缢蛏的养殖课程_第1页
缢蛏的养殖课程_第2页
缢蛏的养殖课程_第3页
缢蛏的养殖课程_第4页
缢蛏的养殖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缢蛏的养殖课程第1页/共138页蛏子肉味鲜美,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制成蛏干、蛏罐头,是沿海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贝类。蛏肉性寒凉,味甘、咸,具有滋补、清热、除烦、止痢功能。壳用于胃病、喉痛治疗等功能。第2页/共138页《本草求真》谓:“蛏,性属阴体,故能解烦涤热,然惟水衰火盛者则宜。若使脾胃素冷,服之必有动气泄泻之虞矣。”第3页/共138页缢蛏作药膳食疗:产后虚损少乳:蛏肉250g,黄酒适量,蒸后煮汤服食。化疗、放疗后口干烦热:蛏干、干菜各30g,共煮食,连食3-7天。中暑、血痢:蛏肉和刺瓜同煮熟食。咽喉肿痛:蛏壳捣细,水漂洗净后晒干,同冰片吹喉。第4页/共138页缢蛏的营养成分(每100g鲜品):水分88g,蛋白质7.2g,脂肪1.1g,碳水化合物2.4g,灰分1.3g,钙133mg,磷114mg,铁22.7mg,碘0.19ug,维生素B10.02mg,维生素B20.01mg,尼克酸1.7mg。第5页/共138页课程纲要缢蛏的养殖生物学缢蛏的苗种生产缢蛏的养成生产第6页/共138页缢蛏的养殖生物学分类地位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竹蛏科(Solenidae)第7页/共138页第8页/共138页第9页/共138页第10页/共138页第11页/共138页第12页/共138页形态特点头部退化,以唇瓣所在的位置表示头部。足发达,从侧面看,似斧状,末端正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蹠面,有强大的钻穴能力。内脏团位于身体背部,深入足内。外套膜三孔型,水管发达,外套窦深,呈“U”形弯曲。自贝壳顶斜向腹缘中部有一条微凹的斜沟,形似被绳索勒过的痕迹(“缢蛏”名字的由来),壳薄,前后端不能完全包被软体部。第13页/共138页消化系统:唇瓣、口裂、食道、胃、消化盲囊、肠、直肠、肛门。呼吸系统:本鳃1对,真瓣鳃型。循环系统:心脏具有1心室2心耳,存在于背部围心腔中。血液无色。排泄系统:肾脏1对,位于心脏下方两侧。生殖系统:位于内脏团外表面,成熟时包被整个内脏团,有的还伸入足部。第14页/共138页发生特点性别:雌、雄异体,不异形(成熟性腺雌性呈乳白色,雄性微呈黄色)。第15页/共138页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季节:第二年性成熟。繁殖季节,辽宁为6月下旬,山东为8-9月,浙江、福建为9-11月,盛期10月。(注:缢蛏的性腺发育,书P.310)第16页/共138页产卵及受精:一次成熟,多次产卵。产卵量与个体大小直接相关,壳长5cm个体,一次产卵量一般为几十万粒(怀卵量约为100万粒左右)。精子鞭毛型,成熟卵子圆形,卵径为88微米左右。精、卵直接排入水中受精。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水温20-25℃,8-15minPF出现pb1,约6hPF,发育至担轮幼虫;约1dPF,发育至面盘幼虫(D形幼虫);7-10dPF,下沉附着变态成为稚蛏,至第二年繁殖季节即可参与繁殖。