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与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考察及其现实意义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它在城市的产生、发展,以及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虽然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即乡育城市、城乡对立、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相对地位有所不同,但其作用力却贯穿于城乡关系演变的始终。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农业在推动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多元化;同时,城乡协调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从历史和现实视角下来认识二者之间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业在城乡关系演变中地位和作用的历史考察(一)农业剩余的出现与乡育城市——早期的城乡关系早期城市的产生,既是政治统治的需要,更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以采猎为主,人们聚居在一起共同与神秘的大自然斗争,平均分配所能获得的各种极为有限的生活资料。之后,随着农业工具的改进及对更多动植物品种的驯化,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力大大提高,能够供给的农产品也渐渐增多,农业剩余开始出现并日益增加。农业剩余的出现是农业文明兴盛与农业生产力发展最直接的表现,是城市产生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它提供了城市人口集中的直接前提,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直接的农业生产场所,去寻求新的居住地点;另一方面,农业剩余的出现,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人口供养力,提供了城市人口的生存基础;此外,农业剩余的出现,促进了社会分工,提供了人口向城市聚集的各种必要条件。这一时期,统治者将大部分农业剩余剥夺为自己的财产,为了保护财产与统治特权,他们修建了早期以防御功能为主的“城”。同时,随着第二、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农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在人口稠密、需求集中的城里,手工业、商业更是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城的经济、文化功能得以不断强化,渐渐地在城里开始有了“市”,从而能吸纳更多的人口。这时,城和市才真正结合起来,使古代的城市有了我们今天意义上城市的一些内涵。从特征上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循环属于“输入型”,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业剩余的数量。因此,从本质上讲,古代城市不过是一个单纯的消费集团,重复着对农村剩余产品的消费过程,是完全寄生于农村的。正因如此,在古代,人们并不歧视农村,也不十分留恋城市,并且把回归农村故里作为最好的归宿。农村地位即使不在城市之上,也起码和城市一样高,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问题,有的只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对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二)农业剩余的外流与城乡对立——工业化初期的城乡关系从早期城市产生看,农业剩余是乡育城市的客观物质基础,乡育城市是农业剩余产生的必然结果。与此不同的是,工业化初期大部分国家出现的城乡对立,虽不是农业剩余的必然结果,但农业剩余仍然是其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即城乡对立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国情背景下,基于这种客观物质基础上的、人为政策取向而导致的农业剩余不合理分配而形成的。这种不合理分配包括过分无偿攫取(剩余产品和剩余资本)和不充分转移(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初期,最为稀缺的生产要素是资本要素,只有有了资本,现代城市部门(工业和服务业)才能较快地发展起来。一般来说,城市部门所需要的资本有三个来源:国内储蓄(积累)、外商投资、国外援助。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依靠外商投资和国外援助来满足城市工业发展所需不是很现实。国内积累因此成为城市工业部门及工业化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一个国家的城市工业部门规模很小、实力很弱,仅依靠工业自身的储蓄和积累来筹措发展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规模巨大的农业部门必然成为国内储蓄和资本积累的主源。从各国实践看,把农业剩余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城市部门,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转移;二是依靠行政权力强制性转移。前者是由农民受城市部门高收益的吸引,把储蓄和物质财富投向城市部门来实现;后者则靠政府强制手段,如税收和价格管制来实现。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转移农业剩余,而其它多数国家则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力量强制把农业部门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农业剩余转到城市部门。例如,日本通过对农业部门征收重税,来把农业资本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1882-1892年间,日本政府税收的85%来自农业,到1918-1924年间,农业税仍占总税收的40%左右,而税收的绝大部分投入到了城市工业部门。我国类似日本,长期通过第二条途径来吸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发展。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农产品不能等价交换,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得巨额的资金,农业的基础地位因此受到严重削弱;同时,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就业严重不足;城镇居民与农村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形成了中国特有、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三)农业剩余“留在”农村与城乡统筹——工业化中后期的城乡关系从先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看,从工业化中期开始,农业剩余在城乡之间的不合理分配状况根本改观。首先,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借助于前一时期农业剩余的哺育已具备自我积累能力,其进一步发展可以依靠自身积累来完成,不再需要从农业汲取剩余。与此对应,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工农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无偿”替工业发展提供积累,不再是受“挤压”的部门。根据国际经验,此时不同国家均从各自国情出发,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其次,进入这一阶段后,工业领域更多的技术、设备被应用于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因此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剩余生产能力更强。虽然城乡之间的产品、劳动力、资金的流动更为频繁,但是与过去在行政外力作用下,单向由农村无偿或低廉流向城市有着根本区别。