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快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建议国务院研究室唐元王锦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肖俊彦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后,2009年11月,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司长唐元等3位专家撰写了《关于加快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建议》,就我省河西地区发展葡萄特色产业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目前,武威葡萄酒产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时值“中国■河西走廊第一届有机葡萄美酒节”在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酒泉、敦煌等6市举办之际,本报今日特全文转载此文以飨读者。虽然文章的数据不是最新的,但国务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具体,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甘肃河西走廊东起武威乌鞘岭,西迄敦煌甘新边界,连绵千里,一马平川,面积11万平方公里,属缺水少雨的干旱地区。近年来,荒漠化程度不断加剧,沙漠面积不断扩大,过去的民勤绿洲极有可能变为第二个“罗布泊”。遏制河西走廊荒漠化趋势,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仅是甘肃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国家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从甘肃自身实践和国际经验看,河西走廊地区发展葡萄产业,自然条件优越,高效节水特征明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是河西走廊地区走出生态困境、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建议加大国家支持力度,促进河西走廊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河西走廊地区规模化发展葡萄产业的条件优越、意义重大(一)自然条件优越。葡萄产业的产品主要是葡萄酒。葡萄产业能否做大、实现规模化发展,主要决定于葡萄酒品质。葡萄酒品质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的说法,而原料品质决定于光照、温度、降水和土壤等因素。甘肃河西走廊地处北纬36度到40度之间,具有生产葡萄尤其是酿造葡萄的最佳光、热、水、土资源组合状态,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有机葡萄酒的最佳产地之一。一是光照条件充分。葡萄是长日照作物,对光的反应很敏感。河西走廊的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高出法国波尔多1000多小时,长出的葡萄穗大粒饱,着色好,香气浓郁。二是温度适中。葡萄是喜温作物,对热量要求很高。河西走廊的有效积温高(15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15°C以上,高于波尔多6°C—9°C,高于河北、山东3°C—6°C),有利于糖分结品和积累,糖酸比处于最佳状态(新疆由于成熟季节温度高,成熟过快,葡萄的含糖量过高,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
中往往需要人工加酸;而宁夏等产区则相反往往需要降酸)。三是气候干燥。河西走廊气候非常干燥,可抑制葡萄病虫害发生,葡萄生长不需喷洒农药,安全性强。干燥的气候还为采摘后24小时内进行榨汁这一工艺要求提供了保障。四是土质优良。河西走廊土壤为灰钙土、荒漠土、灰棕土和棕漠土,矿质元素(包括微量元素)非常丰富,且土壤结构疏松,空隙度大,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同时,河西走廊充足的土地资源,也为葡萄产业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市场需求广阔。葡萄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有机和无机营养物质,富含氨基酸、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等,具有防治心血管等疾病的功能。葡萄酒属绿色健康饮料,常饮能促进人体健康,全球市场需求呈现不断扩大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葡萄酒需求迅速增加,近年来消费量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市场。尽管我国葡萄酒产量增长很快,但主要以低档葡萄酒为主,高档葡萄酒还需大量进口。2001年至2008年的8年间,上海口岸瓶装葡萄酒进口额增长了50多倍,年均增幅超过80%,每瓶售价在1000元以上,几乎垄断了我国葡萄酒高端市场。我国葡萄酒市场的迅速扩大,为河西走廊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利用河西走廊独特条件加快我国高端葡萄酒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葡萄酒产业整体质量和竞争能力,抢占国内高端葡萄酒市场,同时在国际市场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葡萄产业发展,不仅可直接拉动葡萄种植、酿造、运输、贸易等相关产业发展,还可促进节水装置、酒瓶、外包装等配套产业成长,带动旅游、运输、保鲜贮藏、经纪代办等相关行业发展,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强。据调查,2008年,甘肃民勤县农作物亩均纯收入,酿造葡萄为2150元,小麦为350元,玉米为619元,棉花为885元,地膜辣椒为736元,种植葡萄比其他农作物每年至少增收1000元以上。