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编第2讲 文言虚词_第1页
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编第2讲 文言虚词_第2页
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编第2讲 文言虚词_第3页
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编第2讲 文言虚词_第4页
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编第2讲 文言虚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文言虚词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学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掌握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一、高考考什么——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我们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掌握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1.而〗—————————————————————————[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而”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1)(2)(3)(4)(5)(6)(7)(8)(9)(10)(11)参考答案:(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既而”,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而已”,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一站归纳](1)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如: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2)连词①表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②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③表承接关系。不译或译为“就”。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始得西山宴游记》)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⑥表因果关系。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3)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③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易混辨明]1.表修饰VS表递进,“而”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那么,判断“而”是不是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基本上可以断定了,此时的“而”不用翻译。如“夜缒而出”和“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皆表修饰关系。“而”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包含主语和谓语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上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进一步的递进关系,此时的“而”要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递进关系。,如何判断“而”是表顺承关系还是表并列关系,主要看两点:1“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而”表示顺承关系,如“图穷而匕首见”。2“而”前后的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如“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应用体验]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1)秦王还柱而走连词,表修饰(2)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3)夫赵强而燕弱连词,表并列(4)毕礼而归之连词,表顺承(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连词,表递进(6)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7)荆轲和而歌连词,表并列——————〖2.何〗—————————————————————————[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何”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1)(2)(3)(4)(5)(6)(7)参考答案:(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作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一站归纳](1)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何故”“什么原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什么。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作定语。什么,哪一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2)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怎么。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多么。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3)复音虚词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译作“拿什么”“凭什么”等。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李将军列传》)④何乃:可译为“何况”。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将军列传》)——————〖3.乎〗—————————————————————————[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乎”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钝,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1)(2)(3)(4)(5)(6)(7)(8)参考答案:(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吗”。[一站归纳](1)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2)助词①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④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3)介词,相当于“于”①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表示地点、时间、范围。在,在……时候,在……方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③表示比较。比。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4.乃〗—————————————————————————[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乃”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1)(2)(3)(4)(5)(6)(7)参考答案:(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如此”“就这样”。(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一站归纳](1)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2)复音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如: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副词①表承接。于是,就,便。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②表条件。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③表转折。竟然,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④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⑤表判断。为,是,就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魏公子列传》)——————〖5.其〗—————————————————————————[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其”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1)(2)(3)(4)(5)(6)(7)(8)(9)(10)(11)(12)(13)参考答案:(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6)第三人称代词,它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表希望或商量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一站归纳](1)连词表选择关系。还是,抑或,是……还是……。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3)代词①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②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六国论》)③人称代词。我的,我,自己。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④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庸集注》)⑤代词。其中的。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高祖本纪》)(4)副词①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表婉商语气,相当于“还是”等。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且〗————————————————————————[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且”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4)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5)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1)(2)(3)(4)(5)参考答案:(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3)副词,将要。(4)连词,表并列,并且。(5)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一站归纳](1)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士死者过半……且引且战。(《李将军列传》)②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③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2)副词①暂且,姑且。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②将要,快要。