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野下的选树青年典型工作_第1页
多学科视野下的选树青年典型工作_第2页
多学科视野下的选树青年典型工作_第3页
多学科视野下的选树青年典型工作_第4页
多学科视野下的选树青年典型工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学科视野下的选树青年典型工作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在希腊文中,典型为Tupos,原意是“铸造用的模子”。它与Idea为同义词。Idea本来也是模子和原型,有“形式”和“种类”的含义[1]。在中文里,典型也有相同的内涵,《说文解字》:“典,五帝之书也”,“型,铸器之法也”。段玉裁注:“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之为典型”[2]。可见,典型是一个由工艺学名词引申出的哲学概念,意为代表共性特征的个体,表达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思想。历史上,无论是“类型说”、“共名说”,还是“个性出典型说”、“中介-特殊说”,都是在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上做文章,区别只在于对个性与共性的强调程度不同而已。所谓先进典型教育,就是通过先进典型的言行,把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和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在这些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典型中受到教育。典型教育以其直观、生动、人性的教育形式,融审美、情感、道德理论为一体,从青少年主体的感受、体验出发,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衍化为在受教育者心理、思想上得以内化、强化、能动化的行为活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教育效力。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对青年进行先进典型教育,在不同时期推出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内容丰富的众多先进典型,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运用先进典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客观需要,往往也会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从各个学科来对选树青年先进典型的必要性进行解读,对充分发挥选树青年先进典型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一、选树青年典型工作的心理学解读1.心理学原理与典型选树(1)从人类行为形成的机制来看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罗特、米歇尔等人经过长期实验与研究后认为,行为、认知和环境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三者之间构成一种连锁性关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他们指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无论是正常的或异常的,好的或坏的,并不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或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而获得,而是在社会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学习得到的。这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时候人们都是在学习、仿效别人,由此产生一种从众效应;而思想敏锐、爱好学习和模仿的青年,这一特点则更为明显。典型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行为,都可以成为青年模仿的对象。典型群体的力量,是青年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从人类需要的层次来看心理学家认为,需要和动机是促进个体心理达成和行为实现的根本动力和诱因。需要是个体由于一定的内部缺乏或不平衡而表现出的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是个体产生行为和活动的积极性源泉。而动机更是个体在其需要激活的基础上的行为的激发,它使个体朝向一定目标进行活动,对行为具有指向驱动和维持调节的作用。人类需要是多样的,它可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级塔”中就把人类的需要明确地概括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人类的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也不可或缺。但人类物质需要的发展与精神需要的发展并不是成正比的,即不是说物质越富有,他们所具有的精神世界也就越高尚。选树青年先进典型,能满足青年需要层级塔里的精神需要,并能为青年的自我实现提供依据和动力,提供给青年一种先进的行为方式,一种先进的思想观念,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可资借鉴的经验。(3)从人类思维活动的特点来看人们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也起重要作用。典型的感人事迹、高尚言行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的事迹和言行被报道、宣传、提炼和抽象后,挖掘出其中所包含的主导精神和思想内涵,这一过程正符合了青年思维发展的特点。2.青年心理的特殊性与典型选树青年时期是人的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有其独特的、鲜明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先进典型教育得以在青年中实施并取得特殊效应的客观心理基础。(1)青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异常强烈自我意识的深度是一个人社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年进行自我教育的心理前提。青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自己并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能力及道德的发展。随之产生的是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渴望受到社会、集体和他人尊重,维护自己社会地位与荣誉的意识和倾向也更加强烈,独立意向迅速发展,形成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等一系列高级社会心理品质。青年人争强好胜,耻于后进,并急切渴望成为群体中的强者,这也正是青少年易于接受英雄、成功人士等强者形象的心理基础。先进典型的成就会使青年得到成功者的心理体验和满足,同时在这个时期,由于青年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基本的人生信念初步形成,他们已能将一个先进典型作为自己的驱动力,并内化为主体的自我追求。经他们自觉独立选择的典型,在其自我教育中就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强化效仿作用。(2)青年人有较强的可塑性青年时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在心理上、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并正在趋向成熟,但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又尚未真正成熟,还处于一个不稳定的过渡期之中。