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电影研究新动向概述
电影已成为现代文明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娱乐方式,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电影技术和电影传播方式;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电影研究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2008-2009年度,国外电影研究的学术成果丰硕,世界各地举办了多次学术会议,汇集了各方专家探讨今日影视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些丰富的主题说明了今日电影的多元性和研究的开放性,更说明了电影文化的综合性、复杂性,同时也预示着这一领域尚待研究的问题之多。在纷呈复杂的问题背后,我们或可拨开云雾,窥探到一些重要问题和讨论焦点。以下将选择本年度电影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20世纪60年代晚期,电影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大学兴起,当时就已经开始结合哲学来讨论电影问题,这种研究方式似乎非常自然甚至没有人对其进行反思。过去10年中对电影与哲学的关系研究逐渐升温,不但提出许多有关电影的哲学问题,而且试图将各种哲学家的理论与电影建立关系,包括用哲学理论解释电影现象,以及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这些都受到国外哲学界的关注,相关主题的著作、杂志陆续出版,成为很重要的学术潮流。2009年7月16-18日间苏格兰邓迪大学[UniversityofDundee]的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举办了第二届电影与哲学年会[TheFilm-PhilosophyConference:SecondAnnualConferenceofFilmandPhilosophy]。此次会议讨论的问题十分具体,包括电影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电影与哲学、美学、教育学等关系,朗西埃[JacquesRancière]、德勒兹[GillesDeleuze]、巴迪欧[AlainBadiou]等人的哲学在电影研究中应用,电影哲学的发展史,性别、女权主义与电影,哲学与电影运动如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等之间的关系等等,议题非常丰富。与此相呼应的是,劳特里奇出版公司于2008出版了《劳特利奇哲学与电影指南》[TheRoutledgeCompaniontoPhilosophyandFilm]。此书内容丰富、诠释清晰,涵盖了哲学与电影关系中的各方面。对电影和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思想家、术语等进行了描述,包括了问题与概念、作者与潮流、电影类型、电影作为哲学等。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分析,例如表演、许可证、角色、描述、伦理学、类型、解释、叙述、接受、观众、风格等;并记述了电影界和电影理论界的重要人物;还讨论了电影类型,如文献、实验电影、恐怖电影、悲喜剧等。《电影中的哲学:重要文本、观点和电影选集》[IntroducingPhilosophyThroughFilm:KeyTexts,Discussion,andFilmSelections]是爱荷华州立大学哲学教授理查德·富梅顿[RichardFumerton]主编的一本重要电影哲学文集,书中将大量通俗电影和传统哲学、当代哲学观念融合起来,讨论了许多哲学领域的重要问题。这些哲学问题包括伦理学问题、宗教哲学、心灵哲学、自由思想和决定论、认知问题、时间哲学。而每个哲学问题的研究都涉及电影,并借助《巨蟒》、《黑客帝国》、《卡萨布兰卡》、《发条橙》等通俗电影为复杂的哲学观念提供深邃的解读和说明。可以说,此书将哲学问题与电影叙事联系起来,以有效的方式激发了新的哲学想象。在具体哲学思想与电影关系的研究中,阿伦·凯斯贝尔[AllanCasebier]的《电影与现象学:电影再现中的写实理论》[FilmandPhenomenology:TowardsaRealistTheoryofCinematicRepresentation]是本年度出版的重要学术著作。作者探讨了现象学之父胡塞尔哲学中所包含的再现理论,对其高度抽象却极有影响力的理论进行了清晰的分析;而后试图将这些理论应用到电影再现的分析研究中。他同时也证明了现象学在解释20世纪电影艺术形式方面的有效性。此书试图对当前电影再现本质的理论进行矫正,对一些公认的经典电影理论,如法国现代最重要的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AndreBazin]的理论、后结构主义与拉康精神分析所结合的理论、巴特的文本分析、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等进行了批评分析。作者通过研究表明现象学对再现的解释能够推动电影理论研究向更深层发展,肯定了纪录片的有效性,并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了回应,同时对电影叙事性作了理论化说明,认为在认识论与本体论问题上电影理论必须是写实主义。