壳。内包核酸,形状多样。壳体蛋白是许多亚基借次级键或静电引力相互聚合而成具四级结构多聚体。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5页(2)亚基形成衣壳意义:

降低形成畸形衣壳可能性;防止因合成错误而破坏结构;符合遗传节约标准。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6页3.核衣壳(nucleocapsid):概念:又称核壳体;病毒蛋白质衣壳与病毒核酸合称,为病毒基本结构。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7页经典病毒粒子核衣壳形态廿面体对称结构

(球状)螺旋对称结构

(杆状)复合对称结构

(蝌蚪状)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8页(1)廿面体对称结构特征:1)

球形或近球形;2)

高倍电镜下为多面体,具20个等边三角形和12个顶点物体;多面多角多棱,是多颗粒按一定方式对称排列形成。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9页廿面体对称结构形成原因:1)从拓补学看,廿面体容积最大;2)最小单位面所需亚基少,利于遗传节约;3)亚基易于对称排列,等价或准等价成键结合;综上,廿面体对称结构更稳定、更合理。1)多无包膜2)裸露或有包膜均发觉空壳体。核酸与衣壳结合有利于增加壳体稳定性。廿面体对称结构病毒特点: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0页(2)螺旋对称结构特征:1)形状:多为杆状、纤维状、弯曲杆状;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1页2)螺旋对称主要特点:

长形衣壳粒螺旋状排列,形成中空圆柱体。核酸埋嵌在衣壳粒之间壁内,以多个弱键与蛋白质亚基相连。此方式:可控制螺旋排列;增加壳体结构稳定性。此形状多为RNA病毒,具螺旋对称动物病毒多有包膜。TMV衣壳粒和核苷酸结合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2页(4)复合对称结构特征:

大肠杆菌T4噬菌体是由椭圆形二十面体头部和螺旋对称尾部组合而成,是病毒中复合对称代表。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3页4.包膜(envelope)(1)概念:

指核衣壳外包裹由类脂、多糖或蛋白质组成一层结构较复杂包膜,亦称被膜或外膜。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4页(2)包膜形成:起源于宿主细胞膜或核膜:如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合成:如痘苗病毒。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5页(3)包膜特点:包膜结构含有高度稳定性a.维系病毒体结构;b.保护病毒核酸;c.起始病毒感染所必需(识别)。(4)包膜功效: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6页5.刺突(spikes)概念:病毒包膜或衣壳表面突起物。图中可见流感病毒刺突。流感病毒刺突含N-乙酰神经氨酸酶(与粘膜细胞上神经氨酸作用)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7页刺突功能:a.可开启感染;b.可诱生免疫保护作用;c.可中和抗体;d.可促使病毒从宿主细胞上释放.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8页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9页(二)、病毒特殊群体形态: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0页1.包涵体(inclusionbody)(1)概念

在感染了病毒细胞中,完整病毒和未装配病毒亚基聚合体,少数为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反应产物,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出现异常染色区域称为包涵体。注意:在细胞质中为嗜酸性,在细胞核中为嗜碱性.

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1页(2)包涵体特点:1)包涵体内含或不含病毒粒子;2)包涵体含有感染性;3)不一样病毒包涵体大小、形状、组成、染色性不一样。

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2页(3)检测病毒包涵体意义:作为病毒性疾病辅助诊疗依据;顾氏小体(Guanrnieribody):天花病毒包涵体;内基氏小体(Negribody):狂犬病毒包涵体;

X—体(X-body):TMV包涵体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3页2.噬菌斑(plaque)

将少许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混合培养在营养琼脂中,因为噬菌体不停裂解细菌,在平板上形成一个个透明圆斑,称为噬菌斑。(每个噬菌斑普通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

应用:

噬菌斑可用于检出、分离、纯化噬菌体和进行噬菌体计数。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4页3.空斑空斑或病斑:是动物病毒感染了动物细胞而产生;在覆盖一薄层琼脂一片单层细胞上,如某一细胞感染有病毒,则增殖后病毒粒子扩散至邻近细胞,最终形成一个与噬菌斑类似空斑。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5页4.枯斑枯斑是植物病毒感染植物细胞形成;经过测定枯斑数目可测定植物病毒数目;枯斑在叶片上可见。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6页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7页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8页四、理化因子对病毒影响强烈——病毒灭活;适量——病毒变异;微量——病毒保持感染。理化原因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9页1.温度对病毒影响:(1)高温:对热不稳定,55~60摄氏度时,几或十几分钟灭活;原因可能为:a.病毒蛋白质变性,病毒不能吸附,不脱壳,酶失活;b.

