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后题答案_第1页
财政学课后题答案_第2页
财政学课后题答案_第3页
财政学课后题答案_第4页
财政学课后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课后习题答案精简版第二章财政与财政职能2.市场失效的主要表现。答:(1)市场低效,它是指现实市场中存在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方面,而由于这些方面的存在,使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主要表现在竞争失灵或垄断、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2)市无效,即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失效。主要表现在偏好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宏观经济失调等方面。3.如何辨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并举例说明。答:区分或辨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标准通常是受益的排他性或非排他性,消费的竞争性或非竞争性。纯粹的私人产品具排有他性和竞争性,纯粹的公共产品具非有排他性和非竞争天气预报、普通公路等;私人产品的好了,比如苹果、梨子性。公共产品的例子,只要从定义出发举例就可以。比如国防、例子,私人产品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是符合定义的就等。4.举例说明负外部效应及其答:负外部效应(外部成本),指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损害,但受损者同样得不到应的有损失补偿。负外部性的例子很多,比如污染、噪音等。治理负外部性的主要方式有政府的管制、收费等,比如拿污染来说,可以征收排污税或者限制污水排放等。府失效的原因。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1)信息失灵。一方面使政府在决策时难以划,另一方面即使政获得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所有政府行为的结果进行准确的预主要治理方式。外的其他人带来了7.政答:政制定出完全符合公众偏好的计府可以但是由于政府对其活动作用于私人经济可能产生的反应难以完全控制,无法对测,从而导致决策结果期。最终难以达到预(2)决策程序失灵。即难以解决偏好显示和利益集团的问题。(3)时滞的存在。主要有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执行与生效时滞。(4)执行过程的低效。因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一般不是同一个政府机构,导致政策实施情况有时和最初的政策意图可能并不一致。8.财政的三大职能。答:财政的三大职能为:政府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1)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资源的配置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就是通过财政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提供财力,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外部效应,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效,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2)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要求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3)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都是政府希望实现的目标,财政作为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要通过多种财政手段,有意识地影响和调控经济,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三章2.财政支出经按济性质分类对经济分析的意义答:财政支出按照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这种分类对经济分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有差异。消耗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但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对分配有直接的影响。支出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其次,由于消耗性支出是在市场上进行的,故而政府在进行消耗性支出时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而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贯坚持的原则,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由于上述原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第三,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消耗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需遵循等价交换微观经济主体在同原则。因此,消耗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它们的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4.从政府职能角度分析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答:从表“我国各时期及近年来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的比重”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财政支出结构也在变化,突出表现在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实行改革之前的平均60%左右,下降到“九五”时期的38.34%,2004年的27.8%,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相反,社会行政管理支出大则幅度提高,从右上升到“九五”时期的15.7%,2004年的19.4%。7.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其中经济性展水平,经济发保证;政治性因素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而社会性因素主要指代教育、医疗实行改革之前的5%左答::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社会性因素指代经济发展水平是财政支出的财力人口、就业、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等因素。第四章3、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和改革方向是什么?答: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具有较大的益。一方面,受教育者学到知技能以后,增强了竞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在生活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因而,它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即排斥性和竞争性,从这一角度来看,个人或家庭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教育利益;但是,方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教育利益通过受教育者外溢给了社会,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民族文化与道德素养,保证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得以在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中运行,促进了社会交流与经济发展,因而,它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即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1、财政性教育投资不足;2、教育投资结构不够合理。改革方向:1、加强教育事业的立法与监督工作;2、加大财政支持教育的力度;3、优化教育投入结构;4、动用社会力量广开办学渠道。外部效识和另一