由此,他对当代电影理论的整个思路进行了反驳,因为这些电影理论完全反写实主义。在哲学、文学理论、语言学和心理学中隐喻是一个重要概念,而在各种电影研究理论中,对隐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隐喻与电影》[MetaphorandFilm]正是研究此问题的重要著作。作者特雷弗·惠特克[TrevorWhittock]认为故事片中充满着隐喻,这是导演故意设置的。通过对电影中隐喻手法的分析研究,他重新思考了隐喻本身的性质,以及通过隐喻来理解、接受、解释电影中的视觉形象的各种不同方式。同时还指出了电影隐喻的形式原则,以及如何才能认识电影中的隐喻等问题。此外剑桥大学的艺术、社会与人文科学研究中心[CentreforResearchintheArts,SocialSciencesandHumanities]于2008年9月16-18日举办了主题为“转换:电影/精神分析”的研讨会,探讨当代精神分析与电影研究之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包括电影中的图像、荧屏、时间、台词、身体、声音,电影是否可以被看作对思想进行解读的一种媒介?电影是如何进行精神分析的?精神分析是否可为电影理论提供新的理论生长点?考察过去电影研究者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联系,探讨未来两者结合的可能;以及探讨了剧本和电影形式中对精神分析理论和思想的应用与误用,以及这种转化对分析电影可能提供的方法与角度。法国电影学者、电影声音和电影剧本研究专家米歇尔·琼[MichelChion]认为看电影不只是一种视觉体验,同时也是一个听觉经验的过程。电影中的声音和音乐是电影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2008-2009年度国外电影研究中,尤其突显出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从电影音响发展的历史到各种理论,从音乐技术到音乐制作者,研究视野广泛而深刻,在此我们不能不特别提出来进行较为详细地说明。2008年7月4-6日,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TheUniversityofGlasgow]吉尔摩希尔中心[GilmorehillCentre]举办了以“电影、电视、录像中的声音与音乐”为主题的影视研究峰会。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就性别与声音、默片与有声电影、电影与音乐的关系、技术与声音等议题进行了探讨。20世纪20、30年代是美国大众媒体发生重要变化的年代,电影工业出现了同步录音、广播网络和广告赞助方式的兴起、联邦规范政策的制定、几个大的媒体企业的出现,以及新的声音产品的诞生,将单个故事、歌曲或其它音响制品以多媒体的形式和格式带入消费者的生活中。今天当声音的产生、录制传播技术的创新导致许多媒体,尤其是广播、留声机和电影发生重大变化之时,电子声音进一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得娱乐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新媒体究竟在社会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有的人认为这将是一次重要的提升教育和文化的机会,而反对者则担心会降低公众趣味品评标准。也有些人相信声音媒体通过声音传播可以实现公众参与民主的承诺,但也有人看到了大众被操纵的可能性。斯蒂夫·J·沃兹勒[SteveJ.Wurtzler]撰写的《电子声音:技术变革与大众媒介的拓展》[ElectricSounds:TechnologicalChangeandtheRiseofCorporateMassMedia]正是思考了这些问题,认为美国这一时期的发明不但推动了企业大众媒体利益的重构和合并、改变了媒体消费的模式和大众媒体应有的社会功能。作者在对声音技术史和声音媒介的研究中,认为技术形式从来不会被定型,而是会在经济、文化和政治话语对技术可能性的各种认识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变化。此书还讲述了技术变为媒介的过程和媒体进入美国人生活的方式。由杰伊·贝克[JayBeck]主编的《电影声响批评研究》[LoweringtheBoom:CriticalStudiesinFilmSound]是近些年研究媒体音响的重要著作,对声音研究和听觉文化的研究有较大启发意义。此书拓宽了电影音响研究的领域,并对电影分析的历史模式进行了新的思考,探讨了音乐表达、作曲、声音优先于叙事、噪音等对主观性和影片整体统一的形成作用,同时还分析了电影中声音效果在不同观众间的调节变化。作者还介绍了一种思考电影音乐和声响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同时还详细分析了先锋电影中的声响问题,这些先锋电影完全与主流电影中以叙事为基础的声响效果不同。此书由于运用了跨学科、全球化的视野分析电影声响理论和其发展历史,为研究者、实践者提供了新的启发。《全球音轨:电影音乐的世界》[GlobalSoundtracks:WorldsofFilmMusic]汇集多名学者研究电影音乐的论文。