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帅20100142068永康方言及地域文化_第1页
徐英帅20100142068永康方言及地域文化_第2页
徐英帅20100142068永康方言及地域文化_第3页
徐英帅20100142068永康方言及地域文化_第4页
徐英帅20100142068永康方言及地域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lllllllllll

I。占百’•本科毕业论文(2014届)题 目: 永康方言与地域文化 学 院: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 徐英帅学号:068指导教师: 吴子慧职称:教授合作导师:职称:完成时刻: 2014年5月16日成绩:摘要………………………1关键词……………………1英文摘要…………………1英文关键词………………1一永康方言概况………………………2二永康方言与地域文化 3TOC\o"1-5"\h\z(一)从古语词看永康方言的地域特色 3(二)从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手法看趣味性心理 7(三)从数词活用看永康方言的形象化表达 8(四)从头老派口音的亲属称呼看“土”文化 9(五)从口语化辞汇看“俗”文化 10(六)永康方言中的迷信思想和生殖表现 111永康方言中的迷信思想 112永康方言中詈辞的生殖表现 12(七)永康方言中的文化忌讳 131称呼忌讳………………………132取名忌讳………………………133丧葬忌讳………………………144破财忌讳………………………14结语……………………15参考文献………………15永康方言与地域文化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徐英帅(068)

指导老师:吴子慧(教授)摘要:永康地处金衢盆地,历史悠长,文化底蕴丰硕。永康方言在吴语区中也独具特色,既有口语化色彩极强的辞汇,也有从上古流传下来的各类古语词。透过部份口语化的辞汇能够看到永康文化的“土”“俗”特点,透过独特的数词活用能够了解永康人的形象化、趣味性的文化心理,透过沿用至今的古语词能够感受永康的地域特色。同时,永康方言中还渗透着必然的迷信思想,也有必然的生殖表现,表现出各类各样的文化忌讳。关键词:永康方言;辞汇;文化TheDialectandtheRegionalCultureofYongkangXUYing-shuaiDirector:WUZi-hui(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Zhejia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Abstract:YongkangislocatedintheJinqubasin,andithasalonghistoryandrichdialectofYongkangisuniqueintheWuarea.ThroughpartofcolloquialvocabularycanseethecultureofYongkang"soil"and"popular"theuniquenumeralinflectioncanunderstandtheYongkangpeople'svividandinterestingculturalpsychology.ThroughusedsincetheancientwordscanfeeltheregionalcharacteristicsofYongkang.Meanwhile,Yongkangdialectisalsopermeatedwithacertainsuperstitiousthinking,butalsoreflectsacertaindegreeofreproductive,reflectsthevarietyofculturaltaboo.Keywords:ThedialectofYongkang;Vocabulary;Culture汉语方言在汉语中占有超级重要的位置,这是经过了漫长的进程而形成的地方话。一个地域的方言能够反映那个地域的文化。