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阅读教学的根_第1页
守住阅读教学的根_第2页
守住阅读教学的根_第3页
守住阅读教学的根_第4页
守住阅读教学的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守住阅读教学的根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是一种厚重的关怀,是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是一种灵性,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人格,更是一种精神。而所有这些都以语言为载体,借助语言展现语文的内涵与风韵,而语言的学习必须依赖于反复的诵读。由于受传统观念以及教师思维习惯的影响,语文已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灵性,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也就陷入了种种尴尬与误区。在阅读教学中,以机械的识记、繁琐的讲析、零乱的问题代替学生的诵读,代替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与感悟。具体表现为:误区一:以讲代读,使学生语文学习失去主动性课程改革对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全新的革命,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受到冷落与摒弃。新课改倡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而语文学科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因为阅读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读与自悟。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阅读的过程就是阅读主体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语与社会生活对应关系的过程。真正的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自主性与独立性,教师决不能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章的内涵、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的探究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诵读中悟出来的。笔者曾见到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从开课的第一分钟一直讲到课的结束,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思考与开口表达的机会。课后与这位教师交流:为什么教师在教学中总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根据这位老师反馈的信息看,“满堂灌”可以节约时间,该教的东西都教给了学生,教师尽了职责,心里踏实,问心无愧。殊不知,现在的学生有的不爱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东西,学生是否掌握,掌握了多少,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师都不得而知,何谈尽了教师的职责?这位教师的做法道出了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悲哀。阅读是学生心智自觉自悟的过程,岂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教”的根本价值在于“学”,只有学生学得了知识,获得了能力,教师的教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其实教师的“满堂灌”只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样的教学只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劳动。误区二:以析代读,使阅读课堂失去了灵性我们阅读的课文(或者经典佳作,或者时文美文)是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人生与自我的认识与感悟精髓的浓缩,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这些文章是精美的,是鲜活的,是充满灵性的,作者的认识与感悟只能依靠学生在阅读中心领神会,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有些诗歌的意境、诗句的韵味,有些散文蕴含的情味等只有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体味,才能感觉其美,而如果用具体的词语或语句表达出来,其美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黯然失色。有的文章其实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些教师教学时非要让学生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致使学生爱读的充满美感、充满情趣、充满灵性的文章,被教师分解得支离破碎,直至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甚至厌烦为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展现的本是我国北方的一幅雄伟壮丽的雪景画卷,作者的豪迈与大气就寓于这幅画卷中,学生通过感情诵读就体味出北国冬天的一种雄壮美与作者的豪迈情怀,但如果让学生逐句翻译:“我国北方的风景,千里的大地冰雪封冻,万里的山河大雪飘飘”,这样,我们眼中的北国冬天就与原词的美感相去甚远,学生更不能享受诗词本身的美妙与韵味。再比如:朱自清的《春》展示了春花、春草、春风、春雨以及春天里的人所构成的美妙画卷,让人徜徉于春天、享受于春天、陶醉于春天,从而萌生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些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便可获得。但有些教师偏偏在课堂上呆板地进行分析:这篇文章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为什么要写到春天的人?篇末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本是丰盛的“春天景致”的精神大餐被教师肢解后学生学得味同嚼蜡,学生本可以用享受的心态来读此文,现在只能用厌恶的情绪来背此文。这样的教学,我们的教师非但没有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相反成为扼杀学生语文学习兴致与欲望的刽子手。我们的教学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怎样的印记,给学生语文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深思。误区三:以问代读,使语文教学陷入单一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语文课堂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就是教师虽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不再“满堂灌”了,但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新的极端,即“满堂问”,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一组问题接一组问题提问学生,对学生进行问题的狂轰滥炸。课堂上教师不给学生读文、品文的机会,学生在永远也回答不完的问题中进行着单调、乏味的课堂学习,如此教学,学生回答问题的技能是提高了,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未能真正地提升。笔者曾听过这样一个课例,有位教师讲《背影》,首先出示一组问题: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待学生回答后,接着又提问第二组问题:作者前后的心情一样吗?文中几次写到背影?重点写的是哪一次?父亲给“我”买橘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值得“我”那样惦念吗?学生疲于应付后,教师又提出了第三组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学生三组问题答完,《背影》一文的学习就结束了。其实,《背影》一文之所以成为经典名篇,就是文章中父亲的挚爱亲情让许多人怦然心动,《背影》一文真正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文章所透射的无言至爱与动人真情。教师教这一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文中这平凡而伟大的父爱以及流淌于文字间的情感美,而这一教学目标不是靠堆砌几个问题就能达成的。美的情感只有用心灵才能感悟,学生要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要进入文本所展现的生活情境,与作者的心灵交融在一起,才能感受出这种真情挚爱,而这些必须依靠学生的反复诵读,深情诵读。这样作者的心弦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我们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亲情之美来。如果将这样一篇反映浓浓至爱的美文分解一组一组枯燥问题来读,学生就会感觉反感厌烦,也就不可能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振,这篇文章的真正内涵与美就会被我们的教师无情地扼杀,这篇文章教学的价值就会大大缩水。误区四:以练代读,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本性时下不少地方流行着一些课题实验,即将一节课教师所教的内容,变成一份试卷,课前让学生预习,完成预习题;课中要求学生自学,完成课堂练习;课后要求学生巩固,完成课外作业,这样一节课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学生都是在做题中度过的,教师授课也就是对试题的评讲(包括课前预习题的订正、课中练习题的解惑以及课外练习题的落实),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答题的能力是提高了,但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性。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语言,感悟语言,使用语言,从而积淀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但把学生当作解题的机器的语文教学显然是有明显缺失的,因为这样的教学不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章,感受文章中所隐含的资源,不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行思想的碰撞,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教学。其实,语文是优雅的、高尚的,它可以荡涤人们心灵的污垢;语文又是美妙的、妩媚的,它有旖旎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语文还是聪颖的、睿智的,它那深邃的哲理能开启人们懵懂的心灵,让我们的内心洒满阳光,充满智慧。语文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个性,岂是一个“练”字了得?殊不知,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无休止的做题是对语文本性的一种亵渎,更是对学生语文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