第17页/共138页注:缢蛏幼虫的浮游习性缢蛏精、卵直接产入水中受精,受精卵发育成幼虫,至下沉附着变态前营浮游生活,其浮游期的长短与理化环境有关,特别是水温的影响更为明显。水温21-25℃,浮游期为6-9天。第18页/共138页早期的幼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在水体表层分布多,后期相反。营浮游生活的缢蛏幼虫,其分布受潮流、风力与风向的影响。主流经过和下风处缢蛏幼虫数量相对较多,这样受惠于潮水的来复流的内湾海涂,便成为蛏苗的生产基地(如浙江省的宁海、象山、乐清等地)。第19页/共138页注:缢蛏幼虫的附着习性缢蛏的受精卵经3-5天发育后(发育速度和水温直接相关),浮游幼虫出现棒状足,在足的基部出现布满灰色色素的圆形眼点,面盘脱落,纤毛和鞭毛脱落,幼体下沉变态,分泌透明的足丝附着在泥砂上。第20页/共138页下沉变态后的幼虫先以微弱的足丝营附着生活,然后以足钻土穴居。缢蛏幼虫的附着与潮汐、潮区、潮流、底质、风浪均有关(具体见书P.317)。第21页/共138页潮汐与附着:大潮时,潮区较高的苗埕附着较好,小潮时,潮区低的苗埕附着多。接近平潮时至平潮过后的一段时间附着最多。第22页/共138页潮区与附着:中潮区特别是中潮区上段附苗较多,低潮区和高潮区附苗较少。第23页/共138页潮流与附着:在港道的两侧,和开港引流的苗埕,蛏苗附着量多。潮流疏通还有利于底质的改良,冲刷和去掉浮泥,蛏苗附着量大。但流速太大,初附着的蛏苗,足丝微弱,易被水流冲走。第24页/共138页底质与附着:早期蛏苗需用足丝粘着在物体上,因此,纯淤泥底质是不出苗的。底质含砂量大,早期苗附着较多。(但是,适于附苗的场所,并不一定都适于以后的穴居生活)第25页/共138页风浪与附着:一般下风口的附苗多。但是如果下风口的苗埕受风浪正面的袭击过大,影响到埕面的稳定性,也不利于埕苗的附着和生活。第26页/共138页生态特点分布及生活习性广温、广盐性半咸水贝类(适宜温度8-30℃,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快;适宜海水比重1.005-1.020,在此范围内,比重偏低,对缢蛏生长有利)。缢蛏是中国、朝鲜、日本的特有贝类。在我国缢蛏分布较广,北起辽宁省,南到福建、广东等地。(缢蛏养殖业在福建、浙江历史悠久,福建、浙江两地也是我国缢蛏的主产地。江苏、山东、河北和辽宁等地,是新兴发展养殖的地区。)幼苗多分布在中潮区及高潮区下部的海滩上,成贝则以中、低潮区较多。第27页/共138页多生活于风浪较小,潮流通畅,底质平坦较为稳定的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或泥沙底质海滩,尤以表层有2-3厘米的软泥、中层有30厘米左右的以泥为主的泥沙混合层、底层为砂泥层或砂层的底质为最好。第28页/共138页营埋栖生活。生活时,身体埋于泥沙中,水管伸出涂面进行摄食、排泄和呼吸。洞穴与涂面呈垂直,接近涂面处分叉为两个小孔,呈“丫”状,是出水管和进水管伸出涂面的通道(书P.306)。一般体长为两孔间距的2.7倍。根据涂面蛏孔的稀密及两孔的距离,可以了解涂内缢蛏的密度及个体大小,从而推算出产量的高低。缢蛏在穴内随潮水涨落而升降运动。洞穴的深度为体长的6-8倍,最深可达60cm以上,为体长的10倍左右。第29页/共138页一般情况下缢蛏不离开自己的洞穴,随着身体的长大洞穴也扩大加深。但在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缢蛏也会离穴。