这种社会行为的不稳定性和价值取向的双重标准,决定了青少年有很强的可塑性。模仿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青年期的模仿已不像少年时那样简单,而是达到了更高级的程度,模仿的对象更广,更加注重人的内在品质。从把模仿当作目的,发展到把模仿当作达到目的之手段;从模仿典型的外部特征、产生类似的举动,发展到模仿典型的内心特征而产生独创性的道德行为,先进典型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丰富的内在道德品质,给青年提供了具体而切实的模仿对象,有利于青年形成完善而稳定的个性,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3)青年人的自制力较弱青年时期各方面发展已基本成型但又极不稳定,特别是在自制力方面还比较弱,主要表现在目的易变、缺乏恒心、易冲动、容易产生片面与偏激行为等。此时,如果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向他们传送持续强烈的道德典型信息,他们就能在不断刺激、强化下逐步接受典型的诸多特征,培养出健康积极的心理定势,从而在道德结构上接近典型或完成与典型的同化,形成较稳定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结构。二、选树青年典型工作的社会学解读先进典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社会各种方式的承认和推崇,一个好的典型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其重要原因在于典型的社会功能。正是因为典型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使得每个社会、每个阶级、每个时代都要产生自己的典型。这些社会功能可以归纳为:1.典型的指导作用典型,特别是社会群体典型,以它自己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经验去影响社会,这就是典型的指导作用。典型是在解决社会或个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中摸索到了一些规律和经验的个人和群体,他们走在了一般群众的前面,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这就决定了典型处于可以提供经验的地位。实践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和借鉴,可以使自己少走许多弯路。因此,运用典型指导工作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领导方法。运用典型指导工作,符合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法则。2.典型的教育作用个体典型以自己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来影响社会,就是典型的教育作用。在今天,我们所宣扬的典型,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实践者。在他们身上集中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精华与优点,具有一般人不完全具有的优秀品质,而这些优秀品质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最具有说服力。他们的事迹既是党的方针、政策的体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科书。宣传典型正是以他们的言行对广大群众进行理想、道德和纪律的熏陶和教育。典型,在人们行进的征途中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告诉人们哪儿是左,哪儿是右,哪儿是好,哪儿是坏,它可以帮助人们抑制不符合目标的思想,纠正偏离目标的行动。3.典型的示范作用纵观人的一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人从他懂事开始,几乎都以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形象为典型,去学习,去工作,去处事待人,去处理其他一切的问题。典型人物的典型示范功能是具体而实在的,甚至是实用的。典型人物的模范行为可供他人模仿,典型宣传的工作经验可直接为他人所借用,因此,常常有“活雷锋”、“小徐虎”之说。典型的示范使得人们可以从仿效典型的行为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自身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典型示范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塑造出一批批与典型的观念、行为相类似的个人或群体。中国社会一贯注重群体意识,这也使典型人物的典型示范功能具备了充分的现实可能性。4.典型的激励作用典型以它所获得的奖励和荣誉,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叫做典型的激励作用。典型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就使人们看到了国家与集体对个人奋斗的承认,必将增大目标的期望值,激发人们奋斗的内驱力,促使人们向着社会给予的目标努力。二是促使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靠多种手段,典型宣传是重要手段之一。三是培养人们战胜挫折的意志力。人们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典型就可以起到不断激励人们的作用:“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5.典型的社会整合作用通过树立典型来倡导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凝聚力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树典型可以提供一套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体系,用以保证公民的社会行为方向大致趋同。由此,典型人物总是用来倡导某种观念或某种精神。典型是某种抽象原则的实际载体,代表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期待。三、选树青年典型工作的教育学解读从教育学角度看,灌输理论与体验理论是考查青年典型教育的主要理论。德育心理学认为,“人物形象-优秀事迹-内心思想-成长道路”[3]是典型教育培养个体德性的基本线索。它体现在外部形象性与内部精神抽象性的统一,需通过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感悟,在发现中成长。1.灌输理论“‘灌输’一词,原意是把流水引到需要水分的地方,后来被人们引申为输送思想、知识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把这一概念应用于对无产者的思想教育中。尽管中西方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同,但由教师在德育课堂上对学生正面灌输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依然是中西方德育课堂教育的基本形式”[4]。这里需要澄清的是:首先,灌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塞硬灌”,忽视学生的个人意愿。其实,任何灌输都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而且强制也并非是一件坏事。任何个体的道德观念都不是与生俱来的,灌输本身就是道德知识获得的必要前提,否定灌输就否定了道德教育的现实可能性。由此可见,灌输本身没有错,只是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和团的干部忽视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在灌输过程中的作用,这就使得灌输从表面看上去同“生塞硬灌”没什么区别。