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密卷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期期末测试卷_第1页
名校密卷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期期末测试卷_第2页
名校密卷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期期末测试卷_第3页
名校密卷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期期末测试卷_第4页
名校密卷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期期末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点击文章标题可访问原文章链接"名校密卷|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对的一组是()(3分)A.丘壑(hè)凹凸(āo)粘污(diàn)B.论语(lùn)应和(huò)嘹亮(liáo)C.水澡(zǎo)

虐杀(nüè)瑟缩(sè)D.犄角(jī)柳絮(xù)陛下(bì)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伴侣)B.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C.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D.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陪衬,使明显突出)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雷锋的钉子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B.我们在作文中,应尽量避免不写错别字。C.思想内容是否健康,应是衡量好作品的重要标准。D.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企业家的报告。4.学校学生会准备成立一个爱心志愿者服务团队,旨在服务校园,服务社会。请你为这个团队取一个简洁而富有创意、含蓄深刻的名字,并说说理由。(4分)示例:春风送暖理由:春风送暖,既指我们的志愿者团队成立在春天学雷锋活动期间,又指我们的志愿者将像春风一样把爱心与温暖送给大家。(1)团队名:

(2)理由:

5.改写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之与前面的句子形成一副对联。(3分)原句: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江中的片片帆影,像一首诗,又像一幅画。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

6.写出下列寓言的寓意。(4分)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寓意:

7.默写。(7分)(1)我寄愁心与明月,。

(2)潮平两岸阔,。

(3)乡书何处达?。

(4)何当共剪西窗烛,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6)日月之行,

(7)夜阑卧听风吹雨,。

二、阅读理解。(43分)(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8.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首元曲的题目中“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去想,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9.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誉为“”,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28个字,写了10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之情。(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9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花图,主要是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写的。B.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万木争春图,主要是抓住桃树、杏树、梨树的特点写的。C.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意图,主要是抓住花、蜜蜂和蝴蝶的特点写的。D.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园图,主要是抓住春天花园中的果树和动物的特点写的。11.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不能颠倒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B.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C.

“火”“霞”“雪”是按照从热到冷的次序安排的。D.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春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安排的。12.“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句中“仿佛”的作用是什么?(4分)

13.写蜜蜂闹和蝴蝶飞与春花图的描写有何关系?(3分)

1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的修辞手法有、、。(3分)

1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闹”字用得极妙,不禁使人想起古代诗人宋祁的一句诗:。(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9分)走远了再关门①QQ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经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②真的这么急吗?连给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③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种超脱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之后,我便向楼下走去。下到一楼时,我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门回屋。看我又上来,就问何事。我说明原因,老人走进客厅又折回来,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④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既客气又好奇地说:“外面太热,赶紧回屋吧。

”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了再关门。

”⑤等你走远了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⑥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教室。上面儿子歪歪扭扭地填的词是“跑进”。我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特意把“下课”和“跑进”两个词说得很重。儿子刚想辩解,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而去。事情过了大半年,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收拾屋子,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⑦“

2008年12月22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课的时候,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下午。

”⑧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⑨客人走远了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而且就那么短短几秒钟。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yīnyūn,烟云弥漫)起一份真情的感动。16.按照示例,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4分)示例:抑或是我过于矫情【分析】(1)词义:多心,猜疑(2)句意:也许我太过于求全责备。

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分析】(1)词义:

(2)句意:

17.第⑤段中,“等你走远了再关门”让“我”感到温暖的原因是什么?(3分)

18.文章一共写了三件事,请用四个字概括最后一件事:QQ聊天→拜访前辈→。这三件事之间由一个字贯串起来,这个字是。(2分)

19.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A.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B.于细微处见精神。C.注重细节,真情无价。D.学会理解,学会做人。20.有些人认为第①⑥段中的两则材料与主题关联不够紧密,可以删去或略微调整。请从内容与材料的安排上谈谈你的理解。(4分)

21.请你再列举两个学校生活中“善”的具体事例,来印证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4分)

