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讲座PPT课件: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64_第1页
朱永新讲座PPT课件: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64_第2页
朱永新讲座PPT课件: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64_第3页
朱永新讲座PPT课件: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64_第4页
朱永新讲座PPT课件: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6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朱永新1904手工科1923工艺1932劳作1950劳作1955手工劳动1956基本生产技术1963生产常识1982劳动劳动技术2000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百年变迁图劳动课一、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演变(一)国家劳动教育政策导向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7—1977年)劳动教育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劳动改造3.改革开放后(1978—1999年)德智体美德智体美劳德智体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2000—2012年)德智体美(《教育法》)5.新时代(2013年至今)

德智体美劳(二)劳动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呈现1992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24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小学9科: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动。初级中学15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俄语、日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术。劳动课程目标小学: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初中:

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分2001《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合劳动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课程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征求意见稿)2020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重要文件。2020年3月26日正式发布。会议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意义劳动教育总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国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二、一项关于劳动教育的调查中日夏令营的较量(1992)三不: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爱劳动、不会劳动

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课题组从2018年11月至今,先后四次进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集体调研和个别访谈相结合、问卷填写和行为测试相结合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努力用亲耳所闻、亲眼所见反映原汁原味的劳动教育及其课程实施现状,以期为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新建构提供决策参考。样本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中小学校(含中高职院校)。学生(有效样本12929,含小学18所、中学16所、高中18所、中等职业学校12所、高等职业院校12所以及本科院校16所)家长(有效样本3390,其中母亲2347,父亲935,其他占2.55%。)教师(有效样本2170)学校管理人员324人,教研员、教育行政部门人员76人研究样本总体看来,近些年全国大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劳动教育日益重视,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开课明显增多,出现了不少劳动教育的“热土地”,优秀案例学校和劳动教育基地日益涌现。相对而言,劳动教育实施的低水平、盲区、误区还较多,劳动教育体系的完备性、落实的普遍性、实施的科学性、学生发展的实效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总体情况(一)我国现有中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开设情况(2019)

