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测卷(四)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不乏"看客"。在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看客"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或幸灾乐祸,或麻木无望,或漠不关己,这些都是人性中真实而又令人厌恶的劣性根。"看客"们之所以乐于去看,无外乎自己还过得去地抱了侥幸心理,无聊的要消遣,自己惨的要在他人身上猎取安慰。鲁迅笔下的"看客",并不局限于他所处的时代,而是囊括了过去、当时与现今,他用笔墨批判着"看客"丑恶麻木的嘴脸,同时也给人们以警示。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往往是一般的底层民众,他们生活越是困难,就越简单因斤斤计较而滋生嫉妒;他们看不惯别人的胜利与收获,后者会让他们内心不由地产生不平衡感,于是要看别人的失败与凄惨,那会让他们产生快感,伪造自己胜利的假象。或许他们看到别人的惨状会有所惊动,然而肯定不会与其产生共情,也不敢去供应关心、做引火烧身的举动;他们只会在内心的防护罩上一层又一层地加固。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连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惊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消遣"方式了。每当有人发觉了一个新的"消遣"看点,"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这种看客的畸形现象被公众悄然地"默许"为正常,久而久之,"我既不是演员,又不担当什么职务,我只是一个看客",这倒是一个很好的置身事外的借口了。

如何来挽救这成千上万的麻木无知、冷漠无情的"看客"?孔乙己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旧有他们的翻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侵蚀着原本美妙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扩散!

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恍然发觉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转变人。要转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转变国民的思想,因此早年间,鲁迅等人在一系列的变法革命中以新形式的文学作品渗透人心,虽然确的确实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老百姓的温饱得不到解决、生命得不到保障,又怎么能要求他们用自己残存不多的精力去爱别人,去对不能给自己供应庇护的社会负责任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公平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慢慢转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妙的一面重新焕发诞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行及,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逆境!

(摘编自谢彤《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材料二:

语图互文指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的相互仿照和印证。赵宪章指出:"文学和图像的统觉共享,实则是语言文本和图像艺术之间语象和物象的相互唤起、相互联想和相互仿照"。基于语象和图像之间的关系,"看客"形象及蕴含于其中的批判与反思精神才得到读者的"共享"。

鲁迅运用环境、外貌和动作描写表现"看客",为的是"看客"形象能够自我显现。而画家共享文学与图像,使"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详细化。而在统觉共享下自我显现的"看客"形象,烛照的是传统文化的建构。专制主义思想编织起密密匝匝的罗网,形成牢不行破的铁屋子,"看客"则在这间铁屋子里沉睡。"看客"对待示众的犯人是狂热的,对待先觉者的启蒙则是冷漠的,当然也包括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启蒙学问分子。统治"看客"思想的传统文化是妄自尊大且顽固的,所以"看客"对待新潮思想的态度亦是排斥的。

鲁迅立足于文化本我立场,指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才是中国应有的出路。鲁迅"所经过的人生",是在西学东渐、文化价值重新整合的时期,"看客"本质上是专制思想的人化、西方文化视域的参照系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隐喻。经过"看客"形象的语图符号学分析,得出"看客"的特征是麻木、愚昧和嗜血的,而这些特点皆反映着专制主义文化对"看客"的掌握。"看客"不仅没有自觉的力量,还充当专制主义思想的代言人,通过"看"杀人,是专制主义文化的肉身化显现。当启蒙学问分子们主见全盘西化时,鲁迅切中肯綮,以专制主义思想人化的"看客"为参照并在"看客"形象中渗入其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思索,对西方现代性思想提出最深刻的怀疑,以文化本我立场、永恒的"看"和怀疑的精神思考中国自救的道路。

(摘编自陈建伟、李志艳《批判与反思鲁迅小说"看客"形象的语图符号学讨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作为百姓们接触外界的一种渠道和"消遣"方式,"围观"这一畸形现象被认为是正常的。