三、作文。(50分)亲爱的同学,当你放学回家饥肠辘辘时,妈妈已为你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当你遇到挫折愁眉不展时,老师的开导使你重现灿烂的微笑;当你心事重重而闷闷不乐时,同学的热情关心会扫去你心头的乌云……这些小事,你可能不曾留意,不曾动心,但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请以《我感恩,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一、1.答案:D解析:A项中“粘”应为“玷”。B项中,“论”应读lún,“和”应读hè。C项中,“澡”应为“藻”。2.答案:A解析:A项中,“小侣”的意思应为“小伙伴”。3.答案:A解析:B项中,“避免”与“不”语意重复,应把“避免”或“不”去掉。C项中,“是否”对应的是两个方面,“衡量好作品的重要标准”是一个方面,前后不对应,修改时把前一个句子中的“是否”去掉。D项动宾搭配不当,应把“和”改为“着企业家并认真”。4.示例:(1)新芽(2)“新芽”代表新生,指我们的团队刚刚成立;“新芽”代表希望,指我们对他人的帮助将会使他们看到希望。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活动题,仿照给出的示例,根据要求,拟定一个富有新意和内涵的与“爱心志愿者服务”有关的名称,并说明其深刻的内涵即可。5.答案:江中帆影片片如诗如画解析:本题属于改写、仿写题,要仿照给出的部分,结构对应地列出来,即地点+名词+叠音词+“如”字重复出现的四字比喻句。6.答案:凡事不能贪心,否则就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解析:通读故事,抓住“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两块肉都没有了”这两句,提炼出寓意。7.(1)随君直到夜郎西(2)风正一帆悬(3)归雁洛阳边(4)却话巴山夜雨时(5)思而不学则殆(6)若出其中(7)铁马冰河入梦来二、(一)8.答案:A解析:A项中“秋天的思考”说法不恰当,因为从全曲看,“秋思”应该写的是“断肠人”的旅途愁思,而不是“思考”。9.秋思之祖思乡(二)10.答案:A解析:B项中,“万木争春图”概括不准确。C项中,“蜜蜂和蝴蝶的特点”的表述不准确。D项中,“春天花园中”的表述也不恰切,“果树和动物的特点”太宽泛空洞。11.答案:B解析:B项的说法最合理。12.答案:“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解析:“仿佛”前面是实写,后面是虚写,前面是春花,后面写果实,“仿佛”一词突出了花香的引人遐思,令人心醉。13.答案:从侧面表现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解析:蜜蜂和蝴蝶的描写不是侧重点,但对描写春花起了侧面烘托的作用,因为花多、花艳、花香、花甜,动物才会热闹地存在。14.答案:拟人比喻排比解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像眼睛,像星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5.红杏枝头春意闹(三)16.答案:(1)(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2)我感到自己的气量和见识都很不够。解析:本题属于词义探究题,要做好这样的题型,离不开对上下文语境的仔细分析,还需要透过词语的表层意义,分析其语境义。17.老人这样做表现了对“我”的尊重与关心。18.答案:检查作业善解析:根据给出的两个事件,最后一件事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为“检查作业”。结尾第⑨段点题扣的是“善”字,所以贯串全文的字是“善”字。19.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提炼选文主旨的题型,结合点题的第⑨段,从四个选项中选择带有“善”“尊重”字眼的选项,所以选A。20.示例:从内容上看,三件事是互不相关的日常小事,但都从不同角度恰当地表现了“善”的主旨;从材料的安排上看,这三件事是按“反—正—反”(不善—善—不善)的顺序安排的,有序且严谨。所以不能删去或调整。解析:分析材料是否该删除,需要从突出主旨、详略安排、正反搭配等角度分析,本题的难点在于三件事是按照“反—正—反”(不善—善—不善)的顺序安排的,所以要特别注意。21.示例:(1)上下楼梯靠右行。(2)就餐要排队。解析:本题属于拓展延伸题,所谓的“善”其实等同于尊重,只要选择学校生活中与尊重有关的具体事例即可。三、点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题目中给出的材料是说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他人的关怀、帮助和照顾,有些很微小,小到我们习以为常,小到我们不以为意,小到我们忽略了应该回报之以感恩之心。那么,写这篇作文,就是要把那些微小的关怀找出来,倾诉我们的感恩之心。本文在选材上要以生活小事为主,切入的角度要小,但是反映的主题要深刻,而且在叙事过程中要有真情实感。可以选择几类人物的几个事件,表达对几类人的感恩之心;也可以选择一个人物的多个故事,透彻地展现该人物对“我”的付出,借以表达感恩之心。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应该是本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池沼(zhǎo)诘问(jié)