袁家骅在《汉语方言概要》中把永康土话和苏州方言视为吴语南部和北部的典范[1]79,可见永康话在吴语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永康方言自古流传,通过了漫长的演变,既保留了丰硕的辞汇,又包含着独特的意味。现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普通话的推行,方言渐渐被轻忽,许多人已经不懂方言、不会方言,更不用说了解方言当中所蕴藏的文化。因此,本文以方言为入口,来解读永康方言中的地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永康方言,了解永康文化。现代汉语中,对永康方言研究历史比较久,起点比较高。最先的赵元任先生的《现代吴语的研究》对永康方言的语音、辞汇和语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接着袁家骅在《汉语方言概要》中将永康方言与江苏方言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永康方言是吴语区的代表之一。还有傅国通也在《方言丛稿》中对永康方言和武义方言也进行了研究对比,将永康方言的音韵辞汇做了整理。最近几年来,许多永康的本土人士对永康方言进行了探索研究。比如徐天送、林克成的《品味永康话》对永康话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介绍,愈来愈多的有志之士也在永康日报的专栏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既有自己搜集的独特古语词,又有对语法方面的探讨。半个多世纪以来,永康方言本体研究的资料较为丰硕,可是把永康方言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切。本文从永康方言的辞汇入手来探讨方言中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意蕴,旨在挖掘出永康方言中的地域文化,以此更好地保护永康方言,传承永康文化。一、永康方言概况永康市,是属于地级市金华市的一个县级市,它处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区域。永康,在古代被称为丽州。听说,东吴时期,之母因病到此进香,感叹这里山清水秀,祈祷人世能够永保安康。待母亲病好了以后,孙权超级高兴,所以赐名为"永康",并单立为县。在唐代时曾升为州。1992年8月10日经批准,撤县设市。永康山水奇丽,景色优美,既有铸鼎的传说,又有春秋铸剑,汉造驽机,唐铸铜铳,宋采铜矿,清制枪管的传统手艺,素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离康不是好地方”⑵侬之说。固然,永康的风俗文化也是独树一帜,出色万分。有声势浩大的方岩庙会,有别具一格的九狮图演出,还有美轮美奂的十八蝴蝶而永康话,或称永康方言,也是浙中方言中较为古老、复杂,又极具鲜明特色的一种。它是吴方言,属于,或称为,散布于的大部份区域以及个别邻近区域。口永康方言(下面简称“永康话”)在语音上有的明显特点:第一是保留有丰硕的复合元音,跟北京方言的发音超级接近,这在整个吴语区内唯一无二;第二则是保留了较多古音中的浊声母和古读声母中的浊鼻音;第三声调里已经没有古入声字了,这在吴语区中也是比较突出而少见的,是较之其他金衢系方言先进的地方;永康话的声调比普通话多,有六种声调。同时,永康话从地域上能够大体分为两种口音,一是上角腔,二是下角腔。[1]79上角腔散布于以唐先镇为中心的东北部,主要包括唐先、太平、四路口、桥下、西溪一带;下角腔散布于以城关为中心的西南部。这二者的区别能够用坊间流传的一句谚语来讲明:“妈、妈,柴桠、柴架围在楼梯下,要烧、你自去挟。”这句话虽然看似简单,可是上下角的人提及来会有专门大不同。上角腔没有u作为介音,“妈”念ma,“桠”念a,“架"说";而下角腔有u那个介音,“妈”念mua,“桠”念ua,“架”读gua。所以这短短的一句话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上下角强调的区别。另外,从利用者的年龄来看,永康话还有新老派之分。随着时期潮流的推动,永康经济的进展,愈来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以谋求生存,再加上教育进展的需要,普通话的推行迫在眉睫。