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_第1页
《社会心理学》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_第2页
《社会心理学》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_第3页
《社会心理学》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_第4页
《社会心理学》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以下三类问题的科学社会思维我们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所能做的判断我们的态度社会影响文化与生物从众的压力说服团体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和亲密关系助人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我概念,认识自我,对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务偏见及自我展示有所理解和掌握。重点:自我概念:我是谁难点:自我服务偏见方法:教授法,讨论法本章主要参考资料:[美]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英]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沙莲香.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有三样东西是极端坚硬的,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

——本杰明·富兰克林一、自我概念:我是谁二、知觉到的自我控制三、自尊四、自我服务偏见五、自我展示主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从来不化妆的女生,第一次化了淡妆,走进教室时,是否感觉有些别扭?如果你某天理了个奇怪的发型,你觉得有多少人会注意到你那个奇怪的发型?如果你的衣服的袖子上破了个小洞,你是否愿意继续穿着来上课?你同学过生日的那天,你和班上的同学都去参加他(她)的生日Party。你发现,除了你之外,其他人都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请问,你感觉如何?社会心理学对你的看法的解释……焦点效应(spotlighteffect)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透明度错觉(illusionoftransparency)我们总能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焦虑、愤怒、厌恶、谎言、吸引力)。自我感觉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社会环境影响自我自觉在什么地方你会强烈地觉得你是重庆人?带有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你失恋了,你认为谁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自我关注激发的社会行为有些社会行为是自我关注引起的(如施舍乞丐)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界定自我

儿子,丈夫,父亲,老师,学生……一、自我概念:我是谁这就是你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自我图式(self-schemas)是自我概念的基础。图式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我们的自我图式—对自己的认识,身强力壮的、超重的、聪明的还是其他方面—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你是一名心理学家还是医生,你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会不同。1、自我参照一种特殊的记忆现象……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effect):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Symons&Johnson,1997)。跟你生活经验吻合的程度如何?2、可能的自我可能的自我(possibleselves)——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可能的自我我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富有、苗条失业、穷困(二)社会自我的发展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和别人的比较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周围的文化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社会身份社会比较:我们和别人的比较社会比较:我们和别人的比较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别人比较,和高人比较使我自卑,和俗人比较使我们下流;和下人比较,使我们骄满。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也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了自己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因此,佛陀说:一个人战胜一千个敌人一千次,远不及他战胜自己一次!

——林清玄《木炭与沉香》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家庭)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关键时期。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家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学校)皮格马林翁效应又叫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3、自我与文化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特别在那些西方工业文化中的人里面是很盛行的。而亚洲、非洲和中南美地区的本土文化则把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相互依存的自我(Kitayama&Markus,1995)。这些文化中的人们更多地进行自我批评,却很少自我肯定(Heine&others,1999)。特性被更多地定义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马来西亚人、印度人、日本人和传统的肯尼亚人,比澳大利亚人、美国人和英国人更可能用群体特性来完成“我是_______”的句子.聊天时,人们比较少地说“我”。当语法或上下文能够清楚地表明主语时,个体会说“去看电影”而不说“我去看电影”。

中国农村的集体主义。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尊与“别人怎么评价我和我的群体”密切相关。自我概念是有弹性的(与特定的情境有关)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跨情境的持久性)。在一项研究,认为在不同活动领域里仍然保留了自我(内在自我)的加拿大学生为五分之四,而中国与日本的学生则仅为三分之一(Tafarodi&others,2004)。