追溯(sù)蟾蜍(chán

chú)B.洨河(jiāo)

丘壑(hè)

跋涉(bá)绥靖(suí

jìng)C.伛身(yǔ)

孕育(yùn)

遒劲(qiú)蹒跚(pán

shān)D.绮丽(qǐ)

殷红(yān)藩篱(fān)轩榭(xuān

xiè)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A.阻遏鲜腴无动于衷张皇失措B.惶急琐屑惟妙惟肖因地制宜C.缅甸推祟销声匿迹巧妙绝伦D.镂空繁衍相安无事自出心裁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敌人节节败退。B.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儿差错)。C.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D.他触目伤怀(触碰到自己的眼睛,心里不高兴),自然情不能自已。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且焉置土石?B.已而之细柳军。C.改容式车。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作比较)B.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分类别)C.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列数字)D.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举例子)6.按要求填空。(4分)(1)

,长河落日圆。

(2)故渔者歌曰:“

,

。”

(3)《春望》中表现诗人念亲思家的诗句是

,

(4)《赤壁》中点明诗歌主旨的句子是

,

7.校团委开展以“我与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7分)(1)校园门口的绿化区经常被踩踏,同学们觉得需要立一块牌子,提醒人们爱护花草。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四个,组成对偶句,作为牌子上的宣传语。行人

花草

文明

爱护踩踏

绕道

彰显

含笑

(2)为了以实际行动美化环境,九年级(1)班参加了植树活动。班级向学校总务处借了36把铁锹,8个水桶。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学校总务处写一张借条。

(3)组织社会调查之后,校团委举行“我看环保”的演讲比赛。下面是李华同学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刚才,我已列举出种种破坏环境的现象和事实,大家从中可以看到破坏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那么,

我认为,首先人类必须增强环保意识,其次政府要重视环保,采取有力的方法,最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为环保贡献力量。①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过渡自然。②“采取有力的方法”这句话存在搭配不当的毛病,可将“

”改为“

”。

③画线句中,有两处逗号应改为

二、阅读理解。(44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3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8.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1分)

9.后三联写诗人的内心感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愿望?(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选自《南史》,有删改)【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cháng):人名。④窭(jù):贫穷。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伯珍少孤贫()

(2)学书无纸()(3)山水暴出()

(4)建武四年,卒()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12.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10分)【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13.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2分)

14.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分)

15.“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2分)

16.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各有什么特点?(2分)

17.“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为什么?(2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点燃一个冬天游睿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8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哧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没法过了。”女人说。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轻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地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儿回。住远一点儿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啊。”孙老师说。“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啊。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看到啥了?”女人问。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儿回家。”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啦啦地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那点儿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儿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原来……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烧一个冬天了。”(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删改)18.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按时回家。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19.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虽然嘴上爱抱怨,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的好女人。(3分)

20.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21.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4分)

22.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分)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三、作文。(50分)《现代汉语词典》对“桥梁”的解释:①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构筑物。②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请以《桥梁》为题,或自拟一个包含“桥梁”这个词的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及人名。

参考答案一、1.答案:B解析:B项中,“洨”应读xiáo。2.答案:C解析:C项中,“推祟”应为“推崇”。3.答案:D解析:“触目伤怀”的意思是看到眼前的景物而引起内心的悲伤。D项中的解释不正确。4.答案:C解析:C项中,“式”同“轼”,车前横木,本句中用作动词,指扶轼。5.答案:B解析:B项中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6.(1)大漠孤烟直(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7.(1)示例一:行人绕道,花草含笑。示例二:爱护花草,彰显文明。(2)示例:借条今借到校总务处铁锹叁拾陆把,水桶捌个。此据。

