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钢的热处理工艺_第1页
第七钢的热处理工艺_第2页
第七钢的热处理工艺_第3页
第七钢的热处理工艺_第4页
第七钢的热处理工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钢的热处理工艺演示文稿现在是1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优选)第七钢的热处理工艺现在是2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退火分类:亚临界退火:低于临界温度A1的退火;不完全退火:临界温度A1~A3(Acm)之间的退火;完全退火:临界温度A3(Acm)以上的退火;退火工艺:完全退火(重结晶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不完全退火)、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去应力退火(低温退火)、中间退火(再结晶退火)现在是3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退火目的:消除残余应力;降低硬度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细化晶粒,调整组织。现在是4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1)完全退火(重结晶退火):

把钢加热到Ac3+20℃~30℃,保温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随炉冷却或埋入石灰和砂中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适用钢:亚共析钢,完全退火后组织为F+P;目的:细化晶粒、降低硬度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消除内应力;现在是5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注意:完全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钢,过共析钢不宜采用,因为加热到Accm以上缓冷时,二次渗碳体会以网状形式沿奥氏体晶界析出,使钢的韧性大大下降,并可能在以后的热处理中引起裂纹。现在是6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2)等温退火:是将钢或毛坯加热到Ac3+20℃~30℃,保温适当的时间,较快地冷却到珠光体区的某一温度,并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组织,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等温”的含义是,发生珠光体转变时是在Ar1以下珠光体转变区间的某一温度等温进行;目的:缩短退火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获得均匀的组织和性能;现在是7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注意:等温退火的目的与完全退火相同,但转变较易控制,能获得均匀的预期组织;对于奥氏体较稳定的合金钢,常可大大缩短退火时间。现在是8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球化退火(不完全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状化的热处理工艺。加热温度:Ac1+10~30℃;适用钢种:主要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如工具钢、滚珠轴承钢,目的是使二次渗碳体及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球状化;目的:降低硬度、均匀组织、改善切削性能,为淬火作组织准备,获得粒状珠光体;现在是9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现在是10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片状珠光体→→→→球状珠光体现在是11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4)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为减少钢锭、铸件或锻坯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不均匀性,将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长时间保温并进行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温度范围:Ac3或Accm+150~300℃,保温时间:10h~15h注意:扩散退火后钢的晶粒粗大,需要完全退火或正火处理;现在是12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扩散退火温度区间现在是13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5)去应力退火(低温退火):为消除铸造、锻造、焊接和机加工、冷变形等冷热加工在工件中造成的残余内应力而进行的低温退火。退火温度:

500-650℃,保温后随炉缓慢冷却;目的:消除因变形加工及铸造、焊接过程中引起的残余内应力,以提高工件的尺寸稳定性,防止变形和开裂;现在是14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6)中间退火(再结晶退火):金属材料由于冷加工产生加工硬化,韧性下降,使进一步加工困难。这时常采用中间退火来恢复韧性,这种在过程之间的退火称为中间退火,通常也称再结晶退火。温度:Ac1以下11~22℃保温适当时间,空冷现在是15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7.2正火(常化处理)(Normalizing)正火: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对于亚共析钢)和Accm(对于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在静止的或轻微搅动的空气中均匀冷却,得到含有珠光体组织的热处理方式;正火后的组织:亚共析钢为F+S,共析钢为S,过共析钢为S+Fe3CII。现在是16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正火应用范围:所有成分的碳钢锻件和铸件。注意:奥氏体钢、不锈钢和沉淀硬化钢通常不进行正火处理。现在是17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应用:①作为最终热处理