食物不足、生活环境受干扰大,如中华蜾蠃蜚在蛏埕上大量繁殖,缢蛏也会“搬家”,甚至数十亩蛏埕上的蛏都有跑光的现象。第30页/共138页第31页/共138页摄食和生长滤食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及有机碎屑,对食物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只要颗粒大小适宜即可。缢蛏穴居,靠水管伸至洞口索食,其摄食活动受到潮汐的限制。第32页/共138页刚附着的稚蛏,壳长200μm左右。在闽、浙地区,自然条件下,当年的稚蛏至次年立春(2月4日或5日)前后,可达1cm左右;至清明前后(4月4日或5日),可达1.5-2cm;至第一次性成熟可达4-5cm,再到翌年繁殖季节前可达6cm,以后生长速度下降(第四年达8cm左右,五年以上的可达12cm)。影响缢蛏生长的因素主要是饵料和水温(见书P.306-307)。第33页/共138页灾害和敌害洪水(使盐度骤降,同时带入大量泥沙覆盖涂面)。大风(缢蛏产卵季节,适逢东北季风,风浪破坏下风口涂面的稳定)。严寒、酷暑(蛏苗穴居较浅,在严寒的冬天有时会被冻死;夏季高温,若涂面凹凸不平,积水被烈日暴晒而升温,此时若降雨,烫热的积水易灌入蛏洞烫死缢蛏)。第34页/共138页滩涂贝类养殖主要敌害及防治措施穴居敌害鱼类游动性敌害鱼类敌害蟹类敌害贝类其他敌害,如食蛏泻肠吸虫、中华蜾蠃蜚、水鸟、海星、多歧虫、浒苔等杂藻第35页/共138页蛇鳗,俗称油龙鳝,是缢蛏的最大敌害。蛏埕上出现的有:中华须鳗、尖吻蛇鳗、食蟹豆齿鳗。这三种蛇鳗在我国东海、南海都有分布,在埕地上潜穴栖息,退潮时钻入穴中,涨潮后出洞摄食养殖贝类。在埕地上全年都能发现蛇鳗,尤以5、6、9、10月份数量最多。

第36页/共138页第37页/共138页红狼牙鰕虎鱼,俗称赤九、红亮鱼、红鼻条。常在含泥较多的埕地钻穴营居,主要危害贝苗。第38页/共138页防治措施:用氰化钠(或氰化钾)、鱼藤、茶饼和巴豆等药物毒杀。氰化钠每亩用药150-250克,药液浓度0.2-0.3%;鱼藤,俗称芦藤,每亩用药500克左右,药液浓度l%;茶饼每亩用药4-8千克,干撒,或用温水泡24小时,再加水调均匀带渣泼洒;巴豆加工成丸,毒杀时溶于水后灌注鳗穴,每500克巴豆可灌70—80个鳗穴。以上几种药在使用时,还须注意使用时间、埕地底质、及潮汐情况酌量增减。如早、晚时间用多些,午间用药少些;含砂多的底质用药多些,反之用药少些;埕地积水多,用药要多些。第39页/共138页海鲶科鱼类吃贝类的有中华海鲶和海鲶2种。中华海鲶俗称鱼咸仔鱼、黄松。海鲶俗称赤鱼、青松。它们均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每年春季向近海河口作生殖洄游,喜食贝类,常在埕地危害滩涂养殖贝类。第40页/共138页第41页/共138页无斑鹞鲼俗名燕鲂。福建、广东沿海习见种,在春夏季出现在低潮区贝类养殖埕地。其上下颌皆有一纵列坚实而宽的牙齿,可压碎壳质坚硬的贝类。第42页/共138页第43页/共138页鲷科鱼类,主要有黄鳍绸、黑绸和灰裸顶鲷。黄鳍鲷和黑鲷分别俗称黄翅和黑翅。以上鲷科鱼类性贪食,常栖于埕地摄食贝类。第44页/共138页黑鲷第45页/共138页第46页/共138页鲀科鱼类,常见的有条纹东方鲀和横纹东方鲀,俗称鬼仔鱼。鲀科鱼类生活于近海底层,喜结群,常到埕地觅食,用其坚且锐利的牙齿将贝类的贝壳咬破而食之。第47页/共138页条纹东方鲀第48页/共138页此外,条纹斑竹鲨(俗称狗鲨)和短吻三刺鲀(俗称竹仔鱼)也不时到埕地危害贝类。第49页/共138页条纹斑竹鲨第50页/共138页双棘三刺鲀