病毒包膜降解;c.70摄氏度以上,核酸分子变性d.环境中有机或无机物存在可提升一些病毒热稳定性.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0页(2)低温:病毒保持感染性。应用:病毒试验及保藏均在低温下进行;快速低温冷冻(-70~-190℃);真空冷冻干燥保藏;

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1页2.pH值对病毒影响: pH6.0~8.0:稳定,

pH5以下或pH9以上:快速失活;个别例外,如鼻病毒在pH5.3即灭活,肠道病毒在pH2.2,24小时仍有活性。3、辐射对病毒影响X射线,γ射线,紫外线对病毒都有影响。

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2页第二节病毒繁殖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3页一、动植物病毒复制周期:

吸附(adsorption)侵入(penetration)脱壳(uncoating)生物合成(biosynthesis)装配和释放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4页(一)吸附(adsorption):

病毒粒子与敏感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接触、结合,分两步。可逆吸附:由随机碰撞、布朗运动、静电引力引发。不可逆吸附:病毒粒子与敏感细胞表面特异性化学组

分形成牢靠结合,脊髓灰质炎病毒---肠上皮细胞膜、神经细胞膜上脂蛋白;流感病毒---粘膜细胞上糖蛋白;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5页腺病毒吸附在鸡红细胞上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6页(二)侵入(penetration)1)内吞作用:吞入病毒在吞噬小泡中,与溶酶

体结合后释放。2)受体介导内吞作用:受体与病毒(脊髓灰质

炎病毒)多价相互作用;引发病毒结构

改变,病毒直接穿入,又称为移位。3)与细胞膜融合:由包膜病毒含有细胞融合活

性包膜糖蛋白介导,核衣壳进入。1、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入侵植物主要经过伤口和昆虫。2、植物病毒: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7页左:膜融合

(membranefusion);

右:内吞作用

(endocytosis)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8页(三)脱壳(uncoating)

多为受体介导,温度为35~38℃时,在宿主细胞水解酶和热裂解酶作用下,在细胞质内完成。有四种情况:1)经溶酶体酶作用脱壳:如包膜病毒和内吞进入病毒;2)病毒自己合成脱壳酶脱壳:如痘苗病毒;3)对蛋白酶敏感脱壳:壳体变形破损病毒;4)个别病毒不完全脱壳:如呼吸孤病毒;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9页(四)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利用宿主RNA聚合酶合成病毒mRNA,再在细胞质中进行转译并合成蛋白质。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0页病毒合成mRNA六种路径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1页右:逆转病毒复制过程

下:DNA肿瘤病毒生活史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2页(五)装配和释放(assemblyandrelease):三种情况:有包膜DNA病毒有包膜RNA病毒无包膜病毒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3页1、有包膜DNA病毒a.包膜成份同核膜:

DNA复制在核内,蛋

白质在细胞之中合成

后入核,装配好后以

出芽方式再到细胞

质中,经细胞通道或

裂解细胞释放。b.包膜成份同细胞膜:

出芽或排废方式释放病毒出芽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4页出芽过程: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5页2.有包膜RNA病毒

装配释放均在细胞质中同时进行,以出芽方式经过细胞膜,包膜同细胞膜.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6页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7页3.无包膜病毒(1)DNA病毒:装配分步进行;(2)RNA病毒:壳体形成与核酸结合几乎同时进行;二者均由细胞裂解释放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8页乙肝病毒HBV复制侵入复制装配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9页第三节病毒主要类群及噬菌体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0页一、病毒分类:按宿主分类:脊椎动物病毒昆虫病毒植物病毒微生物病毒噬菌体噬放线菌体噬真菌体噬蓝细菌体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1页1.动物病毒

建立单层动物细胞培养方法,定量测定动物病毒效价蚀斑法问世。优点:

离体条件下,防止机体内控制机制、激素、遗传原因和免疫状态等复杂原因影响。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2页2、植物病毒1)携带病毒介体在植物上取食(具吸吮口器昆虫)2)自然或人为造成植物细胞壁破损(如摩擦接种)

3)经植物细胞胞外连丝进入,增殖后经胞间连丝扩散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3页3.微生物病毒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4页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4、亚病毒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5页(1)类病毒(Viroid)为裸露单链RNA,营专性细胞内寄生最小分子生物。RNA为闭合环状,形似棒状。核酸分子量约为100,000道尔顿,350个核苷酸。借宿主细胞内依赖DNARNA聚合酶Ⅱ以非对称模型复制。较耐热,90℃下仍存活。主要感染植物,可经过种子传输。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6页(2)拟病毒(Virusoids)为包裹在植物病毒衣壳内单链环状RNA分子,如:绒毛烟斑驳病毒(VTMoV)。辅助病毒—RNA-1;拟病毒—RNA-2;二者单独接种,都不能感染和复制,合在一起才能够感染和复制。借助宿主细胞内依赖于RNARNA聚合酶以滚环方式进行复制.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7页(3)朊病毒(Prion)概念: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亦称蛋白质感染因子(prionprotein,PrP).