41.94%省份单独开设劳动与技术课程

32.26%省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开设

25.80%省份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是否有内容或不明确根据对2170名教师的调查83.66%的人认为当前学生缺乏积极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不强,需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现状劳动观念根据2019对7358名小学和初中学生的调查在职业理想调查中,“主持人”“网红”“老板”等比较时尚,愿意当工程师的比例仅占2.06%,绝对比例为男生1.7%,女生0.36%,且初中生中愿意当工程师的比例小于小学生。大部分学生认为工程师的劳动“太辛苦”“又脏又累”“有时还有风险”等。劳动观念(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现状根据2019对大中小学3390位家长的调查小学生1-2年级周一至周五平均家务劳动时间约为17.33分钟,3-6年级约为17.49分钟,初中生约为17.02分钟。根据对某市两所学校32名小学家长的现场调查,其中27人表示孩子平时在家几乎不做家务劳动,比例达84.38%。有26人表示只有父母削好苹果孩子才吃。“饭来张口”现象较为严重。劳动态度和习惯(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现状根据对12929名学生调查,有主动劳动意愿的比例为52.8%。劳动态度和习惯从未帮父母倒水洗脸洗脚的学生比例:小学62.34%,初中69.54%,高中67.86%,大学66.67%从未帮父母夹菜添饭盛汤的学生比例:小学41.24%,初中44.47%,高中44.8%根据对3390名家长的调查对家长的集体访谈也印证了这方面情况(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现状常用劳动工具知多少?劳动知识(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现状对这30个常用劳动工具,小学、初中、高中与中职学生能辨认正确的均不足18个;高中生正确率最高,为17.48个;大学生与高中生正确率没有差异。(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现状劳动知识1.学生比较缺乏工农业活动的体验近一年内,分别有七成以上小学生、中学生、本科生没参观过工厂生产线;近五成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没参观过农场和林场。近五年内,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近1/3的学生未接触农业活动或场所,近1/2的学生未接触工业活动或场所,中高职学生参与工农业活动的次数普遍多于小初高及大学生。2.学生对常用劳动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各设计了5道测试题,中小学生每题的正确率都没有达到60%,大学生每题的正确率不到75%。(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现状劳动知识劳动技能行为测试之穿针引线开展穿针引线行为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精细动作和技能、手眼协调能力等。学生穿针成功平均需11次,最多需24次。(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现状开展学生钉钉子行为测试,主要考察学生劳动中对力度、方向、节奏等的把握,以及对劳动对象的空间位置、焦点信息、辅助觉知等的准确判断。顺利完成任务的学生比例仅为16.5%。行为测试之钉钉子(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现状劳动技能行为测试之削苹果削苹果的行为测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劳动工具的熟练运用,操作工具时手眼协调、对劳动对象的距离、质地、相互位移的判断和把握,成功且符合安全规范和质量规范的仅达27%。(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现状劳动技能行为测试之组装书桌按图纸组装书桌的行为测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技术图样的理解能力,根据不同情况对劳动工具选择和使用的能力,对日常用品结构的组装技能、对产品功能、质量等检测和修正的能力。优良率不到17.2%。(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现状劳动技能其一,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目标定位有偏差。课程内容随意、偏颇的现象较多,有的把劳动课上成了德育课,有的用航模等科技活动代替劳动课,有的用考察、参观、游览等综合实践活动课取代劳动课。(三)中小学劳动课程存在问题课程实施方面主要问题其二,劳动与教育的粘合度不强,成为“两张皮”。说教式和机械劳动形式较多,一定程度存在着“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的现象。(三)中小学劳动课程存在问题课程实施方面主要问题其三,教育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不强,情境陶冶、价值体认、实践淬炼、精神雕琢不够,实践指导缺乏规范性,相应教学资源缺乏;其四,学生接触和参加生产劳动不够,出力流汗、接地气的基于真实劳动情境的劳动实践偏少,劳动技能水平不尽如人意。课程实施方面主要问题(三)中小学劳动课程存在问题与时代发展不适应政策不配套实践不充分实施不平衡结论三、关于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一)关于劳动教育的目标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了人,劳动解放了人,发展了人。—马克思恩格斯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习近平夫妻学霸的故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二)关于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是价值立场的教育,生命的价值是对社会的贡献,不是不劳而获,不是投机取巧。劳动教育是促进个人社会化的教育,遵循两个逻辑: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生活性与创造性是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基础性劳动(家庭与学校的日常生活的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公益性劳动,台湾忠信的故事)创造性劳动(通用技术、新兴技术、艺术创作等)劳动教育是促进育人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实践性,解决问题,动手能力。三、关于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三)关于劳动教育的课程育与课的关系。新教育的课程构想。课程资源与教师——长沙雨花非遗馆的故事。三、关于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日常生活劳动必修课程(每周1课时)渗透课程(融入各学科)活动课程(劳动日、劳动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一、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喜悦。二、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鼓励和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入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三、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劳动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劳动的智力含量,引导学生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四、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立足学校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并通过富有特色的劳技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五、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联系,在劳技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六、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年龄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计划、工作、社交等“关键能力”。七、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构建“大劳育”的教育体系。八、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有一支优秀的劳技师资队伍和一套具有实用性、特色性的课程教材,为实施劳技教育提供基本的保证。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一个人的劳动素养是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在他的“劳动素养”概念中,劳动“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劳动素养还指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精神发展阶段:他感到缺少为公共谋福利的劳动就无法生活,劳动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实着他的生活,并且从精神上丰富着集体的生活。”