如此一来就形成了青少年为主的一派新口音,而另外一派则是以中老年为主的老口音。新老派口音的最大不同是老派音中的舌面中音声母,在新派音中都变成舌眼前音。永康话有34个声母(不包括),39个,6种声调。这6种声调别离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固然,一个字的声调往往会在特定语境中受语气、语调、语流的影响,派生出另外一些声调来。在辞汇上,永康方言辞汇相当丰硕,而且很有特色。其常常利用的一般词语分实词、虚词两大类。下面本文会进行具体叙述。在语法上,有些永康话的语序与普通话不同。例如:一、疑问句的宾语前置。例:累恰西啊,午?(你去哪里玩啊?)二、感叹句用倒装句表达。例:真沃清水,个小细囡!(那个小姑娘长得真秀气!)3、句子出现惊叹语气时,往往将惊叹词提前。例:啊育勒!火烧山勒!(啊山上着火了!)固然,永康话的语法特点还有很多,还需要更多的人去挖掘分析。二、永康方言与地域文化(一)从古语词看永康方言的地域特色永康话中有一个“侬”字,那个“侬”字可是运用普遍啊。凡是能够用于“人”的地方,除极少数的如“人命关天”、“打人命”、“犯人”、“工人”之类读做“人”外,其余一概统称“侬”,既可用于性别、年龄、辈分,也可用于职业,如“男子侬”是形容中年男子,“sei寡侬”是指可怜人,“做戏侬”是指唱戏的人;还能够用于脾气性格,如“懒侬”(好吃懒做的人)、“勤力侬”(勤奋的人)等;还有效作形容词的,如“做侬家”,表示俭仆;还有“侬家处”,表示村落等。那个“侬”字在我眼里应该是古语流传下来的。永康籍专家李鼎先生曾有几篇关于吴语的高作,表达了自己关于“侬”的一些观点,现摘录其中一些片段。“吴人所以称为‘吴侬’,原因是由于这些地域的方言‘人’说成‘侬’,实际是一‘人’字的变音。……《广韵》第一次收进‘侬’字,并注:‘吴人自称曰侬’尔后的辞书都随着以‘我’解释‘侬’,第二才补出‘渠侬,他也’而忽略了作为‘人’的大体字义。经查检戴侗《六书故》,人部没有这段文字,但在序例中有说:‘吴人,越人呼人为妈红切(音农),今俗书作‘侬’;台人鱼邻切(音宁);温人奴登切(音能)。’……吴越称人为‘侬’,此刻金华地域永康、东阳、义乌一带的口语就是如此。说台州人称为‘宁’,这在方音中散布最广,说温州一带称人为‘能’,此刻缙云话也是如此。戴侗从‘宁’、‘能’、‘侬’之间找出了语音变异的轨迹,很有道理。”[3]这是李先生在《吴侬和人称代词辨析》中所提出的自己对于“侬”的观点。而在百度百科中搜索“侬”这一字,也显示出“侬”是一个形声字,从人,农声。原来的意思是是人,是古汉语对古时吴越一带对“人”的叫法的音译。李先生还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如此写道:“吴语称‘人’为‘侬’,本是属于汉语各方言间的语音不同,咱们只要将各地方音来个横向比较,就可以探出其间的演变流程。口语中‘人’那个音,从东北方到东南方能够排出‘盈’一‘宁’一‘能‘一‘侬‘一‘囊‘一‘郎’一类音,莫不是‘人’音的变异。”[3]李先生以为“侬”就是指“人”,只是不同方言中存在的语音不同造成了“人”的不同,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人”的音变。但“侬”代“人”始终是古代吴语的留存。袁家骅先生也曾在他的高作《汉语方言概要》中提出,永康话是浙南吴语中的土语群组之一,并将永康方言和苏州方言别离作为吴语的南部和北部的代表性方言,将此范围的方言进行对比,能够了解吴语的变异和进展。[1]79浙南保留了吴语的古音,而苏州则属于后期吴语的进展。都说是“吴侬软语”,那个“软”应以苏州话为最,但永康话听起来并非“软”,反而让人感觉生晦难懂。想必永康方言就是属于早期的吴方言,是一种更为古老悠长的吴语。永康话中还留存着许多古语词。“渠”就是其中一个,它是一个人称代词,同'巨”,相当于“他、她、它”,在《古汉语常常利用字字典》中举了来自《三国志•吴书•赵达传》的一句话“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⑷317这里的“渠”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是指“他”,指女婿。