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_第1页
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_第2页
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_第3页
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_第4页
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概述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二、水稻生产概况三、我国的水稻分区四、我国稻田的耕作制度五、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第一页,共三十六页。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1.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国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建国后半个多世纪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平均占谷物播种面积的26.6%,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3.6%,占全国商品粮的一半以上。因此,水稻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页,共三十六页。2.水稻是高产作物可通过水分管理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对肥料和光、热、CO2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获得高产。据研究,在地力相仿、施同等肥料的情况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常较旱地作物多,经济系数也比其它粮食作物高。第三页,共三十六页。3.水稻的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第四页,共三十六页。稻的分布第五页,共三十六页。DeepwaterriceFloatingriceIrrigatedriceRainfedriceUplandrice第六页,共三十六页。4.稻米的营养价值较高

与其它粮食相比,稻米所含粗纤维最少,淀粉粒特小,易于消化,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都高,适于人体的需要。养分含量(%)碳水化合物75~79蛋白质6.5~9脂肪0.2~2粗纤维0.2~1灰分0.4~1.5第七页,共三十六页。5.稻谷加工后的副产品用途很广米糠是家畜的精饲料,在酿酒及医学、化工上用途很广。稻草不仅可造纸、编织草袋和绳索等,还是一种很好的硅酸肥和有机肥。米糠第八页,共三十六页。二、水稻生产概况全球亚洲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面积(103ha)15325713454478251022059474占全球比例(%)87.795.116.670.390.05总产(103t)60849654946135874192243381556占全球比例(%)90.305.903.160.560.09单产(t/ha)3.974.084.581.885.697.51FAO年统计数据,2004(一)世界水稻生产概况第九页,共三十六页。表中数据为2000~2004年平均值。*:含台湾国家总产面积单产(103t)(103ha)(t/ha)中国86.21印度12620043248.82.92印度尼西亚51805.611608.84.46日本11086.81695.86.54韩国6731.41042.86.46菲律宾13369.24048.63.30泰国2617310000.82.62亚洲主要产稻国水稻生产概况第十页,共三十六页。(二)我国水稻生产情况1.总体情况单产由50年前的不足2t/ha,增加到现在的超过6t/ha。近10年来种植面积变化较大,由1996年的近3200万ha,减少到2003年近2700万ha。总产由1996的近2亿t,减到2003年1.6亿t。从2004年起,由于农业政策的变化,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种植面积和总产得到扭转。单产近10年没有明显大的提高,基本稳定在6.20t/ha。第十一页,共三十六页。1995~2004年中国水稻生产概况年份面积(×103ha)单产(t/ha)总产(×103t)1995307446.021852261996317546.211970331997321296.312027721998315726.352005721999316376.332004032000303016.261898142001291446.151793052002285096.191764322003267806.061623042004283276.26177434第十二页,共三十六页。我国各类稻所占比例(%)灌溉稻Irrigated雨养稻Rainfedlowand旱种稻Upland深水稻Deepwater93520资料来源:IRRI2002年统计资料第十三页,共三十六页。全国分省稻谷产量分布图(1990)水稻种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以湖南省最多,2001年分别为369.2万公顷和2328.9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以江苏省最高。以稻谷总产多少为顺序,水稻的主产省依次为湖南、江苏、江西、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安徽、黑龙江、浙江、福建、云南、贵州、辽宁、河南、海南和上海。2.各省份情况第十四页,共三十六页。3.江苏水稻生产情况是我国水稻高产省和主产省之一,也是稻米消费和流通大省。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7~8%,位居全国第6~7位;单产稳居全国水稻主产省的第1位,比全国平均单产高30%;稻谷总产占全国的10%左右,稳居全国主产省第2位。除本省消费外,常年还有200多万吨的大米调出。