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英3整理_第1页
神经系统英3整理_第2页
神经系统英3整理_第3页
神经系统英3整理_第4页
神经系统英3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英3整理第1页/共21页MajorfunctionofnervoussystemRegulationBasicpatternReflexConditionedreflex(congenital)Unconditionreflex(acquired)第2页/共21页reflexarcThestructurebaseforreflex

Neuronalcenteriskeyareainthereflexactivity(multiplesynapses)。神经中枢指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如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参与某一特异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也称为反射中枢,

e.g.吞咽反射中枢。

reflex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e.g.减压反射.

receptor—afferentN.—N.Center—efferent—effector1.reflexandreflexarc第3页/共21页Apersonstepsonathumbtack.Thebreakingoftheskinistranslatedintosignalsthattravelupsensorynervefibers.Inthespinalcord,theinformationisdistributedtointerneurons.Somesendaxonstothebrain,wherethepainfulsensationisregistered.Othersynapseonmotorneurons,whichsenddescendingsignalstothemuscles.Themotorcommandsleadtomusclecontractionandwithdrawalofthefoot.第4页/共21页2、LinkmanneramongneuroninCNSTherearemanytypesamongeneuronsinCNS:

A.divergence(辐散式)如传入神经元经(经侧枝与其它神经元联系)

B.convergence(聚合式)如传出神经元(接受不同轴突信息)

C.chaincircuit(链锁式)因中间神经元加入(扩大作用范围)

D.recurrentcircuit(环式)因中间神经元加入(有反馈作用)第5页/共21页3、Centralexcitation(中枢兴奋)

中枢兴奋是指反射弧的中枢部分的兴奋传递过程.实际上就是兴奋在中枢部分的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传递的基本模式:

electricitychemistryelectricity

第6页/共21页

neverimpulse(动作电位)--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Na+膜通道也开放)—膜外Ca2+进入胞浆—末梢中Ca2+浓度增高(作为胞内信使)--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并与前膜融合--出胞作用--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Ca2+

被快速清除,线粒体摄取或被Ca2+

泵泵出)--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某些离子通道开放--离子跨膜运动--后膜去极化(EPSP)或超极化(IPSP)-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神经递质可被酶降解或被astrocytereuptake或被突触前神经末梢摄取)

因此,突触后神经元电活动变化可表现为两种情况:突触传递的基本机制第7页/共21页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特征:突触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产生机制:兴奋性递质(如Ach)—后膜受体—提高后膜对Na+的通透性--Na+扩散入胞内—局部去极化(局部兴奋),即(EPSP)

。如EPSP没有达到阈电位,也会使局部膜电位和阈电位距离变小,神经元兴奋性增高。

EPSP总和起来,可使电位幅度增大,如达阈电位时,则产生动作电位并传导。12第8页/共21页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特征:突触后膜出现局部超极化产生机制:抑制性递质—后膜受体—后膜Cl-通道开放–引起Cl-内流—后膜发生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

IPSP产生机制也可能与K+通道开放,K+外流增多及Na+、Ca2+通道关闭有关。3第9页/共21页13第10页/共21页2第11页/共21页第12页/共21页第13页/共21页4、Centralinhibition(中枢抑制)

反射活动中,中枢内除有兴奋性活动外,还有抑制性活动。抑制发生在突触前称为突触前抑制;抑制发生在突触后称为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inhibition:因在触突后神经元出现IPSP而产生的中枢抑制,称为突触后抑制。一个兴奋性神经元兴奋时,只能引起与它相联系的神经元兴奋,而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抑制。如先奋兴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与其相联系的神经元突触后膜产生IPSP

(超极化)。从而使突触后膜神经元电活动发生抑制。第14页/共21页突触后抑制的类型Afferentcollateralinhibition

(传入侧枝抑制):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同时,经侧支再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抑制。这种方式也称为交互抑制。

如伸肌和屈肌反射。Recurrentinhibition(回返性抑制):为一种反馈抑制。兴奋从中枢发出后,通过反馈环路,再抑制原来发冲动的神经元。如脊髓前角神经元兴奋时,可引起骨骼肌收缩。同时通过闰绍细胞返回并传回运动神经元,抑制其活动。防止运动过度、过久。第15页/共21页第16页/共21页presynapticinhibition

指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现象。其结构基础是轴-轴突触。突触前抑制在CNS中广泛存在。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中。其生理意义在于控制外周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如图:单独刺激A轴突-----引起EPSP

单独刺激B轴突-----不引起突触后电位先刺激B,再刺激A----EPSP变小第17页/共21页第18页/共21页5、CharacteristicsofcentralexcitingtransmissonOnewayconduction(单向传递):反射活动的兴奋性扩布有一定方向.(butNO等)Centraldelay(中枢延搁):反射活动中,兴奋通过一个突触约需0.3-0.5ms.通过的突触数越多,反射时程越长。<100μm/sSummation(总和):兴奋和抑制都可产生总和(temporalorspatial).聚合式联系是产生空间总和的结构基础。Rhythmchange(兴奋节律改变):传入冲动和传出冲动频率往往不同。afterdischarge(后发放):传入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发放冲动,使反射活动持续一段时间。与神经元环式联系有关。Sensitiveandfatiguetoenvironmentchang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与突触有关。CO2、hypoxia,acidosis,etccompare第19页/共21页B.Conductingexcitement(传导兴奋)神经细胞生物电(复习)静息电位、动作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