今后,随着高端葡萄酒产业发展,农民种植酿造葡萄的单位收入还会大幅提高。目前,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列各省区市末位,是全国农村小康建设的“短板”。通过加快河西地区种植结构调整,实现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甘肃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将大大加快。据甘肃省政府研究室等单位保守测算,即使没有国家政策支持,仅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到2020年河西地区也可形成40万亩的葡萄种植规模,届时河西走廊将成为我国高端葡萄酒的生产基地,行业总产值可望达到450亿元,农民种植葡萄收入大致可得纯收益24亿元,按照现行1196元脱贫标准测算,可使200万左右的人口实现脱贫,占目前甘肃贫困人口的1/3左右。(四)生态效益巨大。葡萄种植与其他农作物相比,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节水。酿造葡萄作为联片种植的多年生经济林木,最适合滴灌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采用沟灌加滴灌方式下,与大田作物漫灌相比可节水50%左右。据保守测算,到2020年,假设将河西走廊40万亩农业用地转为
种植酿造葡萄,可节水1.4亿立方米,相当于3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这对于贫水的河西地区意义重大。二是省肥。葡萄对瘠薄土地的适应能力较强,与种植其他农作物相比,可大幅减少化肥施肥量,尤其是酿造葡萄出于保证品质的目的,需要控制产量而少施肥,由此可以减少化肥化学污染。此外,葡萄生产也不需铺地膜,可减少“地膜白色污染”。三是增林防沙。葡萄根系发达,生长期可达80年之久,不仅可增加林木覆盖率,也有利于防风固沙。发展葡萄产业,不失为防范民勤绿洲变为第二个'罗布泊”十分有效的生态治理工程。同时,葡萄成林后,还具有贮“碳”增“汇”作用,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是典型的碳汇生态林。二、制约河西地区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因素尽管河西走廊发展葡萄产业具有很好的条件和潜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但目前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产地优势、品质优势和规模优势尚未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既有葡萄产业自身发展特点的因素,也有政策支持不力、体制机制不顺等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政策扶持不到位。河西走廊葡萄产业目前仍被定位为单纯的经济作物,没有作为生态林来看待,没有上升到节水和生态保护的层面予以足够重视,没有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比如,在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时,每个温室大棚能享受5000元的补贴,而种植葡萄得不到一分钱的补助。葡萄产业包括葡萄种植、培育,到葡萄酒的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具有产业链条长、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收慢等特征。据民勤县数据显示,种植葡萄过程包括开挖种植沟、购进苗木、水泥立柱、铁丝、打井敷设灌溉设施等环节,平均每亩需投入2244元,定植后每亩年需投入费用950元,包括人工600元、农家肥150元、复合肥130元、水电费70元等,前3年每亩需投入约5094元。第三年开始挂果,第五年才进入盛果期,第六年才能逐步收回投资。河西葡萄产业建设投入大和周期长决定了种植葡萄要支付高额的前期投入,承担巨大的机会成本和市场风险。由于政策导向不明确,机制不完善,支持力度不大,农民与企业积极性不高,政府、企业和当地农民还没有形成共同发展葡萄产业的合力,严重制约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二)龙头企业带动力弱。酿造葡萄基地建设需要联片种植,集中铺设节水设施,实施标准化管理,形成规模化生产,才能保证品质、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因此,葡萄产业发展必须由龙头企业为主,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葡萄酒生产企业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目前甘肃成规模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很少,世界和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几乎没有,较大企业只有莫高实业、紫轩酒业、祁连葡萄酒业、山东威龙等,除莫高实业发展时间有10多年外,其余都不足10年,主要靠自我积累发展,处在艰难的小脚慢步爬坡阶段,没有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加之葡萄产业的利益链条还不完善,企业、基地、农户联系松散,农民与葡萄酒生产企业存在两张皮”状态,不仅制约葡萄酒企业加快发展,也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三)市场认知度不够。河西走廊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魏文帝曹丕曾做《凉州葡萄诏》,盛赞凉州葡萄酒“甘于曲米,善醉而易醒”,唐朝诗人王翰脍炙人口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河西走廊葡萄产业被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改革开放后,河西走廊葡萄产业才得以重新起步,但其悠久的葡萄文化传统和独特优势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推广,品牌优势还没有得到国家行政机构、行业权威机构尤其是广大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葡萄酒产业长期停留在小打小闹和中低端发展的阶段,制约了葡萄酒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四)水资源严重匮乏。