5、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各有何特点?谈谈政府介入基础设施投资的原因。政府投资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显著的特点:①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他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量的。也就是说,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是非政府投资的第一个特点;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②企业或个人主要依自靠身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规模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筑项目,而且由于要追求盈利,一般主要从事周期快、见效快和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③企业囿于一行一业,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不难想象,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依非靠政府投资。投资结构是很难优化的;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共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换言之,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政府不承担这些方面的投资或投资不足,就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遭遇“瓶颈”制约。政府介入基础设施投资的原因主要有:1、基础设施消费中存在外部效益;2、基础设施的生产与消费有着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点;3、基础设施配置存在着地区公平问题。9、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答:从近、中期下几个方面展开:1、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体系为重点,深化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筹资方式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过渡,加强看,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支出管理应重点从以和改进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与营运管理;3、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理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4、加强和完善对社会保障支出的财政管理与监督。第五章财政收入总论3.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答: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如GNP、人均GNP等从总体上反映了一国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2)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一方面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生产速度加快和产品质量提高,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物质消耗的降低和经济效率的提高。(3)收入分配体制。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重,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第二,财政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从而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4)价格水平。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价格变动必然会影响财政收入的规模。复习思考题:1.税收有哪些基本特征?1.答:税收的基本特征是指税收在任何社会形态下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特征。具体包括:(1)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以国家的行政权力为依托、按照法律规定强制进行的征收。(2)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税款一经征收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国家征税不支付任何报酬,也不必立即向纳税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或给予以某种特许权力。(3)规范性。税收的规范性是指国家运用法律、法令、法规的形式预先规定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和征收比例或数额,纳税人只要取得了应纳税收入,或者发生了应纳税的行为,就必按照规定的标准纳税,一般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2.试述现代税制原则的主要内容。2.答:现代税制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1)税收的效率原则。税收的效率原则要求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它可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应该是当以价格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作为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已经使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时,政府税收对资源的重新配置都将干扰经济效率的有效发挥,使经济变得低效或无效。第二,税收行政效率原则。税收行政效率是从税务行政管理角度分析税收的成本效益,主要是分析税收的征收管理成本。(2)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对收入的再分配应依据公平准则和公平目标,为市场经济主体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按受益征税,依据能力负担。简单地说,可以分为竞争原则、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第一,竞争原则。税收的竞争原则是着眼于收入分配的前提条件,通过税收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企业和个人创造竞争环境,鼓励平等竞争。第二,受益原则。税收的受益原则是根据市场经济则确立的等价交换原则,把个人向政府支付税收看作是分享政府提供公共品利益的价格,因此个人税收负担应根据个人分享的公共品受益大小来确定。第三,能力原则。税收的能力原则是以个人纳税能力为依据行使征税,即以个人收入或财富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按照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征收税款,使负担能力比较强的人承担较多的纳税义务,负担能力比较弱的人承担较少的纳税义务,通过税收调整个人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果,实现均等收入的公平目标。(3)税收的稳定原则。税收的稳定原则是就税收的宏观调控而言的,即税收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应依据稳定准则,实现稳定目标,促使经济稳定发展。税收对经济的稳定可分为税收自动稳定机制和税收政策抉择两种稳定方式。第一,税收自动稳定机制。税收自动稳定机制是税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稳定经济的方式,是税收制度对经济的一种自动反应能力。第二,税收政策抉择。税收政策抉择是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所作出的税收政策变动及其选择,其任务就在于消除税收自动稳定机制所无法消除的经济波动。5.分析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5.答: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有:(1)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税收负担的最主要的因素,一般说来,随着一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税收负担水平也会呈上升趋势。(2)政府职能范围。政府职能范围广,则需要的税收量大,税收负担也就较重;反之,政府职能范围窄,则需要的税收量小,税收负担也相应较低。(3)财政收入手段选择。如果其他手段取得的收入较多,税收负担水平就会相对较低,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相对较高,税负水平也较高。(4)税收制度本身的因素。首先,税种的设置影响税负水平。在不同的国家及一国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状况收的覆盖面宽窄不一,税种的设置各不相同,不同税收制度下税收的相对数量也不同,税负水平也因此有高有低。其次,税收优惠政策影响税负水平。出于鼓励、政府宏观管理水平各异,因而税投资、吸引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考虑,各国政府均实行若干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税、优惠税率、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形成巨额税式支出,从而减少政府实际征收的税收数量,降低税负水平。(5)其他因素。政府的主观意图和税收征管水平会影响税负水平。第十一章4.试评价我国国债负担的现状。

