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原卷版)_第1页
精编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原卷版)_第2页
精编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原卷版)_第3页
精编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原卷版)_第4页
精编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2小题)1.下列关于金刚石与石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能导电 B.都是黑色固体C.硬度都很小 D.都由碳元素组成2.下列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B.极难溶于水C.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D.具有可燃性3.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滴加盐酸,待试管乙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红色不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CO2B.乙中液体变红,证明CO2能与水反应C.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D.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4.石墨烯可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中剥离制得。它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如图),图中每一个小球代表一个碳原子。它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关于石墨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墨烯和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B.石墨烯的导电性比银强C.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为三个六元环共用D.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烯属于物理变化5.“碳达峰、碳中和”是近期频繁出现的热词。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B.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D.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6.实验操作考试中,小红同学抽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以下是她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装大理石 B.加稀盐酸C.制取并收集CO2D.检验是否收集满7.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下图四个实验。实验I、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8.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①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②CO被还原为CO2③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9.石墨烯是一种非常优良的纳米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化学性质和石墨相似,还具有超强导电、导热的性能。关于石墨烯的认识错误的是()A.可作散热材料 B.是一种新型化合物C.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可作新型电池的电极10.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把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内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看集气瓶口有无白雾生成11.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中错误的是()A.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作燃料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12.下列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B.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CO2显酸性C.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D.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说明碳不与任何物质反应二、不定项选择题(共3题)13.我国科学研究团队发现水泥材料可永久封存二氧化碳。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碳氧循环主要通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产生和消耗来实现B.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实验室里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14.下列CO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的是()A. B. C. D.15.下列属于导致“温室效应”的直接根源的是()A.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B.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燃料C.生产硫酸、硝酸的化工厂排放的尾气D.大量砍伐破坏原始森林三、填空题(共4题)16.阅读下列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多措并举,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或将其转化、再利用等。二氧化碳经过聚合可以变成性能与聚乙烯相似的塑料,由这种塑料制成的薄膜理在土壤里几天后就会被细菌吞噬掉。如果用这种材料制作一次性快餐盒的话,不但解决了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树叶是大自然的杰作,它只用二氧化碳、水和阳光就能制造出有机物和氧气。人造树叶的原理很简单,由一块普通的硅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在催化剂与电流的共同作用下,像真正的树叶那样使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糖类并释放出氧气。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取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1)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能带来的后果有________(任写一条即可);(2)用二氧化碳聚合成的塑料制作一次性快餐盒的优点是________;(3)人造树叶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________;(4)文中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17.碳和碳的氧化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依据图回答问题:(1)图1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_____,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周期。(2)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碳单质有广泛的用途。图2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图3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图4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_____。(3)CO和CO2是碳的两种氧化物。CO可作燃料,其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CO2可制作饮料,其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18.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请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1)氧化铁________。(2)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________。(3)氯化镁中的阳离子是_________。(4)2个氮原子________。19.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1)从微观角度解释“架在高处的铝制高压电线夏季变得比冬季长”。___________(2)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要使用碳素墨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催化剂可使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苯(C6H6)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与石蜡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写出消除装修污染物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四、流程题(共1题)20.某工厂废气中可能含有CO、CO2、N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废气成分,同学们按如下流程进行实验。(1)①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2)将气体A通入浓NaOH溶液以除去CO2,其目的是______(3)③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写出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4)原废气中一定含有的气体是______(5)应将气体D进行如下处理(填序号)______A将气体D充分燃烧

B将气体D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C将气体D收集后再处理五、推断题(共1题)21.图中A为一种混合气体,其质量为8g。经分析知A只含两种元素,且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1)根据图中的转化关系写出A→B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后,测得所得红色固体D的质量为3.2g。那么混合气体A中气体C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六、实验题(共2题)22.小樱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CO2,并对其性质进行探究。(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2)气密性检查:关闭a打开b,缓慢抽拉空的注射器,当观察到D中______,表明气密性良好。(3)制备并探究CO2的性质:①打开a,关闭b,推动装有稀盐酸的注射器活塞。一段时间后,发现A中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说明______。②然后打开b,关闭a,点燃C中的酒精喷灯,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③为证明C中CO2没有完全反应,试剂X可能是______,对应的现象是______。23.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1)(探究思路)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________。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3)“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提出猜想)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猜想二:________。(4)(实验设计)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

序号实验设计①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②?③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④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________(填物质名称)代替;(5)“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