还有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的“渠”指的也是“它”,即诗中所描述的水池。“雍”,形容菜肴丰盛。“沃”,洗。永康话中多指多次清洗衣服。《海上花列传》第二十三回中写道:“下半日沃衣裳,几几花花衣裳就交拨我一干仔,一日到夜总归无拨空。”[5]“脚”,食物中剩下的一点渣。《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中有“兰仙抢过去吃了一大半,只剩得一点点酒脚,才递给赵师爷吃。”[6]121“食”,在普通话中,那个字多用于书面语,而永康话却将其用于口语。普通话中“用饭、喝水、抽烟”别离用了三个不同的动词,但如果将它们用永康话来表达,则所用的动词都是“食”,“食饭、食水、食烟”。在永康话中,无论吃的喝的动词都是用“食”来表示,而且都是同一个音。从这也能够看出永康话还保留着许多古汉语的特点。“伯喜丕”,形容人爱吹牛,乱发言。其实伯豁是一个人名,他在古代历史上是吴王夫差的大臣。可是他贪受重贿,力劝吴王许越媾和。后来又屡进谗言,败坏,陷害伍子胥致死,伯豁作为一个奸臣,他的名字也因此在吴越地域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词。“后生”,年轻男子。《喻世明言・张道陵七试赵升》:“真人年六十馀,自服丹药,容颜转少,如三十岁后生样子。”⑺113“貔貅”,那个词在永康话中是形容顽皮、胆大妄为的小孩子,一般会在前面加上一个“老”,称为“老貔貅"。“貔貅〃是传说中的一种凶猛的瑞兽,也用来比喻勇猛的战士。“百僚”,与“貔貅”相反,那个词则是形容小孩听话乖巧。封建礼教中常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百僚”、“百工”就是百官,因此他们得绝对服从于君王,父母长辈视自己的子孙后代如臣工,喊他为“百僚”,也就不足以为怪了。“羹饭”,祭祀祖宗和死者的酒饭菜。《》第二六回:“武松叫士兵去安排羹饭。武松就灵床前,点起灯烛,铺设酒肴。”⑻231“花头”,一指新的情形、名堂。二指办法,把戏。“肚饥”,肚子饿。《水浒传》和《西游记》中那个词用得较多。如:《水浒传》第三十五回中有“宋江道:’咱们走得肚饥。你这里有甚么肉卖?’”[咖12《西游记》第二十回中有“八戒道:‘哥啊,似不得你这喝风呵烟的人。我从跟了师父这几日,长忍半肚饥,你可知道?’”⑼151“肚里”,指代心里。明代冯梦龙在《喻世明言》第一卷中写道:“婆子道:’今日雨天没事,老身斗胆,敢求大娘的首饰一看,看些巧样儿在肚里也好。’”[7]10“出手”,一种是用于用钱、送礼,《古今小说》第四卷中有一句:“昨日又承他差人送些小菜来看我,作急备些薄礼,来日到他府中作谢,后来那两尊,还要他大出手哩。”一种是指打架,《海上花列传》第十五回中写道:“朱蔼人豁过以后,屠明珠的通关已毕。当下会豁拳的倌人争先出手,请教豁拳。这里也要豁,那里也要豁。”[5]“出奇”,离奇,不同寻常,做出的事一般人难以理解。“出奇”这两字也出自出奇制胜的典故,出自《史记•田单列传》。“发痧”,中暑。“宋江留他吃了几杯新年酒,回转家里,一路上受了暑气,当晚发痧死了。”[10]111“归去”,回家。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胡不归?”其中“归去”的意思就是指归去。“鏖糟”,恶心龌龊。元代的杂剧作家在其杂剧《》中有一句“一个鏖糟叫化头,出去!”“倒灶”,倒霉。据查那个词有多个出处。但那个词很早就被用于多出作品中,有出自王晔《桃花女》的“敢是这老头儿没时运,倒了灶了”。也有《西游记》二五回:“行者笑道:你遇着我就该倒灶,干我何事!”301“倭毛”,形容说话不算话,爱耍赖皮,强词夺理。倭是古时日本的叫法。

“白身人”,未朝籍的官员。指平民,即没有功名也没有官职的士人或者是已经入仕但尚“白身人”,未朝籍的官员。“半中腰”,半途。《》第二五回:“两个打到半中腰里都下来了,却是春梅和西大姐两个打。”[11]251“犯勿着”,就是“犯不着”的意思,既能够单用,也能够在后面加动词。“不上不落”,处于难以解决的情形。出自《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姐姐……何必把那个书生哄得他不上不落的,呆呆地百事皆废了。”[12]1。6“空口讲白话”,空谈,只会说不会去做。出自・《》卷三十五:“我只道本利已在手了,原来仍是,眼饱肚中饥。”[13]3。