河西走廊是严重的缺水少雨地区,近年来多数河流断流枯竭,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荒漠化程度不断加剧。为了防止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合拢,避免民勤绿洲变为第二个“罗布泊”,国家实施了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及其下游生态治理工程,通过从黄河引水等方式增加外来补水,种植生态林木。但由于调水规模较小,种植生态林木经济性较差,目前严重缺水的状况没有得到扭转,生态林发展十分缓慢,农业种植还在抽取地下水,荒漠化趋势仍在蔓延。河西走廊葡萄种植,一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二靠新垦荒地。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种植葡萄由于节水效益明显,不需要外来补水,甘肃目前拟订的到2020年种植40万亩葡萄的发展规模规划基本上是立足农业结构调整,但毕竟种植规模有限,葡萄产业难以实现大发展目标,而且也不能起到恢复生态的效果。河西走廊葡萄产业要真正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必须打破缺水瓶颈,更多地增加外来补水,通过新垦荒地大规模种植葡萄,这从防止沙化、恢复生态、遏制荒漠化的角度考虑,也是值得的、必须的。三、对策建议大规模发展河西葡萄酒产业,条件成熟,效益显著,不仅关系甘肃人民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也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应当采取特殊政策予以支持。具体建议如下:加强统筹协调。建议高度重视河西走廊发展葡萄产业的重要性,将河西葡萄定位为生态林木,纳入“三北”四期、荒漠化治理、生态公益林、土地整治等项目建设范畴,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规划先行、市场导向”的原则,制定河西走廊葡萄产业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鼓励甘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在“十二五”相关行业发展规划中突出河西走廊葡萄产业的地位,将河西走廊明确为我国生产、出口高档葡萄酒基地。鼓励品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鼓励相关中央企业参与河西走廊葡萄产业建设,吸引世界知名葡萄酒企业投资,鼓励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葡萄酒龙头企业发展,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组织形式,探索建立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生产、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促进河西走廊葡萄产业规模化跨越式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建议对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企业实行所得税和增值税减免政策。设立河西走廊
葡萄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对葡萄优质品种培育、种植技术推广和葡萄酒科研项目给予支持,对农民种植葡萄予以直接补贴。将葡萄种植纳入农业保险的范畴,对保费予以补贴。鼓励政策性金融部门加大河西葡萄项目支持力度。增加水资源补给。一是适当增加甘肃黄河用水份额。目前甘肃省对黄河补水125亿立方米,占黄河总水量的1/4左右,而甘肃每年所用黄河份额水只有30.4亿立方米,仅占黄河可供水量的1/12,明显偏低,1987年定后多年未变,很不适应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恢复的需要,建议将甘肃用水份额占黄河可供水量的比例适当提高,每年保证供给甘肃水量不低于50亿立方米。将增加的部分水量通过景泰县黄河提调送水工程,输送到武威市的石羊河流域,用于民勤等地种植葡萄及生态治理。二是适当增加黑河甘肃用水比例。黑河主要流经张掖市后进入内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客户跟踪技巧》课件
- 《chapter固定资产》课件
- 《肩关节镜简介》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选集【人事管理篇】
- 2024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网约配送员)网上练兵考试题库-中(多选题)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汇编人事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大全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选集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合集人事管理十篇
- 《电子欺骗》课件
- 公交车站台服务规范与安全意识
- 2024电商消费趋势年度报告-flywheel飞未-202412
- 中国普通食物营养成分表(修正版)
- 驾驶证学法减分(学法免分)试题和答案(50题完整版)1650
- 【人民日报】72则金句期末评语模板-每页4张
- 人民网删除稿件(帖文)申请登记表
- 桥梁加固、拼宽流程图(共9页)
-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评价量表
- 新录用公务员服务协议书
- OQC岗位职责(完整版)
- 电气控制与PLC复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