(一)国债负担率考察从表11—1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国债负担率在1990-1995年期间比较稳定,1995—1997两年的时间增加了1.76个百分点。受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的影响,这一指标在1998年一年就上升了2.51个百分点,之后持续增19.26%),比1996年的国债负担率表11—11990年—2004年我国国(二)债从具体的数字统计来看(基本维持在25%左右,最高达到30%(1998年)(15%—20%)长,2003年达到最高值(增长了近两倍。民经济的国债负担率务依存度考察参见表11—2),1994年以来,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超过了国际公认的控制线,但并未超出太多。但从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来看,情况就不容乐观了。我国中央债务依存度一直都比较高,在1998年达到巅峰值105.93%,尽管之后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0%以上。也就是说,中央本级财政支出的资金几乎全靠发行国债来解决。当然,1994年以后,每年债务收入中有相当部分是用来还本付息的。以1998年为例,计划发行国债2808.6亿元,其中用于还本付息的支出就达2348.6亿元,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仅为460亿元。(三)国债偿债率考察1990年—2004年期间,国债偿债率与中央财政偿债率基本上是以1994年和1998年为两个转折点(如表11—3所示)。1994-1998年我国的国债偿债率与中央财政偿债率同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四年间分别增长了14.25和20.92个百分点。这与我国1994年以后国债发行期限缩短,导致1996—1998年间出现了偿债高峰有密切的联系。而1998以来年,两项指标又同时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六年间分别下降了9.91和22.78个百分点。但近几年来,我国的国债偿债率与中央财政偿债率还是基本保持了稳定。一般来说,这一比率越高,表明以前所发行国债对财政形成的压力越大。发达国家该指标一般较低,20世纪80年代,世界主要工业国的此项指标一般都在6%—12%之间。美国在1985—1987年间该值平均为6.9%,;日本在1975—1980年间平均为8.5%。因此,国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债总水平是比较低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债务水平相当于大多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但我国国债的增长幅度快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债增长幅度。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进行政府债务指标的国际间比较的时候,不能只进行数量的比较,更重要继续跳跃式增加发行量,已经有了较大难度。的是要看这些数量指标所代表的经济含义。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债务指标有以下特点:(1)对外债务全部是公共债务,私人部门不允许对外发生债务。(2)对内债务,主要是国债。目前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债券和借款。(3)中央政府部门的债务数量较其他国家大,其使用用途和中央政府的债务没有本质的区别。(4)债务的偿还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大。尽管我国的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占全部预算支出的比重荏苒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但是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占中央财政的比重高于世界上很多国家。根据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我国可以考虑将国债利息支出纳入财政预算。这样,当政府每年支付债务利息,时就不会出现“利滚利”的情况,债务余额的绝对值就不会呈指数型增长。如果利息支出仍用债务收入来偿还,一旦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债务余额占GDP比重就会迅速上升,相应的利息支出比重也会迅速上升,必然对国家财政形成巨大的压力。应考虑将国债利息支出纳入预算,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财政风险。9.试述国债的挤出效应。所谓“挤出效应”是指为弥补政府预算赤字的国债发行会减少民间部门的资金供给,同时形成金融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进而导致民间投资的萎缩。通常而言,国债发行对民间资本的形成存在“挤出效应”,其强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国债政策的有效性。国债发行的“挤出效应”是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发挥作用的。(一)资金供给方国债发行减少了民间的可用投资资金总额。它导致资金使用权从民间转移到了政府手中。国债规模急剧扩张的实质债是政府与企业尤其是民间企业争夺资金,从而产生了对民间投资的“挤出”。“预算赤字直接减缓了资金积累的速度,因为用于公共开支的赤字可以将私人投资‘挤出’,它的可预见结果是造成经济中资本形成的速度大大减缓。用于支持预算赤字的公共借款规模的膨胀意味着对可借资金需求的增加,尽管利率的一个微小的提高可以引起经济中储蓄总额的增加,但是作为可借资金使用的私人部门需求的储蓄余额将下降,而政府利用储蓄支持赤字的做法将挤出私人投资对储蓄的占用。(二)资金需求方国债发行还会抬高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引起债券价格下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企业的资本边际效率未能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时相对地降低了企

业的投资回报率,企业的投资意愿受到抑制,进一步导致投资规模所见。私人部门对资本的需求减少,资本市场处于较低的均衡水平上。正如萨伊所言:(政府发行国债)使资本利率上涨,当人们能够很容易地从政府得到7厘或8厘利息时,谁愿意将款项以5厘利息借给农民、工人和商人呢?换言之,政府发行国债会减少人们对私人生产部门的货币资本供给,同时私人生产部门自身的资金需求也因利息成本上升而减少。政府从征税融资转向债务融资对资本形成率也会产生不利影响。莫迪利安尼在其生命周期理论中指出:政府举债融资,居民以持有国债取代私人资本,而被政府所挤出的资金通过政府未来供给减少。在未来国债大规模偿还之际,总供求的通货膨胀的压力,而私人资本的缩减也将久的。支出大多被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当前消费,社会总体的生产能力降低,短缺型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带来是持尽管以上的分析说明国债的发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资金和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社会投资外在经济阶段基础性的程度也有差异。在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国债的挤出效应并不强烈,从而国债发行将能有效刺激总具有相当大的挤出效应,但挤出效应的强弱与储蓄结构,另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第十二章1.政府预算的含义及其构成。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政府预算是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同财政具有内在的联系。从财政收支的内容上看,政府预算是财政的核心。政府预算就是政府收支预算,一般说来,有一级政府即有一级财政收支活动主体,也就应有一级预算。我国政府预算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与政权结构适应,并同时结合我国的行政域划分,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相应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乡、镇五级人民预算。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的预算组成。地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地方区族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的预算组成。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2.比较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以政府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政府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形式,其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汇集编入单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去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其优点是把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分列于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上,这就从整体上反映了年度内政府总的财政收支情况,整体性强,便于立法机关审议批准和社会公众的了解,而且简便易行。