其次,所谓“灌输”,首先强调的是对受教者进行理论灌输,但理论灌输不是最终的目的,不断提高受教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使先进的理论真正成为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这才是灌输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新时期,我们仍需要继承传统灌输教育的精华,不断更新灌输理念、丰富灌输内容和改进灌输方法”[5]。而有效的先进典型正是实现灌输教育的方法之一。2.体验教育体验教育理念是在研究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获得真才实学、掌握过硬的本领,无不需要积极的内心体验。对于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起始阶段,他们的成长成才尤其需要不断获得满足和成功的激励,需要主体的参与和积极的内心体验。只有体验,思维才能产生飞跃;只有体验,获得的思想情感和知识技能才能刻骨铭心;只有体验,教育目标才能内化为青少年的基本素质。所谓“体验”,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的过程。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两个层面。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体验教育既要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要注重青少年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感受。它要求青少年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开展先进典型教育,特别是通过别开生面的具体行动来学习先进典型,正与体验教育的理念相契合。正是通过这种情与景、情与理的交融,促使青少年释放自身的感情能量,同时又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感品质,并用感情渗透、辐射他们的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逐步融入个性系统。这种个性化、人格化、价值化的感情,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基础,积极影响着人格的全面形成。四、综合运用多学科路径,优化青年典型选树机制不可否认,在看到先进典型的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年典型选树工作确实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困境、考验和挑战。从心理学来看,青少年群体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身心发育尚不健全,有着比较普遍的逆反心理,这在急剧转型的现代社会表现得更为明显。从教育学来看,现在先进典型的时效性变差,持续影响力弱化,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有待创新。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的冲击下,人们社会化和界定自己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年轻群体对于信息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对精神财富的需求。因此,选树青年典型的工作应进一步增强科学性,综合运用多学科成果,找准路径,优化工作机制。1.典型应该更多地来自青少年的生活世界青少年教育工作中曾经习惯性地以为,只有那些发展全面、全身都焕发出英雄本色的先进典型,才具有典型示范的效果。殊不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高大全”的标准塑造出的英雄人物、道德典型,超脱于现实生活,可敬但不可亲,游离于青少年现实生活世界与精神生活世界之外,使青少年难以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认同这些典型。经验表明,卓有成效的先进典型教育宣传,必须考虑到受教者的心理状况,遵循下列原则:一是真实性。只有真实,才能感人,只有真实,才能在青年内心引发一种敬仰和向往的情感,让人感到先进典型是人不是神,是他们可能遇到的人物,只要努力学习完全能够学得来、做得到,进而产生模仿心理。二是全面性。在宣传先进典型时,既要宣传其成就光彩照人的一面,又不能忽视其成长的基础过程和弱点,片面宣传只能降低先进典型的可信性,从而使人产生不信任心理,甚至抗拒心理。三是适度性。在先进典型宣传上,要注意多种层次、多种风格的宣传手法,同时注意把握好“度”,做到“实事求是、适可而止”。2.典型的形成机制要体现民主性在以往的典型人物宣传中,往往是上级机关或者媒体选定人选,然后经由各级媒体的集中报道完成。这样的操作方式是一个信息单向传递的过程,需要创新。比如,候选人提名应来自于基层,让公众真正感觉到自己在这样一个媒介议程中的权力,以此产生的获选人物就更加容易为公众所接受。当前,某些典型宣传从诞生之初就暗含着一种“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模式,在这样一种“传者本位”中,评选之于受众是老师之于学生的关系。在传媒看来,“典型最富有代表性,因此报道典型就是对现实做了最好的反映,同时典型又富有指导性,因此报道典型又是对群众进行了最好的教育”。于是,“老师”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决定什么是必须让“学生”知道并学习的,什么是不能让“学生”了解的。媒介的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理论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提出的,它指的是媒介这样的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6]。从典型人物形象的叙述视角和议程设置来看,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媒介公式”突显出上层意图主导的特色,在这样的新闻生产过程中,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媒体共同策划典型人物报道,典型人物的推广自上而下,中央和地方媒体依据上级政策意图,提炼当下社会需要的某种主流思想,借以影响并为公众设置人物形象议程。从新闻生产的诸多因素看,政治因素主导着典型人物的议程设置,媒体议程受制于此。而公众的议程则被忽略,处于被动接受的信息终端。信息单向流动是这一模式最明显的特色。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有政治议程和媒介议程塑造典型形象截然不同的是,无论是当前新颖的典型人物报道模式,比如“人物榜单”形象生成,还是扎根社会底层的低姿态的、平民化的典型选择策略,都是对传统议程方式的颠覆。以风靡一时的“超级女声”和“我型我秀”等选秀节目为例,民主性正是其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3.善于变“偶像”为“典型”“偶像崇拜就是追星”,这是当前社会舆论、学校教育和家庭观念普遍对青少年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的界定。偶像崇拜与典型教育之间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反差:一方面,青少年疯狂追逐钟爱的偶像,对学校、社会的宣传教育置若罔闻,甚至反感排斥;另一方面,双方在态度上各持一端,互不妥协,使得“偶像崇拜”成为教育中一个敏感的问题。诚然,偶像和典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特殊的心理情感需求和心理现象,具有心理认同与情感依赖,具有自发性、感情性和认同性,表现为“偶像”的理想化、浪漫化和绝对化;典型教育是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其基础在于社会学习与模仿,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激励性,较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