九年级(1)班班委会

×年×月×日解析:借条应写有“今借到”或“借到”等字样,写清向学校总务处所借物品的种类、数量,涉及物品的数字大写正确;正文开头空两格、右下方有具体名称和日期。(3)①示例: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环境免遭破坏呢?(只要使上下文连贯、过渡自然即可)②方法措施(或:有力有效)③分号(答“句号”也可)二、(一)8.国家(山河)破碎,城中草木丛生,一片荒芜9.后三联表现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或:表现了诗人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的愿望。)(二)10.(1)小时候(2)写字(书法)(3)突然(4)去世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少”“书”“暴”“卒”的理解能力。这四个词都是使用率极高的实词。11.答案:徐伯珍把床叠架起来,坐在上面,诵读不停。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译准“累”“辍”是关键。“辍”译为“停止”。“累”译为“堆叠,叠架”。12.示例:我们要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徐伯珍小时候学写字、十年诵书不辍、应召便退聘礼、有条理地答出滞义、隐居修学等内容,通过分析,概括他的性格特点及品德修养,然后从启示的角度来回答问题。(三)13.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该段主要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4.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该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5.表面上看是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的景致繁复、有层次了。16.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17.不可以删去。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示肯定,一点儿都不含糊,用词准确,所以不可以删去。(四)18.早上: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晚上:孙老师的妻子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言之有理即可)19.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言之有理即可)20.画线句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山村冬天的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做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们这种行为的感人。(言之有理即可)21.示例:这个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从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们的爱。(言之有理即可)22.表层含义: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深层含义: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们,而学生们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言之有理即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9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彬彬有礼(bīn)间不容发(fà)矫揉造作(jiǎo)

汲取(jí)B.自惭形秽(huì)

面面相觑(qù)

歇斯底里(xiē)

陨落(yǔn)C.吹毛求疵(cī)

涕泗横流(sì)

装弶捕鸟(jīng)

坍塌(tān)D.恪尽职守(kè)

孜孜不倦(juàn)

根深蒂固(dì)

恣睢(suī)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随着最后一个隧洞竣工,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开朗。B.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C.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D.《敬业与乐业》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无中生有造出来的。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将同哈萨克斯坦一道圆梦、筑梦、追梦。B.通过哈桑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使我懂得了朋友间友谊的珍贵。C.航天员举着国旗,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了节日的问候。D.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这类的图,绘画的动机都在实用。②编纂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要让读者明白动物植物外面的形态跟内部的结构,就得画种种动物植物的图。③修建一所房屋或者布置一个花园,要让住在外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园是怎么个光景,就得画关于这所房屋这个花园的图。④读者看了,明白了,住在外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⑤咱们画图,有时候为的是实用。A.④②③⑤①B.②③④①⑤C.⑤③②④①D.⑤②③①④5.诗文名句填空。(6分)(1)《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胸襟开阔的句子是:“,。”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中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李商隐的《无题》饱含了诗人仕途苦闷的心情,诗中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6.名著阅读。(7分)请根据选段填空。那种地道人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直聒到晚。”众人道:“把梯子去上面拆了那巢便了。”有几个道:“我们便去。”A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A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1)选段中“A”指的是(填写人名),他的绰号是,和他相关的一个其他故事是。(3分)

(2)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该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

7.综合性学习。(8分)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文明素养,某初级中学围绕“‘十好’养成教育”开展语言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十好”内容:上好课、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操、考好试、走好路、说好话、扫好地、吃好饭、睡好觉)(1)【活动一】

主题班会。九年级(二)班举行“让‘十好’走进校园”主题班会,你作为班长应如何开展本次班会?请你为本次主题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2分)

(2)【活动二】继承传统。为了继承和发扬节约的传统美德,我校开展“‘十好’养成教育”之“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的活动。为了扩大宣传,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个宣传途径。(2分)

(3)【活动三】读书活动。在我校读书活动日中,学校围绕“‘十好’养成教育”开展读书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4)【活动四】从我做起。宣传“十好”教育,创建文明校园,需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请参照画线句,在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2分)校园里,你的文明,也许就表现在上下楼梯时的靠右行走,,表现在阅览室取书时的轻拿轻放;校园外,你的文明,也许就表现在公交站台上的有序上下车,,表现在公共场所的轻言细语……

二、阅读理解(41分)(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8~9题。(5分)秋夜纪怀

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8.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首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

9.颈联和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13分)【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②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③,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③升平:太平。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自是数年之后()11.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精益求精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D.故不暇顾廉耻耳

温故知新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安用重法邪!

