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ae62a302d37f69d60bdf32733be578d/cae62a302d37f69d60bdf32733be578d1.gif)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ae62a302d37f69d60bdf32733be578d/cae62a302d37f69d60bdf32733be578d2.gif)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ae62a302d37f69d60bdf32733be578d/cae62a302d37f69d60bdf32733be578d3.gif)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ae62a302d37f69d60bdf32733be578d/cae62a302d37f69d60bdf32733be578d4.gif)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ae62a302d37f69d60bdf32733be578d/cae62a302d37f69d60bdf32733be578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8远程教育学院期末复习大纲模板注: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单选题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2-3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4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6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8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参见P34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参见P34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参见P38考核知识点:有情的宇宙观参见P50考核知识点:有情的宇宙观参见P52考核知识点:有情的宇宙观参见P53考核知识点:重德精神参见P61考核知识点:重德精神参见P59考核知识点:帝、天崇拜参见P74-75考核知识点:帝、天崇拜参见P75-76考核知识点:道教参见P92考核知识点:道教参见P92考核知识点:中国哲学的特征参见P110考核知识点:中国绘画参见P162考核知识点:中国舞蹈参见P168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学参见P221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思想参见P234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思想参见P237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思想参见P239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制度参见P243考核知识点:民主思想参见P255考核知识点:民主思想参见P255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制度参见P243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制度参见P244(二)、多项选择题考核知识点:中西文化的差异参见P18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独创性参见P25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悠久性参见P28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悠久性参见P26-29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涵摄性参见P30-32考核知识点:崇尚和平参见P43-45考核知识点:乡土情谊参见P48-49考核知识点:中国宗教的特征参见P67-73考核知识点:儒家与宗教参见P86-87考核知识点:中国哲学的特征参见P105-112考核知识点:中国哲学的特征参见P108-109考核知识点:哲学里的科学精神参见P144-145考核知识点:哲学里的科学精神参见P145-146考核知识点:中国艺术的特征参见P156-160考核知识点:中国绘画参见P163考核知识点:中国绘画参见P163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字参见P185-186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学参见P198-201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学参见P219-220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学参见P219-221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的特征参见P228-232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制度参见P246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制度参见P248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制度参见P241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制度参见P243-244(三)、判断题考核知识点: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参见P11-12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参见P37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参见P37考核知识点:家族本位参见P55-56考核知识点:祖先崇拜参见P80-82考核知识点:祖先崇拜参见P83-84考核知识点:道教参见P89-90考核知识点:道教参见P89-90考核知识点:佛教参见P94考核知识点:佛教参见P94考核知识点:中国哲学的特征参见P111考核知识点:中国哲学的特征参见P112考核知识点:知识问题参见P114考核知识点:知识问题参见P115考核知识点:宇宙问题参见P129-130考核知识点:宇宙问题参见P131考核知识点:人生问题参见P138-139考核知识点:人生问题参见P138-139考核知识点:中国诗歌参见P202考核知识点:中国诗歌参P203考核知识点:文学思想参见P222考核知识点:中国小说参见P213-214考核知识点:中国小说参见P213-214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思想参见P238-239二、主观部分:(四)、名词解释(附答案要点)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参见P39儒家学术思想传承的系统。韩愈说儒家之道传自尧舜,经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宋元理学继承了儒家的道统。