早在300年前,人们已经注意到在绵羊和山羊身上患“羊瘙痒症”。其症状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直至瘫痪死亡。

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羊瘙痒症”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8页1947年发觉水貂脑软化病,其症状与“羊搔症症”相同。1996年春天“疯牛病”在英国以至于全世界引发一场空前恐慌,甚至引发了政治与经济动荡,一时间人们“谈牛色变”。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辛纳(StanleyB.PPrusiner),因为他发觉了一个新型生物——朊病毒(Prion)。多年来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它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含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极强,分子量在2.7万~3万蛋白质颗粒,它是能在人和动物中引发可传染性脑病(TSE)一个特殊病因。

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9页致病机制

1982年普鲁宰纳提出了朊病毒致病“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以后魏斯曼等人对其逐步完善。其关键点以下:①朊病毒蛋白有两种构象:细胞型(正常型PrPc)和瘙痒型(致病型PrPsc)。二者主要区分在于其空间构象上差异。PrPc仅存在a螺旋,而PrPsc有多个β折叠存在,后者溶解度低,且抗蛋白酶解;②

Prpsc可胁迫PrPc转化为Prpsc,实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③基因突变可造成细胞型PrPsc中α螺旋结构不稳定,至一定量时产生自发性转化,β片层增加,最终变为Prpsc型,并经过多米诺效应倍增致病。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0页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1页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紊乱疾病,如:疯牛病克雅氏综合症(Creatzfeldt-Jokobdisease);羊瘙痒症(Scrapie);致死性家族失眠症;库鲁病(Kuradisease);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2页自1986年开始,疯牛病在英国快速流行。从1989年下六个月起至1997年9月,共有17万头牛发病。当前已经有10个国家和地域发觉了疯牛病,其中法国、葡萄牙、爱尔兰和瑞士在当地牛群中也发觉了此病,据认为它与从英国进口牛有一定联络,英国养牛业在喂养料中添加羊和牛内脏,而羊群里有羊搔痒病(经典朊病毒病),这可能是造成疯牛病根本原因。疯牛病流行引发欧盟高度重。1994年6月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动物蛋白(英国1988年6月开始禁止使用);1996年3月禁止英国出口牛及牛相关制品;1998年4月禁止使用羊脾脏和1周岁以上年纪牛和羊骨骼及内脏作为食物及用于医药和化装品。因为采取了隔离和彻底焚烧病牛等紧急办法,当前疯牛病流行在英国已呈下降趋势,从高峰时期(1992年—1993年

)每七天1000头牛发病到现在每七天约100头牛发病。

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3页

人们愈加关注是疯牛病能否传染给人类。

1995年英国汇报2例克—雅氏病例,年纪分别为16岁和18岁(早老痴呆症普通年纪大于60岁),这两例病人汇报引发了监测机构高度重视;至1997年12月,英国共汇报23例,法国汇报1例。这些病例与传统早老痴呆症发病年纪、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显著不一样,因而将其命名为变异早老痴呆症。世界卫生组织对疯牛病发生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在最近6年内先后召开过4次海绵状脑病专题研讨会,在1996年5月召开会议上制订了人早老痴呆症和其它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诊疗标准,在这次会议之前还召开了相关人及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对人类健康影响会议。大量研究资料说明朊病毒是人畜海绵脑病共同病原,已知有10各种疾病,其中包含由疯牛病变异朊病毒传染给人而引发变异人早老痴呆症。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4页二、噬菌体

噬菌体形态结构与组成噬菌体增殖噬菌体应用和防治W.Twont和T.d’Herolle用痢疾杆菌培养,发觉了噬菌体(Bacteriophagium)。E.coliT系--phage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5页1.形态:复合对称结构基本形态:蝌蚪形——复合对称结构微球形——廿面体对称结构纤丝形——螺旋对称结构形态可分6群。(一)、噬菌体形态结构与组成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6页2.组成蛋白质

核酸(多见DNA,少见RNA)例外:Pφx中,有脂类,有三条双链RNA。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7页3.结构:(以大肠杆菌T系偶数噬菌体为例)头部——廿面体对称结构;组成:蛋白质、小肽、多胺、内含DNA。颈部——六角形薄盘状、连接头尾结构;附颈须。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8页尾鞘(tailsheath):

长95nm,衣壳粒螺旋对称;可伸缩,伸展时24

转,收缩时12转。尾管(tailtube):

长80-100nm,中空,DNA可由此进入细胞。基板(baseplate):

六角形盘状物,中空,其角上有刺突、尾丝。刺突(spike):

长20nm,有吸附功效。尾丝(tailfiber):