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复音虚词①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②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若”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1)(2)(3)(4)(5)(6)(7)参考答案:(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开头,表示转换,有“再说”“至于”的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一站归纳](1)代词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2)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3)复音虚词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转换。可译为“再说,至于”。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4)动词①像,好像。其险也若(如)此。(《蜀道难》)②比,比得上。“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8.所〗————————————————————————[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所”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以(6)教人向上者也。(1)(2)(3)(4)(5)(6)参考答案:(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一站归纳](1)名词处所,地方。如: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指南录后序》)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助词①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②“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为”和“所”连用,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3)与“以”构成复音虚词,所以。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人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9.为〗————————————————————————[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为”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1)(2)(3)(4)(5)(6)(7)(8)(9)(10)(11)参考答案:(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3)动词,表判断,是。(4)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7)动词,作为,做。(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9)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10)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相当于“给”“替”。(11)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一站归纳](1)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为“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①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②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③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3)介词①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的结构,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②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③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并序)》]④跟,同。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10.焉〗———————————————————————[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焉”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1)(2)(3)(4)(5)(6)(7)(8)参考答案:(1)(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5)语气助词,不译。(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一站归纳](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如: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2)词尾助词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如: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3)代词①相当于“之”。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五人墓碑记》)②哪里,怎么。割鸡焉用牛刀?(《论语》)(4)语气词①用作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用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易混辨明]表代词或兼词VS表语气助词如何区分“焉”表代词或兼词还是表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辨别,就有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代词或兼词。(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位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中的“焉”为陈述语气。(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中的“焉”表疑问语气。[应用体验]解释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和用法。(1)于是余有叹焉表陈述语气的助词,啊(2)且焉置土石表疑问的代词,哪里(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这里(4)万钟于我何加焉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呢(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表疑问的代词,哪里(6)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代指老师——————〖11.也〗———————————————————————[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也”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1)(2)(3)(4)(5)参考答案:(1)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2)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3)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4)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5)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表感叹语气。[一站归纳](1)语气助词①表示判断语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④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⑤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2)复音虚词①也哉:语气助词连用,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②也欤:表感叹,相当于“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2.以〗———————————————————————[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以”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忠不必用,贤不必以(15)”之叹。(1)(2)(3)(4)(5)(6)(7)(8)(9)(10)(11)(12)(13)(14)(15)参考答案:(1)名词,原因。(2)动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4)介词,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6)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把”。(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可译为“在”。(13)介词,表示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一站归纳](1)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如: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动词以为,认为。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3)通假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4)介词①拿,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③把。木直中绳,以为轮。(《劝学》)④在,从。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并诗》)⑤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⑥按照,依照,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战国策》)⑦“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秋以为期(《诗经·氓》)(5)连词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直接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表示修饰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表示目的,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6)复音虚词①以是、是以:表原因,相当于“因此”。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②以为:把……当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③有以,无以:意思分别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易混辨明]介词表原因VS连词表原因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的成分:(1)“以”为介词:常与后面的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均是表原因的介词。[提示]“以”作介词时,有修饰或限制作用,介宾短语后可加“而”,如上面“不以物(而)喜,不以己(而)悲”“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2)“以”为连词:它后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以”的前后是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以”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因此,应该看作表原因的连词。[提示]“以”作连词时,没有修饰和限制作用,只起关联作用,且因果配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如上面“(之所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用体验]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介词,因为(2)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因为(3)臣以供养无主介词,因为(4)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连词,因为(5)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13.