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定理、定义》示范公开课教案【高中数学苏教版】_第1页
《命题、定理、定义》示范公开课教案【高中数学苏教版】_第2页
《命题、定理、定义》示范公开课教案【高中数学苏教版】_第3页
《命题、定理、定义》示范公开课教案【高中数学苏教版】_第4页
《命题、定理、定义》示范公开课教案【高中数学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常用逻辑用语2.1命题、定理、定义第1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命题、定理、定义的概念.2.会判断命题的真假.3.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教学难点:会判断命题的真假.课前准备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整体概览问题1:阅读课本第24页,回答下列问题:(1)本章将要研究哪类问题?(2)本章要研究的对象在高中的地位是怎样的?(3)本章研究的起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老师指导学生概括总结章引言的内容.预设的答案:(1)本章将要研究常用逻辑用语.(2)常用逻辑用语也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是数学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逻辑知识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之一了.(3)通过学习常用逻辑用语,可以自觉地识别并避免逻辑错误,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理性.设计意图:通过章引言的学习,让学生明晰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初步搭建学习内容的框架.【新课导入】著名的“理发师悖论”是伯特纳德·罗素提出的:一个理发师的招牌上写着:“城里所有不自己刮脸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逻辑错误,因此逻辑用语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接下来就从命题开始学习.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引出课题.【探究新知】问题2:下列语句有什么共同特征?①若直线a∥b,则直线a和直线b无公共点;②3+6=7;③5能被4整除.师生活动:学生先回忆初中学过的命题的定义.预设的答案:(1)都是陈述句;(2)都能够判断真假.追问1:如何判断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命题的真假如何判断?师生活动:结合实例学生总结,老师补充.预设的答案:判断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的两个要素:①是陈述句,表达形式可以是符号、表达式或语言;②可以判断真假.真命题可以给出证明,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追问2:命题具有怎样的一般形式,如何进行改写?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举手回答.预设的答案:命题的一般形式为“若p,则q”,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再写成“若p,则q”的形式.设计意图:通过实例明确命题的两个要素,并能判断其真假;掌握命题的一般形式,并能正确改写.【巩固练习】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并说明理由.(1)求证:是无理数;(2)x2+4x+4≥0;(3)你是高一的学生吗?(4)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苹果.师生活动: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主要信息:①给定一个语句,②判定其是否为命题并说明理由.预设的答案:(1)是祈使句,不是命题.(2)2+4+4=(+2)2≥0,对于∈R,可以判断为真,它是命题.(3)是疑问句,不涉及真假,不是命题.(4)是命题,可以判断为真.人群中有的人喜欢苹果,也存在着不喜欢苹果的人.设计意图:通过实例明确命题的两个要素.其结论可以判定真或假.含义模糊不清,不能辨其真假的语句,不是命题.反思与感悟判断一个语句是否是命题的三个关键点:(1)一般来说,陈述句才是命题,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等都不是命题.(2)语句表述的结构可以判断真假,含义模糊不清,无法判断真假的语句不是命题.(3)对于含有变量的语句,要注意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看能否判断真假,若能,就是命题;否则就不是命题.例2.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与结论.(1)负数的平方是正数;(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师生活动:学生分析解题思路,给出答案.预设的答案:(1)可表述为“若一个数是负数,则这个数的平方是正数.”条件为:“一个数是负数”;结论为:“这个数的平方是正数”.(2)可表述为:“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条件为:“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结论为:“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设计意图:正确改变命题的表述形式,明确命题的一般式:“若p,则q”的形式,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反思与感悟把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首先要确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若条件和结论比较隐晦,则要补充完整,有时一个条件有多个结论,有时一个结论需多个条件,还要注意有的命题改写形式不唯一.例3.给定下列命题:若xy=0,则|x|+|y|=0;②若a>b,则a+c>b+c;③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④命题“若a,b是无理数,则a+b是无理数”是真命题;其中真命题共有()A.0个B.1个C.2个 D.3个师生活动:学生分析解题思路,给出答案.预设的答案:①由xy=0得到x=0或y=0,所以|x|+|y|=0不一定成立,是假命题;②当a>b时,有a+c>b+c成立,正确,所以是真命题;③矩形的对角线不一定互相垂直,不正确,是假命题.④“若a,b是无理数,则a+b是无理数”是真命题,是假命题,例如,,,是有理数.设计意图:通过实例明确命题的真假的判断方法.反思与感悟一个命题要么为真命题,要么为假命题,且必居其一.欲判断一个命题为真命题,需进行论证,而要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课堂小结】板书设计:2.1命题、定理、定义1.命题的概念例12.命题的结构形式例23.命题的真假判断例32.总结概括:问题:1.如何判定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2.命题的一般形式是什么?3.如何判定命题真假?师生活动:学生尝试总结,老师适当补充.预设的答案:1.判定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主要把握以下两点:(1)必须是陈述语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都不是命题;(2)其结论可以判定真或假.含义模糊不清,不能辨其真假的语句,不是命题.另外,并非所有的陈述语句都是命题,凡是在陈述语句中含有比喻、形容等词的词义模糊不清的,都不是命题.2.命题的一般形式:“若p,则q”.数学中的有些命题从形式上看,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是将它的表述作适当改变,也可以写成“若p,则q”的形式,因此,在研究命题时,不要受其形式的影响.3.真命题的判定过程实际就是利用命题的条件,结合正确的逻辑推理方法进行正确逻辑推理的一个过程.可以根据已学过的定义、定理、公理,已知的正确结论和命题的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判断.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本节课的内容,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命题的有关知识.布置作业:【目标检测】1.下列语句为命题的是()A. B.求证对顶角相等C.不是偶数 D.今天心情真好啊设计意图:明确命题的两个要素.2.已知下列命题:①若,则;②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④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⑤若,则.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A.4个 B.3个 C.2个 D.1个设计意图:明确命题的真假的判断方法.3.将“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为________.设计意图:明确命题的一般形式.4.已知A:5x-1>a,B:x>1,请确定实数a的范围,使得利用A,B构造的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设计意图:明确命题的真假,运用其求参数的范围.参考答案:1.对于A选项,为不等式,不能判定真假,故不是命题;对于B选项,“求证对顶角相等”为操作命令;对于D选项,为感叹句,不是命题.故选:C.2.①若,满足,但,故①错误;②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正确;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故错误,④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正确;⑤若则,故错误.故选:C.3.命题“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的条件为“两个奇数”,结论是“这两个数的和是偶数”,因此,原命题改写为“若p,则q”的形式为“若两个数是奇数,则它们的和是偶数”.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