一方面,这种流动是在市场主导下的流动,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表面上看有更多的农村剩余产品、劳动力流入城市,但换回了资金,用资金可以购买农民生活、农村生产所需的工业产品。另一方面,即使由于国家粮食食品安全需要,还存在有行政力量干预农业剩余有序流入城市,但这与过去城市部门自身积累能力不足背景下的剩余转移也是有根本区别的——国家会给予保价补偿。因此,农业剩余的生产积极性在农村变得更强,因为生产越多,农村通过交换换回的用于自身发展的资本积累也就越多。在这一阶段,由于农业剩余直接留在或间接返还用于农村自身发展,现代农业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国外实践看,这一阶段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很快,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所创造的巨大市场需求,反过来又会拉动城市工业的更快发展。工农开始呈现出一种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因此,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统筹城乡发展更应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使工农业平等协调发展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格局。二、现代农业与城乡统筹互动发展的现实表现当前,我国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先工业化国家的实践看,这一阶段的农业与城乡发展呈现出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城乡统筹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城乡统筹发展,二者是互为动力、相互促进的关系。(一)现代农业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1.现代农业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城乡统筹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城市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农村工业化等,无论哪一项发展都要求农业能够创造出更丰富的剩余。现代农业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武装农业,不仅可以解放出大量劳动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加单位土地产出率并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剩余。同时,由于现代农业还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因而能够创造并积累更雄厚的农业资本剩余,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更雄厚的物质积累。2.发展现代农业有助于推动城乡市场的融合。城乡市场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有效促进城乡市场融合。一是发展现代农业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购买能力,从而扩大农村生产、生活资料消费市场。这对于吸引各种产品流向农村消费品市场,从而促进城乡市场有机融合将起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城市居民的要高,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发展现代农业能满足不断增长和日趋多元化的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从而加快城乡之间供需市场的融合步伐。3.发展现代农业有助于城乡全面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在延续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这项传统功能的同时,满足人们“肺”和“心”需求的生态功能、生活和服务功能也开始显现出来。现代农业使农业多功能性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并开始融入了一些城市现代元素,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倾向于在宁静、优美和朴实的农村度假。这一倾向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将先进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传播到农村;同时,现代农业虽然采用了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仍肩负着传承农村淳朴的传统文化。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有助加快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的融合速度,从而推进城乡全面统筹发展。总之,发展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统筹的重中之重。这是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的多功能性、我国“三农”现状及新型工农关系决定的。可以说,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二)统筹城乡发展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推进城乡统筹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制度、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撑,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农业产业升级与农业技术进步,有利于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最终确立与不断完善。1.推进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要素获得最大化收益的首要前提。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农业的题中之义。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城市经济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的各项生产要素受到的限制比城市的要多得多。城乡制度一体化是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首要前提,推进城乡统筹为农村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城乡统筹把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作为重要突破口,力争从制度层面上消除城乡分割的壁垒,必将有利于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2.推进城乡统筹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对我国来说,在农业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而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紧迫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有利于打破以实现区域自求平衡为目的的小而全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的区域分工,建立专业型的农业结构;有利于培养农村龙头企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建成有高附值的农业结构;有利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实现传统农业结构向现代农业结构的转变。3.推进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村市场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我国农民长期处于市场弱势地位,农村市场体系确立的首要前提是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推进城乡统筹,有利于消除城乡分割的制度性障碍;有利于完善和提升农民在生产、交换等领域的主体地位;同时,完善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要求有完善的现代流通体系。