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保模式探索.jsp_第1页
农村环保模式探索.jsp_第2页
农村环保模式探索.jsp_第3页
农村环保模式探索.jsp_第4页
农村环保模式探索.jsp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5以生态市建设为龙头在整治农村环境上寻求突破常德市环境保护局一、主要成效我市生态市建设从2004年市人大作出决议开始起步,2005年市政府出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生态市,并确定2006—2010年为基本达标阶段。经过几年的努力,“十一五”生态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对照国家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5项基本条件中,有4项可以达到标准(编制生态建设规划、建立健全环保机构和工作机制、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项未达标(80%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县)。18项建设指标中,7项指标可以稳定达标(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森林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3项指标基本达标(单位GDP能耗、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第三产业占GDP比例);8项指标达标还有一定距离(清洁生产审核、环保投资指数、“两区一园”占国土面积比例、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城市化率、人均收入水平)。“十一五”期间生态市建设成效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生态建设规划比较完备。先后完成了《常德生态市建设规划》、《常德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常德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太阳山景区总体规划》等一系列生态规划编制。各县市区生态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付诸实施,80多个乡镇、130多个村编制了生态建设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态规划体系。2、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进。严格执行城市大气保护圈建设和管理制度,合理布局城市工业,大力推进城区“煤改气”,淘汰圈内砖瓦厂;认真落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生活污水处理厂9座,城市环境质量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急速扩容的前提下,保持了总体稳定。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左右,达标率稳定在90%左右,沅、澧二水水质稳定在Ⅱ类—Ⅲ类标准之间,在全省名列前茅。通过实施生态创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水面禁止投肥养殖、规范珍珠养殖、发展循环农业等措施,农村环境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了明显改善。全市256座小Ⅰ型以上水库基本消灭了Ⅴ类水质,Ⅲ类水质比重由原来的16.5%上升到71%,Ⅴ类以下水质比重由原来的21.6%下降到1.9%,有6座大中型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综合整治项目覆盖范围内基本实现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3、污染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大力推进三大减排措施,完成污染减排工程166个,累计削减二氧化硫1.51万吨,削减化了农村。在省里计划下达之前,我们坚持早规划、早动手,确定并落实造纸行业、电力行业、水泥行业、集中畜禽养殖行业减排重点工程,按照目前的进度,全年所有减排指标排放总量均可以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2%。3、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是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办点示范,全市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和镇村环境整治,示范片生态环境改善比较明显。二是抓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2010年,环保部门共争取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5个,总投资51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700万元,县市区配套1400万元,以8-10个村为一个项目点,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废水净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等为突出重点,对46个行政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安乡县黄山头镇、津市市灵泉镇、汉寿县岩汪湖镇、桃源县盘塘镇、临澧县太浮镇等5个项目实施点环境面貌焕然一新,6万余农村人口从中受益。特别是安乡县黄山头镇实施的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四大工程”,得到了省环保厅专家组的高度肯定。三是启动了市级两大农村环境治理工程。由市农村办牵头,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由市爱卫办牵头,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市财政年投入1000万元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配置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开展农村道路绿化,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行农村改水改厕。县市区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安排5000元以上农村清洁费用,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清除农村“脏、乱、差”现象。4、全面加强养殖污染治理。一是继续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进一步扩展大水面禁止投肥养殖覆盖面,将农村小Ⅱ型水库纳入“禁投”范围,全市实施“禁投”的水库达到543座。继续实施规范珍珠养殖措施,计划2011年再压减珍珠养殖面积5万亩,促进农村水体水质改善。二是加强集中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一方面,推进畜禽养殖布局调整。进一步收紧规模化养殖项目环评审批,对已建成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督促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污染治理措施,对一些严重影响环境的项目要求搬迁或予以关闭,引导和督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逐步从城市、人口密集区、水源保护区转移出来,与丘岗产业开发、农村沼气能源项目结合,实行农牧一体化。从2010年底开始,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市城区养殖污染专项治理行动,通过采取依法禁养限养、严格治理污染、开展零排放改造等措施,市城区养殖污染得到较好控制。另一方面,建设畜禽养殖治污工程。以建沼气池、建净化池、建有机肥厂、推广应用零排放养殖技术为主要措施,推进集中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由环保部门和畜牧水产部门共同争取项目资金给予扶持,对污染比较严重的大型养殖场开展集中整治。2011年,全市启动了27个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养殖小区示范工程。