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1页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2页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3页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4页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知识回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含义特点基本形式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归宿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2课时)学习内容:什么是真理真理的特征追求真理的过程观点一:月亮是相当久远以前的史前人类造出来的观点二:月球是地球的伴星和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观点三:月球是一颗寂静荒凉的星球,没有空气、昼夜温差极大、辐射强烈、月表凹凸不平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观点四: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由于地球运动和受外星体撞击,地球飞出去一大块物质,形成现在的月球……

不正确有待证实正确月球观点说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才能被称为真理呢?思考你对月球了解多少?认识:是人(主体)对客观事物(客体)的能动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认识客观对象真理谬误相符合不符合一、认识真理(一)什么是真理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意识、认识、真理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论。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联系:内容都是客观的,形式都是主观的。概念辨析:真理是因为“有用”才“真”,还是因为“真”才“有用”?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正确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不能以“有用性”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注意:(二)真理的特征(属性)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为什么?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1)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意识;(2)第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浙江省9月19日发布了“新高考方案”。方案将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1、科目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选考科目: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2、分值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3、成绩有效期限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

4、考试时间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

5、考试次数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

6、录取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但至多不超过3门,并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就能报考该专业(类)。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的,考生在报考时无科目限制。高校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7、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填报志愿与投档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

8、实施时间

2014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2015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6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思考:对新高考方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什么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启示考生说:新高考方案增加了选择性,显得更公平。家长说:方案变化挺大的,一时搞不懂、摸不透。中学校长:实行走班选课教学,开考次数增加,管理和组考难度加大。中学老师;7选3,没人或很少人选我的课咋办?生存危机!大学教授:按专业选课,倒逼高中生早点规划人生,也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教育专家:高考改革是大势所趋,有收获,也将伴有阵痛,总体利大于弊。体现主体差异性三角形的内角和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80度吗?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几何之父——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275年)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真理。探究一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1792——1856)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德国数学家黎曼1826——1866)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思考: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这说明了真理具有什么特征?(二)真理的特征2.真理是有条件的

P47第二段

说明离开一定的条件,超出一点范围,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因为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思考: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说明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跟前哭泣,睛天哭,雨天也哭。人们都叫她哭婆。

一天,有个老和尚问她:“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布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天的时候,又没有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人呀,怎么这么难?”说完,又悲悲怯怯地哭了起来。

“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前门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从他的劝告。从此,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哭泣婆变成了笑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先在城市夺取政权”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先在城市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造反有理”这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在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时,毛泽东说“造反有理”,指人民要求解放。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十年浩劫中又打出“造反有理”,要造人民政权的反,造社会主义的反。真理谬误

说明真理是具体的,要在具体的历史范畴来判别某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你能结合学科知识举例说明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吗?17世纪以来,牛顿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有了广泛的应用,从而证明了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到了19世纪末,面对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经典力学遇到了困难。后来人们研究发现,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在新事物面前,爱因斯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认为: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没有任何物质可以超越光速。但是,最近欧洲研究人员发现了难以解释的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如果这一现象属实,那么爱因斯坦的经典理论将被改写,或者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能错了。

小粒子挑战“大”牛顿、爱因斯坦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两者相比较存在,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超出历史条件、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件,超出了范围限定,真理就变成谬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真理中是否包含着谬误?真理会不会转化为谬误?

毛泽东同志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3、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1、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A.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真理就是科学理论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课堂演练B2、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但最新的“木桶理论”认为,如果把木桶倾斜放置(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木桶的容量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这说明真理是①客观的②具体的③因人而异的④有条件的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D解析:选D。木桶的放置方法不同,“木桶原理”就会发生变化,体现了真理是有条件的,④入选;“传统”“现代”的对比,说明“木桶原理”的真理性是相对于特定的历史过程来说的,体现了真理的具体性,②入选;①与材料无关;③说法错误,真理不会因人而异,而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2008·广东单科2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B运用真理的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正方:英语在高考中应该弱化。反方:英语在高考中地位应强化。思维训练

审题审设问方法技巧①范围:真理三大理论②题型:说明证明是什么运用真理的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①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解析为什么③材料:观点摆明怎么做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回忆:真理的特征(属性)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最基本的属性)糖精的百年风雨