考核知识点:中国宗教的特征参见P68所谓自然崇拜,就是把日月星辰、风雨云雪、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这些自然现象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加以崇拜,并祈求保护和赐福。考核知识点:儒家与宗教参见P88三祭是儒教的宗教活动,指拜祭天地、先祖、君师。考核知识点:道教参见P91东汉张陵创立的道派,因为入道须交纳五斗米,所以称为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这一派教徒奉张陵为天师,所以又称为“天师道”。考核知识点:道教参见P91张角在汉灵帝时创立的道派。张角自称“大贤良师”,用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又教人悔过。考核知识点:道教参见P92东晋时期的著名道士,开创了道教的丹鼎派。葛洪的代表著作是《抱朴子》内篇和外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去祸,属于道教的内容。葛洪崇尚金丹轻举,讲究药物养生,认为通过修炼服丹,可以不死成仙。考核知识点:道教参见P92南朝时著名道士,对“南天师道”进行总结和改革,开创了茅山宗。陶弘景隐居茅山,主要著作有《真诰》、《登真隐诀》与《养性延命录》。《真诰》是一部专门记述道教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著作。《登真隐诀》主要抄录《上清经》中的有关方术秘诀,专门论述上清派养生登仙之术。《养性延命录》的内容也是引述魏晋各家道书,讨论养神、炼形等长生成仙方术。陶弘景在茅山经营数十年,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又称为“茅山宗”。考核知识点:佛教参见P95涅槃的本义是“把火吹灭”,在佛教里,是获得解脱的目标,即修行的目标。涅槃就是说无明烦恼之火熄灭了,人的思想从因缘轮回中解脱出来了,从而达到了最高的寂静,最大的安乐。考核知识点:宇宙问题参见P124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考核知识点:哲学里的科学精神参见P144-145出自《荀子·天论》,意思是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还不如掌握自然的规律而利用它。这些论述奠定了后来的“人定胜天”思想。考核知识点:中国绘画参见P163李思训是唐代宗室,北宗画派的创始人。善于画青绿山水,画风工谨细丽。传为李思训的作品有《江帆楼阁图轴》、《春山访友图》、《九盛宫》。考核知识点:中国雕塑参见P171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开凿于北魏时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雕塑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头。考核知识点:中国雕塑参见P171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考核知识点:文学思想参见P202出自《尚书》。意思是诗歌抒发诗人的感情,表现其心胸怀抱。考核知识点:中国诗歌参见P203孔子提出的关于《诗》的功能的观点。兴是兴发人的感情志趣,观是观察时政人情的得失,群是沟通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怨是发泄人的郁闷之情。考核知识点:中国散文参见P210-211指唐代古文运动。南北朝时期,散文衰落,骈文兴起,骈文讲究骈偶对仗,讲究辞采,讲究用典,形成严重的形式主义文风,不利于表情达意。唐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个厌弃骈文,提倡单行散文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是韩愈、柳宗元。考核知识点:中国散文参见P211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当世,继承归有光“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清真雅正”的特点。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思想参见P237老子提出的社会理想。老子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理想是一种乌托邦幻想。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制度参见P246汉代选孝廉。孝是孝子,廉是廉吏。汉武帝时规定,每郡每年必须选若干名廉吏,因此成为一种定期的选举。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考核知识点:民主思想参见P255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考核知识点:中国经济特征参见P265管子提出平准制度,说:“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平准制度是封建社会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考核知识点:中国经济特征参见P264、270孔子提出的求均思想,意思是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不均。考核知识点:经济思想参见P273《礼记》中提出的思想。《礼记·大学》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考核知识点:经济思想参见P276贾谊提出的储蓄思想,意思是仓库的粮食充足,老百姓衣食无忧,他们才有道德礼义。(五)、简答题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有就行参见P26-P29地理环境的特殊。(2)农业生活的影响。(3)世故深。(4)重统绪。(5)求久的思想影响考核知识点:佛教参见P94(1)无明:是有始以来的愚痴,是一种盲目的、错误的精神力量。(2)行:是由无明引起的意识活动。(3)识:由行的作用而产生的心意识的活动。(4)名色: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5)六入处:又称“六入”,分为内六入和外六入。“内六入”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外六入”即“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认识器官与功能。(6)触:由六入处与外境相接而产生触觉。(7)受:由触觉产生的知觉和表象。(8)爱:由“受”而来的贪爱。(9)取:有贪爱而产生的执着。(10)有:由于执着于有我而产生的作为“我”的存在。(11)生:由于“有”,人才得以生成。(12)老、死:有了生才有老、死。考核知识点:知识问题参见P114-115“知: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这是说知识有三个不同的来源,有三种不同性质的知识:(1)来自传授。来自传授的知识,即所谓闻知。凡得自口头讲说和文字材料的都是。(2)所谓“方不障”,即不受空间的限制。凡经由逻辑推理而得到的知识即是。(3)得自感官经验的知识。所谓“身观焉”,即亲身观察。考核知识点:宇宙问题参见P123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观多本于直觉的经验。日月星辰,四时寒暑,往复流行,循环不已。