第51页/共138页防治措施:对于游动鱼类的预防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可在养殖区用网和钓具(如底拖网、流刺网、定置网和延绳钓等)进行捕捉,以减少受害;另一方面在埕地周围插上竹条或围上一周条石(结合桥式牡蛎养殖),惊吓或阻止敌害鱼类进入埕地。第52页/共138页如青蟹、梭子蟹等。蟹类能用强大的螯足将贝苗压碎而食之,其危害季节主要在夏季和秋季,多随潮水进出埕地。第53页/共138页第54页/共138页第55页/共138页远海梭子蟹第56页/共138页红星梭子蟹第57页/共138页防治措施:可用蟹笼和网具捕捉,也可识穴捕捉,或预先在埕地四周用脚踏下一列列待捕洞穴,引诱蟹类藏匿洞中,退潮后捕捉。第58页/共138页玉螺,在埕地最常见的为斑玉螺,俗名花螺,其次是福氏乳玉螺,俗名苏螺、香螺,此外还有扁玉螺。玉螺以足包住养殖贝类,分泌酸液将贝壳穿透一小孔,然后用齿舌挫下蛤肉而食之。每年2-11月出没于埕地,尤以4-6月数量多。第59页/共138页第60页/共138页第61页/共138页第62页/共138页经氏壳蛞蝓,昼伏夜出,大量吞食贝苗。第63页/共138页第64页/共138页凸壳肌蛤,俗名土鬼仔、虫间仔,寻氏肌蛤俗称乌鲶。每年4-5月大量繁殖,侵占了滩涂养殖贝类的生活空间,争夺饵料,分泌足丝连成一片,影响养殖贝类摄食、呼吸和运动,甚至把蛤仔闷死。第65页/共138页第66页/共138页章鱼,常见的有长蛸和短蛸。以腕捕食滩涂养殖贝类,靠吸盘将其窒息死而食之。第67页/共138页第68页/共138页第69页/共138页此外,皱红螺偶尔也在埕地出现,摄食养殖贝类;海兔、海牛和纵带锥螺占据空间,也会影响养殖贝类的生长。第70页/共138页防治措施:对于斑玉螺,目前仅靠人工捕捉。退潮时用手捕捉,或用小竹杆和铁线做成的“拣螺塔”抓捕(玉螺怕光,多在夜间或阴天出穴活动,宜在早、晚在干潮后下埕捕捉,也可用0.2-0.3%的石炭酸喷洒涂面,迫使其出穴,或用蟹汁喷于埕面诱其出穴,然后捕捉)。在冬季玉螺产卵期,可下海拣拾玉螺卵块。对于经氏壳蛞蝓,待其6月以后产过卵,数量大减,再播苗。人工捉,或在苗场周围拦网阻止壳蛞蝓进入苗场。第71页/共138页对于肌蛤,将养殖贝类和肌蛤一起采收,经淘洗,除去肌蛤,再将养殖贝类重新播种。此外,从在室内的初步试验,用0.1%的氨水,10小时内可以杀死大部分肌蛤,而对养殖贝类不致死。但如何用于养殖埕地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对于章鱼,可在埕地上寻洞挖捕,也可在海中设章鱼笼诱捕。对于皱红螺、海兔、海牛和纵带锥螺,防治方法与玉螺相同。第72页/共138页食蛏泻肠吸虫,对缢蛏危害严重。受寄生的蛏体内脏团呈棕黄色,外套膜腹缘发黑(有的群众称之为“黑根病”),内脏团里的生殖腺、消化腺、肌肉等逐渐被吸光,蛏体多停在洞穴口,很快死亡。第73页/共138页食蛏泄肠吸虫病在浙江、福建等地沿海经常出现,死亡率可高达50%。一般高潮区、泥质埕比低潮区、沙质埕感染率高。食蛏泻肠吸虫的生活史:经过1个终末寄主(鰕虎鱼)和2个中间寄主(第一中间寄主为缢蛏,第二中间寄主为虾或各种幼鱼或小鱼苗)。第74页/共138页防治措施:为消灭其寄生,应积极扑杀白虾和鰕虎鱼等,以切断其生活史中的一些环节即可收效。第75页/共138页中华蜾蠃蜚,俗称虾虱,体小,大者体长1.5厘米。在埕地上钻土穴居,喜集群于柔软和积薄水的涂面,大量繁殖时,涂面被骚扰成蜂窝状,骚扰贝类的正常生活。