即使是在美国,对食品添加剂也有过争议。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关于糖的替代品糖精。100多年前,美国总统罗斯福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坚决支持使用糖精,而当时著名的化学家哈维·威利认为糖精有害身体健康。争论一直在进行,直到几年以后基于当时的研究结论才认为糖精无害。

不过到了1960年,一项研究却又报道大量食用糖精会导致老鼠患膀胱癌,随后的研究也表明糖精可能致癌。

但此后,关于糖精的安全性问题又得到了大量研究,但是至今还是没有找到和人类癌症有关的可靠证据。在2001年美国才正式承认了糖精作为食品添加剂完全合法的地位。。。。。。糖精的百年风雨(图示)发明之初:亲试,无毒无害争论继续:有毒,没有证据上世纪初:基于研究,无害六十年代:大量食用,致癌研究继续:致癌,但无实证本世纪初:承认完全合法地位探究一:糖精的百年争论体现了人们认识活动有什么特点?并说明理由。(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1.认识具有反复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原因: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含义:受具体实践水平【客观】、个人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主观】等条件的制约认识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党对市场和政府关系认识

不断深化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决策层的认识能力和水平玉树、雅安、邵通等地震,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但目前,人们还不能进行准确的预测: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A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主体(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世代延续:不断发展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探究2:美国承认糖精完全合法的地位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糖精这种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并说明理由。探究二: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每个时代、每个人的认识发展的有限性,构成了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无限发展

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政策不断深化发展多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建国初期鼓励生育,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1982年起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本世纪初又开始实行“双独二胎”,2014年再过渡到“单独二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政策做到了与社会实实际具体历史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完善,再实践、再认识、再完善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二大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完善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文明”这个概念,使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扩展为包括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而十八大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探究二:(3)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发展的总趋势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否定自身。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含义基本属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有条件的具体的真理与谬误总相伴而行人不怕犯错误要正确对待错误(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实践是动力: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知识建构本课所涉及的三个原理1、真理的客观性原理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4、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经济及文化产业政策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全面封闭”到“逐渐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我国文化政策的变化过程表明()①真理都是具体的②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C解析:选C。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党和国家对文化的认识随之发展,文化政策不断调整,充分体现了真理的具体性,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C最符合题意。认识有正误之分,错误认识并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②错误;真理的发展不代表原先的真理被否定,③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应该①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在实践中否定和推翻真理④在实践中改变和动摇真理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A6.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可谓众所周知。该理论认为: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没有任何物质可以超越光速。但是,最近欧洲研究人员发现了难以解释的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如果这一现象属实,那么爱因斯坦的经典理论将被改写,或者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能错了。这说明A.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B.真理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C.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真理性认识包含着谬误D.真理没有不被怀疑的特权,因为其根源在于认识是不断发展的A7.从近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现代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要求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科技作用的认识过程表明: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有差异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被否认③复杂的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过程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社会实践水平限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B8.多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起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本世纪初又开始实行“双独二胎”,2014年再过渡到“单独二胎”。‘这表明①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调整政策的前提和基础④政策制定要坚持与社会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D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完善,再实践、再认识、再完善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二大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完善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文明”这个概念,使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扩展为包括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而十八大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1)请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12分)(运用“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12分).(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反复过程。(3分)②认识具有无限性。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人的认识无限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五位一体”,我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深化。(3分)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3分)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无论是“四位一体”还是“五位一体”的目标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追求真理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分)28.鄱阳湖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江西省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痛定思痛,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将河流上游丘陵山区列为治理重点,使江西省森转覆盖率增长了近1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5100平方千米。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此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过程。(8分))①实践决定认识,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的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及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征服自然”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毁林种粮,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面对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人类开始反思,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认识,更好地指导了实践。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是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实现了认识的转变与升华,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这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过程。W市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本市具体情况,对该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保增长、调结构、管通胀、促和谐”的总体要求,为了落实这一要求,市政府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体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克服种种困难,组织数千名干部下基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为企业解难题出谋划策。联系材料三,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妙”相关知识分析说明W市政府落实要求的各项举措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W市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本市具体情况,对该市经济发展提出总体要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表现(4分)。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W市政府落实要求的各项举措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结果。(4分)③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市政府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本市具体情况,对该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保增长、调结构、管通胀、促和谐”的总体要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4分)非选择题:

1、(2010年1月会考第32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视沙漠为害,是资源的“荒地”。如何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认为,“沙漠是资源”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