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丹阳第六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第六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第六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第六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第六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第六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家乡的情结赵世芳人的一生,前半截走的是离家的路,后半截走的是回家的路。几年前,母亲去世。清明节上坟后,我坐在故乡旧居大门口,仿佛又看见了爷爷荷锄的背影,母亲厨房的劳碌,乡亲饭场的热闹,最是姥姥唤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荡。东望母亲的坟头,春草萋萋,风自东方来,泪从心中流。家乡,是我们的人生起点、支点、结点,也是原点和终点。乌骓马,天子剑,当年的西楚霸王是多么威风,他屠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本可称王于天下,谁料他心怀家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衣锦还乡的强烈愿望,让刘邦后来居上。也是项羽,当他兵败乌江,又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成功荣归故里,失败死不归乡,这是项羽的家乡观。初唐大诗人宋之问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是武则天面前的大红人,但就是这样的显贵名流,却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在外大红大紫,归乡情怯心慌,因为自己心中有愧(时宋之问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这是宋之问的家乡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热恋故乡,不改乡音,即使两鬓斑白,反主为客,也无怨无悔,这是唐代位高权重而又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贺知章的家乡观。常念家乡,就是念贫困、念疾苦、念根本、念人性、念人伦……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面对乡村农民的穷苦,他自己感到惭愧“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这是白居易的家乡观。陶渊明少年时期“猛志逸四海”,因不堪“为五斗米折腰”,而最终挂官归田,在“夫耕于前,妻锄于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居生活中找到了真我。唐大诗人元稹干脆在家乡“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只有家乡才能使人不必伪装,不必矫情,不必用豪言壮语包装自己的人生。更多的时候,家乡是游子的港湾,是纯真的保留,是人类原始状态的档案,是激发创造冲动的基地……对我来说,扑腾在一方浅浅的水塘,厮守着一盏昏黄的油灯,玩耍在一片不大的谷场,看那一块小小的荧幕,听一场不懂的山西梆子,一句乡亲低低的问候,一群儿时的伙伴们喧闹着奔向人生的远方。村子美,但村民的生活也苦,考大学,进县城,吃白面,总想超越家乡的一切,但几十年下来,却发现占据心灵世界中央的仍然是家乡。如今,当我们欢呼世界是平的,自豪什么都将“一体化”时,我为家乡真正意义的缺失或者消失而担忧。当小溪不再欢唱,山谷不再葱绿,池塘不再荡漾;当儿童找不到清晰的星空,当土地上长的是水泥森林,当夜的静寂被喧闹代替;当荡秋千、滚铁环、打弹弓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那些方言俚语、风情风俗变为遥远的回忆,当城里乡村的孩子都在游戏世界里沉湎,我们是不是还有真正的精神家园,是不是还有创造的源泉。家乡的符号是特殊的,家乡的回忆是独特的,家乡的文化是个性化的,家是几个人的组合,村是一群人的组合,乡是几千几万人的组合,在这个规律面前,不能搞“标准化”。家乡的真正意义消失之日,就是诗人和发明家消失之时,上帝会为我们这个所谓现代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发笑,倡导“天人合一”的祖先们会为我们的聪明才智摇头。当我把这篇文章通过互联网发给儿子时,二十岁的他问:那到底是发展好,还是原始好?你所说的还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自己感性认识的矛盾。我知道,儿子在动摇我的论点,于是我回答:咱们吃白面大米,也得让你老家的老舅吃上,能不能让大家都吃好的同时,别把门前的小溪吃没了,别把家乡的风俗西化了,别把家乡与异乡混淆了,别把文化“标准化”了,因为我们祖先留下的文明密码都在乡下存着……。(选自《晚报文萃》2010年18期)

18.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的一生,后半截走的是回家的路”。(4分)答:

19.文中用大量篇幅写了“项羽、宋之问、贺知章、白居易”的家乡观,有什么作用?(6分)答:

