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之中华名人故事集锦 专题04 王阳明的读书之道、有关心态的精彩时评、白头翁王辟之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之中华名人故事集锦 专题04 王阳明的读书之道、有关心态的精彩时评、白头翁王辟之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之中华名人故事集锦 专题04 王阳明的读书之道、有关心态的精彩时评、白头翁王辟之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之中华名人故事集锦 专题04 王阳明的读书之道、有关心态的精彩时评、白头翁王辟之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之中华名人故事集锦 专题04 王阳明的读书之道、有关心态的精彩时评、白头翁王辟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名人故事集锦(四)引言:总所周知,作文的素材非常重要,高分作文的内容绝对不是仅仅靠现场写作就能凭空编写出来的,而一定是对平时积累的素材的重新整合,归纳利用。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都需要很强的逻辑思辨能力,需要支撑观点的事实论据,这就需要平时大量的素材积累,中外古今的名人故事便是非常有用的素材之一,因此本期开始,整理一系列古代贤人志士的故事,以便丰富写作素材,为高分作文打下良好基础,供各位学子阅读参考。本期主要包括名人的王阳明的读书之道、有关心态的精彩时评、白头翁王辟之等内容。名人风采:王阳明的读书之道科举时代,大多读书人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并力争中举做官。读书人为科举而读书,对于国家来说,可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当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举子从皇宫门口鱼贯而入时,大发感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旧时读书人为科举而读书,本无可厚非,因为读书可以给读书人带来丰厚的回报。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劝学篇》说得非常诱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但也有少数不为科举而读书的人,明代的心学大家王阳明便是其中一例。王阳明11岁在京师读书时,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不认同塾师的看法,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读书学圣贤”虽是王阳明年少的追求,但处于科举时代,他的父亲王华还是科举状元,他也不得不参加科举考试,并为此作了充分的准备。没想到,第一次会试王阳明便没考中。不过他并不以此为意,甚至当同考的人为落第而感到羞耻时,王阳明反而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第二次会试,王阳明又没成功,直到第三次时,他才以会试第二名、殿试第十名登第。王阳明天资绝伦,读书过目成诵,处在科举时代,三次参加科举,既有失败的经历,也有成功的体验。他一反当时大多数人为科举而读书的目标,年少时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既成就了他心学大家的地位,也为后世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读书学圣贤”是王阳明年少时立下的志向,如何才能实现?通观王阳明的著作,也就是他后来所说的“读书学道”。读书学道,又叫读书穷理。道是什么?理是什么?王阳明主张心学,在他看来,心即理,心即道,心的本体是至善,是良知,“至善是心之本体”,“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圣贤与常人的区别就在于圣贤悟到了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因此,读书学道,就是通过读书悟到自己的良知,“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读书学道,说起来容易,但实行起来,却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处理与科考的关系。因为处在科举时代,读书人不可能回避科考。当时就有人问他:在读书的时候总是想着科考,怎么办?王阳明回答:“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王阳明认为,只要悟到了良知,读书与科举并不相妨,读书时心也不会为科考所累。王阳明一生最爱读书讲学,他曾说过:“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今虽干戈扰攘中,四方有来学者,吾未尝拒之。”