目前,我国农村流通方式落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推进城乡统筹,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为城市现代流通体系顺利、快速地延伸到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流通体系的差距,壮大农村市场主体的规模和实力,改变农村的传统流通方式与经营业态,改善农村市场基础设施状况,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流通方式的落后面貌,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现代流通体系。三、推动现代农业与城乡统筹互动发展的措施鉴于现代农业与城乡统筹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要走统筹城乡发展道路,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城乡统筹提供全面支持。只有坚持两个方向同时推动,才能真正实现互动发展。(一)破除城乡二元藩篱,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1.建立城乡一体的生产要素流通体系。一般规律是,生产要素将流向能产生最大化利润的地区或者行业,从而使有限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间内创造出最大利润。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相互补充,将孕育出“原料农村化,技术城市化,设备现代化,产品全国化”的新型乡村工业,带动农村工业化进程,使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尽管目前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之势已经显现,但整个形势仍不容乐观:几乎所有生产要素都想进入大城市而不愿进入农村,形成了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单向流动,造成城市的资金和技术越来越多,而农村的资金和技术越来越缺。对此,要深化改革,打造农村生产要素聚集洼地: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入,改善农村投资环境;为投资农村的企业提供贷款、税收、用地等优惠;对流入农村的人才提供社会保障;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等,从而推动要素向农村流动,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2.完善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对此,要通过政府支持鼓励,城市引导带动,农村积极配合的方法来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一是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流通,这其中包括城市市场中的各种市场主体;二是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和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3.积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对此,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城市供水、公共交通等公用设施在条件成熟时向周边农村延伸;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城乡统筹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和价格的形成机制;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和建设促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1.继承、拓展农业功能。如前所述,农业的多功能性对全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政治建设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促进城乡融合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此,一是要切实提高对发展多功能农业对促进城乡融合和协调发展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要在继续发挥传统的农业经济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文化传承功能,保持农村特色,避免城乡统筹过程中农村被同化;同时,拓展农业满足城市居民“眼”、“肺”和“心”的需求的功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农业朝着现代化、多样化、精致化、高级化方向发展,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业提出的新要求。二是要切实开展农业多功能区划、规划工作,使多功能农业的发展有规可循,并将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与正在实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建设有机地协调起来,以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要素禀赋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有条件的地区则可以围绕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形成不同功能的农业产业集群。三是争取在我国实现具体明确的多功能农业发展政策与立法,通过制度建设,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发展多功能农业。2.调整、升级农业产业结构。顺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现代农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应瞄准以下几个方向:是第一、二、三产业相互转化、互融、开放的立体式的产业化调整;是将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农业新资源引入,并与原始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结构调整;是建立以消费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限恒大风力发电站施工总包协议文件版B版
- 2025年度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2篇
- 2025年度SPF猪饲养技术研发与应用合同
- 2024版土石方开挖施工合同
- 2025年度信用评价委托合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3篇
- elance新员工入职培训
- 2024版供应商价格保密合同范例一
- 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查房
- 2024年综合物流运输HSE合同3篇
- 2025年度空运出口货物代理合同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协议3篇
- 关于人员的处置方案
-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社区体育研究报告5篇
- 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四篇)
- 物流部安全培训内容
- 电大《旅游工作者素质修养》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中职《基础会计》期末试题及答案
- GB/T 41168-2021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蒸煮复合膜、袋
- GB/T 37741-2019信息技术云计算云服务交付要求
- GB/T 34697-2017含氟蚀刻废液处理处置方法
- GB/T 16935.1-2008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