细化晶粒,组织均匀化,增大P含量并细化,普通结构钢件;②作为预先热处理

淬火或调质处理前,以消除魏氏组织(组织特征是先共析铁素体沿奥氏体一定晶面呈针片状析出)和带状组织,过共析钢是为了消除网状碳化物;③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低碳钢和某些低碳低合金钢采用正火来调整硬度。现在是18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注意:(1)正火与完全退火的区别在于冷却速度更快,目的是使钢的组织正常化,又称常化处理。(2)有些钢如W18Cr4V高速钢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的是马氏体,不能称为正火,而是淬火。现在是19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退火和正火的缺陷及其质量控制1)退火硬度偏高:主要是由于退火时奥氏体化温度低、冷速快等造成。可通过重新退火改善。2)球化不完全: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球化退火组织中出现细片状珠光体和点状珠光体,不仅使硬度偏高,而且在随后淬火时开裂倾向大。可通过重新球化退火,使渗碳体呈圆而匀分布。现在是20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退火时形成石墨碳:碳素工具钢如果退火温度高、保温时间长或多次返修退火,会导致渗碳体发生分解形成石墨碳,且在石墨周围是大块铁素体。由于石墨碳的存在,淬火时易形成软点和开裂,工模具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磨损或崩刃。现在是21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4)过共析钢正火时出现网状二次渗碳体: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前为消除二次渗碳体采用正火处理,如果工件尺寸太大,冷速过于缓慢,则达不到消除二次网状渗碳体的目的。必须采用鼓风冷却或喷淋水冷等方法加快正火冷却速度。现在是22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7.3淬火(Quenching)淬火:经过奥氏体化的钢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k进行冷却,获得不平衡组织(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现在是23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1、淬火加热温度亚共析钢:Ac3以上30-50℃共(过共)析钢:Ac1以上30-50℃淬火加热时间:包括升温时间和保温时间两个阶段,工厂中采用经验公式计算。现在是24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2、淬火冷却介质淬火时如何达到既能获得马氏体组织,又能减小变形和开裂倾向的目的?途径:寻找一种比较理想的淬火冷却介质;从淬火的冷却方法上设法改进。现在是25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理想的冷却曲线:

应只在C曲线鼻尖处快冷,而在Ms附近尽量缓冷,以达到既获得马氏体组织,又减小内应力的目的。理想冷却介质:

使淬火钢件的冷却过程符合理想冷却速度的介质。现在是26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理想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

650℃以上缓冷,降低淬火热应力;

650℃-400℃快冷,避免P或B转变;

400℃以下缓冷,减少组织应力;常用介质:水和油水,冷却能力大,形状简单、截面较大的碳钢零件;油,冷却能力小,合金钢;盐浴,冷却能力中等,减少零件淬火时的变形,主要用于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现在是27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现在是28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淬火冷却方法1)单液淬火法2)双液淬火法3)分级淬火法4)等温淬火现在是29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第7章钢的热处理工艺7.1钢的退火7.2钢的正火7.3钢的淬火7.4钢的回火现在是30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淬火冷却方法1)单液淬火法2)双液淬火法3)分级淬火法4)等温淬火现在是31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淬火冷却方法1)单液淬火法工艺过程:将奥氏体状态的工件放入一种淬火介质中连续冷却到室温的操作方法。现在是32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淬火冷却方法1)单液淬火法缺点:水淬则淬火应力大,容易产生变形与开裂;用油淬则不易淬硬,容易产生软点。优点:操作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适用范围:小尺寸且形状简单的零件现在是33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淬火冷却方法2)双液淬火法工艺过程:先将奥氏体状态的工件在冷却能力强的淬火介质中冷却到稍高于Ms点温度时,再立即转入冷却能力弱的淬火介质中冷却,直至完成马氏体转变。现在是34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淬火冷却方法2)双液淬火碳钢:先水冷后油冷合金钢:先油冷后空冷关键:准确地控制零件由一种介质转入另一介质时的温度,要求较高的操作技术。适用范围:尺寸较大的零件现在是35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淬火冷却方法3)分级淬火工艺过程:将奥氏体状态的工件首先淬入稍高于或稍低于钢的Ms温度的液态介质中,适当保温至工件各部分温度达到淬火介质的温度,然后取出空冷至室温,完成马氏体转变。现在是36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淬火冷却方法3)分级淬火特点:淬火时工件内部温度均匀,组织转变几乎同时进行,因而减小了内应力,显著降低了变形开裂倾向。缺点:液态介质(熔盐等)的冷却能力有限适用范围:对变形要求严格且尺寸又较小的工件(如刀具、量具)。现在是37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淬火冷却方法4)等温淬火工艺过程:将奥氏体化后的工件快冷到下贝氏体转变温度区(260~400℃)等温保持足够时间,使之转变为下贝氏体组织,而后于空气中冷却的淬火方法。现在是38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淬火冷却方法4)等温淬火特点:工件的强度、硬度高,塑性、韧性好淬火应力小,变形小多用于形状复杂、尺寸较小、精度要求高的工件(如模具、齿轮等)。现在是39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四、钢的淬透性1淬透性的概念2淬透性的测定方法3淬透性的实际意义现在是40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1淬透性的概念淬透性是钢的主要热处理性能。选材和制订热处理工艺的重要依据之一。网带式淬火炉现在是41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1淬透性的概念淬透性(Hardenability):