20.“我”的家乡情结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18.(4分)人的思乡之情,随年龄的增长会愈加强烈。(意思对即可得分)19.(6分)(1)紧扣话题,证明不论是谁不论处境如何,都有家乡情结。(2分)(2)点出各种不同的家乡观,为下文写我的家乡情结做铺垫(引出我的家乡情结)。(2分)(3)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20.(6分)(1)和众多人一样的对家乡深深的眷恋。(3分)(2)自己对家乡的真正意义的缺失甚至消失的担忧。(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高贵地活着华元荣⑴活着的的确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⑵人生一辈子,需要面临的难事太多了。⑶要健健康康地度过孩提时代,就太不容易。父母含辛茹苦,为我们遮风挡雨,把自己寿命折去好几年,让我们长到能上学的年龄吧,我们又得拼拼博博十几年,在青灯、苦雨、烈日等的煎熬中,经历炼狱般的痛苦,换得一个自己也许并不满意的工作。⑷工作几年吧,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又陷入和我们父母一样的轮回中。到了中年,我们感到人生如朝露的时候,虽然没有沉沦颓废,也没有几个能够像曹孟德那样怀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了。再往后一点,就只有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了。能够像姜子牙那样在八十岁还能尽展才华的,能够像廉颇那样虽然岁数很大,但是还能说自己饭量很好,坚决请战沙场的,只能是寥若晨星了。⑸很多人面对这样的人生,往往不能有正确的态度。我们看到,浑浑噩噩者有之,追名逐利者有之,甚而至于,铤而走险,违法乱纪、把自己的一生都葬送在牢狱之中,有的还选择不正确的方式,过早地结束自己本就短暂的人生。⑹活着本来就很不容易,我们为什么不对活着抱着正确的态度,让自己的生命不留遗憾,甚至显得光彩四溢呢?⑺如何才能让自己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呢?愚以为应该高贵地活着。⑻高贵地活着,就是要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有人格,不要因为名缰利锁牵绊自己的本心。⑼屈原活得高贵,是因为他“宁溘死以流亡”,把自己“美政”的理想看得比生命还重,在一次次披发行吟之后,把自己的“察察之身”交给澄澈的江水,直到今天,还在我们耳畔不停的回旋着“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带给我们的是坚守。⑽陶渊明活得高贵,是因为他发现“误落尘网中”之后,能够毅然决然的回归自己“爱丘山”的本性,回归田园,过那种清贫而又孤独的田园生活。我们不要以为陶渊明是多么喜欢这种生活,虽然他把那种生活描绘得那么美好,那么富有诗意,但是这种生活只是在无奈之后的自我安慰,因为陶渊明最后几乎是因为饥饿和寒冷的双重打击下,抱憾而终的。陶渊明的高贵,带给我们的是放弃。⑾李白活得高贵,是因为他也抱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但是一旦认清现实,他可以愤然离京城长安,游历名山大川,一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的高贵,留给我们恒久的思考,在面对强权、不公正的对待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李白说他自己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以太白一般的光辉,神仙一样的潇洒,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高贵地活着:自由!⑿屈原、陶渊明、李白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但是都遭遇了同样的现实:黑暗的官场,昏庸的主子。他们都有共同的渴望:美好的社会,自由的人生。但是他们的选择都惊人地相似,要么躲避,要么离开!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给了我们相同的思考:保持自己的人格,让自己高贵地活着。⒀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面对的更多更复杂,我们没有必要像古人那样愤世嫉俗,更没有必要像屈原那样选择不恰当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命。我们不能够逃避现实,也不能够改变现实,这时候,我们至少应该让自己做到高贵地活着,至少应该有阿Q那样思想:“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然后,至少在自己灵魂的深处,回望先贤们,虽然不能够让自己身体、行动活得高贵(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心为形役”),至少也让自己的思想、灵魂想得高贵。11.“人生一辈子,需要面临的难事太多了”,请简要概括有哪些“难事”。(4分)12.第(4)段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画线句中的“感慨”在本文中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13.作者列举屈原、陶渊明、李白三个例子,作用是什么?(6分)14.作者在第一节中说“活着的的确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全篇文章却要我们高贵地活着,这样说矛盾吗?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深刻寓意。(6分)参考答案:11.(4分)①健健康康地度过孩提时代;②找到满意的工作;③工作后不陷入和我们父母一样的轮回;④到了中年仍有雄心壮志;⑤老年还能尽展才华。(每点1分,答对4点得满分)12.(4分)①引用。(2分)②中年以后的时光虽然美好,可惜十分短暂。(2分)13.(6分)①内容上:从不同方面诠释了“高贵地活着”的内涵。(3分)(只回答三人高贵之处的得2分)②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有人格,不要因为名缰利锁牵绊自己的本心”;(1分)引起下文高贵活着就是要不躲避、不离开,并保持自己人格的高贵。(1分)14.(6分)不矛盾。(1分)①欲擒故纵,引起读者的思考;(1分)②逐层深入地揭示“高贵地活着”的意义(1分)③表达了作者对逃避现实者的否定。(1分)④激励我们即使生活中心为形役,也绝不放弃思想、灵魂想得高贵(2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15.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16.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B.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参考答案:15.D

A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B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16.D

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17.A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①,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注】①反坫(diàn):先秦诸侯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21.两则材料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2.两则材料,孔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管仲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仁爱观?参考答案:21.