同时,以石门九峰养殖、桃源济庆牧业等大型养殖场为突出重点,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示范,推广生态养殖和“零排放”养殖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5、强化农业生产管理。一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我市是全国循环农业试点市,2008年编制了《常德市循环农业建设规划》,先后建立粮油、养殖、园艺三大循环农业示范产业,探索建立了“猪—沼—果”、“猪—沼—菜”、“鱼鸭共养”等较为完善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重点指导扶持广积米业、万福生科、洞庭春米业等农产品生产企业循环开发,走出了一条副产品回收利用、废弃物零排放、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循环发展之路。二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建立水稻、油菜、西瓜、柑橘等标准化示范基地13个,面积达到2.33万亩,临澧、石门被列入省级标准化示范县。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166个,其中95个产品获证,71个产品证书正在办理中,全市“三品”认证总数达到288个,在全省领先。三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广农资配送、统防统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全市推行测土配方施肥800多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近200万亩,为农民节约生产成本1.8亿元,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土壤肥力得到恢复和改善。同时,以高毒农药监管为突出重点,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对农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进行重点检查,对高毒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并建立了投入品使用档案,专业合作社和标准化生产基地都建立了农药使用记录,实行可追溯管理。6、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全面加强“两区一园”建设和管理,生态净化功能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壶瓶山、乌云界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强管护能力建设,大力开展矿山整治,加强生态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保护。同时,全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着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全市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绿化长度达到2400公里,绿化面积2.5万亩;着力推进农村林网建设,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200万亩,新增绿化面积10万亩;着力推进乡村绿化示范点建设,建设乡村绿化示范点200个,绿化面积达到4万亩。7、加强环保宣传。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全市28个市直部门参与,各县市区都成立了组委会,以“建设生态常德”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监督、检查活动,通过新闻媒体曝光、执法监督检查、集中宣传等有效形式,为全市生态环保工作顺利推进排除了阻力、形成了合力,成效十分显著。市环保局也开辟了宣传阵地,全面加强生态、低碳、环保主题宣传,社会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在生态市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生态建设投入短缺、使用比较分散;生态创建力度县与县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部分乡村还处于停滞状态;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部分地方环境还在不断恶化,但还缺乏系统的治理办法;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生活污水管网不配套,影响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群众的环保意识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下一步生态市建设工作安排生态市建设是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的重要内容。下一步的生态市建设工作,我们将重点推进五大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效。1、推进基层生态创建工程。继续抓好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进一步加大创建指导力度,加大申报衔接力度,确保到2015年全市50%以上乡镇获得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命名。2、推进污染减排工程。继续实施三大减排措施,确保年度减排目标和“十二五”总体目标顺利实现。一是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对14个产能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生产线实施关闭,涉及水泥、砖瓦、冶炼、采矿、皮革、畜禽屠宰等行业。二是加强治污工程建设。实施8个重点污染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工程,8个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工程,27个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养殖小区示范工程,完成4座35蒸吨以上锅炉改造工程。三是加强治污工程运行监管。确保创元电厂综合脱硫效率稳定在80%以上,确保各生活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3、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今年,我们新争取到3个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中央投资2400万元,涉及柳叶湖白鹤山乡、澧县张公庙镇、石门县皂市镇等3个乡镇。下一步的重点是抓好项目实施,确保见到实效。4、推进农村清洁工程。认真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力争尽快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一是实施清洁水源工程。突出抓好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巩固和扩大水库禁投和珍珠压减成果,逐步扩大到大江大湖。力争通过3年左右努力,全市一半以上农村水源达到Ⅱ类标准,90%以上达到Ⅲ类标准,所有饮用水源保护地都达到Ⅱ类以上标准,全部消灭Ⅴ类水质。二是实施清洁田园工程。认真抓好农药管理,逐步实现高毒农药销售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有保证。继续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农业技术生态化、生产清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建好循环农业示范区,积极探索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发展新模式。三是实施清洁家园工程。重点抓好农村集镇居住区、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内部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清扫、路灯亮化、公共绿化等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垃圾处理体系和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