指钢在淬火时形成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所获得的淬透层深度来表示。不同成分的钢接受淬火时形成马氏体的能力不同,容易形成马氏体的钢淬透性高(好),反之则低(差)。

同样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用不同的钢制造,在相同的条件下淬火,淬透层深度较大的钢,其淬透性较好。现在是42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例:直径为30mm的45钢和40CrNiMo试样棒,加热到奥氏体区(840℃),然后用水进行淬火。分析两根试样棒截面的组织,测定其硬度。结果:45钢表面组织为M,心部组织为F+S,表面硬度55HRC,心部硬度仅20HRC,说明45钢试样棒心部未淬火;40CrNiMo试样棒表面至心部均为M组织,硬度均为55HRC,可见40CrNiMo的淬透性比45钢好。现在是43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1淬透性的概念

工件淬火时,由表面至心部的冷却速度逐渐降低,只有冷却速度大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v临界的区域才能得到全部马氏体。现在是44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M量和硬度随深度的变化现在是45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1淬透性的概念淬透层深度:

指由工件表面到半马氏体区(50%M+50%非马氏体)的深度。M量和硬度随深度的变化现在是46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1淬透性的概念M量和硬度随深度的变化现在是47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1淬透性的概念利用淬透性曲线比较钢的淬透性,找出钢的半马氏体区对应的距水冷端的距离。该距离越大,则淬透性越好。现在是48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1淬透性的概念区分两组概念:

淬透性(hardenability)与淬硬性(theabilityofhardenquenching)

淬透性和实际工件的淬透层深度

现在是49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淬透性与淬硬性

的区别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钢的淬透性好坏取决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或者说,取决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从本质上说,淬透性是奥氏体所具有的一种特性,它取决于奥氏体的化学成分、晶粒度和均匀性。现在是50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淬透性与淬硬性的区别淬硬性:表示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指钢在淬火后获得的马氏体组织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例如:

高碳工具钢的淬透性较差,但淬硬性却很高;而低碳合金钢淬透性很好,但淬硬性却不高。

淬透性与淬硬性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是51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淬透性和实际工件的淬透层深度的区别淬透性:

是钢材本身固有的属性。相同奥氏体化温度下的同一钢种,其淬透性是确定不变的。其大小用规定条件下的淬透层深度表示。实际工件的淬透层深度:是实际工件在具体条件下淬得的马氏体和半马氏体的深度,是变化的,与钢的淬透性及外在因素(如淬火介质、零件尺寸)有关。现在是52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影响淬透性的因素(1)碳含量(2)合金元素

(3)奥氏体化温度

(4)钢中未溶第二相现在是53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影响淬透性的因素(1)碳含量

在碳钢中,共析钢的临界冷速最小,淬透性最好;亚共析钢随碳含量减少,临界冷速增加,淬透性降低;过共析钢随碳含量增加,临界冷速增加,淬透性降低。现在是54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影响淬透性的因素(2)合金元素