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观正是对天体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如:“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曲也,来者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又如:“七日来复,天行也。”“无往不复。”考核知识点:宇宙问题参见P126中国哲学视宇宙为至善,因为宇宙表现了大公无私之德。《吕氏春秋》说:“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考核知识点:人生问题参见P138-139儒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实践仁性。这里涉及儒家对“仁”的理解和规范。儒家之所谓“仁”,是亲亲之爱,有等差的爱,与博爱、兼爱相对应。儒家所讲的道德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的。儒家有所谓“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亲疏是不同的,父子最亲,其次夫妇,其次长幼(兄弟),其次朋友,其次君臣。孟子说“亲亲而仁民”,就是亲疏有别。考核知识点:哲学里的科学精神参见P144-145《荀子·天论》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意思是: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以使物丰富,还不如使物蓄积而加以裁制;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还不如掌握自然的规律而利用它。这些论述奠定了后来的“人定胜天”思想。考核知识点:中国艺术的特征参见P158-159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美和善常常是统一的,难以截然分开,就是说,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艺术品同时具有较高的思想和道德的价值。因为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儒家常常赋予审美活动以道德的意义,而且还发展出一套“比德”思想。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学参见P219-220(1)、主张文以气为主。(2)、认为文章可以不朽。(3)、对文学进行分类。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学参见P222韩愈主张“文以贯道”。认为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是目的,是内容。韩愈宣扬的“道”是孔孟之道。《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答李秀才书》说:“愈之所志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题欧阳生哀辞》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道者也。”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的特征参见P230-231儒家主张任用贤人,使贤人能尽其用。儒家所谓“贤”接近“德”,尚贤即尚德。考核知识点:中国农业参见P279-281(1)、皇帝亲耕。(2)、罢不急之务,以免妨碍农事。(3)、农官督导农事。(4)、表彰农耕者。(5)、指导农业技术。考核知识点:社会阶层参见P311农民向下流动就会变成不务正业的人,向上流动就变成士绅、地主,极少数人会成为官吏。或者受招募,成为兵卒。兵卒可以向上流动,可以成为武官、军阀,可以割据一方,可以实现改朝换代,变成帝王。考核知识点:社会解体参见P318-319(1)、官僚制度的失效。(2)、民权运动的兴起。(3)、自由思想的蔓延。(4)、科学技术的输入。(六)、论述题(附答案要点)考核知识点:中国哲学的特征参见P108-110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哲学中又表述为“天人合德”、“天人不二”、“天人相与”、“天人一贯”、“天人不相胜”等。天人合一观念可以追溯到周代。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表现为神人关系。周人认为神与人相通,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战国时期,孟子把天道和人性联系起来,认为天有善善恶恶之心,人性天赋,善端与生俱来,因而性、天相通。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后来《易传》提出来“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在汉代演变成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宋代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构成,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只能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利用自然,调整自然。这些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学的特征参见P198-199重性情就是重视抒情,这主要是针对诗歌而言的。诗歌的抒情性质与音乐的抒情性质相同。音乐是人心感于外物而产生的,诗歌也是因为外物所感而产生的。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考核知识点:政治思想参见p234-235孔子和孟子都提倡“德治”。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说:“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强调为政者必须具备道德条件。德治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新能源开发用地承包经营合同模板
- 2025年企业间合资经营合同范本
- 如何设定可达成的财务目标计划
- 2025年钴粉系列项目合作计划书
- 强化小学生的公平公正计划
- 幼儿园国际交流活动策划计划
- 注重班级文化融合的必要性计划
- 图书目录员的工作计划
- 艺术教育与演艺技巧社团工作计划
- 提升工作效率的年度策略探讨计划
- 中欧班列课件
- 2025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计划
- 综合实践项目 制作细胞模型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煤矿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考试题库(800题)
-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 幼儿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园务工作计划
- 经济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课件【全套】
- 2024-2030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4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