(1).仁者

(2).不知礼

22.①材料一是从社会贡献的角度来评价的;②材料二是从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角度来评价的。③孔子的仁爱观主要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评价一个人不拘泥于小节小信,在仁的认识上能知权达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了解材料大意,再根据题干要求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本题中,材料一的关键句为“管仲非仁者与”“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材料二为“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知道对管仲的评价是“仁者”和“不知礼”。【22题详解】本题考名著查阅读及鉴赏作品形象、评价价值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然后从熟悉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典型人物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时要结合人物的具体事例来谈,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答。本题中,由材料中的“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①,管氏亦有反坫”知,孔子主要是从对社会的贡献和维护社会等级制度来评价的;由此知孔子的仁爱观主要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评价一个人不拘泥于小节小信,在仁的认识上能知权达变。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21.“社”“稷”二字的本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22.孔子和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的观念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评述。参考答案:21.

(1).社,土神

(2).稷:谷神

(3).国家(代称)

22.①孔子认为要遵守等级秩序,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才能治理好国家。②孟子认为“民贵君轻”,百姓与国君、社稷相比,最为重要。【2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也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祇。明孙承宗《答袁节寰(袁可立)开府》:“而世人省事者少从,有延挨日月,令当事者受其极重不返之势,奈何惟翁力图,所以为社稷远计。”“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22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辨异”的对象,如本题是问“孔子和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的观念有何不同”,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第一段的意思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可见孔子认为,君臣关系要遵循君臣等级,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才能治理好国家。第二段的意思是“人民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君王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诸侯欢心的做大夫”,可见孟子认为“民贵君轻”,与国君、社稷相比,百姓才是最为重要的。【点睛】对于文化常识的掌握我们要做到:1.注重积累。文学常识的积累应当课内、外结合,以课内为主。要尽可能多读作品,让作家作品变成鲜活可感的具体形象。高考文学常识题多在人们熟知的作家作品和文学题材的范围内取材,且大部分与课本内容相关,但是往往在命题角度上变化出新,因此,以课本相关知识为重点,善于比较辨析是正确答题的关键。2.及时梳理。平时积累的知识可能是分散的、凌乱的,及时梳理,则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显示出较为清晰的脉络,这样会便于识记。3.先理解后识记。我们在学习文学常识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并力求准确无误,切不可模棱两可,感觉到的东西并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准确的记住它。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7分)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总统众军十三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阳三十里,顿军不进。诸将咸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景和惶惧遁走,尽收其驼马辎重。会周氏灭齐,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拔军。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及至清口,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三》)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给:衣食充足,丰裕B.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

寇:侵扰,劫掠C.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许:夸耀,自夸D.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

笃:忠厚,诚实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明彻英雄本色的一项是(3分)()①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②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③计口平分,同其丰俭④躬擐甲胄,四面疾攻⑤兵贵在速,……吾知其不敢战明矣⑥知事不济,遂从之A.①③⑥

B.②④⑤C.①③④

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为尽孝心和解决家用不足,十四岁就勤力耕种,于秋天获得大丰收,最终“足充葬用”。B.后高祖与吴明彻诚恳相交,推心置腹,纵论天下大势,高祖认为吴明彻精通兵法,博览群书,堪称英雄。C.太建四年,吴明彻被任命为侍中、镇前将军,率军十三余万北伐,在寿阳大败齐将皮景和,夺得辎重无数。D.太建九年,吴明彻奉命北伐,并多次击溃敌军,后因军溃被俘。不久因忧愤生病,死在长安,享年六十七岁。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将咸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钱穆先生任教于西南联大期间曾在岩泉寺居住一年,学人贺麟、陈寅恪、姚从吾、李珽多来探望,简陋居所一时