第76页/共138页第77页/共138页防治措施:可用马拉松农药每亩50克加水20公斤(1/400浓度)配成溶液喷洒,效果很好。也可用烟屑泡水泼洒,每亩用量4公斤,每斤烟屑加水40-50斤,在苗埕露出后泼洒。或用破鱼网在埕上网扑。第78页/共138页许多水鸟,随退潮或涨潮海水刚淹没苗埕时啄食埕地上的蛏苗。第79页/共138页防治措施:可用鸟网防除。鸟网长15-25米,宽1米,两端系结在长竹竿上端。竹竿下端插入泥里,让网露在水面,在场地周围和中央纵横布网,便可防止水鸟进入苗场。也可用鸟枪猎捕或晚上烘火驱赶。第80页/共138页海星,尤其以真五角海星的危害最大。海星能用腕足捕抓双壳贝类并借管足将贝壳拉开,待闭壳肌松驰失去关闭能力后,翻出其胃与贝类的软体接触,分泌消化液将其吸食。防治措施:发现即时捕捉,扔到岸上晒死。第81页/共138页多歧虫,俗称海涡虫。生活在中潮区砂泥中,能用扁平的身体将贝苗包住,分泌粘液使其张壳,而后食其肉,主要出现在3-4月和8-9月间,其大量出现,会造成严重危害。防治措施:可用茶饼毒杀,每亩用量4-7千克,干撒。第82页/共138页浒苔等杂藻附着影响贝类摄食及呼吸,附着在贝壳上的浒苔常被风浪连贝苗一起卷起,被流冲走。第83页/共138页防治措施:用铁刺绳除浒苔,效果较好。方法是在10米长的麻绳上,密密地穿刺上5-6厘米的铁钉,做成“X”形铁刺,半干潮时由两人拉着绳子的两端在场地拖行,杂藻便卷缠在铁刺绳上。这种方法尚可驱赶苗场内的敌害生物和起松土层的作用。第84页/共138页缢蛏的苗种生产缢蛏的海区半人工采苗野生蛏苗的采集和培育缢蛏的全人工育苗缢蛏的土池半人工育苗附:蛏苗的采收及质量鉴别、运输第85页/共138页贝类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是介于采捕自然野生苗和全人工育苗两者之间的一种苗种生产方法,技术上的要求比全人工育苗较为简单。根据贝类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里,用人工方法向自然海区投放适宜的采苗器或改良海区的环境条件,使其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从而获得贝类养殖所需苗种的方法。第86页/共138页贝类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的原理双壳类的成体,有的固着在固着基上(如牡蛎)终生不能移动,有的终生用足丝附着在附着基上(如贻贝、扇贝等),也有的钻在泥沙中营埋栖生活(如蛏、蚶、蛤等)。不论上述哪一种双壳类,在其生命史的早期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方式:卵在水中受精、水中发育,经过浮游幼虫阶段,然后下沉变态成营足丝附着的稚贝。最后根据成体生活型的不同,有的足丝消失或退化进入固着生活或埋栖生活,有的足丝进一步发达营附着生活。第87页/共138页稚贝用足丝进行暂时的附着是十分必要的,就像一只船需抛锚固定位置一样。如果稚贝没有足丝,就难以固定栖息,只能象幼虫那样,过着流浪生活,最后终因找不着适宜的附着基而夭折死亡。因此,人们在摸清双壳类繁殖与附着习性的基础上,在自然界里,凡是有贝苗大量分布的海区,只要投放适宜的采苗器或改良海区的环境条件,就可采到大量的自然苗。第88页/共138页采苗场的选择地形:风浪较小,潮流通畅(蛏苗埕流速在10-40cm/S),地形平坦略带倾斜,有淡水注入的软泥和粉沙混合的海涂内湾,湾口小,下风头。潮区:选择在中潮区地带,以中、高潮区交界处港道两侧为佳,浸水时间以5-7h为宜。