当时有很多人跟着他读书学习,因他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不同,而当时科举考试主要以朱熹学说为标准,所以就有学生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跟着王阳明读书学习会影响科举考试。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曾经带着他的弟弟一起跟着王阳明学习,他们的父亲就担心说:“固知心学可以触类而通,然朱说亦须理会否?”钱德洪和他弟弟反而劝他们的父亲说:“以吾良知求晦翁之说,譬之打蛇得七寸矣,又何忧不得耶!”钱父还是不信,就去问王阳明,王阳明明确告诉他说:“岂特无妨!乃大益耳。”刚好第二年是大比之年,王阳明的几个学生科举中举,钱父这才相信钱德洪的“打蛇得七寸”并不是虚言。王阳明的不为科举而读书,既不排斥科举,又能按自己的良知行事,从而使他成为一个“上欲以其学辅吾君,下以其学淑吾民,惓惓欲人同归于善,欲以仁覆天下苍生”的圣人。不仅如此,他还以此来指导学生,在科举时代成功走出了一条“读书学圣贤”与“读书登第”两不误的读书之道。王阳明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也一再强调教育孩子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悌而已”。“教之以孝悌”即是“读书学圣贤”,因为孝悌是“为仁之本”。精彩时评:心中有光,不畏将来花开花落本无事,万事万物皆有心。人生百年,无法享有世间一切,只要心中有光,便不畏将来。心态决定成败。《菜根谭》中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在江西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正确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很难。”王阳明则回答说:“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他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吏目从京城来,带着一子一仆,赶去赴任。路过龙场时,在当地苗家借宿。王阳明听说他们经过,原想找吏目询问京城的事情,可等到第二天,却传来噩耗,才知道这三个人长途跋涉,精疲力尽,相继命殒。这件事令王阳明无限感慨,他命两名仆人将三人尸体埋葬,并感慨道:“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开心上任,为什么要这么忧郁呢?路途遥远,风餐露宿,哀愁积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我离家来此已有两年,同样也经历了这些,但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完全没有情绪,不是正常人。但能不能克制,就是愚者与智者的区别。心不安定,则一事无成,拥有积极的心态才是生活的开始。心量造就福气。众所周知,王阳明的一生并不顺遂:25岁时,参加会试落选;34岁时,触怒刘瑾,杖责入狱被贬龙场;44岁时,入贼寇四起之地。他虽身处泥泞,却依然能遥看满山花开;还能无执无著,静享生命的喜与乐。无论是面对京城官场的排挤,还是穷乡僻壤的贫寒,他从不执着、不计较,该退则退。王阳明曾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三国演义》里,周瑜临终前的一句:“既生瑜,何生亮。”被世人大叹可惜。面对一个才能谋略都高过自己的人,周瑜不是想着虚心讨教,而是疯狂嫉妒。去世时,年仅35岁。人生在世要修心,须从宽容做起。开诚心,布大度;盈于心,造多福。狂风骤雨之中,苏东坡竹杖芒鞋,顶着风雨,从容向前,那种笑傲人生的洒脱和豪迈,那种风雨中我行我素、不畏困难的超然情怀,都浓缩在了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时时微笑,雨打芭蕉也无愁;常常宽容,宰相肚里能撑船。苏东坡写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之时,正值中年,走过半生风雨飘零,已然修炼成超脱世俗的心境。他回首看着顶风冒雨而来的路,实际上是在回首自己一生走过的路,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这里的风雨和晴朗,既是自然天气的风雨和晴,又指人生道路上的荣辱得失,苏东坡早已看开。所谓荣辱,都是过眼云烟,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也许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王阳明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只留下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可以说是王阳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对世人的最后的教诲。内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机。内心光明的人,能够烛照世界。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最好的样子,是肩上有山,心中有光,不惧路长,不畏将来。