除钴以外,其余合金元素溶于奥氏体后,降低临界冷却速度,使C曲线右移,提高钢的淬透性,因此合金钢往往比碳钢的淬透性要好。现在是55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影响淬透性的因素(3)奥氏体化温度

提高奥氏体化温度,将使奥氏体晶粒长大、成分均匀,可减少珠光体的生核率,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增加其淬透性。(4)钢中未溶第二相

钢中未溶入奥氏体中的碳化物、氮化物及其它非金属夹杂物,可成为奥氏体分解的非自发核心,使临界冷却速度增大,降低淬透性。

现在是56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影响淬透性的因素(1)碳含量在碳钢中,共析钢的临界冷速最小,淬透性最好;亚共析钢随碳含量减少,临界冷速增加,淬透性降低;过共析钢随碳含量增加,临界冷速增加,淬透性降低。(2)合金元素

除钴以外,其余合金元素溶于奥氏体后,降低临界冷却速度,使C曲线右移,提高钢的淬透性,因此合金钢往往比碳钢的淬透性要好。(3)奥氏体化温度

提高奥氏体化温度,将使奥氏体晶粒长大、成分均匀,可减少珠光体的生核率,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增加其淬透性。(4)钢中未溶第二相

钢中未溶入奥氏体中的碳化物、氮化物及其它非金属夹杂物,可成为奥氏体分解的非自发核心,使临界冷却速度增大,降低淬透性。现在是57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2淬透性的测定方法1)断口法2)临界直径法2)末端淬火法现在是58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2淬透性的测定方法1)断口法将长度等于4-5倍直径的试样棒淬火后从中间打断,观察断口上淬硬层(脆断区)的深度,再对照相应的评级标准来评定淬透性的等级。参见国标GB227-63《碳素工具钢淬透性试验法》。现在是59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2)临界直径法将同一种钢不同直径的圆棒试样加热至单相A区,然后在同一淬火介质中冷却,测出其能全部淬硬成M的最大直径D0即为临界直径。水淬M非MD0D0现在是60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D0越大,表示钢的淬透性越好;临界直径法用不同钢在同一淬火介质中的临界直径来比较它们的淬透性大小。现在是61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2)临界直径法现在是62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2)临界直径法对于截面承载均匀的重要件,要全部淬透。如螺栓、连杆、模具等。对于承受弯曲、扭转的零件可不必淬透(淬硬层深度一般为半径的1/2~1/3),如轴类、齿轮等。高强螺栓柴油机连杆齿轮现在是63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末端淬火法(Jominy法,1938年)GB/T225-2006钢淬透性的末端淬火试验方法(Jominy试验)现在是64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末端淬火法现在是65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淬透性--“末端淬火法”测定(GB/T225-2006)现在是66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末端淬火法现在是67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末端淬火法J-表示末端淬透性;d-至水冷端的距离,mmHRC-在该处测得的硬度值现在是68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3淬透性的实际意义1)根据淬透性曲线可以比较不同钢种淬透性大小2)根据淬透性曲线可求出沿工件截面的硬度分布现在是69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1)根据淬透性曲线可以比较不同钢种淬透性大小40Cr钢的淬透性比45钢好现在是70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2)根据淬透性曲线可求出沿工件截面的硬度分布预测50mm直径40MnB钢轴淬火后断面的硬度分布现在是71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不同冷却条件下的转变产物等温退火P退火(炉冷)正火(空冷)S(油冷)T+M+A’等温淬火B下M+A’分级淬火M+A’淬火(水冷)A1MSMf时间温度淬火PP均匀A细A???现在是72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7.4钢的回火(tempering)回火是针对淬火钢进行的一种热处理工艺。钢的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钢再加热到相变点以下的温度,保温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目的:提高钢的韧性和塑性,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零件尺寸的稳定性。现在是73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根据钢的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三类。

●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称作调质处理,简称调质。广泛用于各种结构件如轴、齿轮等热处理。也可作为要求较高精密件、量具等预备热处理。适用于各种高碳钢、渗碳件及表面淬火件。应用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即在保持较高的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提高e及s,同时使工件具有一定韧性。在保留高硬度、高耐磨性的同时,降低内应力。回火目的S回