比重:海水比重在1.005-1.022均适宜蛏苗生长,比重偏低生长较快,比重提高到1.025以上仍能存活。种源:有大量自然亲贝分布或预留有充足的亲贝资源。缢蛏海区半人工采苗方法第89页/共138页整畦(整滩)采苗在自然界,埋栖贝类在由浮游生活转到埋栖生活中间需要附着在沙砾、碎壳上。因此,在有埋栖型贝类幼虫分布的海区,进行半人工采苗时,必须将潮区滩涂耙松,整畦(整滩)采苗,软泥底质需投放一层沙以利于即将附着的幼虫分泌足丝抛锚附着。底质松软也有利于幼贝钻穴埋栖。在附苗季节,应严密封滩,避免践踏。第90页/共138页蛏苗埕的修整,工序有挖沟、筑堤、耙埕(深20-30cm),使蛏苗埕呈一定形状,如埕苗坪、蛏苗窝、蛏苗畦(p319)。第91页/共138页第92页/共138页第93页/共138页第94页/共138页第95页/共138页在附苗前1-2天进行平畦(平畦是将苗埕表面土壤压实、抹光,使埕面光滑、稳定,有利于蛏苗的附着生长。太早平畦,苗埕经风吹雨淋日晒,底质变硬或先附上其它生物,不利于蛏苗的附着;太晚平畦,则误过蛏苗附着期,附苗量减少)。第96页/共138页第97页/共138页平畦预报方法根据缢蛏繁殖规律和蛏苗喜欢附着在新土上的习性,准确地掌握蛏苗进埕附着日期,及时进行平畦采苗,是提高附苗量的关键。第98页/共138页亲蛏精卵排放检查:繁殖季节开始,定时、定点、定量取样观察亲蛏生殖腺排放情况。在通常情况下,第一、第二次产卵前,几乎100%的亲蛏生殖腺完全处于丰满的状态,一旦发现其生殖腺突然变瘦时,即产卵了。第99页/共138页幼虫的发育与数量变动规律的观察:在发现亲蛏产卵第二天,每天在满潮时定点、定量用浮游生物网过滤表层海水,观察浮游幼虫发育及数量变动。第100页/共138页稚贝附着情况的观察:当发现浮游幼虫大量减少时,每天定点、定量刮土观察稚贝附着情况。也可以用筛绢布做的附苗器放在苗埕上,经一潮水后将筛绢布上的稚贝洗出,鉴别,定量,测定大小。第101页/共138页发出平畦预报:根据以上掌握的情况,结合海况及气象因子,参考历年经验,进行苗情分析,发出预报。第102页/共138页注:多次平畦为增加附苗量,可进行多次平畦(一般5-8次),即在附苗的半个月时间内,每隔1天,在潮水刚退出涂面时,用推棍在塘内涂面上轻轻地往返推2次,划破表土,使涂面保持湿润,有利于涨潮时潮水进塘后缢蛏苗的停留附着。多次平畦,比一次平畦的附苗量要高出1倍多。但要注意,沙质苗埕不宜推广多次平畦。第103页/共138页附苗后苗埕的管理蓄水:蓄水能加速软泥沉淀,加厚土层,满足蛏苗潜钻生活,否则会引起蛏苗逃跑。蓄水还可以保温。填平洼处,避免积水。除害。发现底质已疏松,用手指挖泥出现裂痕,并有足丝可见,带有红痕和土面有淡白色油质,这说明采苗成功了。第104页/共138页在闽、浙地区,从立冬(11月7日或8日)开始采苗,至大寒(1月20日)前后结束。用淌苗袋和刮板采收,根据稚蛏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淌苗袋洗苗。刮土深度为1-3cm,然后在水中将泥洗去,去除杂质,拣出稚蛏。野生蛏苗的采集和培育方法第105页/共138页第106页/共138页采到的稚蛏在幼苗池中培育。幼苗池一般建于高潮区并有淡水可以引入的滩涂,面积一般0.05亩左右,池的上下方各开一个小缺口与小沟,以便排灌之用。在放苗前1-2天将池底的泥土碾细、锄松、压平。池水蓄水深度约15cm。稚蛏在幼苗池中经过两个月左右时间的培育,个体增大,生活力增强,再将其移至中潮区附近培育,再经过两个月左右就可以育成平均壳长1.2-1.5cm供养成用的商品蛏苗。第107页/共138页育苗设备略。