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特别是那些少数学会不必太在意别人的偏见的人,“在他人的评价之外”并且认为他所在的群体没有那么重要(Croclcer,1994;Kwan&others,1997)。自尊更多的是个人的而不是关系的。对个人特性的威胁会比群体特性的威胁更让我们感到气愤和郁闷(Gaertner&others,1999)。二、知觉到的自我控制鲍迈斯特等人(Baumeister&others,1998,2000)指出,自我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进行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萝卜而不是巧克力,或压抑被禁止的思想——随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放弃。看过令人心烦意乱的电影后,努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其体力明显减少。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不过,自我概念确实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一)自我效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1997,2000)在他的研究中捕捉到积极思维的力量,并提出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理论。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儿童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还生活得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自我效能的微妙控制对行为影响利维(Levy,1996)下意识地给90个老年人呈现“有激活性的,(启动)消极或积极的年龄类型词,从而发现了这个现象。以0.066秒的时间间隔呈现一系列词语,比如“下降”、“遗忘”和“衰老”,或“明智”、“聪明”和“有学问”。仅仅下意识地知觉到了光的闪现和模糊的点。但呈现积极的词会导致他们“记忆自我效能”(对记忆的信心)的提高。呈现消极的词则会有相反的作用。中国的老年人普遍具有积极的、受人敬仰的形象,其记忆的自我效能感可能会更高,看来比在西方国家观察到的老人遭受较少的记忆丧失。(二)控制点“我没有社交生活。”一个40岁的单身男人对学临床医学的学生杰里·法里斯抱怨。在法里斯的力劝下,这个病人参加了一个舞会,在那儿有好几个女士和他一起跳舞。“我只是有点儿幸运而已,”他在稍后报告,“这可能不会再发生了。”有些人似乎一直“感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是被外部力量支配的,而还有一些人则感觉发生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自己的努力和技巧所支配的”(Bunt,1993,p.334)。人们更常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还是环境的牺牲品?他们是自己生活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还是自己处境的俘虏?罗特把这个维度叫做控制点(locusofcontrol)。与法里斯一起,他设计了29组语言陈述来测量一个人的控制点。外部控制内部控制自我控制感强的可以延迟满足以实现长远目标(三)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被关入笼内而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会习得一种无助感(learnedhelplessness)。之后这些狗就算处在其他可以逃避惩罚的条件下也只会被动地畏缩。狗如果学会了自我控制(成功地逃避开第一次电击),会更容易适应新的情境。很多疾病与无助的感觉都与选择性减少有关。实验:控制的重要性兰格和罗丁(Langer&Rodin,1976)证实了个人控制的重要性,主要就是用两种方法中的一种训练一家高价的康涅狄格疗养院的老年病人。

一组慈善的看护者强调“我们的职责是让你们为这个家感到自豪和幸福。”他们给被动的病人以正常的、好意的、有同情心的照料。三周以后,多数自我报告或由研究者和护士评价为更加虚弱。

另外一组强调选择的机会、影响疗养院政策的可能性和看护者的责任:“让你过任何想要的生活。”这些病人可以做些小决定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在接下来的三周里,这个组93%的病人表现出机敏、活力和快乐。自由和自我决定会嫌多吗?心理学家施瓦茨(Schwartz,2000,2004)声称,个人主义的现代文化确实存在“过度的自由”,反而导致人们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的增多。在其他实验中,人们对无法反悔的选择(比如“最后大甩卖”中的选择决定)的满意度比对可以反侮的选择(当允许退款和更换时)的满意度要高。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人们对无法反悔的婚姻表示了更高的满意度(“一次成交”)。现在,尽管人们有了更多的婚姻自由,人们却对他们拥有的婚姻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小结很多研完表明了效能感和控制感的好处。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效率的人以及那些内控的人,比那些习得性无助和悲观绝望的人会应对得更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尽管自由会走向极端,但个人控制总的说来还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果你用积极的方式思考,你会得到积极的结果。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三、自尊自尊(self-esteem)——我们全面的自我评价。假设:如果我们把自己看做是有魅力的、强壮的、聪明的,并且命中注定会是富有的和被人爱的,我们就会有高自尊吗?(自下而上)相反假设:以综合的方式评价自己的个体——那些高自尊的个体——更可能进一步评价自己的外表、能力和其他方面。他们更像是初为父母之人,爱他们的孩子,喜欢孩子的手指、脚趾和头发。(父母并不是先评价自己孩子的手指或脚趾、然后才决定如何从整体上评价孩子。)(自上而下)自尊的阴暗面低自尊的人在抑郁、滥用毒品和各种形式的行为过失方面面临更多的风险。高自尊则有利于培养主动、乐观和愉快的感觉(Baumeister&others,2003)。当发现自己高傲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的方式来应对,有时甚至是以暴力的方式反应。一个心高气傲的孩子,如果又遭到社会性拒绝的威胁和挫折,那将是相当危险的。实验1以在能力测验中的失败来威胁一组大学生,而另一控制组则不受此威胁。结果发现,只有那些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敌意。实验2布什曼和鲍迈斯特(Bushman&Baumeister,1998)让540名大学生志愿者分别书写一段话,并由另一个学生对他们进行夸奖(“好文章!”)或做出讽刺性的评价(“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烂的文章”)。然后让那些文章作者们和其他学生一起玩一个反应时的游戏。当某个人的对手失败时,该作者就可以用任意强度和任意时间长度的噪音来攻击该对手。在文章受到批评后,那些自尊最强的人——同意“自恋的”陈述(我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具有异常的攻击性。他们使用噪音折磨的时间长度是普通自尊者的3倍。受伤的自尊心引发了报复性行为。良好自尊的建立和自尊脆弱的人相比,把自尊更多地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分数、外貌、金钱或别人的赞美的基础上的自尊感明确的人,会一直感到状态良好。克罗克及其同事(Crocker&others,2002,2003,2004)对密歇根大学的学生进行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与自尊建立在如个人品质这样的内部因素的人相比,自尊主要建立在外部因素基础上的自我价值感脆弱者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愤怒、人际关系问题、吸毒酗酒以及饮食障碍。四、自我服务偏见