B.鲁迅从学医济世救民到弃医从文疗救国民的灵魂,在肯定程度上转变了国民的思想,打破了"黑屋子"的逆境。

C.民主制度确立,公平思想得到传播,百姓们的温饱得到解决,这使人们有可能去爱别人,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D.画家对文学与图像的共享,能使鲁迅笔下具有麻木、嗜血等特征的"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详细化。

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笔下"看客"们所共有的幸灾乐祸、麻木无望、漠不关怀的嗜血言行,真实地表现出他们人性中的劣根性。

B.鲁迅小说中的一般的底层民众都会嫉妒或心理不平衡,他们乐于看到别人的失败与凄惨而不会怜悯和供应关心。

C."我既不是演员,又不担当什么职务,我只是一个看客"的心理被"看客"们当作推卸责任、掩盖冷漠的借口。

D."看客"的狂热与冷漠反映出专制主义文化对他们的掌握,鲁迅塑造这样的形象的目的是呼吁全盘西化以自救。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描述的情节不能反映"看客"产生的客观缘由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中王玉辉认为女儿为丈夫殉情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在女儿绝食而亡后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

B.《祝愿》中,女人为预备"福礼",杀鸡,宰鹅,她们的臂膊因清洗被水浸得通红,而拜福神的却只限于男人。

C.《孔乙己》中,掌柜取笑孔乙己偷东西被打断腿时,他并不非常分辩,喝完酒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离开了。

D.《召公谏厉王弭谤》中描述周厉王暴虐无道,并且以刑杀来压制国人对他的指责,使得百姓不敢再说话,道路以目。

4.材料一是如何一步步地绽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详细分析。

5.下面的语段是《阿Q正传》中对阿Q被杀前的描写,下图是丁聪在20世纪40年月为此配的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配图的理解。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彩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砍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久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好像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观察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锐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答案】

1.B2.C3.C

4.①首先点明论题,即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警示作用。②然后分析问题,先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阐述"看客"产生的缘由,再指出"看客"现象在当今社会的危害。③最终解决问题,指出确立民主制度、宣扬公平思想才能挽救"看客"群体。

5.①图片采纳近景描绘的方法,从"看客"的照面切入,使"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详细化,形成读者与"看客"、"看客"与阿Q"看"与"被看"的对立,造成了剧烈的视觉冲击,引发读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反思。②图片以简洁的线条描绘"看客"狂热的眼神、表情,传神地表现了"看客"愚昧、麻木和嗜血的特征,突出了"看客"作为专制主义文化的肉身化显现、专制主义思想的代言人的本质。③图片重点突出了斜挎的刺刀和插在阿Q脖子里的亡命牌,既烘托出行刑前的阴冷的氛围,也象征着封建专制制度对百姓思想的威慑,增加了批判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力量。

B."打破了黑屋子的逆境"错误,依据材料一第4段的内容可知,鲁迅等人的文学作品的确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并未打破"黑屋子"的逆境,文中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公平思想的传播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逆境"。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的力量。

A."共有的"错误,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他们或幸灾乐祸,或麻木无望,或漠不关怀",说明这三种表现存在于不同的人身上,并非全部"看客"共有的。

B."鲁迅小说中的一般的底层民众都会嫉妒或心理不平衡"扩大了范围,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往往是一般的底层民众他们看不惯别人的胜利与收获一层又一层地加固",故应是鲁迅小说中的"看客"。

D."目的是呼吁全盘西化以自救"错误,材料二第3段最终一句说的是"当启蒙学问分子们主见全盘西化时,鲁迅以文化本我立场、永恒的看和怀疑的精神思考中国自救的道路",可见其目的是思考中国自救的道路,并非"呼吁全盘西化以自救"。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力量。

C.是"看客"的表现,并不能反映"看客"产生的客观缘由。

A、B、D三个选项分别对应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三个方面。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分析文章结构的力量。

分析材料一是如何绽开论述的,即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材料一第1段先点明论述的话题鲁迅笔下的"看客",然后阐述他对"看客"的批判和"看客"给人的警示作用。