秋莲心境夏天,最盛大的花事,莫过于池塘里的莲花了。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谁不想邂逅一池绽放的莲花?那么隆重地盛开,声势浩大,仿佛席卷了所有的美好,令人不由得感叹生命的绚丽与繁华。何况荷风细细,清香袅袅,激荡人心。莲之盛开,在视觉与嗅觉上都是一场盛宴。时光无情,从不曾为谁而等待停留。对于时序更替,季节的变化,草木最敏感。荷花也由盛极走向了衰败,叶残花谢,犹如迟暮美人。元代诗人刘因,写过一首《秋莲》。隔着旧时光,盈盈一朵秋莲,淡香杳杳,翠减红销,江清月冷之际,诉尽盛衰荣枯,依然是那么别致而独特,意境格外优美。李商隐说:“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那是一首婉约清雅的小诗。诗中写尽相思惆怅,满怀思绪。滴滴嗒嗒的雨,落在荷叶上,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清脆,又声声急促,仿佛敲打着内心,扰乱了心湖的宁静,心情更显得寂寥。几分凄清与愁韵,悠悠绵长。与李商隐的风格迥异。刘因写莲花,却没有儿女情长,缠缠绵绵。他的咏物写景诗,是写给自己的,也是写给岁月的。感怀人生际遇,以一朵秋莲自况,深沉的感慨与含蓄的忧思,随着字字句句,缓缓流淌。诗人刘因,自小聪慧,三岁识文认字,六岁学习作诗。小小年纪,就心存大志,十五岁时写下“鸿鹄凌云志,燕雀安能知。”可见他的志向高远,希冀将来有望干出一番大事业。刘因极为欣赏诸葛亮“静以修身”四个字,于是就把自己的居所题名为“静修”,他本人,则号称为“静修先生”,以此坚定地表明心志。然而,现实往往容易击碎梦想。终其一生,刘因只有过短暂入朝供职的经历。入朝不久,因母亲生病而辞官返家,一年后,母亲去世,他居家守孝。再诏他入朝,都以身体不好而推辞。祖辈有过风光辉煌的岁月,但是到了刘因这一代,已是家业衰落,境况困窘。那么他靠什么谋生呢?郑板桥曾在《道情》中写道:“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刘因一介书生,也就自然地选择了从文的道路,比如教书。业余时间,则著书写文章,以遣生涯。他一边开学馆招收学生,一边传道授业解惑,生活清贫。好在文人都安贫乐道,并不以此为苦。最让他承受不了的是父母和两个姐姐的相继离世。虽于四十岁后喜得贵子,却又不幸夭折。世事变幻,人生无常。人世间的那些宝贵的血脉亲情,如同被一阵秋风吹走,生离死别给他的打击格外沉重。四十五岁那年,朝廷又请他去当官了。可惜这年他已忧患成疾,病入膏肓。不久后,他就追随他的亲人们去了另一世界。刘因的时运不济,令人扼腕叹息。他给我们留下的诗篇,却不曾被岁月蒙尘。一朵秋莲,纤瘦的身影,亭亭玉立。秋风凛冽地吹起,才到白露时节就已是寒冷萧瑟。看遍世间兴衰荣枯,聚散离合。不如驾一叶扁舟,赏花观景,倾尽杯中酒。人生短暂,宛如一声悠长的叹息。愿我们倾尽全力,温柔地去爱这个世界。匆匆奔赴前程时,也别忘了欣赏人生旅途的风光。白头翁王辟之不惧奸猾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不孤单的,他的身边必有君子相伴,会给自己同时也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北宋王辟之就是一位不惧宵小指责、尽力为民的好官。王辟之,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登进士,宋哲宗在位时做过州、县地方官,绍圣四年(1097年)告归乡里。他以励精图治、兴利除弊、移风易俗而得到同时代人的赞许。巴蜀之地,山高水险,交通不便,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发出那著名的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宋时代,正是由于巴蜀路远难至,又有令人畏惧的瘴疠,习惯了北方天气的人总要视去巴蜀做官为难事。绍圣二年(1095年),山东临淄人王辟之被任命为忠州刺史,忠州便是今天的重庆忠县。王辟之到任后,没有囿于到各下属部门听汇报,他同时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下车问民疾苦,曰吏骜而民困”,百姓反映自己的日子之所以过得不好,根子就在于官员善不能立,恶不能除。王辟之遂以治吏为重点,猛药治疴,对民怨甚大的赃官、懒官和庸官坚决上奏参劾。王辟之此举无疑动了别人的奶酪,衙门内那些习惯了受贿才给人办事、舞弄文字惹是生非的“豪吏”聚在一起抱怨王辟之,于是对王辟之的反扑也随之而来。他们笼络了一些对王辟之心怀不满的小吏,捏造了几条罪状联名向朝廷派来巡查的官员告发王辟之。王辟之对此十分坦然,己身不正,如何能正人,他之所以敢正人,就在于己身端正,面对豪吏的指责,他说“白头老翁,安能碌碌畏吏苛民耶”。经过调查,朝廷还王辟之清白,而这些诬告他的豪吏也得到了惩治。治吏的同时,王辟之还注重“拊养柔民,知其饱饥,治奸猾”。对饥寒交迫、嗷嗷待哺的穷苦人,能减的赋税予以减,能免的杂役予以免。对欺压百姓横行乡里的地痞流氓,则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如此,当地风气为之一新,而王辟之亦“治声翕然”,得到一致好评。王辟之所到之处,特别注重道德的培树和思想的教化,春风化雨,点点入地,更能移风易俗,实现长治久安。宋朝官员在地方任职时,大多都有废除淫祀之举,王辟之在忠州也不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