([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劳动教育与个性的全面发展.1-6)“因为他们获得了牢固的知识,他们热爱科学和书本,学会了思考并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找到了自我——爱劳动,体验到了在自己喜爱的工作中取得成就的喜悦,成了能工巧匠,成了创造者,成了真正的人。”(《育人三部曲》,第651页)(一)、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劳动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重要的劳动教育观念。“体力劳动、紧张,任何时候都不是最终目的,而仅仅是实现思想的手段”。(《育人三部曲》,第641页)1.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这不但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思想教育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著,萧勇、杜殿坤译,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7))2.帮助学生确立个性“使每个人在童年期间就在自己喜爱的劳动中获得显著的成绩,具体地看到自己创造力的体现,掌握所喜爱的劳动的技艺”(《育人三部曲》,第277页)“臻于完善的那种劳动,可以使人确立自己的个性,它是蕴涵无限威力的教育源泉”。3.通过劳动发展才能儿童的能力和才干来自他们的指尖,“孩子的手越巧,就越聪明”,这也是他特别重视劳动教育的原因所在。“儿童的能力和才干来自他们的指尖。形象地说正是来自手指的那些细小溪流在补充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孩子两手动作的把握性和创造性越大,手和劳动工具配合得越精细,这种配合所需要的动作越复杂,孩子智力的创造精神就越鲜明,这种配合所要求的那些动作也就更准确、更细致、更复杂;手与大自然和社会劳动的相互作用越深入孩子的精神生活,孩子的活动就越富有观察力、钻研精神、洞察力、专注精神和研究能力。”(《育人三部曲》,第275页)4.促进合格公民的培养“人生活在社会中,而且实质上,人的全部生活就是他与其他人结成的关系”。“谁忘记了什么是劳动、汗水和疲劳,谁就不会懂得爱惜粮食。如果有人损害这三根支柱中的任何一根,那么他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他的内心就会出现霉菌和蛀孔。”“一个人全靠成千上万的人来满足他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才得以生存;不为成千上万的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也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生存。一个人的道德面貌、精神素养、对生活的观点和世界观,都是在社会中与人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和在劳动中形成的”。“在我们的社会里,人对待人的态度、一个公民的社会面貌,是通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表现出来的。”(《育人三部曲》,第152页)5.劳动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力劳动对幼小的儿童来说,不仅是一定的技能和技巧的获得,不仅是德育,而且还是无边无际和无比丰富的思想的世界。这一世界能激起道德方面的、智力方面的和审美方面的感情”。“与学习交叉进行的体力劳动,在我看来是孩子到幻想和创作世界中去的引人入胜的旅行。正是在体力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我的学生们的最为重要的智能方面的品质:好奇心、求知欲、思想的灵活性、鲜明的想象力。”(《育人三部曲》,第133页)5.劳动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劳动素养是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在他的“劳动素养”概念中,劳动“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劳动素养还指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精神发展阶段:他感到缺少为公共谋福利的劳动就无法生活,劳动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实着他的生活,并且从精神上丰富着集体的生活。”([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劳动教育与个性的全面发展.1-6)(二)、劳动教育的内容设计劳动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的劳动才能真正对青少年有价值呢?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以下经验。1.做有意义的劳动“儿童劳动中要有成年人生产劳动的性质。儿童的劳动,无论在社会意义方面,还是在劳动过程的技术和工艺方面,都应当尽可能多地具有与成年人的生产劳动共同的因素”。“以创造意图为其基础,使孩子为实现这些意图而激发智力去思考、去观察,去研究自然现象。”“劳动最好有高度的道德意义及其公益方向性”,如“吸收儿童参加创造全民财富的劳动(如提高土壤的肥沃性,种植防护林带,开辟果园等等),他们在内心就会更加深切地珍惜那些好象是与他个人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事物”。2.做复杂且需细腻动作的劳动在少年的劳动中应该尽可能“不让他们多做那些只需要体力的粗笨单调的动作,以避免这类工作造成的疲惫使他们对自己身体与周围世界变得不敏感、迟钝”。“训练少年做一些复杂而细腻的动作,这些动作要求技巧与体力的结合。我首先关心的是使少年的双手成为他们灵巧的、技艺高超的、与大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劳动工具。自觉而又灵活地指挥全身的运动,首先就是从指挥手的动作以及手对大脑的呼应作用开始的,借助于这种呼应作用就能够训练出各个系统优美、敏捷的协同动作:手——大脑,身体——大脑,动作——大脑”。(《育人三部曲》,第411页)学校应该尽可能让少年学生在小工厂、小组工作室、试验室、试验田和果园中从事“动作灵巧、技艺高超和精巧细致的工作”。3.做手脑结合的体力劳动“劳动中的自我教育,并非单纯是收获土豆,捡废铜烂铁,而是深入地认识自己,使智力和双手的技巧相结合,自觉地提出目标和克服困难。”“认识体力劳动的创造性,认识脑力劳动的建设性,把个别的劳动过程和劳动工艺中的某些因素作为自然界的规律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著,萧勇、杜殿坤译,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7))(四)劳动教育的路径与方法1.通过物认识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大自然有特别的感情,认为它是“养育人的天赐发祥地”,带着儿童走进自然,观察自然,聆听自然的声音,是他重视的。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让学生们看到物背后的人。如在食堂进了午餐并洗了餐具以后,他会对大家说:“等一下,孩子们,先别忙着走,让我们在桌子旁再坐上半个小时。我们来想一想,我们今天使用过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这儿,食堂给我们提供的一切,都是从哪儿来的?”2.通过指尖表现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敏锐地发现了手在教育中的作用:运用自如的手,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和理智的创造者。因此他的学校“让孩子们的手从一年级就开始做一些精确的、有目的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孩子们分成小组学习剪纸或者用小刀雕刻细巧的图案。在这项工作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是培养美感和和谐感(对称、比例)。手似乎在指挥大脑遵守纪律:手似乎在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思维对精确、细致和美的敏感性。谁学会了用刀,谁就能写得很漂亮,就能敏感地发现微小的不整洁,就不能容忍马马虎虎地完成作业。这种敏感性又迁移到思维上。手在教思维变得精确、有条不紊、清晰。”(《育人三部曲》,第455页)3.分享创造的劳动成果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反对把劳动功能片面化,他认为“劳动绝对不是以体力为主要特征,更不能作为责罚孩子的手段。而应该把劳动与智力生活统一起来,用具有智力挑战的劳动充实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劳动的欢乐是生活的美;认识到这种美,孩子就会有自尊感和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只有那些善于努力工作和知道什么是汗水、什么是疲劳的人,才能领略这种快乐。童年不应该总是沉浸在节日之中——如果没有孩子力所能及的紧张的劳动,他是不会懂得劳动的幸福的。”(《育人三部曲》,第262页)4.坚持连续不断的劳动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的经常性和连续性。他的学校会“把儿童在学令初期和中期所做的一切,在他们以后的各年里,继续地发展、深化和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加以运用”。“要使少年时期的劳动成为他们以后在青年时期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