第2段开头分析问题,分别从主观("看客"自身心理病态)与客观(封建专制制度的禁锢)两个方面阐述"看客"产生的缘由。

第3段先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疑问,然后阐述"看客"的存在对当今社会依旧有着严峻的不良影响。

最终一段从如何挽救病态的"看客"群体这一问题入手,先叙述了旧社会以鲁迅为代表的思想家进行的思想启蒙,然后点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制度、思想等方面做出的努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力量。

题干要求结合《阿Q正传》中对阿Q被杀前的描写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对丁聪配图的理解,这需要梳理材料二的内容,同时结合描写文字精确     解读配图的内容及寓意,然后将两者结合起来。

材料二主要涉及画家共享文学与图像,使"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详细化,在统觉共享下自我显现的"看客"形象烛照传统文化的建构,"看客"的特征和本质及其与专制主义文化的关系,鲁迅探求中国自救道路的努力等内容。

而对于配图,则需要从图片的主体"看客"、观看的对象阿Q、画面的背景刺刀和亡命牌等方面进行解读,并结合题中所给的《阿Q正传》中的片段进行分析。

如配图为"看客"的正面照,各种年龄、姿势都有,使得小说中"看客"形象详细化、形象化;另外"看客"看阿Q,阿Q看"看客",这种对立造成了剧烈的视觉冲击,引发读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反思。

图片刻画了看客的微小表情,详细呈现他们的愚昧、麻木和嗜血,他们伸长脖子看杀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他们的表情特别的全都,嘲讽、狂热、幸灾乐祸等,图片以简洁的线条描绘"看客,突出了"看客"作为专制主义文化的肉身化显现、专制主义思想的代言人的本质。

除了人物,最突出的就是斜挎的刺刀和插在阿Q脖子里的亡命牌,这两者提示人们这是在刑场,在杀人,渲染了阴冷的氛围;刺刀象征着封建专制制度对百姓思想的威慑,增加了批判性。

最终将材料二的内容与描写文字和配图对比整理即可组织出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左镰

莫言

那个手持左镰蹲在树林子里割草的少年名叫田奎,是田千亩唯一的儿子,也是我二哥的同班同学。我二哥考上了中学,田奎的学习原来比我二哥好,但他不上学了,每天割草。

村子里有许多孩子割草。放学之后,我也割草。我们割了草送到生产队的饲养棚里。十斤草换一个工分。

我天生不是割草的料儿。我姐姐一天能割一百多斤,挣十几个工分。有一天我只割了一斤草。当我把那一斤草提到饲养棚时,在场的人大乐。饲养员赵大叔用食指挑着我那一斤草,说:"你真是个劳模儿!"从今我有一个外号"劳模儿"。

晚饭时,全家人聚在一起批判"劳模儿"。

我爷爷说:"想不到我们家还能出劳模儿,你割的是灵芝草吧?"

我爹说:"你坐在地上,用脚丫子夹,一下午也不止夹一斤草吧?!"

我娘说:"你究竟干什么去了?"

我姐姐说:"确定是偷瓜摸枣去了。"

我哭着说:"我跑了一下午,处处找草,但是没有草"

我姐姐说:"明天你跟着我,不许乱跑。"

但我不情愿跟我姐姐去割草,我情愿去找田奎。

田奎永久在那片树林子里活动。树林子里有几十个坟墓,他就在那些坟墓间转来转去。坟墓上生长着一些低矮枯黄的茅草,还有菅草。田奎蹲着,有时也弯着腰站着,用那张左镰像给坟墓剃头一样急躁地割。我们割草,都是右手挥镰,左手将割下来的草抓在手里。他用左手挥镰,因没有右手,右胳膊上绑着一个铁钩子。他用铁钩子将割下来的草拢在一起。我感觉到他那个铁钩子比我的手还灵活。我也曾尝试用他的左镰割草,但感觉特别别扭。我问田奎:"你从小就用左手吗?"