T回

M回

回火组织500-650℃350-500℃150-250℃

回火温度

高温回火

中温回火

低温回火

适用于弹簧热处理现在是74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注意:钢不在250~350℃范围内回火,因为这一温度范围发生低温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现在是75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回火脆性现在是76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回火脆性回火脆性:

有些钢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比在较低温度回火时还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回火脆性。

现在是77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回火脆性一、低温回火脆性

“第一类回火脆性”

“不可逆回火脆性”二、高温回火脆性

“第二类回火脆性”

“可逆回火脆性”现在是78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回火脆性一、低温回火脆性(250~400℃)二、高温回火脆性(450~650℃,回火后慢冷)

现在是79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4.4.4回火脆性一、低温回火脆性形成温度:250~400℃材料:几乎所有的钢种形成原因:由于碳化物χ-Fe5C2和θ-Fe3C沿着马氏体条或片的界面呈薄片状析出,形成脆性薄壳,割裂了马氏体基体,因而脆性大增。防止方法:

避免在脆化温度范围内回火(无法消除,只能避开)。现在是80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回火脆性一、低温回火脆性

“第一类回火脆性”

“不可逆回火脆性”现在是81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二、高温回火脆性形成条件:450~650℃、慢冷材料:合金结构钢形成原因:

由于P、As、Sb、Sn等微量杂质元素在晶界上偏聚和析出,降低了晶界断裂强度。钢中含有Mn、Cr、Ni等合金元素时,可促进磷等元素在晶界上的偏聚,因而更易出现这种回火脆性。现在是82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高温回火脆性防止措施:1高温回火后快速冷却2降低钢中杂质元素含量3在钢中加入合金元素(Mo、W)在钢中若加入0.5%Mo或者1%W,由于阻止有害元素向晶界的扩散,从而可基本消除这种回火脆性。4采用亚临界淬火工艺现在是83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高温回火脆性1高温回火后快速冷却2降低钢中杂质元素含量3在钢中加入合金元素(Mo、W)4采用亚临界淬火工艺采用在A1~A3之间加热淬火(亚临界淬火),使组织中残存少量铁素体,使P、As、Sb、Sn等杂质优先跑到铁素体中,而不进入奥氏体中,淬火成马氏体后几乎不含这些脆性杂质元素,因此可大大减轻高温回火脆性。现在是84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第4章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4.1概述4.2钢在加热时的转变4.3钢在冷却时的转变4.4钢在回火时的转变4.5钢的热处理工艺现在是85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4.4钢在回火时的转变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以适当方式冷至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是淬火后不可缺少的热处理工艺。原因:1.淬火钢具有高的硬度和大的淬火应力,除低碳钢外,一般都很脆。因此,淬火钢实际上无法直接使用,必须进行回火。2.淬火钢的组织是: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M、残余奥氏体在室温下都处于亚稳定状态,它们都有向铁素体和渗碳体稳定状态转化的趋势。该转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

现在是86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4.4钢在回火时的转变回火的目的:减少或消除淬火工件的内应力,防止变形或开裂;降低脆性,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稳定钢的组织和尺寸;获得所需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的配合,以满足不同的工件性能要求。现在是87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4.4钢在回火时的转变4.4.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4.4.2淬火钢在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4.4.3回火转变产物4.4.4回火脆性现在是88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现在是89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现在是90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马氏体转变的特点:非扩散型转变,M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M为体心正方晶格。b.M的形成速度很快,无孕育期,是一个连续冷却的转变过程;

c.M形成时造成时会体积膨胀,在钢中造成很大的内应力,严重时将使被处理零件开裂;现在是91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d.M转变不彻底,总要残留少量A。残余A的质量分数与Ms、Mf的的高低有关。A中的碳质量分数越高,Ms、Mf