研究范围从美国主流到边缘电影音乐,并以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埃及、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的电影音乐为例进行分析,讨论了一些重要电影、时期和电影音乐工作室的实践。书中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电影音乐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而不仅是像大多数电影研究所关注的中心在于作曲家的职业、音乐对故事情节的作用和心理学的意义上。此书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电影音乐,并向读者介绍了在不同时期和电影系统中电影音乐传统如何形成并向外蔓延。除了对电影音响的理论和历史作了探讨外,还有学者对某些音乐制作者进行个案研究。《银幕之后:孟买电影录音室中的音乐制作》[BehindtheCurtain:MakingMusicinMumbai'sFilmStudios]就是本年度这方面研究的杰出代表。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许多印度男女涌入孟买,在一家工厂工作,后来竟然向世界推出了一种新的音乐类型——融合音乐[fusionmusic]。他们中间有作曲家、编曲者、助手和演奏者,居然形成了最为独特的流行音乐和流行电影文化。今天,由孟买的录音室录制的音乐家的歌曲已经传遍全印度,并通过“宝莱坞”[Bollywood]走向世界。但是这群音乐家却依然是“幕后”工作者,世界上最流行的音乐类型之一的表演者却无法让人看到。作者格雷戈里·D·布斯[GregoryD.Booth]从音乐家的角度分析了宝莱坞电影的音乐创作问题,这些音乐家既是宝莱坞电影音乐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体验者。作者讨论了在数字录音技术之前,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间音乐创作的过程,告诉我们这些无名的音乐家是何人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加入到电影音乐制作中去的。从这些音乐家大量有趣的一手资料入手,布斯对技术、经济环境一天天的变化如何影响着歌曲和创作者演奏者的职业进行了分析,同时展现了上世纪60-90年代大量录音室乐队以及最终导致它们在当代印度消亡的技术、文化和工业发展状况。2008年6月19-21日,欧洲电影与媒体研究网络[EuropeanNetworkforCinemaandMediaStudies]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了年会。这一组织于2006年在柏林成立,同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对欧洲电影和媒体的当前研究状况进行了研讨。2007年年会在维也纳举行,从22个国家来的100多位学者、专家就欧洲电影研究的新思路和未来发展交换了意见。本届年会邀请了包括研究广播、电视、新媒体在内的许多专家。会议主要讨论了在新的传播模式出现以及影院与其它媒体合作的情况下,出现的新的观众群体和体验电影的新方式;在线档案数据库对电影文献的影响,以及与电影文化和文化记忆的关系;电影研究对其它学科中新旧媒介研究的可能性贡献,包括对认知科学、社会学、艺术史、经济学、哲学等。影片分析的传统方式与电影理论的概念在研究变化中新的视-听环境的可行性。此外,第19届国际影视研究峰会在2009年7月3-5日召开,主题为当今的影视理论[ScreenTheorizingToday]。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电影迷文化[cinephilia]、电影音乐、女权主义、动漫、非洲电影、观众研究、数字影视、明星文化等。对电影理论的建构和反思除了体现在上面列举的两次重要会议外,还需注意几本重要的著作,包括李·格芙维珊[LeeGrieveson]主编的《发明电影研究》[InventingFilmStudies]。书中首先探讨了20世纪初电影研究学科的出现,以及电影研究在与机构、拍摄技术、拍摄实践、电影人、影片、书籍、政府部门、理论之间发生关系的情况下是如何协调和发展。说明了早期电影与社会科学、电影与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大学与美国先锋电影制作者之间的联系,电影研究与现代艺术博物馆、40、50年代美国电影协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电影与杂志、电影迷的关系问题。在分析各种社会、政治、思想背景与电影研究关系的同时,通过对各类电影研究实例的解读,作者指出了它们对方法论、课程设置、出版方式、专业组织的作用和在奠定当代大学电影研究学科的影响力问题;并在技术变革和文化环境改变的情况下,电影研究因此而出现的未来发展方向。格芙维珊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电影研究史的新思路,将本学科看作是人文科学的新发展,他认为电影研究源于社会科学,但逐渐脱离了社会科学,进入人文科学领域。在具体电影类型的研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恐怖和暴力主题的研究。