他说:"刚上学时,我拿笔都用左手,左手写得快,右手写得慢。"

"我二哥说你学习很好。"

"也不是很好。"

"你为什么不考中学呢?"

他用右手的铁钩子指指前面一座坟墓,低声道:"那座坟里有一条大蛇。"

"多大?"我恐惊地用手摸头发。由于传奇蛇一见儿童就会数头发,只要让它把头发数清,魂就被它勾走了,因此,遇到蛇必需快速将头发弄乱。

"想看看吗?"

我迟疑着,但还是跟着他向那座坟墓走去。

那座坟墓上有几个拳头大的洞眼,他指指其中一个。

我屏住呼吸,摸着头发,凑近那个洞眼。起初看不清,慢慢地看清了。那里边确有一条茶碗般粗的大蛇。黑皮白纹。看不到整体,只看到部分。我感到周身冰凉,静静地退下来,始终退到离这座坟墓很远的地方才敢与他说话。

"你一个人每天在这里,不怕吗?"

"自从我爹剁掉了我的手,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使我回忆起那个酷热的下午,那时候田奎还是一个双手健全的少年。

我们聚集在村南的池塘边上,衣服挂在树上,我们光着屁股戏水、摸鱼。

池塘里生长着蒲草、芦苇,我们在里边钻来钻去。突然有人喊:"喜子来了!"

喜子是我们村刘老三的独生儿子,是个傻子。

喜子一丝不挂,朝着池塘这边跑来了。他的妹妹拿着他的衣服,跟在后边追。

我的确记不清究竟是谁先喊了一声:"打啊,挖泥打傻瓜啊!"

我们从池塘里挖起黑色的淤泥,对着喜子投去。

有一团泥巴打在了喜子的胸膛上。他没有躲避,还是傻哈哈地笑着。

我们感到很快乐,嘻嘻哈哈地笑起来。

喜子的妹妹欢子拿着喜子的衣服赶上来。她挡在喜子面前。有一团泥巴击中了她的胸膛。她哭了。她哭着喊:"你们不要打了,他是个傻瓜!"

一团泥巴击中了她的头,她哭着喊:"你们不要打了,他是傻瓜,他什么都不懂"

欢子用身体掩护着喜子,身上中了许多泥巴。她哭着骂起来:"你们欺侮一个傻瓜,老天爷会打雷劈了你们的"

或许是惧怕老天爷惩处,或许是良心发觉,或许是累了,大家突然停了手,有的喊叫着,有的不出声,钻到蒲草和芦苇中。

当天晚上,我们还在院子里吃饭的时候,刘老三怒冲冲地撞进来,带着哭腔说:"我刘老三,前辈子肯定是干过缺德事儿,生了个儿子是傻瓜可你们打个傻瓜干什么?欢子都给你们跪下了,你们还不住手"

我父亲抄起凳子对着我们没头没脸地砸下来。

我爷爷说:"过来,给你们三大伯跪下!"

我们抓紧跪在地上。我二哥哭着说:"三大伯,你饶了我们吧,我们错了,不是我们领的头"

"是谁领的头?!"父亲停下手中的凳子,厉声问,"是谁领的头?!"

"是田奎"我二哥说。

父亲用凳子重重地敲了我一下,厉声逼问:"你说,是谁领的头?!"

"田奎"我说。

"假如你们敢撒谎,"父亲说,"我就割掉你们的舌头!"

"没有撒谎"我二哥说。

"老三哥,"我父亲提着凳子说,"我教子无方,向您赔罪"

"兄弟,"刘老三道,"咱们两家是生死的交情,这点事儿不算什么。只是田奎为什么要挑这个头?他家是地主,俺家是贫农,这不差,但斗争他爷爷老田元时,假如不是俺爹站出来做保人,老田元就被拉出去毙了,这不是恩将仇报吗?不行,我得去田家问个明白!"