13.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5分)(1)【甲】

文表达了作者“,”的忧乐观。

(2)【乙】

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3)从【乙】

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用【甲】

文中的语句回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18题。(13分)清明:血脉里的眷恋于丹①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就是节日;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就是节令。大节气和大节日就这样水乳交融。②“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清明,往往就有着如丝如缕的春雨绵绵,总让我想起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到这样的诗句,难道你还不懂人心上缭绕的那点忧愁吗?③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有来由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在这个节日去祭奠祖先。在古代,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因为介子推而起的禁火、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这个节日生机蓬勃,在生机中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清明是一个清亮、明朗的日子,但是,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我总是在清明时节,自觉不自觉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一个名字,有的时候是一段细节,有的时候甚至会想起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清晰而遥远的一首歌的旋律。我的记忆关乎一些逝者,也关乎一些生者,但牵连的那些往事也已然逝去。清明这个日子,给了人放纵感情的一个理由,尽可以让我们逐着思绪去天边飞,如同那些牵线的风筝,无论在天边、树梢,还是落进池塘,远远近近,总会有一根线,叫作清明。④这个日子里,我确定能够想起来的人,是我的父亲。⑤我小时候对父亲的感觉只是严厉而已,不常回家的父亲,每次带回那么多的书,要查我的诗文,要查我练字练得如何,在我的眼里他简直就是贾政。最先教我背诗词的人是他,最先教我读古文的人是他,最先教我临字帖的人也是他。一直到我上了中文系,读了研究生,几乎我写的每一篇论文,父亲都要一字一字给我修改,不仅仅改文章的层次,甚至还会改我倒插笔的笔序,所以,他改完的文章,往往比我的原文字数还要多很多。但是直到父亲辞世,我在心里对他都是有一点点畏惧的,直到多年以后,母亲告诉了我一件事情,这是在父亲生前我从来不知道的。⑥那是他的六十大寿,当时的北京天寒地冻,我正在读大学,中午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买了一个大蛋糕。我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拎着蛋糕盒子,在寒风里费了好大的劲儿骑回家。跑上四楼,我兴高采烈地说:“爸,我下午去上课,等我放学回来,晚上给您过生日,咱们吃这个大蛋糕。”父亲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说:“嗨,这都是你们小孩儿吃的东西,我才不吃这个呢。”我当时心里还想,太不给面子了,可是看父亲笑了笑,我也没多想,就跑回去上课了。下课回来,母亲已经把蛋糕从盒子里拿出来,我们一起切蛋糕,说说笑笑。我记得自己还用枫叶贴在白卡纸上,写上诗,专门给他做了一个生日卡。父亲那个六十大寿过得非常高兴,虽然嘴上说不爱吃蛋糕,我看他也把那一大盘吃得干干净净。⑦多年以后,母亲告诉了我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那天下午我上学之后,家里来了一个世交家的孩子,刚刚上大学的小男孩,叫涛涛。父亲顺口就跟他说:“涛涛啊,这是你小丹姐姐刚给我买的蛋糕,我又不爱吃这个,你拿走吧。”涛涛欢天喜地,捧着蛋糕就走了。大概又过了一会儿,离我下午放学不到一个小时,父亲开始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孩子一样,在屋子里坐卧不安,走来走去,母亲问他怎么了,父亲就小声叨叨着说:“我犯错了,那个蛋糕是丫头给我买的,我不爱吃也不能给别人啊!你快帮我想想,那蛋糕的盒子是什么颜色?是什么牌子?丫头在蛋糕上面给写的是什么字?你能想起多少,咱俩往一块凑,我得去那个蛋糕店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蛋糕。”随后,父亲就急匆匆地出了门,骑上自行车,冒着寒风满大街去找,找那个他根本不爱吃的蛋糕。据说,在我回到家的一刻钟之前,我六十岁的老父亲,拎着一盒最相似的蛋糕,呼哧呼哧地回到家。⑧每每清明,我总是想起《论语》上的那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安康俱在的时候,儿女的心永远是欣慰的、骄傲的,还带着一点点受娇宠的、活泼泼的欣欣然;但一想到他们年岁高,自己膝前尽孝的日子不多了,就会忧惧丛生。⑨父亲在病重的那几年里,每一次打电话都跟我说,丫头你忙你的,不用往回跑。有时候我还真听了他的话,其实现在想起来,才知道他的心有多么疼,他是有多么想我。我生命中最大的遗憾就是父亲没有等到我的孩子出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自己有了孩子后,才格外想念逝去的亲人、师长。⑩在女儿两三岁的时候,那年秋天大闸蟹下来了,我从螃蟹壳里慢慢地掏出一勺蟹黄,滴上一点姜醋,满地追小不点儿,一边追一边说,乖,过来吃一口,就吃一口。这个时候,我母亲也掏出来一勺蟹黄,多放了一点姜醋,在后边追我,说,丫头,你回头,你吃上这口,再去追你闺女。那个瞬间,在我的记忆中是永远不可磨灭的。所有节日中,清明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意味呢?就是这样的血脉之情,就是这样的眷恋,就是我们在长辈生前没来得及懂得的那些深深的内疚,还有他们走后魂牵梦萦、每到夜半都会惊醒的深深惆怅。幸亏我们还有一个大节叫作清明,我们可以去祭奠,可以去缅怀,可以告诉那些父母俱全的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也可以在风清景明的日子里采一朵花,种一棵树,放一只风筝,仰望一朵流云。