。②结束“哈佛名家讲坛”后,六小龄童身穿红色外衣现身麻省理工学院礼堂为同学们做演讲,台下人气爆棚,

。③4月8日,西安曲江会展中心旅游文化馆内

,人山人海,这全归功于此次展区设计的别出心裁。A.高朋满座

项背相望

座无虚席

B.座无虚席

高朋满座

项背相望C.座无虚席

项背相望

高朋满座

D.高朋满座

座无虚席

项背相望参考答案:D【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历年高考试题表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点中,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例如本题考查了几个成语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的表达运用能力。8.某人要拜访张老师,先给张老师发EMS约好见面,其中有几处语言使用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5分)张老师,我很赏识你的文采。你昨天的演讲真是抛砖引玉,让我受益良多。你的作品我已经细细研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这是鄙人的近作,希望你好好拜读,并提出宝贵意见。明早你在舍上等候,我一定准时前往请教。(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参考答案:9.下面是某宾馆住客控制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参考答案:散客或团队,既可预定入住宾馆,也可直接人住。入住宾馆后,可以在店内消费,也可以在店外消费,结账完毕即可离开宾馆。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图文转换类型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仔细观察,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读懂图示的意思。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即可。本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散客和团队都是可以预定后入住宾馆,也可以不经过预定直接入住。入住后两个箭头分别指向“店外消费”和“在住消费”,也就是说既可以在店外消费也可以在住消费;最后两个箭头都指向“结账离店”。考生把这些内容表述清楚就可以了。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④它们看似陈旧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参考答案: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英国学者罗素也说“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参考答案:关于同情同情是人类道德的基本体现,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互助行为。拥有了同情,人在灾难来临,孤立无援之时,就有了一双强而有力的手支撑,让人可以依靠着这个走到希望的彼岸。薄伽丘说过,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确实地,在遭遇苦难的人面前,其他人相对而言就成了强者。当“强者”站在自我的制高点,俯瞰着这蝼蚁一般的芸芸众生,一种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而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强者”能自发地产生一种去帮助他人的想法,就完全需要依靠其自身的修为了。品德的高尚与低劣也在此立马分晓。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仁者,爱人”,其中就包含着同情的含义。所以广义上说,《论语》中的各章节差不多都体现孔子的同情心;狭义上说,也可以从一些典型的话语中体现出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推己及人的态度,深刻反映了对他人的深切关怀。因此试想,当你处于弱势地位时,是否也不希望他人对你抱以冷漠态度,甚至落井下石加以奚戏嘲弄呢?这也就引出了同情的本质内涵。同情二字,从字面上剖析理解,就是感同身受的情感。这不是一种高位者对低位者的恩赐、施予,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爱的理解和传递。在这种同情大爱面前,接受者也是有人格尊严的,给予者决不能因给予一些恩惠而自觉高人一等,妄图踩着这些底层人士的脊梁骨夸夸自耀。虽然有时接受者迫于生存压力也会无奈地接受这种同情,比如那些贫困学生,只因接受了一些企业家区区几千的助学金,就被要求戴着块牌子站在台上,以便让虚伪的企业家洋洋自得地向外人夸耀和展示他的丰功伟绩。在这种虚伪的同情面前,精神被烙印上了强烈的屈辱的痕迹。同情作为一种美德,是一种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界限的大爱。但在同情心发挥作用的时候,请时刻不要忘记,对方是一个和你一样有人格有尊严的人,不要打着同情之旗而行侮辱之实。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年轻的乞丐,在地上铺了个卖铅笔的小摊。一天,一个商人经过,出于同情,买了一大把铅笔,但留下钱却未带走铅笔。因为他觉得这些铅笔还能让这个年轻人再赚一笔。但走出几步远后,他一想又觉不对,于是匆匆返回说是忘拿了铅笔,毕竟大家都是商人。几年后,这位商人参加一高级酒会,被一衣冠楚楚的人士致谢,此人竟是当年的乞丐,因商人的那句“大家都是商人”而发奋努力,现在生活改变重大。所以,对于身处困苦的他人来说,你举手投足间的一个小细节也足以改变他们的命运。正如马尔登所说,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有同情心是好事,但是不能太过泛滥以致事非不分。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蛇的故事想必也是耳熟能详,这也说明不辨真伪地滥用同情,只会让一些坏人钻了空子,同时更会危害自己。愿每一个人都有真正的同情之爱,也愿这种同情之爱更加理性,富有真正的人情味。【分析】本文要紧扣“同情”一词,有些同学写了一篇精彩的故事,但和话题关系不大,有的理解成了“爱心”,有的理解成了“怜悯”,其实都和“同情”关系不大。“爱心”的含义较宽泛,如一些大企业家捐资修建大学图书馆甚至大学,就并不具有同情的因素。怜悯一词虽然和同情近似,但并不完全相同,这一点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在范文中有详细解释,在此不多说明。

很多同学也扣住了话题,但思路狭窄,一写就是路边的乞丐,或者是《感动中国》的几个人物,其实同学们认真阅读范文中的记叙文,会发现,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身边的人和事,更能打动人。如王江良的《天亮了吗》一文,写同学们都深有感触的事,但大多同学大都没有认真思考,一写出来,就显得发人深醒。记叙文最要紧的是要有详细的描写和刻画,如郭俊婷同学的《人类,不要吝惜你的同情之心》。另外,记叙文的写法也可以多样化,如构思一个精巧的故事,类似于小小说,如张佳宾的一杯牛奶,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还可以写成寓言故事,如《人类,不要吝惜你的同情之心》,描写细腻生动,唤起人们对小生命的爱怜与同情,可以软化人们日渐僵硬的心灵。文章的思路还可以再打开一些,很多文学作品都表现了对人类深切的同情,如白居易的《卖炭翁》等【详解】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