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诗词鉴赏题汇编+答案+赏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诗词鉴赏题汇编+答案+赏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诗词鉴赏题汇编+答案+赏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诗词鉴赏题汇编+答案+赏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诗词鉴赏题汇编+答案+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全国各省市语文高考试题专题汇编(诗词鉴赏)及参考答案

全国卷1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

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频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

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

占尽。频洲烟雨:指长满频草、烟雨空濠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

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

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

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

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

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

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分,

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

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

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

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

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

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

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

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12.(7分)①(3分)B

②(4分)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

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

分)

14.(1分)津亭

15.(3分)D【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

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

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

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

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

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

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注】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

秀。"②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

相辉映,空水共澄鲜。"③"征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

兴幽远。④那,怎,何。⑤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春,《全唐诗》

注:“一作乡。"按:作"乡"非。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绝无关会。"

(《唐诗笺注》卷一)⑥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作者《题画山

水障》诗:”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渺然,犹眇绵之意。⑦"兴来"

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宋唐庚《春日郊外》诗:

"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陈与义《春日二首》之一:"忽有

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以参读。

⑧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⑨佳处,一作"佳气"。⑩

薄暮,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简析】

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

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的景物。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

某种超然的情怀。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

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

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

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

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

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

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

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

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

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

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

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

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

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鹏鸽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芭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

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芭(zhu):用白色芭

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差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14.(8分)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

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芭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

"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

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鹏鸽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皆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

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

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皆:用竹竿做

支架的方

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12.(7分)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厕以没有能力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完成21—22题。(7分)

奏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阕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阕(w而)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阕乡县禁囚状》,讲述了

无辜妇孺被关进阕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与杜甫的名句""一脉相承。(2分)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2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

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

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

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酉卒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

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一一

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评点】这题有点难,一是"太古"给人以"静"感,考生是不大明白的。二

是由于不知道"太古"之有"静"意,当然就不知道此句是拿“太古"来写"山"

之"静"的。所以此题没有从考生的实际出发。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

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一一正

值盛夏时光一一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

之感。

【评点】这道题是简单而适合考生的,只要稍微体会一下,考生应该能

体会出其中的意绪。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

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

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

味平淡深长。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

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

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

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评点】所给答案有点答非所问一一不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答的:”难忘世

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不是从"山""馀花""好鸟"等这些闲适悠远的意象中

得来,显然与题目所问有些出入。应该这么作答:醉于馀花、眠于好鸟

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表面则是悠闲恬

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其愈说闲淡,

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鹏鸽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

枝。

修禊②近,卖彷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

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彷:清明前

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参考答案:

①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

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

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

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江西卷

三、(9分,每小题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跳,

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

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

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嘛,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

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

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

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

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

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

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意为

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

明自己的心迹。

附【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

干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

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

开IJ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

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帆(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

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

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

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

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

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爰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

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

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

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

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

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

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

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

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

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

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

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

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

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

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

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腕,又树蕙之百

亩,秋菊更餐英。"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屈原

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腕"字后少一"兮"字。"餐英"句则从原

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兰、蕙都是香草,"滋

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

"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

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

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

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

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

沆灌一气。"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

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

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

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

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

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

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下片头三句一杯酒,问何似,身

后名?”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

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

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

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他的抗金复国理想

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

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一韵是全词的

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

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

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

写惜别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前三

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并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

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引用

两个典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

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

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

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

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归与白鸥盟",是作者从正面表明

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

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

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

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

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

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而激

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

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对

抒发词人的志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安徽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

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

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分

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

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

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

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

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绞­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

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

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从

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

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四川卷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罂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霜,

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X(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4分)

13.(8分)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

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

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

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

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

界。(4分)

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箸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

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编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箸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

要赏析。(3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

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

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

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

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箸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

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

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

翁的心无旁鹫。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

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编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

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山东卷

14.【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湛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

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

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

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一一烟。

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

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

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

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

(1)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案】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

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

外,举头望天,心中泛滥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

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所以"不眠"。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

"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

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

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赏析:

江湛(1818-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

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湛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

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

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

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

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

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

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

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

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

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

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

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

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

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

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

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

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

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

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

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

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

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

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

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

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

可为上乘之作。

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