14.文章第②段引用古诗词,有什么作用?(2分)

15.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我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拎着蛋糕盒子,在寒风里费了好大的劲儿骑回家。

16.阅读第⑦段,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情节。(2分)

17.结合文意,说说你对题目中“血脉里的眷恋”的含义的理解。(3分)

18.下面两个片段都是描写父母的,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不同点。(4分)【甲】

我生命中最大的遗憾就是父亲没有等到我的孩子出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自己有了孩子后,才格外想念逝去的亲人、师长。(于丹《清明:血脉里的眷恋》)【乙】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邹韬奋《我的母亲》)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2题。(10分)好奇是成才的催化剂①远古的某一天,一个猿人由树顶俯瞰大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尝试着离开了一直居住的大树,来到了地面。这一小小的好奇,完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壮举。②又是遥远的某一天,一位法国画家在多次描绘了一种果子之后,出于强烈的好奇,冒着中毒的危险品尝了一下,发现它无比甜美可口。这一小小的好奇,使人们的餐桌上多了一道佳肴——西红柿。③明代的中国,一个叫万户的人远眺苍穹,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坐在椅子上,在椅子周围绑上自制的“火箭炮”想倚其“飞天”。虽然他以失败告终,但这一小小的好奇,成就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④无数的事例彰显着一个道理: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好奇,或许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它来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好奇心常与创造力挂钩。出于对一个崭新领域的好奇,于是开始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发现、创造,最终完成壮丽的事业,这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轨迹。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好奇心助人成才,不仅仅因为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催生人对探寻研究、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信心。正是出于对物质构成的好奇,才有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正是出于对生物进化的好奇,才有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是出于对大地资源的好奇,才有了李四光的油田发现。⑥好奇不仅仅对人,甚至对动物的生活成长也有巨大作用。有研究表明,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生活环境充满了好奇,因而不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生存经验,最终成为了草原上的强者。⑦当然,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不懂得控制自己,任好奇心泛滥,那就是在任欲望泛滥。灯红酒绿的世界,有太多太多事物让我们好奇。而那炫目的糖衣,掩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奇,珍惜每一瞬诞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另一方面又要慎待好奇,有选择地分辨哪些是值得探索的,哪些是不能涉足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致卷入好奇的黑色旋涡,而是使其成为我们成长成才的催化剂。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0.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22.第④段中“好奇,或许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一句,加点词“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三、写作(5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自然。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关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体特征鲜明;(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C解析

C项,“弶”应读“jiàng”。2.C解析

A项,“豁然开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