5永康话中留存的这些古语词与永康独特的地域文化有极大的关系。从地理环境上看,永康地处浙中区域,以丘陵、低山、平原为主腹地形,河水溪流也都是从周围的山地流入,这说明永康自古以来交通闭塞,远离中心城市,产生了工农并行的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从历史沿袭来看,新石器时期,永康境内就有了人类的活动。随着时期的更迭,永康经历了各类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说明永康历史文化悠长,因此永康话中的古语词也慢慢沉淀下来。同时,吴语地域的一些历史人物典故也被作为特定的象征意义流传了下来。从思想观念来看,永康人有着一种尚古保守的思想偏向,古时的语言、思想、文化都深深烙在了永康人的心里。虽然随着时期的进展,许多不符合时期潮流的观念已被摒弃,但也有许多经典的文化仍在流传。可见,永康话中的这些古语词既是历史沉淀的产物,也是永康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二)从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手法看趣味性心理永康话的辞汇中有丰硕的重叠格式,无论是形容词仍是动词,都能够组成叠词,色彩类的形容词如:红乖乖、红兮兮、黄奈奈、白壳壳。感觉类的形容词如:冷兮兮、烫烫侬、冰冰侬、得得抖(冷得或吓得战栗)、乖乖侬(害怕)。前面红乖乖和红兮兮虽然都是形容红色,可是二者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前者带有褒义,一般用于形容好看的红,而后者带有贬义,多用于形容血腥的红。这一系列的重叠形容词,都形象生动地显示出了永康话对于色彩、感觉的一种特有的韵味,虽然用永康话读这些词在外地人听来感觉声调生硬,但这并非妨碍人们之间的交流。动词类的重叠如:洗洗倪妮(洗洗干净)、看看得进(放放端正)、做做食食(干干活吃吃东西,类似于做工赚点温饱)、出出屁股(光屁股)。这些词则把普通话里枯燥的单字动词也趣味化了,而且还带有一点强调意味。透过这些形容词和动词重叠手法的运用,不难看出永康人民平时表达的一种趣味性心理。无论是形容色彩的“黄奈奈”,仍是形容感觉的“冷兮兮”,抑或是表达洗干净东西的“洗洗倪妮”,都在侧面反映出了永康人民的这种带有必然程度的游戏化的心理,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玩一种文字游戏。这种普遍的趣味性心理所形成的语言表达给永康的风土人情也披上了一层幽默的外衣。正如永康人民爱开玩笑一样,给永康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三)从数词活用看永康方言的形象化表达永康话中的数词不仅单用,也会有许多固定的搭配,常常和其他词组合在一路形成一个固定的结构。比如:一式一样:一模一样。勿三勿四:就是不三不四,既有不三不四的意思,也有不正经的意思。永康话中多用来形容人流里流气或蛮横欺人。老三老四:没有礼貌,摆出一副老资格的样子。东三西四:形容说话一会扯这一会扯那,东拉西扯的。半三两及:指事情进行到半途或做事做了一半。绵毛三四:小气,难发言,不大方。三日两头:表示常常的意思。如:他~生病。四方跌正:棱角分明,多用于形容人长得好看。如,这后生面膛(实指头脸)生得~。四脚八撑:四肢伸展成大字型。四义八义的这种模式,共存于永康话与普通话中,如“四通八达”、“四面八方”等。五颜六色:一般普通话中也存在那个词,表示颜色多样。但永康话中却强调为各色杂存。乱七八糟:形容很乱。七上八落:心神不宁。可是永康话中多用来形容“如此那样”的意思。七了八了:零零碎碎的。与“七七八八”的意思大体一样。七七八八:与上面的“七了八了”意思相近。如,去了趟超市,~买了一大堆[15]。七老八老:上年纪了。八字命:永康话里的“八字”,已经离开了天干地支的意思,只剩下命运的意思。它们连用,并无特定的意思,只是意义的反复。空头八脑:和“空乏”意思相近,指没事找事,很闲。八脚蟾:用来比喻字写得很难看。老早八年:运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事物很早发生或者完成。如,我~吃过了。百分百:用来表示超级肯定的意思。如,我~肯定他已经睡觉了。