详见书P.324。缢蛏的全人工育苗方法第108页/共138页饵料的培养目前培养缢蛏幼虫、稚蛏、幼蛏的较好饵料有扁藻、牟氏角毛藻、叉鞭金藻等单细胞藻类。在育苗前提早一个月就要培养饵料,以保证育苗期间的饵料供应。第109页/共138页亲蛏的选择由于缢蛏在室内暂养困难,应当天从海区取亲蛏当天就催产(也可预先挑选置于虾池中肥育)。在缢蛏的繁殖季节采捕体质强壮、生长正常、性腺发育好的一、二龄壳长5cm大蛏。第110页/共138页由于在暂养条件下,改变了缢蛏穴居泥土的生活习性,往往导致缢蛏的高死亡率。一般暂养7d,死亡率高达90%以上,这严重影响了对亲蛏的培育。目前,暂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挂笼暂养。亲贝采回后,洗净,然后分装入养殖笼中,吊养于暂养池。底播暂养。亲贝采回后,洗净,然后均匀地播散于暂养池底,一般暂养密度为40~60个/m2。第111页/共138页模拟自然生态暂养。从自然海区滩涂挖取泥沙,经太阳曝晒或烘干后均匀地铺于池底,泥沙厚度大约为10~15cm,然后从滩涂上刮取富含底栖硅藻的表层底泥,经过滤后倒入暂养池中,池内加水20~30cm,经过3~5d的培养管理,将洗净的亲贝均匀的撒播于池内暂养。第112页/共138页从暂养效果来看,都不是很理想。一是暂养的密度都比较小,这就制约了暂养的规模,一般的实验室,育苗场都无法进行大量的暂养。二是暂养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第113页/共138页催产与孵化傍晚将亲蛏阴干6-8h,然后再将亲蛏移入循环池底或吊挂于池中进行2-3h的循环水刺激,一般在凌晨3-6时就可以产卵。这种催产方法的有效率为50-90%。如果在早上6时以后不见产卵即无效。若产卵量低或排放量少,第二天再催产一次,其产卵率可提高到95%以上。催产时的适宜水温为19-23℃,海水比重1.008-1.020,流速为12cm/s,光照小于500lx。0.5kg性腺饱满的亲蛏,催产一次可获3000-7000万个担轮幼虫。1立方米水体以放置1-1.5kg亲蛏较适合。第114页/共138页亲蛏产卵结束后,即将亲蛏捞出,静置30min后,排出池内上部水,然后充气,搅动,把多余的精子和其他有害漂浮物搅成泡沫状捞出。控制孵化密度15-20个/ml,最多不超过30个/ml。孵化时加EDTA2ppm以络合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加氯霉素0.5-1ppm抗菌。第115页/共138页浮游幼虫的培育发育至担轮幼虫即进入浮游幼虫培育。可用静水培育和循环水培育,以循环水培育效果好,水深50cm。培育密度担轮幼虫10个/ml,D型幼虫以3-5个/毫升为宜。浮游幼虫适应的水温范围12-29℃,比重1.006-1.018,PH7.8-8.6,DO4-6mg/l,光照200米烛以下。第116页/共138页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3-1/2(缢蛏幼虫贝壳薄,换水时不宜用浓缩的方法),换水筛绢网目前期为300目,后期为200目。3-4天要彻底清池一次(进入壳顶期,幼虫出现眼点,即将下沉附着变态)。饵料以扁藻为主兼投牟氏角毛藻或叉鞭金藻。D型幼虫至壳顶初期幼虫阶段每天投扁藻500-800个/毫升,牟氏角毛藻5000-8000个/毫升。壳顶后期扁藻增加到800-1500个/毫升,牟氏角毛藻10000个/毫升。