刘老三怒冲冲地走了

许多年后,村子里的媒婆袁春花,要把寡居在家的欢子介绍给田奎。那时,她的爹刘老三和她的哥喜子都死了。她先是嫁给铁匠小韩,小韩死后她改嫁给老三,老三死后,她就带着孩子回来了。袁春花说:"人们都说欢子是克夫命,没人敢要她了。你敢不敢要啊?"

田奎说:"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由于割草太慢受到一家人的批判,心里非常委屈,虽然姐姐情愿带"我"割草,但"我"宁可找田奎,这体现了"我"性格的倔强。

B.小说有对田奎手持左镰割草的情形进行描写,他右胳膊上绑一个钩子拢草的细节让人触目惊心,那个钩子把田奎的创痛永久地固定了下来。

C."我"面对大人的责打和追问,跟着二哥供出田奎是领头的人的事实,既体现出年幼的"我"和二哥内心的可怕,也示意田奎失去右手的真实缘由。

D.田奎跟"我"说他失去右手以后变得什么也不怕了,可见成长的历程虽然是布满苦痛的,但也让他真正地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作为独生子的田奎,学习成果虽然好,却不上学,不交代缘由,引起读者的奇怪   心,引出后文故事,使文章更耐人寻味。

B.小说语言简练而生动,欢子不顾一切挡在傻哥哥前面,身上泥巴由"一团"到"许多",欢子由哭喊到哭骂,体现出她的无助和生气,也示意"我们"的冷酷无情。

C.小说运用了"留白"与"造境"的手法,没有叙述田奎失去右手的具体过程,使故事显得不那么残忍,保持了平实朴实的韵味。

D.在小说的结尾,用寥寥几笔支配了田奎与欢子成为眷属,简笔的手法让故事有了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的效果,令人感慨万分。

8.小说中田奎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

6.C7.B

8.①沉稳内敛,勤劳坚忍。田奎永久在树林里坟墓间活动,面临大蛇不露惧色;虽然只有一只手,却能用左手急躁而利索地割草。②和善,有担当。田奎由于"我"和欢子等人失去右手,既没有埋怨"我",也没有记恨欢子,反而情愿跟"我"沟通;听说欢子的遭受,坦然接受寡居在家的欢子。

9.①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叙述田奎的经受,"我"既是故事的参加者,又是故事的见证者,使田奎的经受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②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如叙述"我"和田奎看蛇季节奏舒缓,而当回忆到"我"和哥哥在大人的威迫下说出田奎是领头人时,情节紧急,节奏紧凑。③回忆性叙述,将"我"的真实感受与挖泥打人大事的前因后果奇妙融合,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力量。

C."供出田奎是领头的人的事实"错。结合文本"我的确记不清究竟是谁先喊了一声:打啊,挖泥打傻瓜啊!"可知,"我"并不确定谁是领头的人,只是后来在大人的责打与追问下,才跟着二哥说田奎是领头的人。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力量。

B."也示意我们的冷酷无情"错。这是年幼儿童顽皮的恶作剧,"冷酷无情"为过度解读。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力量。

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需结合文本中对该人物的描写。

沉稳内敛,勤劳坚忍。田奎失去了右手,但他"用那张左镰像给坟墓剃头一样急躁地割""因没有右手,右胳膊上绑着一个铁钩子。他用铁钩子将割下来的草拢在一起",虽然只有一只手,却能用左手急躁而利索地割草,由此可见他的勤劳坚忍;文中写田奎永久在树林里的坟墓间活动,田奎看到大蛇毫不畏惧,在坟墓面前割草,可见他沉稳又内敛;

和善,有担当。田奎由于"我们"失去了右手,却不怨天尤人,没有记恨欢子,反而情愿跟"我"沟通,也没有因此远离和埋怨"我们",可见他的和善;多年后,欢子寡居在家,经媒婆介绍,听说欢子的遭受,坦然接受寡居在家的欢子。一个"敢"字呈现了田奎的担当和魄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力量。