因〗———————————————————————[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因”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1)(2)(3)(4)(5)(6)(7)(8)(9)参考答案:(1)介词,根据,依靠,凭借。(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趁此。(5)副词,于是,就。(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通过。(8)介词,因为。(9)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一站归纳](1)副词于是,就;因而。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2)介词①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②趁,趁着,趁机。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③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因为,由于。因坐法华西亭。(《始得西山宴游记》)⑤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3)动词①根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②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14.于〗———————————————————————[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于”的不同意义和用法。“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陶然于(7)是,不亦乐乎?(1)(2)(3)(4)(5)(6)(7)参考答案:(1)助词,不译。(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3)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4)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比。(5)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被。(6)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一站归纳]一般用作介词①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于”为此义)(《劝学》)②“在……方面”“在……中”。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③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④向,对,对于。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⑤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⑥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二个“于”为此义)(《劝学》)⑦与,跟,同。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15.与〗———————————————————————[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与”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1)(2)(3)(4)(5)(6)(7)参考答案:(1)动词,赞许。(2)与“孰”组成文言固定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4)动词,亲近,亲附。(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6)介词,表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替、给”。(7)介词,和,跟,同。[一站归纳](1)介词和,跟,同。如:相如闻,不肯与会。(《廉颇蔺相如列传》)(2)连词“与”作连词时,也可以翻译为“和,跟,同”。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3)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复音虚词读yǔ。孰与: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5)与“孰”组成文言固定结构,“与……孰……”,译为“与……相比,哪一个……”。如: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赵世家》)(6)用作动词①给予,授予。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②结交,亲附。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③交往。不得中行而与之。(《论语·子路》)④赞许,同意。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易混辨明]“和、跟、同”VS连词表“和、跟、同”“与”译为“和、跟、同”是连词还是介词,可以这样辨别:1当“与”作介词时,前后内容不是并列关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换,若互换,基本意思发生改变,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如“当与秦相较”中的“与”作介词。2当“与”作连词时,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二者能够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种成分,此时“与”前面不能增加状语成分,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与”作连词。“与”VS虚词“与”,分不清“与”的词性是虚是实,这是关于“与”的第二个难点。判断“与”是实词还是虚词,关键要看“与”的前后是构成完整语句,还是构成并列短语。例如: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这里的“与”和后面的“嬴”构成动宾短语,因此“与”是实词,译为“亲附、亲近”。2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这里的“与”前后都是名词,因此“与”是连词,译为“和、同”。[应用体验]解释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和用法。(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见介词,和、跟、同(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介词,跟、同(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介词,和、同(4)吾与徐公孰美介词,和、跟(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连词,和、跟——————〖16.则〗———————————————————————[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则”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3)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范氏则(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1)(2)(3)(4)(5)(6)(7)参考答案:(1)副词,表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连词,可译为“那么”。(3)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5)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6)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7)副词,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译为“原来”“原来已经”。[一站归纳](1)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的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连词①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金就砺则利。(《劝学》)②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③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尽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⑤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连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17.者〗———————————————————————[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者”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1)(2)(3)(4)(5)参考答案:(1)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译。(2)代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等,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等。(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代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方面”“……样东西”。(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一站归纳](1)代词①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人、东西、事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用作“若”“似”“如”等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2)语气助词①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③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④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18.之〗———————————————————————[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之”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1)(2)(3)(4)(5)(6)(7)(8)(9)参考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一站归纳](1)动词到……去。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2)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指示代词,译为“这,此”。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3)助词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④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⑤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二、怎样准推断——意义、用法推断6技法解答文言虚词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然后把意义和用法代入到原文语境中去验证。比如“以”作介词时有“因”“用”“拿”等意思,当遇到文言语句中有“以”作介词的时候,就可把这几个义项代入原文中验证推断。但在牢记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还可以灵活运用一些推断方法,以提高解题的效率。1.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另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中“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一句,若判断“为”“所”的意思,可联系“为……所”在文言文中是表被动的特殊句式,所以此处译为“被”。2.对称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3.