第117页/共138页浮游幼虫在水质新鲜、水温适宜、饵料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很快。从D型幼虫至附着变态一般仅需6-9天。其生长几乎是直线上升的,只在壳顶初期和变态期生长速度稍为缓慢。如果从D型幼虫超过4天壳顶不隆起,说明发育不正常,要查明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第118页/共138页附着稚蛏、幼蛏的培育当浮游幼虫出现棒状足,在足的基部出现布满灰色色素的圆形眼点,面盘脱落,纤毛和鞭毛脱落,幼体下沉匍匐时,必须及时投放附着基。附着基采用高潮区上段的黄褐色的软泥,用300目网(25号筛绢)过滤,再用30-40ppm的高锰酸钾浸泡消毒2-3h,冲洗干净后使用。壳长500微米以下的稚蛏培育密度以40-50万/平方米为宜,用静水法培育。中、后期培育密度稀疏至5-10万/平方米,用循环水法培育。第119页/共138页壳长0.1-1cm时,扁藻日投喂量增加至1500-3000个/毫升,壳长1cm以上时再增加至5000个/毫升,并兼投喂少量的底栖硅藻,同时池水从过去的50cm深减到25cm,光照调节到100米烛以下,这样在水浅、暗光的条件下使扁藻下沉,有利于幼蛏的摄食。此外,每隔一星期追加底泥一次,以满足幼贝钻土生活的需要。第120页/共138页在上述培育条件下,从附着稚贝开始,约经110天左右,可育成平均壳长1.2-1.5cm供养成用的商品蛏苗。为了减少人工育苗的生产成本,可将室内人工培育的眼点幼虫投放到室外土池中进行附着培育。为创造良好的附着条件,在投放眼点幼虫前,应将池底翻松、耙平、撒沙,提前7-10天培养单细胞藻类。第121页/共138页详见书P.322-324。土池建造要东西长、南北短,防止在刮东南风或东北风时,造成幼虫过于聚集。清池、翻晒、消毒,在土池底铺薄薄一层颗粒为1-2mm的细沙层,以利于眼点幼虫附着变态。在育苗前7-10天施肥培养基础饵料。每亩准备亲蛏25-40kg。肥水育苗或清水育苗,网滤换水,控制水位、水色,做好敌害防除。在翌年水温开始上升时,适时移苗至海区疏养。缢蛏的土池半人工育苗方法第122页/共138页采收时间稚蛏附着后经过3-4个月的生长,体长达到1.5cm时即可采收。闽、浙地区采收期自农历12月至翌年3月,大量采收是在农历1-2月。每月采收两次。采收方法蛏苗的采收在大潮期间进行,退潮后采收,采收方法有叠土洗苗、搅土洗苗、手捉。蛏苗的采收第123页/共138页一听三看听:振动苗筐,优质苗立即闭壳,发出“唧唧”的声音。看:体色:优质苗的壳半透明;劣质苗的壳不透明。体质:优质苗肥硕,两壳闭合自然;劣质苗瘦弱,两壳松弛。行动:将优质苗置于滩面,很快伸足作钻土动作。蛏苗质量的鉴别第124页/共138页由于蛏苗壳薄而脆,且不能完全包被软体部。因此,要提高蛏苗运输的成活率,必须快装快运并减少机械损伤。在装运前过一次淡水,经过淡水冲洗后,蛏壳不会发粘。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保持一定的湿度,需要在装运前湿润车厢,运输途中每隔1-2h用喷雾器喷水一次。蛏苗的运输第125页/共138页控制温度在20℃以下(温度15℃左右,可露干70多小时;温度20℃可露干48小时;温度在20℃以上,仅活36小时左右),可用塑料周转箱装冰块置于车厢底部。加盖浸水纱布防干、防尘。注意通风防日晒雨淋、避免叠压和剧烈振动。第126页/共138页蛏苗运到目的地后,要放在阴凉通风处,并将箩筐振动几下,使水管缩入体内,两壳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