小说采纳第一人称,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叙述田奎的经受,"我"既是故事的参加者,又是故事的见证者,"我"和田奎一起长大,又参加了挖泥打人大事,最终又在大人的责打和追问下跟着二哥说田奎是领头的人,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叙述节奏上可谓张弛有度,如叙述"我"和田奎看蛇季节奏舒缓,而当回忆到"我"和哥哥在大人的威迫下说出田奎是领头人时,情节紧急,节奏紧凑;

叙述技巧上,采纳回忆性叙述,将"我"的真实感受与挖泥打人大事的前因后果奇妙融合,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其中加入"我"的心理感受,更具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诸葛亮将入寇,与群下谋之。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长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帝遣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军郿。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始,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惊。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帝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行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谡之未败也,裨将军巴西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及败,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守,张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缓缓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平特见崇显。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B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C.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D.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右,也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古人以西为右,以东为左。

B.昭烈,是蜀汉先主刘备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时候特起的名号。

C.参军,东汉末开头消失的官名,是"参某某军事"的简称,是诸王及将帅的幕僚。

D.行,是兼任的意思。表示兼代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署、权、判、假、摄、守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预备攻打魏国,于是与下属谋划,魏延献出了自己的计策,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冒险,途中没有平坦的大道,打算不予接受。

B.诸葛亮非常器重喜爱谈论军事计谋马谡,不顾刘备的临终告诫,出军祁山时委任马谡为先锋,而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经过考验的人。

C.马谡违反诸葛亮的指挥调度,放弃水源上山驻扎,最终被敌军战胜;后马谡被依法处斩,诸葛亮亲自前往祭祀,还抚恤他的子女。

D.王平战前一再劝谏,却不被马谡接受,战后率领部下千人擂鼓把守营地,使魏军不敢进逼,并收拢各营残兵返回蜀国,受到尊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

(2)马谡言过其实,不行大用,君其察之。

14.魏延所献之计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熟悉简要分析。

【答案】

10.B11.B12.A

13.(1)诸葛亮亲自统率大军攻击祁山,军阵整齐,号令严明。

(2)马谡的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才能,不行委以重任,您可要对他多加考察。

14.①所取之道顺畅,无伏兵,十日内到达长安。②长安守将的确怯懦无能,遇敌逃跑,无反抗的兵力。③魏延军有粮补给,能在诸葛亮大军到达之前守住长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文言文断句的力量。

句意:横门仓库存余的粮食以及离散百姓剩下的谷物,足以供应军粮。等到魏国在东方集结起军队,还需要二十多天时间,而您从斜谷出来(接应),也完全能够到达。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了。"

"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中的"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其中"谷"为中心语,中间不能断开,排解AC;"合聚"是"聚集,合拢"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解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了解并把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学问的力量。

B."昭烈,是蜀汉先主刘备的庙号"错误,"昭烈"是蜀汉先主刘备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理解文章内容的力量。

A."途中没有平坦的大道"概述错误。由原文"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可知,诸葛亮只是认为此计很冒险,担忧难以胜利,而没有提及"途中"是否有"平坦的大道"。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力量。

(1)"身",亲自,亲身;"戎陈",军伍,战阵;"明肃",严明。

(2)"其实",他的实际才能;"大用",重用,委以重任;"其",副词,肯定,千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力量。

①由原文"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可知,所取之道顺畅,无伏兵,十日内到达长安。

②由原文"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可知,长安守将的确怯懦无能,遇敌逃跑,无反抗的兵力。

③由原文"横门亦足以达"可知,魏延军有粮补给,能在诸葛亮大军到达之前守住长安。

参考译文:

诸葛亮将要攻打魏国,和部众谋划这件事。丞相司马魏延说:"听说夏侯楙是魏武帝的女婿,(此人)害怕而没有智谋。现在请给我精锐部队五千人,带着五千人的口粮,直接从褒中动身,沿着秦岭向东进发,至子午道之后折向北方,不超过十天,可以抵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到来,肯定会弃城逃跑,长安城中就只有御史、京兆太守了。横门仓库存余的粮食以及离散百姓剩下的谷物,足以供应军粮。等到魏国在东方集结起军队,还需要二十多天时间,而您从斜谷出来(接应),也完全能够到达。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了。"诸葛亮认为这是危急的计策,不如平安地从平坦大路上动身,可以平平稳稳地取得陇右地区,有万全的把握取胜而没有忧患,所以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诸葛亮扬言由斜谷道攻击郿县,命令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充当疑兵,据守箕谷。魏明帝派遣曹真统领关右地区各支部队,驻军郿县。诸葛亮亲自统率大军攻击祁山,军阵整齐,号令严明。起初,魏国认为蜀汉昭烈帝刘备已经去世,数年以来安静无声,因此丝毫没有防备,而突然听到诸葛亮出兵,朝野畏惧。在这时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叛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地区惊惧骚乱,朝廷大臣不知所措。魏明帝于是统率步卒和骑兵五万人,派遣右将军张郃督察军队,向西抵挡诸葛亮。起初,越巂太守马谡才能和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谈论军事计谋,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蜀汉昭烈帝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的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才能,不行委以重任,您可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仍旧不以为然,让马谡出任参军,常常接见马谡谈说谈论,从白天始终到夜晚。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不任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为先锋,而让马谡督率各军在前,同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反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措施杂乱,放弃水源,上山驻扎,而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军队的取水通道,发动攻击,大败马谡,蜀军士卒逃散。诸葛亮进兵没有据点,就攻取西县一千多人家回到汉中。逮捕马谡关进监狱,杀了他。诸葛亮亲自前去祭祀,为马谡之死流泪,抚恤他的子女,像平常一样恩待(他们)。马谡没有失败时,裨将军巴西郡人王平连续规劝马谡,马谡不接受。等到失败时,部众都四散,只有王平所率领的一千人擂鼓自为保卫,张郃怀疑他设有伏兵,不敢往前进逼,于是王平渐渐收拢各营战败而奔散的残兵,率领将士返回(蜀国)。诸葛亮已经杀了马谡和将军李盛,王平特殊受到尊崇。诸葛亮上疏恳求自贬三级,汉主刘禅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理丞相的职务。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冬夜读书忽闻鸡唱

陆游

龌龊常谈笑老生,丈夫失意合躬耕。

天际怀友月千里,灯下读书鸡一鸣。

事去大床空独卧,时来竖子或成名。

春芜何限英雄骨,白发萧萧未用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冬夜"点出创作时间,又暗合诗人的人生境况,意蕴丰富。

B.首联诗人指出那些行为不端的小人们称赞自己,自己打算归隐的现实。

C.诗歌颔联"天际怀友"与"灯下读书"、"月千里"和"鸡一鸣"相对,虽为宽对,但为佳对。

D.尾联诗人长叹,世上埋没过很多英雄,自己老而无成也就不必自惊自叹。

16.诗人冬夜不眠夜读的缘由是什么?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案】

15.B

16.①诗歌首联谈"老生""失意",尾联借被埋没的英雄自宽自慰,可见夜读是为了纾解老而无成的失意。

②颔联谈"怀友",可见夜读还意在抒发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

③颈联连用典故,以"陈登"自比、以"竖子"他喻,可见夜读还为抒发壮志难酬、竖子成名的愤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力量。

B."首联诗人指出那些行为不端的小人们称赞自己"理解错误。"龌龊"一词在诗中的意思是"拘谨迂腐",此处理解为"行为不端的小人们"不精确     ,有望文生义之嫌。联系整首诗歌可知,首联的意思是诗人受现实境况的限制,无法实现壮志,只能做老生之常谈,多显拘谨迂腐,有自我解嘲之意,表达了诗人人生失意并有意归隐的思想感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力量。