长140nm,有识别吸附功效,可专一性吸

附在敏感细胞表面对应受体上。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9页(二)、噬菌体(phage)增殖依据噬菌体与宿主关系:烈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指能够裂解宿主细胞噬菌体.温和噬菌体(temperatphage):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细菌染色体上,造成溶源性发生噬菌体。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0页1.烈性噬菌体增殖其裂解周期为:1)吸附(adsorption)2)侵入(entory)3)生物合成(biosynthesis)4)成熟(maturation):5)装配(assembly)6)释放(release)烈性噬菌体增殖亦称裂解周期或溶菌周期。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1页(1).吸附(adsorption)①吸附蛋白(在尾丝上)②细胞受体(图中红前头所指为提纯受体)

噬菌体特异性识别专性细菌细胞过程。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2页(2).侵入(penetraction):B.当尾丝牢靠吸附在受体上后,靠刺突“钉”在细胞表面,在细胞表面“钻孔”(刺突上常含酶类物质,可降解细胞表面)尾鞘收缩头部蛋白质构象改变头部蛋白质与核酸结合涣散核酸注入细胞A.无收缩尾部由引导蛋白引导核酸进入细胞。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3页(3).复制(生物合成replication):

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期,表现为时序性。

此时,细胞表面不见噬菌体,故又称为隐蔽期。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4页(4).装配

装配与释放又称成熟,是分期、分批进行。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5页(5).释放:1)裂解:多以裂解细胞方式释放。2)分泌:噬菌体穿出细胞,细胞并不裂解。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6页3.温和噬菌体溶源反应——整合感染:1).温和噬菌体:能造成溶源性反应phage。

A)特点:

a、均为dsDNA噬菌体。

b、不一样噬菌体与宿主DNA结合位点不一样。

B)状态:a、胞外游离病毒粒子。

b、原噬菌体(prophage):即整合在宿主DNA上或附着在宿主细胞内pDNA。

c、营养期噬菌体,可产生噬菌体DNA和蛋白质。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7页2).溶源性(lysogeny):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溶源性细菌内温和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细菌染色体上,

随之复制传至后代特征。是一个比裂解反应更有利于噬菌体连续和传输生存方式;λ-phage生活周期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8页3)、溶源性细菌(lysogenicbacteria):A)概念:染色质体上整合有原噬菌体细菌叫溶源性细菌,可进行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B)特点:

a.可稳定遗传

b.可诱导裂解:用化学、物理诱导;c.可自发裂解:10-2~10-5;

d.含有“免疫性”;

e.可复愈:自然遗失前噬菌体;

f.溶源转变:产生新生理特征。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9页(一)应用1.作为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2.用于判定未知菌,可判定到型;3.用于临床治疗传染病;4.检验植物病原菌;5.测定辐射剂量。(三).噬菌体应用与防治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0页(二)危害

主要存在于发酵工业。如乳制品、酶制剂、氨基酸、有机溶剂、抗生素、微生物农药和菌肥生产等。一旦发生噬菌体污染,会造成发酵异常、倒罐,使工业生产遭到严重损失。(三)防治1.毁灭噬菌体;2.选育抗性生产菌株;3.生产中轮换使用菌种;4.药品防治。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1页第四节病毒与人类关系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个细胞时,常发生一个病毒抑制另一个病毒复制现象,称为病毒干扰现象(interference)。这种干扰现象可发生在不一样种病毒之间,也可发生在同种、同型以及同株病毒之间。干扰现象不但在活病毒间发生,灭活病毒也能干扰活病毒。一.病毒干扰现象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2页(一)病毒干扰现象机理病毒间干扰现象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原因相关:(1)易感细胞表面受体被前一个病毒破坏,阻止后一个病毒吸附与穿入;(2)病毒作用于宿主细胞,诱导其产生抑制病毒复制蛋白质,称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3)因为易感细胞提供原料、酶系统等被前一个病毒利用,阻止了后一个病毒增殖。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3页(二)干扰现象意义(1)病毒之间干扰现象能终止病毒感染,造成宿主康复。(2)干扰现象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如使用病毒减毒活疫苗,可阻止毒力较强病毒感染。(3)因为病毒间存在干扰现象,应注意在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病毒疫苗时,疫苗病毒之间干扰可影响疫苗免疫效果。(4)疫苗病毒也可被体内原有病毒所干扰,可能造成疫苗免疫无效。病毒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4页(三)干扰素(Interferon,IFN)1.概念动物在受到一些病毒感染后,分泌含有抑制病毒增殖物质,这么物质就叫干扰素。2.干扰素种类

IFN分为α、β、γ、ω和τ五个型三种,α、β、ω和τ四型理化性状含有相同性,故称为I型干扰素。另外依据起源不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