越低,残余A质量分数就越高。w(c)>0.6%,标上A’;现在是92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马氏体的形态特点马氏体的形态有板条状和针状(片状)两种;■w(c)<0.25%时为板条M(低碳M、位错M)现在是93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w(c)>1.0%为针状M(高碳M、孪晶M)呈竹叶状或凸透镜状■0.25%<w(c)<1.0%为板条马氏体和针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现在是94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马氏体的硬度很高,含碳量越高马氏体的硬度越高M的比容比A大,当A转变为M时体积会膨胀现在是95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4.4.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一、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20~100℃)二、马氏体分解(100~250℃)三、残余奥氏体的转变(250~300℃)四、碳化物的转变(250~400℃)五、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的再结晶(400℃以上)现在是96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一、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20~100℃)马氏体是C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呈体心正方晶格,C原子分布在体心立方的扁八面体间隙之中,造成了很大的弹性应变,因此升高了马氏体的能量;加之马氏体晶体中存在较多的微观缺陷,也使马氏体能量增高,使马氏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在100℃以下回火时,铁及合金元素的原子难以扩散,但C、N等间隙原子尚可进行短距离的近程扩散。当C、N原子扩散到微观缺陷处后,将降低马氏体的能量。因此,马氏体中过饱和的C、N原子将向微观缺陷处偏聚。现在是97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一、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20~100℃)对于板条马氏体,因有大量位错,碳原子倾向于偏聚在位错附近,形成偏聚区而降低马氏体的能量。对于片状马氏体,亚结构为孪晶,没有足够的位错线容纳碳原子,因此,除少量碳原子可向位错偏聚外,大量碳原子将沿{100}M或孪晶面{112}M偏聚,形成薄片状偏聚区。这些偏聚区的含碳量高于马氏体的平均含碳量,为碳化物的析出创造了条件。光镜下光镜下现在是98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4.4.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一、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20~100℃)二、马氏体分解(100~250℃)三、残余奥氏体的转变(250~300℃)四、碳化物的转变(250~400℃)五、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的再结晶(400℃以上)现在是99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二、马氏体分解(100~250℃)在100℃以上回火时,马氏体开始发生分解,从过饱和α固溶体中析出弥散的ε-碳化物,同时,马氏体中碳浓度降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中的碳过饱和度不断下降,正方度c/a减小。现在是100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二、马氏体分解(100~250℃)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中含碳量不断降低;高碳钢的碳浓度随回火温度升高降低很快;含碳量较低的钢中碳浓度降低较缓;碳钢在200℃以上回火时,在一定的回火温度下,马氏体具有一定的碳浓度,回火温度越高,马氏体的碳浓度越低。现在是101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二、马氏体分解(100~250℃)回火时间对马氏体中含碳量的影响较小,马氏体的碳浓度在回火初期下降很快,随后趋于平缓;

回火温度越高,回火初期碳浓度下降越多。现在是102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二、马氏体分解(100~250℃)板条马氏体:

含碳量低于0.2%的板条马氏体,在(100~250℃)回火时,由于在淬火冷却时已经发生自回火,绝大部分碳原子都偏聚到位错线附近,所以在200℃以下回火时没有ε-碳化物析出。现在是103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二、马氏体分解(100~250℃)片状马氏体:在100~250℃回火时,固溶于马氏体中的过饱和碳原子脱溶,沿着马氏体的(001)M晶面沉淀析出ε-碳化物,其化学组成接近于Fe2.4C,其晶格结构为密排六方。现在是104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二、马氏体分解(100~250℃)在TEM下观察ε-碳化物,它是长度约为100nm的条状薄片;这种薄片是由许多直径为5nm的小微粒所组成。透射电镜下的回火马氏体形貌现在是105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4.4.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一、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20~100℃)二、马氏体分解(100~250℃)三、残余奥氏体的转变(250~300℃)四、碳化物的转变(250~400℃)五、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的再结晶(400℃以上)现在是106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三、残余奥氏体的转变(250~300℃)含碳量大于0.4%的碳素钢淬火后,组织中总含有可观数量的残余奥氏体。当在250~300℃温度区间回火时,这些残余奥氏体便发生分解,分解的产物是过饱和的α固溶体和ε-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相当于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现在是107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三、残余奥氏体的转变(250~300℃)残余奥氏体的转变与原来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转变的温度区间也相同,只是转变的速度不同。所以,合金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也具有和过冷奥氏体相似的C曲线。现在是108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三、残余奥氏体的转变(250~300℃)