语法分析法同一个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之”,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词“这样”,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之”;如果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中的“之”。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故前两句中的“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第三句中的“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第三句中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4.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两个句子“秦伯说,与郑人盟”和“失其所与,不知”,前一个“与”是介词,“跟、同”;后一个“与”是动词,“结交、亲附”。5.位置推断法同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例如“也”,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表疑问语气)”(《过秦论》);“也”如果用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也”。又例如“其”,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代指项庄)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用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代指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6.句意推断法理解句意是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前提,因此,可以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再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中“诸葛诞以寿春叛”与“帝以芝清忠履正”这两句中的“以”,可分别由这两句的大意“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加以推断,由句意可确定两个“以”的意义分别为“凭借”“因为”。[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译文:(2)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译文:(3)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译文:解析:(1)此句中的“以”,根据句意在靖康之乱,宗质与母亲走失,把他养大成人的是他的父亲,故“以”应为介词“凭借”。(2)此句中的“之”和“也”,根据句意“宗质为寻找母亲,要跟随到蜀地做官的司马季思去,所以说东南一带没有找到,一定在蜀地吧”可确定,分别为“代词,她(母亲)”“助词,表停顿,无实义”。(3)根据句意,“因宗质没有快速找到母亲而悲伤不吃饭,司马家的人同情他,劝慰他,他勉强吃饭”,可见“乃”放在动词“饮”前,为副词,“才”。参考答案:(1)宗质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等到长大,每到一处当官一定去寻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2)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她,必定在蜀地吧?(3)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劝解他,于是哭着勉强才吃点东西。参考译文: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县的人。母亲展氏,是他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就遭遇了靖康之乱,母子走失。宗质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等到长大,每到一处当官一定去寻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她,必定在蜀地吧?”跟随司马季思到蜀地去。船经过的州,无论郡县、村市,一定登岸,到处大声地呼喊:“展婆,展婆。”到了晚上,哭着回来,不吃东西。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劝解他,于是哭着勉强才吃点东西。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母亲)。到了荆州,又是这样。每天从早到晚大声呼喊,咽喉痛身心疲惫,在茶铺中稍作休息,依然流着泪。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译文:(2)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译文:(3)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译文:解析:(1)第一个“为”放在名词“蔡翛”和“尚书”之间,作动词,译为“做”或“是”;第二个“为”在句中放在动词“言”之前,实际上“为”后省略代词“之”,故只能作介词,译为“向”;“其”放在动词“劝”之后,作宾语,译为“他”。(2)“以”处在该句主干“索民力”之后,表引出结果,应该为连词,意为“来”;“而”处在下句的开头,表示上下之间的关系为转折,“于”则引出了对象“中国”,为介词,译为“对”;“之”放在作宾语的“益”之前,表明“丝毫”修饰“益”,助词“的”。(3)“以为”在句中处在谓语位置,可译为“认为”;“以”后面带有名词“职”,共同修饰谓语“论”,应该为介词,译为“凭借”;“而”连接了“以职论事”和“责之”,表转折关系;“之”作了动词“责”的宾语,应为代词,“他”。参考答案:(1)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2)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的好处。”(3)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的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译文:(2)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译文:(3)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译文:解析:(1)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句中的两个“以”处于对称位置,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用来”,第二个“以”词性和意义与之完全相同;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均作“务”的宾语,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它的”,第二个“其”也应译为“它的”。(2)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此句中的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他们”,第二个“其”仍为代词,译为“他们”;两个“为”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为动词,译为“建造”,第二个也应为动词,译为“建造”;两个“以”所处句子位置对称,第一个“以”为连词,译为“为了”,第二个“以”也应为连词,译为“为了”;两个“者”和两个“也”均处于对称的位置,第一个“者”和第一个“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词,第二个“者”和第二个“也”亦应是判断句的标志。(3)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此句中的加点的两个“之”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之”为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也应是此用法和意义;两个“而”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为“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第二个“而”也应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参考答案:(1)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2)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3)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参考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们。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eq\a\vs4\al(——“文言虚词”配套检测)一、“文言虚词”语段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古指马来人)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有删节)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焉:(2)乃上书切谏乃:(3)元昌览书而遽止而:(4)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与:(5)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者:参考答案:(1)语气助词,了(2)连词,于是、就(3)连词,表承接,无实义(4)介词,跟、和(5)代词,……的人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译文:(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译文:参考答案:(1)(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关键点:“尝”“就”“受”“卒”)(2)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关键点:“乃”“集止”“绳”“清肃”)参考译文: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他的祖先从琅琊向南迁移,迁居到丹阳,是江左名门望族。他的祖父随王褒向北迁移入关,才在咸阳安家了。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王弘直)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元昌看了,便马上停止,不再打猎。王方庆十六岁,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唐高宗永淳年中,王方庆连续升任至太仆少卿。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广州在南海之滨,每年有马来人乘船运珍珠之类货物和中国做买卖。旧都督路元睿贪污他们的货物,马来人带着刀具(把他)杀了。王方庆在任几年,秋毫不犯。另外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百姓有到官府诉冤的,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也未曾追查。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当时人们认为从唐代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边光范,字子仪,并州阳曲人。性谦退和雅,有吏材。长兴四年,改太常丞。丁内艰。晋天福二年,拜太府少卿。上书曰:“臣闻唐太宗有言:‘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则知此官实系治乱,必须得人。今则刺史或因缘世禄,或贡奉家财,或微立军功,或但循官序。实恐抚民无术,御吏无方,以此牧民,而民受其赐鲜矣。望选能吏以苏民瘼,用致升平。”奏入,留中不出。晋少帝即位,拜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迁给事中。时与契丹失欢,河朔连兵,命光范出使修好。少帝以光范藩邸旧僚,待遇尤厚。乾德五年,兼桥道使,朝廷遣使督治道,常六七辈,一使所调发民皆数百人,吏缘为奸,多私取民课,所发不充数,而道益不修。光范计其工,以州卒代民,官给器用,役不淹久,人以无扰。诏书褒美。(选自《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朕居深宫之中之:(2)则知此官实系治乱,必须得人则:(3)时与契丹失欢与:(4)少帝以光范藩邸旧僚以:(5)所发不充数所:参考答案:(1)助词,的(2)连词,就(3)介词,跟、和(4)介词,因为(5)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事物”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实恐抚民无术,御吏无方,以此牧民,而民受其赐鲜矣。译文:(2)光范计其工,以州卒代民,官给器用,役不淹久,人以无扰。译文:参考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