提起恐怖片,美国人拍摄的《吸血僵尸》[Dracula]、《活死人之夜》[NightoftheLivingDead]、《万圣节》[Hallo-ween]、《沉默的羔羊》[TheSilenceoftheLambs]、《夺命狂呼》[Scream]等在电影史上肯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恐怖片与美国文化》[ProjectedFears:HorrorFilmsandAmericanCulture]一书在对包括上述作品在内的10部最具代表性的恐怖片加以分析后,回答了为什么这些恐怖片在美国文化中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作者肯德尔·R·菲利普斯[KendallR.Phillips]认为电影观众似乎被迫接受恐怖电影,原因在于恐怖电影常会以一种新奇面貌出现蛊惑观众,进而避免此类电影消亡,因此恐怖片成为最具分裂性的电影类型。书中回顾了创作历史和当时观众的反应,分析了每部片子持续的文化影响力,作者用独特的思考方式为我们总结了恐怖电影受欢迎和流行的原因。针对恐怖片的流行状况,《恐怖片与精神分析:弗洛依德的噩梦》[HorrorFilmandPsychoanalysis:Freud'sWorstNightmare]一书试图为用精神分析思想批评恐怖电影寻找一定的位置。书中论文对用精神分析法研究恐怖电影的正当性、有效性进行了讨论,否定了以前用自我意识这一精神分析概念解释某些具体恐怖电影的方式。电影产业化是电影业发展的潮流。《娱乐工业化:国际电影工业的出现,1890-1940》[EntertainmentIndustrialised:TheEmergenceoftheInternationalFilmIndustry,1890-1940]一书首次就美国、英国和法国的电影工业的出现和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格尔本·巴克尔[GerbenBakker]分析了19世纪现场娱乐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以及电影出现所导致的结果。他认为电影通过将现场娱乐程序自动化、标准化,最终实现产业化,并可交易。这一过程完全由需求调控,公司间的品质竞争导致了国际娱乐市场结构的变化。一百年前,欧洲的公司占据了美国电影的一半份额,工业竞争的结果是,今天大量美国公司主宰了全球的娱乐行业。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影与媒体研究教授约翰·考德维尔[JohnCaldwell]先生的《产业文化:电影和电视中的工业自反性和批判实践》[ProductionCulture:IndustrialReflexivityandCriticalPracticeinFilmandTelevision]一书,通过对“产业文化”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媒体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分析了电视与电影的制造过程,以及这些制造者如何理解和解释其制造过程与产品。此书对文化产业,包括洛杉矶电影、录像制造的体系进行了考察,不仅对那些主要人物如导演、出品人加以分析,而且也把许多其他工作者如照明、剪辑、摄像师纳入了讨论的范围,这些人通过叙事、仪式为自己的劳动赋予了一定的意义。作者还从采访、拍摄地和工作室的调查、电视节目的分析、工业档案、经济信息、宣传材料的考察中,向我们展现了电影、录像工人在变化了的后网络工业中的作用;以及在电影产业中许多因素出现变化,如媒介汇流[mediaconvergence]、工作外包[labor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化妆品区域代理协议范本2篇
- 2024年度音乐教学暑期工合同:艺术学校与合作教师
- 2024年水果进出口贸易合同6篇
- 2024年江苏修复事故车交易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度ISO9000质量认证咨询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准备合同6篇
- 2024年度山东省企业与员工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合同2篇
- 2024年北京新能源车指标租赁及车辆上牌指导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企业间商品购销合同3篇
- 2024年扇灰油漆工程劳务分包合同施工合同履行监督协议3篇
- 2024年标准牛奶采购合同
- 2023年盛京银行校园招聘人员笔试上岸历年典型考题与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合成生物学应用于新药开发
- 酒店运营管理 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单病种管理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铅锌矿矿山供电系统设计与节能改造研究
- DZ∕T 0211-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正式版)
- 启航计划培训总结与反思
- 《电力工程电缆防火封堵施工工艺导则》
- 变电站隐患排查治理总结报告
- 车辆救援及维修服务方案
- 三体读书分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