上面罗列的这些词语表现了永康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喜好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从“八脚蟾”那个词就可以够明显的感受到这种生动形象的表达。它是以有八只脚的昆虫比喻字的难看,八只脚可想而知就像蜘蛛一样。一样的,前文列举的一些口语化辞汇也能够表现出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这些词语中的数词已然不局限于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它们已经被活用了。有的乃至已经完全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只是代表一种程度,类似于副词了。这些词中有AABB型结构,如七七八八。还有镶嵌式的,如:七上八落、七老八老。在很多时候,这种镶嵌式的都是相邻的两个数词组成的。所以永康话中这些活用的数词多用于一些固定的短语中,除单独利用的情形外,大多为距离连用,能够是同词距离连用,如:一式一样。也能够是相邻数词距离搭配连用,如:三日两头、五颜六色等。或是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词距离连用,如:四脚八撑。永康话中的这些数词活用形式上都比较固定,不会有太多的转变,大部份都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所以一般是不能类推的。口活用的这些数词同时也再也不表示原来具体的量,而是表示具有必然的程度、深度或是范围。一类仍是表示数量,只是表示的不是本身具体的量,而是表示一种可能的数量。如:五颜六色,在永康话中这里的“五”和“六”并非是真的指代只有五、六种颜色,而是可能有这么几种颜色搀杂在一路。另一类已经抛弃了数量,表示的只是事物的程度、范围等。如:绵毛三四,永康话中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超级小气,可是那个词去掉“三四”也能够用,因为它只是代表了一种程度。还有的直接表示了事物的性状,如:四方跌正,表示的是方正,多用于形容青年男子长得好看,有棱有角。从数词活用的结构和特点来看,永康人对这些词的运用多带有一种贬义心理。拿镶嵌式结构的词来讲,其中大部份词都带有贬义,少部份则是中性词,而褒义词更是少数。而且这种贬义心理在带有“三”“四”和“七”“八”的词语中特别明显,一般带有这些数词的辞汇都是贬义词。(四)从头老派口音的亲属称呼看“土”文化辞汇上,先来看看亲属称呼。新派老派爸爸爸爸阿伯妈妈妈妈阿勒祖父爷爷阿爷祖母奶奶阿妈外祖父外公外公外祖母外婆外婆姑父姑丈阿丈姑母姑妈阿娘姐姐姐姐阿姐哥哥哥哥阿哥从头派和老派的部份亲属称呼词来看,新派口音更偏向于普通话方面,而老派则偏向于口语化的一面。而且老派口音大部份都会在称呼前加个阿字,这显得亲切又具有地方意味。不过,不单单是在称呼前加阿字,永康话中在招呼他人时,大体上也都是叫那个人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而且在前面也加上一个阿字,例如“阿勇”“阿美”。这一点与临近的金华、东阳等地都不大相同,金华等地较多于直呼人名或提取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重叠称号,例如“芳芳”。虽然只是多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阿”字,可是这小小的“阿”字当中却透露出永康人的直接。在称呼前加上一个“阿”,或许会给人带来一种很土的感觉。但是这种称呼正是永康“土”文化的代表。那个“阿”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渗透出永康人民质朴浓厚的性格特点。那个“阿”也正是永康人民的一种简单且热情的表现,从中能够看出永康人说话不拐弯抹角的特点,也能够看出永康人的这种直截了当的思想观念。(五)从口语化辞汇看“俗”文化永康话的口语性比较强,许多词表达起来比普通话更通俗易懂。