由首联"龌龊常谈笑老生,丈夫失意合躬耕"可知,诗人年老失意,有意躬耕避世,据此可推知诗人夜读是为了纾解年老而功业无成的失意。

由颔联"天际怀友月千里,灯下读书鸡一鸣"可知,诗人冬夜不眠,怀念友人,思念心切,读书读到鸡鸣时分,彻夜不眠读书,其实是以读书来宽解自己思念的愁苦。

颈联"事去大床空独卧,时来竖子或成名"中连用典故,前句诗人自比"陈登",意指诗人回忆生平,想到收复中原的大业已成空谈;后句以"竖子"比方无能卑贱却因时局显贵的投降派,对比两者的境况,心中愤懑不平,故夜读聊以纾解。

诗歌尾联"春芜何限英雄骨,白发萧萧未用惊"意为:世上多少英雄豪杰被这青草埋没,如此想来白发萧萧的"我"的失意又算得了什么,不用慌张。虽是宽慰之语,但语中隐含的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更深的失落与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运用贴切的比方是《诗经卫风氓》这首诗的特点之一,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淇水有岸、池沼有边来比方凡事都有肯定的限制。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六国灭亡后王室成员被解送到秦国的情状,示意其凄惨命运。

(3)"风"和"雪"作为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古代文人经常吟咏的对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是对眼前风雪交加的景象的描写。

【答案】

①.淇则有岸②.隰则有泮③.辞楼下殿④.辇来于秦⑤.纷纷暮雪下辕门⑥.风掣红旗冻不翻(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力量。易错字:隰、泮、辇、掣。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文学是进行科学教育最好的切入点。它从远古时代就激发着人类的奇怪   心,且天文学作为六大基础学科中唯一未进入中学校课程体系的学科,可以不受已有学科教育范式的束缚。

"比宇宙更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火星上有植物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讨论员武向平在云南做科普报告时,遇到纳西族学校生的连环追问。这些①的问题,武向平已回答了多次,他说:"小孩子是②的,对世界布满了奇怪   ,也有许多③的想法。作为科技工,我们有责任爱护这份奇怪   心,通过科学教育将科学学问、科学思想、科学理念告知他们,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火种。"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不要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索,而是让每一个孩子们都成为科学家。

近年来,许多中学校校选购天文观测设施,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天文活动,一些相关教育机构也推出了各类观星活动与天文研学活动,在天文科学普及上取得了肯定的进展。开展天文科学教育,可以培育一片深厚的土壤,让天文学不再"曲高和寡",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让具有奇怪   心和创新力量的青少年不断"冒"出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精确     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转变原意。

20.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曲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

18.①千奇百怪(稀奇奇怪)②天真烂漫;③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出人意料)

19.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索。

20.①运用比方,将打下天文学问学习的基础比作培育一片土壤,把高深的天文学问比作高格调的乐曲,把科学的进展比作大树枝繁叶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文科学教育的作用。

②运用排比,三个"让"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天文科学教育对天文学、科学、青少年带来的乐观影响。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正确使用成语的力量。

第一空,语境指惊奇的问题,可以用"千奇百怪"或"稀奇奇怪"。"千奇百怪",非常的惊奇,形容各种各样惊奇的事物。"稀奇奇怪",指很少见,很奇异,不同一般。

其次空,结合语境"小孩子对世界布满了奇怪   "可以用"天真烂漫"。"天真烂漫",意思是指人心地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方青少年或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

第三空,语境指孩子由许多新颖的想法,可以用"天马行空"或"异想天开"或"出人意料"。"天马行空",天马奔驰神速;像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多比方诗文气概豪放,不受拘束。多比方人浮躁;不踏实。也有说明不切实际之意。"异想天开",比方荒唐离奇,想象着临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方超强的想象力。"出人意料",意思是事物的好坏、状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力量。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多种否定失当,"不是不要"改为"不是要"。

二是搭配不当,"每一个孩子们"的"们"需删除。

三是规律不当,"教育的目的"对应"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不合规律,应把让"孩子都成为科学家"的意思与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索"的意思互换位置,即: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索。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力量。

"开展天文科学教育,可以培育一片深厚的土壤""让天文学不再曲高和寡""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运用比方,分别把打下天文学问学习的基础比作培育一片土壤,把高深的天文学问比作高格调的乐曲,把科学的进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