水稻也是江苏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近10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平均为218万公顷,约占全省粮食面积的40%,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单产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高的,自1994年突破7.5t以来,近10年基本上稳定在8t/ha,最高单产达8.8t(1998年),是全省粮食平均单产的1.4倍。稻谷总产年均1700万吨左右,占粮食总量近60%。第十五页,共三十六页。近10年江苏省水稻生产情况年份面积(×104ha)单产(t/ha)总产(×104t)占粮食总面积的比例(%)占粮食总产的比例(%)1995225.08.01798.6--1996233.68.01870.129.553.81997237.88.31963.439.753.31998237.08.82089.239.961.21999239.88.11937.341.254.42000220.38.21801.341.558.02001201.08.41693.241.157.62002198.28.61709.940.658.82003184.17.61405.539.556.82004211.37.91673.044.259.1平均218.88.21794.239.757.0第十六页,共三十六页。三、我国的水稻分区我国稻作分布区域辽阔,南自热带18°9′N的海南省崖县,北至53°29′N的黑龙江漠河,东自台湾,西达新疆,低自东南沿海的潮田,高至海拔2710m(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上瓦村)的西南高原,都有水(旱)稻栽培。中国水稻区划工作已有60多年的历史,1957年丁颖将全国水稻产区划分为6个稻作带,在水稻生产和科研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以后的水稻区划工作奠定了基础。1988年,中国水稻研究所根据各地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耕作制度和品种类型等综合分析的结果,将全国划为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二级区)。第十七页,共三十六页。中国水稻种植区划来源:《中国农业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稻作区代号占全国稻作面积的百分比(%)I17II61III8IV4V9VI1第十八页,共三十六页。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南岭以南,为我国最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4省(自治区)的南部和台湾、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稻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51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7%。本区水热资源丰富,稻作生长季260-365天,≥10°C的积温5800-9300°C,日照时数1000-18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2000mm,稻作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壤。种植制度是以双季籼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实行与甘蔗、花生、薯类、豆类等作物当年或隔年的水旱轮作。部分地区热带气候特征明显,实行双季稻与甘薯、大豆等旱作物轮作。稻作复种指数较高。本区分3个亚区: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第十九页,共三十六页。Ⅱ.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山脉,北毗秦岭、淮河。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省(市)的全部或大部,以及陕西、河南两省的南部。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18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1%。本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生长季210-260天,≥10℃的积温4500-6500℃,日照时数700-15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1600mm。稻作土壤在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沉积土和鳝血土,在丘陵山地多为红壤、黄壤和棕壤。本区双、单季稻并存,籼、粳、糯稻均有,杂交籼稻占本区稻作面积的55%以上。在20世纪60-80年代,本区双季稻占全国稻作面积的45%以上,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省的双季稻占稻作面积的80%-90%。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结构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以及双季早稻米质不佳等原因,本区的双季早稻面积锐减,使本区稻作面积从80年代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8%下降到目前的61%。尽管如此,本区稻米生产的丰欠,对全国粮食形势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历来都是中国著名的稻米产区。耕作制度为双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并存。长江以南多为单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双季稻面积比重大,长江以北多为单季稻两熟制或两年五熟制,双季稻面积比重较小。四川盆地和陕西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种一季稻。本区分3个亚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第二十页,共三十六页。