原始奥氏体与残余奥氏体转变的区别:残余奥氏体向贝氏体转变速度加快,而向珠光体转变速度减慢。残余奥氏体在珠光体形成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先析出共析碳化物,随后分解为珠光体现在是109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4.4.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一、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20~100℃)二、马氏体分解(100~250℃)三、残余奥氏体的转变(250~300℃)四、碳化物的转变(250~400℃)五、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的再结晶(400℃以上)现在是110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四、碳化物的转变(250~400℃)马氏体分解和残余奥氏体转变时形成的ε-碳化物是亚稳定相,在250~400℃范围内回火,将发生ε-碳化物则向更稳定的碳化物转变。在碳钢中比ε-碳化物(Fe2.4C)稳定的碳化物有两种:χ-碳化物(分子式为Fe5C2,具有单斜晶格)θ-碳化物(渗碳体Fe3C)现在是111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四、碳化物的转变(250~400℃)现在是112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四、碳化物的转变(250~400℃)C>0.4%的马氏体:回火温度升高到250℃以上,ε-碳化物逐渐溶解,同时沿着{112}M晶面析出χ-碳化物(分子式为Fe5C2,具有单斜晶格)

χ-碳化物呈小片状平行地分布在马氏体片中,并保持一定的位向关系。现在是113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四、碳化物的转变(250~400℃)马氏体分解和残余奥氏体转变时形成的ε-碳化物是亚稳定相,在250~400℃范围内回火,将发生ε-碳化物向稳定相渗碳体(θ-碳化物)的转变。转变过程是通过ε-碳化物重新溶入α固溶体而稳定相渗碳体不断析出这样一种方式而进行的,在转变过程中,α固溶体只起到碳原子的输送通道的作用,刚形成的渗碳体仍是薄片状。温度升高到400℃左右,α固溶体完全分解,但仍保持针状外形。此时,ε-碳化物已消失,渗碳体由薄片状逐渐聚集长大成细颗粒状。最终得到针状铁素体+片状(或小颗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组织,称为回火屈氏体。现在是114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四、碳化物的转变(250~400℃)回火屈氏体现在是115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四、碳化物的转变(250~400℃)研究表明:在碳浓度小于0.4%的马氏体回火时,不形成χ-碳化物。在碳浓度小于0.2%的马氏体回火时,也不析出ε-碳化物,而是直接形成θ-碳化物。现在是116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4.4.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一、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20~100℃)二、马氏体分解(100~250℃)三、残余奥氏体的转变(250~300℃)四、碳化物转变(250~400℃)五、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的再结晶(400℃以上)现在是117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五、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的再结晶(400℃以上)回火温度升高到400℃以上,渗碳体明显聚集长大。无论片状渗碳体的球化或粒状渗碳体的长大,都是通过不稳定的、细小的渗碳体质点重新溶入α固溶体,而较稳定的、较大的颗粒状渗碳体不断接受从α相扩散来的碳原子而长大的方式来完成的。在碳化物聚集长大的同时,α相的状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般地说,回火温度升高到400℃以上时,α相发生回复过程,至600℃,α相发生再结晶过程,从而失去针状形态,形成多边形的铁素体。现在是118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五、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的再结晶(400℃以上)光镜下回火索氏体现在是119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4.4钢在回火时的转变4.4.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4.4.2淬火钢在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4.4.3回火转变产物4.4.4回火脆性现在是120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4.4.2淬火钢在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硬度:在200℃以下回火时硬度降低很少;在200℃以上回火时硬度显著降低;而且温度越高,回火硬度越低。现在是121页\一共有138页\编辑于星期一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钢的强度指标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