其主要缺点是没有把全部的财政收入按经济性质分列和汇集平衡,不便于经济分析和有选择地进行宏观经济控制。复式预算是从单式预算组织形式演变而来的。其做法是在预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个两或两个或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个两或两个以上的预算。这种组织形式的典型例子是把政府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个两部分。其中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用于经济建设支出及宏观调控。复式预算组的一般性质上的经常收支列为经常性预算,把政府的资本投资支出列为资本预算,这样就区和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便于政府权衡支出性质,分别轻重缓急,做到资使用的有序性,比较合理地安排各项资金,便于经济分析和科学的宏观决策与控制。其次,把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个两部分,个两部分以各自来源应付各自的支出,各自平衡,这就打破了预算的完整性原则和传统的收支平衡观念。再次,由于把国债收入作为资本预算的正常收入项目,这就使得资本预算总是平衡的,只有经常预算的收支才可能有差额。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织形式由于把政府分了各项收入金5.分税制的含义。分税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根据各此为基础确定各自的税收权限、税制体系、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关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调拨经济需要,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了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我国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自的事权范围划分税源,并以系的制度。体制的事权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科学核定地方财政收支数额,逐步实现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实行分税制以后,原则上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实行分级预算制度,硬化预算的法律约束。7.什么是转移支付制度?它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财政转移支付是除政府购买之外的那些不以取得商品和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财政的各种社会救济支出、价格补贴、社会福利补助等;有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如上级财政对下级的各种专项拨款、分类补助,以及没有指定用途以平衡地区差距为目的的一般性补助;还有下级政府对上级财政的资金上缴,以及同级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等。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中的转移支付一般指不同级次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尤其指上级政府将其财政资金的一部分转移给下级政府。实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主要是:(1)实现公共资金的公平分配。无论财政收支的纵向不均衡还是横向不均衡,都会影响相应级次地或方的差异,这是背离社会公平原则的,调节,以保证各地财政能力的大体均等。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造成社会成员之间在获得公共产品上因此,必须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公共资金的分配进行(2)保持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为必要的保证国家的集中统一管理,有效实施中央的政通常会大于其事权,因而从整体上看,转移支付首先表现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资金拨付。政府分级预算体制中中央政府控制和诱导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从机制上确定了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3)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外溢问题。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外溢是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区域性和部分由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效益不完全局限于其辖区内所决定的,如地方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受益的不仅是当地企业和居民,其他地方也能从该区域较为便捷的交通中受益。在区域性公共产品存在外溢性和这类公控制能力。一般说来,在分税制体制下,为策,赋予中央政府的财权间财政转移支付是共产品的成本完全由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承担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容易从本地利益出发,有可能高估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而低估其整体收益,并减少此类整体效益较理想的公共产品的供给。这不仅影响着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本地区及相关地区居民的利益,而且也不利于地区之间经济关系的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政府间转移支付,通过上级政府给予下一定的财政补助,对具有外溢性的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行适当的调节,便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干预方式。级政府第十三章财政平衡与财政政5.简述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预算政策按照预算收支的不同对比状态可分为扩张性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策策的内容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

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载体主要有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在减税与增加支出并举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导致财政赤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同于赤字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如果总供求原来就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如果在一定经济状态下,增税与减支同时并举,财政盈余就有可能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紧缩性财政政策等同于盈余财政政策。6.说明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差异有具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它包括自动稳定的和相机扶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干预行动。相机扶择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是政府当时的经济形势,采取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即需求过旺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也可二者同时并举,以压缩社会总需求;反之,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即需求不足时,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也可二者同时并举,以刺激社会总需求。7.简述我国近期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演变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它的内容和作用过程是不相同的。在传统经济下,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采取大一统的形式,内容单一,基本上只是国民收入的统配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财政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