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包括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青海等省(自治区)的部分或大部分,属亚热带高原型湿热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貌、地形复杂。稻田在山间盆地、山原坝地、梯田、垄瘠都有分布,高至海拔2700m以上,低至160m以下,立体农业特点非常显著。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24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8%。稻作生长季180-260天,≥10℃的积温2900-8000℃,日照时数800-1500小时,稻作生长期降雨量500-1400mm。稻作土壤多为红壤、红棕壤、黄壤和黄棕壤等。本区稻作籼粳并存,以单季稻两熟制为主,旱稻有一定面积,水热条件好的地区有双季稻种植或杂交中稻后养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坑田一年只种一熟中稻。本区病虫害种类多,为害严重。本区分3个亚区: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青藏高原河谷单季稻亚区。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六页。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北京、天津、山东省(市)全部,河北、河南省大部,山西、陕西、江苏和安徽省一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度较高,但春、秋季温度较低,稻作生长季较短。常年稻作面积约12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4%。本区稻作生长期≥10℃积温4000-5000℃,年日照数2000-3000小时,年降雨量580-1000mm,但季节间分布不均,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稻作土壤多为黄潮土、盐碱土、棕壤和黑粘土。本区以单季粳稻为主。华北北部平原一年一熟稻或一年一季稻两熟或两年三熟搭配种植;黄淮海平原普遍一年一季稻两熟。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渠井和地下水,雨水少、灌溉水少的旱地种植有旱稻。本区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水稻生育后期易受低温危害。水源不足、盐碱地面积大,是本区发展水稻的障碍因素。本区分2个亚区: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黄淮海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第二十二页,共三十六页。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龙江及吉林省全部、辽宁省大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地区、哲里木盟中部的西巡河灌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区域,属寒温带—暖温带、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温热湿润,冬季酷寒漫长,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2-10℃,≥10℃积温2000-3700℃,年日照时数2200-3100小时,年降雨量350-1100mm。光照充足,但昼夜温差大,稻作生长期短。土壤多为肥沃、深厚的黑泥土、草甸土、棕壤以及盐碱土。本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发展稻田机械化。耕作制度为一年一季稻,部分国营农场推行水稻与旱作物或绿肥隔年轮作。最北部的黑龙江省稻区,粳稻品质十分优良,近20年由于大力发展灌溉系统,稻作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157万公顷,成为中国粳稻的主产省之一。冷害是本区稻作的主要问题。本区分2个亚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第二十三页,共三十六页。Ⅵ.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包括新疆、宁夏自治区的全部,甘肃、内蒙古和山西省(自治区)的大部,青海省的北部和日月山以东部分,陕西、河北省的北部和辽宁省的西北部。东部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西部属温带—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本区虽幅员广阔,但常年稻作面积仅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光热资源丰富,但干燥少雨,气温变化大,无霜期160-200天,年日照时数2600-3300小时,≥10℃积温3450-3700℃,年降雨量仅150-200mm。稻田土壤较瘠薄,多为灰漠土、草甸土、粉沙土、灌淤土及盐碱土。稻区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伊犁河谷、喀什三角洲、昆仑山北坡。本区出产的稻米品种优良。种植制度为一年一季稻,部分地方有隔年水旱轮作,南疆水肥和劳畜力条件好的地方,有麦稻一年两熟。本区分3个亚区:北疆盆地早熟亚区,南疆盆地中熟亚区,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六页。