如:落角(字面上就是落在角落里,比喻某个地方在很偏僻的位置)焦臭(愁闷无奈)(用闻的到的气味来表示触摸不到的心情)难搪(超级难受,难以应对)(搪本身就有招架、应对的意思)得侬笑(讨人喜欢)(一般指小孩长得好看、可爱)厨段(一天三餐的用饭时刻)较斤(精明)(相当于斤斤计较)糊糟头(一塌糊涂)小气猫猫,屁股搔搔(吝啬)懒出虫(懒得都出虫了,可想而知这是形容一个人极为懒)懒对(不睬睬)现刀口(现报)做侬家(俭仆)口舌有骨头(不守信用)屁轻(很轻)乱管念(说话不负责)这里罗列的这些口语化辞汇,从表面上就可以大致了解它们的意思。从这些词中也能够了解到永康的一些“俗”文化。例如“焦臭”那个词,那个词由“焦”和“臭”组成,而这两个字从某一个方面上来讲都不是很雅的词。但也正是这种“不雅”,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永康人民对于自己苦闷心情的表达。再来看看“得侬笑”那个词,这也是从字面上就可以够理解的,它用来表达对小孩的喜欢。虽然它不是一个何等书面化的词,但也正是这种口语化透露着永康的“俗”文化。还有其他一些词,比如“懒出虫”、“屁轻”、“乱管念”等等,这些辞汇中虽然都有些许不雅,可是它们所代表的“俗”文化是永康所特有的。同时,这也代表了永康方言的亲民特点。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永康人民这种表达上的“土”“俗”文化呢?这与永康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永康位于金衢盆地,地势整体上来讲较低,以丘陵、平原为主,这也造成了初期的交通闭塞,与外界联系沟通较少,所以造成了这种“土”“俗”文化。(六)永康方言中的迷信思想和生殖表现1.永康方言中的迷信思想永康话的形成具有超级悠长的历史,因此永康话的一些辞汇及其用法中都会表现出必然的迷信思想和生殖崇拜。听说旧时的荆楚之地流传如此的歌谣:“做官的怕一(逆),当皇帝的怕二(二主争国),卖豆腐的怕三(酸),当财主的怕四(事),当婊子的怕五(武),卖肉的怕六(绿),做强盗的怕七(奇),姓王的怕八(做王八),生病的怕九(久),扯谎的怕十(实)。从这首歌谣中咱们不难看出它所运用的都是谐音代替的手法。而今世坊间也有类似的谣谚:当官的喜六(禄)不喜八(七上八下),做生意的喜八(发),新婚夫妻喜九(久)。”[14]从“七上八落”那个词来看,永康话中它也具有心神不安的意思。同时那个词也能够从表面字义来看。记得高中寒假补课的时候,学校挑选补课开始的日子一般都会选择农历中带有七的日子,而不会选在农历中带有八的日子开课。因为“七上八下”预示着在含有七的日子开课,学生成绩会上升,而相反的选择带有八的日子开课,学生成绩则会下降。虽然这是一种迷信思想,但也不可否定,这也算是一种寓意,希望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永康民间还流传着一句俗语“七不出八不归”,意思是在农历带有七的日子,无论是做生意的人,仍是外出旅游的人,只如果要进行远途活动的人都不会选择那个日子出行,而在外的人要回家时,也不会选择在农历中带有八的日子回家。因永康是百工之乡,手艺人、生意人云集,民间对财富的追求也比较强烈,所以这句俗语本多用于那时做生意的人,而“七”“八”在永康话中有“拾”“发”的谐音。因此“七不出八不归”就有着钱赚不回来的意思。随着时刻的推移,这句俗语也更多地被运用到了此刻生活中。但不知为何,“七”和“八”在这些辞汇中被普遍运用。口固然,古时的迷信也沿袭到了此刻。比如此刻许多人选择电话号码时都忌四喜八,因为“四”谐音“死”,“八“谐音“发”,而人们选择汽车牌号则忌八、四,喜六。因为“八”谐音“翻”,“四”仍是谐音“死”,“六”则寓意六六大顺。但也有许多人是不忌讳“八”和“四”的。还有在楼层数的设置上,也有忌讳的数字,别离是“四、十三、十四、十八”,忌讳“十三”是国外因为宗教的原因此忌讳,而“四”和“十四”都有“死”的谐音,“十八”则是因为平常所说的“十八层地狱”。因此在永康的一些新造的高楼大厦中都不会设置“13”“14”“18”这几个楼层数字。不仅如此,在庆贺生日这一方面上也有对数字的迷信,有着“男不做三,女不做四”这一说。因为“三”的谐音是“散”,而“四”的谐音是“死”,所以四十岁一般不会做寿,但也有例外。具体来讲,就是“贺卅不贺四(四十)、贺四十要陶气”,意思是人到了中年,不必然会有子嗣。可是若是儿孙满堂的话仍然需要庆贺。除此之外,还有老人到了七十三岁或八十四岁时,一般会把自己的年龄说大一岁或者说小一岁。