“我所见过的多数人都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既没用又惹人烦。”

——罗杰斯事实上,我们多数人都对自己感觉不错。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好。(一)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大量的研究发现,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他们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这样的外部因素(Campbell&Sedikides,1999)。同样地,在解释胜利时,运动员一般会将其归因于自我本身,对于失败则推脱给其他因素,诸如错误的暂停,不公平的判罚,对手过于强大或是黑哨。每天晚上,妻子和我总会把要洗的衣服随手丢到卧室盛衣篮的外面。第二天早上,我们中的一个会把衣服拣起来放进篮子里。当她对我说“这次可该你去拣了”的时候,我想,“哼,十有八九都是我去拣的。”于是我问她:“你觉得有多少次是你拣的?”“噢,”她答道:“差不多十有八九吧。”婚姻中的自我服务偏见(二)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吗戴夫·巴里(DaveBarry,1998)指出,“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自我服务偏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三)盲目乐观在苏格兰和美国,大部分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要比同伴们小得多(Abrams,1991;Pryor&Reec3er,1993)。在经历了1989年的大地震之后,旧金山湾区的学生们曾经一度放弃了他们关于“我可不像其他人那么容易遭遇到天灾人祸”的乐观看法,但仅仅过了三个月,这种虚幻的乐观就复燃了(Burger&Palmer,1991)。盲目乐观:大多数夫妇都憧憬着能与爱人白头偕老,实际上,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半数的婚姻以失败而告终。图:自我服务偏见如何起作用小结与“多数人可能都遭受低自尊和自卑感的折磨”的假设相反,研究者们发现多数人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见。在实验和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在失败的时候怨天尤人而在成功时安享荣誉。我们在一些主观性和盲目赞许性的特征和能力方面,往往认为自己比一般人要好。过分相信自己,使我们显现出对未来的盲目乐观。五、自我展示我们人类似乎不仅以自我美化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也同样以受赞许的方式来向他人展示自己。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自我位于我们世界的中心,自尊和自我效能确实带来一些益处,而自我服务性的傲慢却使自我评价出现偏差。请问,那些美化自我的对外展示都是真实的吗?(一)虚伪的谦逊

“我太笨了”(朋友:“你做得很好!”)

“我多希望我没这么丑”(朋友:“我见过更丑的”)

虚伪的谦逊也表现在人们对自己成就的自传式的解释中。当得到一个奖项时,对“我的家庭、我的孩子、我的朋友和每个我一生中曾经遇到的人”表示感谢。对荣誉的慷慨分享,是否与“人们轻易地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相矛盾呢?实验鲍迈斯特等人(Baumeister&Ilko,1995)要求学生们写一篇题为“一次重要的成功经历”的文章。那些被要求署名和准备当众宣读自己故事的学生,常常提到他们得到的他人帮助或情感支持。而那些匿名写作的人则很少提到这些;相反,他们更多地描述自己是如何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在鲍迈斯特等人看来,这些结果暗示一种“表浅的感谢”——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逊,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二)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敌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我并没有真正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人们在就业面试前欢饮通宵,在大考来临前玩视频游戏而非学习。“没有尝试,就不会失败;没有失败,就不会有羞耻感。”——威廉·詹姆斯实验想像一下你是某大学的一名被试。你通过猜测答出了一些智力难题,然后被告知:“您是目前为止的最高分!”当你还在为自己的幸运感到难以置信时,给你呈现两种药丸,你必须服用其中的一种,才能继续下面的题目。一种药丸有助于你的智力活动,另一种则会干扰你的智力活动。你会选哪种药丸呢?伯格拉斯和琼斯(Berglas&,lones,1978)提出的自我妨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