各稻作区主要自然生态条件(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区代号≥10℃年降水量(mm)年太阳辐射总量(kcal/cm2)年日照时数(小时)稻田种植制度年积温(℃)天数I5800~9300260~3651200~250090~1201500~2600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II4500~6500210~260800~200050~1151200~2300双季稻三熟制和单季稻两熟制并存,双单比例约4:6III2900~8000180~260800~140070~1101200~2600单季稻为主IV4000~5000170~210580~1000110~1352000~3000一季稻的一年两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一熟V2000~3700110~200350~1100100~1462200~3100一年一熟VI2000~4250110~25050~600130~1502500~3400一年一熟为主I:华南双季稻稻作区II: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III: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IV:华北单季稻稻作区V: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VI: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六页。四、我国稻田的耕作制度除北方寒冷地带和南方部分山区实行一年一熟制外,大多地区均进行复种。南方以双季稻为主的两熟制或三熟制,北方以水稻与其他作物轮作的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制占较大比重。在东北稻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夏季生长季节短,稻田常实行水稻常年连作,冬季休闲。部分稻田实行隔年水旱轮作,即稻/稻/绿肥、稻/稻/豆类、稻/稻/春小麦。此种水旱轮作制度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

在华北和西北稻区,种植制度有水田一年一熟连作或水旱轮作、水旱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3种。一年一熟为一年一季稻,冬季休闲,翌年再种水稻或旱作(玉米、豆类、蔬菜)。水旱二年三熟有春稻/冬小麦/夏稻/冬闲,或春玉米(豆类)/冬小麦/稻/冬闲。一年二熟为冬小麦/稻。第二十六页,共三十六页。在华中和西南的单季稻区,耕作制度依据温度、降雨量、地形和习惯等差异较为多样化。一般为一年一熟的单季稻连作,冬季休闲。一年二熟的有稻/小麦(大麦)或蚕豆(玉米、蔬菜、花生)、稻/秋玉米等。二年三熟的有稻/稻/小麦(大麦)、稻/稻/青饲料(块根作物)。在长江以南的双季稻区,有一年二熟的双季稻/冬季休闲,一年三熟的小麦(大麦)或油菜(蚕豆、绿肥)/稻/稻,小麦(大麦)/豆类/稻,或绿肥/大豆/稻等。第二十七页,共三十六页。近年来,稻田高产优质高效的耕作制度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多功能、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耕作制度。

1.稻田立体种植模式(1)稻—饲料型在稻田中扩种饲料作物,是稻田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可实行农牧结合,实现农牧业双丰收。如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紫云英(青饲料)—春玉米—杂交稻、油菜—杂交早稻—玉米—甘薯(或大豆+甘薯)等,对解决饮料短缺,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2)稻—瓜型主要有油菜/西瓜—晚稻、大麦/西瓜—晚稻、小麦—西瓜—杂交水稻(或优质稻)、大蒜/西瓜—晚稻、马铃薯/瓜(包括西瓜、瓜子瓜,梨瓜、菜瓜、冬瓜等)—晚稻等形式,通过种植价格较高的瓜类作物,提高了稻田的经济效益。第二十八页,共三十六页。(3)稻—烟型将高效经济作物烟草纳入稻田种植,与水稻组成水旱复种,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4)稻—菜型由水稻和多种蔬菜组成的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在南方城市郊区广为流行。如花椰菜—双季稻、青花菜—双季稻、小白菜—双季稻、西生菜—双季稻、大蒜(马铃薯)/早辣椒—晚稻等,另外,还有蒲瓜+稻、小辣椒+稻、茄子+稻等形式。第二十九页,共三十六页。(5)稻—菌型

在稻田中进行食用菌的培育,可大幅度地提高稻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小麦/西瓜—晚稻+平菇、小麦/西瓜+辣椒—晚稻+平菇、袋料香菇—稻模式。(6)稻—药型我国南方药用植物相当部分种植在水田中,可与水稻等作物构成复合种植模式。如百合+萝卜—西瓜—晚稻、药材(如车前)—晚秧—晚稻等,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分有利。(7)复合型将上述各类模式结合起来,形成粮食、饲料、瓜菜、烟草、药材、食用菌等多物种、多成份的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同时兼具上述各种类型的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效益更加显著。第三十页,共三十六页。

2.稻田立体种养模式(1)稻田养鱼包括稻鱼共生和稻鱼轮作两种主要形式,前者主要用于增殖鱼苗,后者用于饲养成鱼或大规格鱼苗。它既可促进水稻增产,又能利用稻田环境增殖鱼类,获得额外的收益。另外,还有稻田养泥鳅等形式。(2)稻田养蟹这是一种投入多、效益高、风险大的种养模式。除了蟹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外,还由于养蟹稻田普遍对水稻实行不施用追肥、不使用农药、不烤田的管理方法,既可节约成本,又可为社会提供无公害的优质大米,生产的大米价格也比一般大米要高。(3)其他稻田养殖模式主要有稻田养虾、稻田养螺、稻田养蛙、稻田养鸭等形式。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增加稻田收益,达到稻田生产的高产高效。第三十一页,共三十六页。五、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一)背景与发展趋势20世纪初,我国稻作面积约1400万公顷。随着人口的增加,到20世纪40年代末,稻作面积增加到2500万公顷,以单季稻为主,产量仅为1-1.5吨/公顷。新中国成立以来,稻作研究和水稻生产获得了巨大发展。从1949年到2001年,水稻种植面积由2571万公顷增加到2882万公顷,增长11.2%;稻谷单产从1.89吨/公顷增加到6.16吨/公顷,增长226%;稻谷总产量从4864万吨增加到17758万吨,增长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