因为孔子、孟子两位圣人在七十三、八十四岁归天,圣人都过不了这一劫数,才有所谓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所以这就是那个年龄的忌讳。不仅如此,人们对“百岁”也有相应的忌讳。因为百岁常常常利用来形容人的寿命极限,如“百年以后”,“百年好合”,所以即便有人活到了一百岁,那也只能说是九十九岁,如若不然就怕有不幸的灾祸发生。2.永康方言中詈词的生殖表现在说完了对于永康话中的迷信意味后,再来看看永康话中的生殖表现。这一点,受古时生殖崇拜的影响,现代詈词中也有必然的生殖表现,永康话中这些带有生殖器官的詈词虽然都偏向于骂人,比如“老尻”,“尻”指的是女性生殖器,常被用于骂女性;“老巴屋”、“老滑子”则是指男性生殖器,常被用于骂男性。但许连年轻人,尤其是男性,已经将这些詈词当做了口头禅,常常在不经意间就说出了这些词,成了一种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值得咱们试探的。不仅如此,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也有在一些辞汇中表现出来。比如生了个女娃,就会说是个“细囡别”,这在必然程度上带有嘲讽、轻蔑的语气。看来永康人的思想在必然程度上仍是摆脱不了古时的封建残余。(七)永康方言中的文化忌讳.称呼忌讳从永康话的一些辞汇中还能够感受到永康文化中的一些忌讳及其进展。第一是称呼上要注意辈分、身份、职业等。永康电视台有一栏方言主持节目《西津茶社》,节目中的两位主持人说的都是永康话。其中开头有一句用到了如此两个称呼:同年哥,表嫂。这是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的称号。可是随着时期的进展,外来文化的流入,此刻这两个称呼词已经大体上再也不出此刻年轻人的口中。对于年轻男子的称号多为“后生”、“小侬”、“帅哥”,而对于年轻女子的称号则多为“细囡”、“美女”,忌讳称“小姐”,这也是因为“小姐”一词已被给予了某种贬义的意义。不过走在街上,你也时常能够听到一些年轻的销售人员对中年男女也有“帅哥”、“美女”一类的称号。那么这是不是不适合的称呼呢?答案固然不是。此刻人们称年龄都要往“低处”套,因为听的人也感觉自己恍如年轻了。更何况是销售人员,他们在把顾客说得心花怒放之时,也是生意即将做成一刻。还有就是一个“罗”,那个字是永康百姓之间很常见的一种招呼语。有时人们在街上相遇就会彼此打招呼称“那个人”为“过罗”。可是,一般来讲,对比自己大的长辈和上级忌称“罗”,因为这是一种开玩笑似的称号。若是对长辈及上级如此称号,有不尊重之嫌。这些称呼上的忌讳所夹杂的地域文化呈现出随着社会转变而转变的现象。当某些旧词被给予了一些新的意义后,人们的心理在必然程度上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取名忌讳在取名上也存在着一些转变。古时取名要避君讳、避亲讳、避官讳。再后来取名可能都是随意一叫或具有浓重的乡土味,如“狗蛋”、“天赐”等。此刻取名则追求诗意、新意,有的可能父亲并非是复姓,可是父母会把自己的姓结合在一路,在此基础上再给孩子取名;有的则不沿用父姓,改成随母姓;还有的干脆用上了异体字、生僻字等。例如,“程应紫野”,这是我一个朋友的姓名。听到那个名字时,我就超级好奇它的意义。后来,朋友解释说“程”“应”别离是父亲、母亲的姓,“紫野”则取自“子也”的谐音,连起来解释即是“程和应的孩子”。还有“周杨诗洁”、“王应一辽”、“骆应益佳”等等。这种新兴的取名方式让人感受到了永康文化与外界文化的相融合、相碰撞,也让人看到了永康人民在名字命名上的创新。.丧葬忌讳对于丧葬一事,忌讳应该是最多的。“死”这一个字应该是人类最为忌讳的。因此,对“死”及与“死”有关的一些辞汇都是禁忌。旧的葬礼,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办的情形是不同的,有固定的不同的丧葬习俗。如:死于二十岁以下的人,为“取债鬼”,死于四十岁以下的人为“短寿鬼”,其棺材不能坐厅堂。死于村外者,无论如何,尸身不得进村。还有寿高、儿孙满堂而归天者为“喜葬”和中年丧命为“悲葬”之分。永康话中人死了也有很多种说法,如“走了”、“转去了”、“没气了”等。称“棺材”为“大屋”、“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