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
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一起看看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案!欢迎查阅!
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案1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
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
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
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
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
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
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
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
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
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
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
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
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
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
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
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
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
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2-6]用棉花包住约0.2g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
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
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
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
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
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
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
CH4、H2、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
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
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
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
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
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
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
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
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
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
多少克CO2?
(5)200℃时,11.6g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
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2.教材有关习题
参考答案:
(1)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原因:①溶解度:Na2CO3>NaHCO3
②溶质的质量:2NaHCO3>Na2CO3(168>106)
Na2CO3+CO2+H2O=2NaHCO3
③溶剂:反应消耗水,使溶剂减少
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案2
知识方面: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
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
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
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
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
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
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
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
“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
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
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
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
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
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
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
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
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
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
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
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
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1.谈谈实验的导入: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这部分知
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并不难,若从定义上复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但对于溶液中反
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故做以下两组实验:
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提问:(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
(2)是离子反应?
(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
结论:Ag++Cl-=AgCl↓CO32-+2H+=H2O+CO2↑
教师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
键字“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
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
定义有本质理解。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2.谈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
教学中的难点。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
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而书写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
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这就出现了
一个问题:在离子反应中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什么?
事实上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
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例:CaCO3和盐酸
溶液反应,CaCO3(S)=Ca2++CO32-(溶解平衡)CO32-+2H+=H2O+CO2↑随着反应的进行
不断促使碳酸钙的溶解,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反应趋于完成。但这样书写跟课本
要求的方法相矛盾。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这节课教学上的一个升华点,
也是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故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中发生
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
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
化学式。这样同学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不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澄清石灰水
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2)石灰乳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根据微溶
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在浊液状态或固态时就写化学式。这时
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师生可共同讨论归纳出: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
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第四步“查”也不容
忽视,可提问学生应查什么?可用幻灯片:判断正误(1)Fe2++Cl2=Fe3++2Cl-
(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这两条方程式学生还没学过,但能用现
有知识去判断,高而可攀,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获得学习的乐趣。查:(1)
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是氧化还原反应)。这种先激发学生的兴
趣。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谈谈练习选用:由于学生刚刚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为了巩固知识并
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安排这样一组问题:(1)Ba(OH)2溶液能否导电?(2)
能否用实验来证明?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提
出几个方案,分析,比较。然而展示实验装置并演示小灯炮发亮。(3)在此
Ba(OH)2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能使电灯熄灭?这一问题不仅巩固离子反应知识,而
且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师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几个方案,如用盐酸,硫
酸,硫酸钠。(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课本P74练习6实验装置并演
示,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别写出离子方程式。提出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
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来表示?(5)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氨
水和硫酸反应(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C)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利用这一系列扩
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改变习惯性单纯吸收,巩固了知识,提
高了创新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4.谈谈总结:对于离子方程式定义的总结,可与电离方程式定义,化学方程式
定义进行对比,使定义进一步深化。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着重是第二步和
第四步一些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说明并不是所有电解质之间都能用离子方程式来
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反应就不能表示。如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钠反应,浓硫
酸和铜反应,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体现事物发展规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
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5.谈谈应用:离子反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离分析,水的净化,电
镀,医药,染料,“三废”处理和生命活动中都有存在。中学阶段主要应用在离子
的分离和检验。如: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氯离子的检验。
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案3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
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
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
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
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
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
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
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
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
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
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
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
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
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
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
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
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
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2-6]用棉花包住约0.2g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
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
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
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
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
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语文7 青蛙写诗教学设计
- Unit 2 No Orders,No Rule Section B project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广东省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2025届联合模拟考试(二)物理试题(含答案)
- 腰轮流量计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窑外分解窑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地平经纬仪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自动焊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电动扫地机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磷青铜弹簧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冰淇淋摇桶及分配器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一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在网上交流信息教学设计 清华版
- 广东省2024-2025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及答案(二)高三试卷(佛山二模)
- 11.1 杠杆 课件 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 抢救工作制度课件
- LOGO更换普通夹板作业课件
- 2025年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课件
-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胜利第一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路径优化中的实践案例
- 汉服实体店创业计划书
- 2025-2030中国滑雪板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年高考数学模拟卷2(新高考Ⅱ卷专用)(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