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够翻译疑难句子,理解文意。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了解刺客的扶弱救危、不畏强暴、为达到刺杀目的而舍生忘死的侠义精神,及作者所欣赏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文言词汇、文言的活用、特殊句式知识,历练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本文的写人的艺术手法,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学习方法诵读、积累、研习和探讨课时安排:3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知识《刺客列传》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全文5000多字,单写荆轲就3000多字,表明荆轲是这篇作品的中心人物,通过荆轲,赞扬了刺客们的见义勇为、扶弱救危、不畏强暴的精神。“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六年。当时,秦在公元前230年灭韩,接着灭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侵犯,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让秦王还回侵吞六国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国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打燕国,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二、预习要求为加点的字注音囊嗜酒和而歌雕鸷偻行揕淬濡染忤逆瞋目偏袒间进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1)荆轲嘿而逃去()(2)诸侯服秦,莫敢合从()(3)秦王必说见臣()(4)右手揕其匈()(5)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6)燕王诚振怖()(7)而秦舞阳奉地图柙()(8)图穷而匕首见()(9)卒起不意()(10)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11)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12)为人庸保()(13)吾囊者目摄之()(14)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15)偏袒扼惋而进曰()(16)举筑朴秦皇帝()参考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三、研习课文1-8段解释加点的词语吾曩者目摄之()请入图之()祸必不振矣()偻行见荆卿()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太子日造门下()翻译文句(1)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徒及善击筑者高渐离。(2)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3)连接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合作探讨(1)本文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斥,都不计较,联系韩信的胯下之辱的故事,想想这是为了表现他们什么精神?(2)写荆轲见太子丹之前经过了哪些人物的铺垫?写田光的为了守信而死的节侠行为,对荆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四、布置作业:复习本课的文言知识,预习以后课文的,找出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第二课时研习课文9-13段一.归纳这部分的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3)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4)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5)持千金之资币物()(6)愿大王稍假借之()活用词语(1)名词作动词:皆白衣冠以送之()(2)名词作状语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倚柱而笑,箕踞以骂()(3)意动用法太子丹患之()太子迟之()群臣怪之()(4)使动用法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被动句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定语后置句太子宾客知其事者()二.合作探讨作者是如何描写“易水送别”的?有何作用?司马迁是如何生动传神地描写荆轲“廷刺秦王”的故事的?三.巩固提升辨析多义词(1)间(2)顾彼节者有间()顾野有麦场()遂与外人间隔()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大行不顾细谨()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道(4)会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会于西河外渑池()伐无道,诛暴秦()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道之以政()适逢其会()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长风破浪会有时()2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是:()①进兵北略地②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③其人居远未来④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又前而歌曰⑦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⑧倚柱而笑,箕踞以骂⑨天雨粟,马生角⑩太子丹患之①②⑧丨③丨④⑩丨⑤丨⑥⑨丨⑦B.①⑧丨②⑥⑨丨③⑤丨④⑩丨⑦C.①②⑧丨③④⑩丨⑤丨⑥⑦⑨D.①⑧丨②⑥⑨丨③⑤⑦丨④⑩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2)太子丹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荆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四.总结本课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揣摩司马迁“摩形传神,千载如生”的写人记事艺术。第三课时研习课文15-17段,总结全课,巩固提升一.语段分析(一)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徘徊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不相同的一项是:()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高渐离)徘徊不能去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秦始皇)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与“人有识者”中“者”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D.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乃”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彼庸乃知音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矐其目家祭无忘告乃翁高渐离为什么要刺杀秦始皇?他身上体现出刺客的什么精神?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2)举坐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3)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二)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解释加点的词语(!)其称太子丹之命称()(2)天雨粟,马生角雨()(3)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较()欺()(4)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垂()翻译这段话。这段是本文的结尾,是对荆轲的“礼赞”,这段”礼赞”的写法有何特点?对塑造荆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二.合作探讨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历来人们的看法有褒有贬,请搜集有关资料,组织讨论,说说你对荆轲刺秦王的看法。三.巩固提升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是:()赍以姜枣赍金百斤马者王之所爱也恐为操所先病且死,属其子曰屈平属草稿未定竟死不敢为非轻舟竟川加点的词语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A.乃纵反间于燕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而城中鼓噪从之燕军扰乱奔走四.总结本课五.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整理积累文言知识,预习新课。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二.1.略(1)嘿,同默(2)从,同纵(3)说,同悦(4)匈,同胸(5)决同诀(6)振同震(7)柙同匣(8)见同现(9)卒同猝(10)擿同掷(11)溢同镒(12)庸同佣(13)摄同慑(14)购同媾(15)捥同腕(16)朴同扑三.1.从前;考虑;挽救;弯腰曲背而行;及;到2.(1)荆轲到了燕国后,与杀狗的又会击筑的高渐离要好。(2)秦王待燕太子丹不好,因此太子丹有怨恨就逃回了燕国。(3)为了一个新交的朋友,而不顾及国家的大祸害,这就是助长怨恨而促使祸患的发生。(1)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2)经过了鞠武和田光的铺垫。由鞠武引出田光,为下文田光举荐荆轲铺垫。写田光的为守信而死,也是对荆轲形象的侧面映衬。第二课时一.1.寒心(古义是提心吊胆;今义是失望而痛心,害怕。)2.穷困(古义是困窘,走投无路;今义是贫穷)逢迎(古迎接;今义是拍马溜须,献媚讨好)不肖(古义是不才,不贤能;今义是品性不好)币(古义是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今义是货币)假借(古义是宽容;今义是用某种名义力量达到目的)2.名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名词作状语(北:向北;函:用匣子;箕:像簸箕那样)意动用法(患:以为患;迟:以为迟)使动用法(臣::使……臣服)二.1.首先,易水送别的悲壮气氛,是由局势的严重、使命的庄严和行事的秘密造成的。也是由环境的肃杀和参与者心境的悲慨造成的。其次,作者多出渲染,如送别人的白衣冠,荆轲的慷慨悲歌等。再次,对荆轲的悲壮精神从歌声动作、听众的反映多方表现。2.作者把荆轲置于强秦的朝堂这个特殊的环境,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写秦舞阳的怯懦)相结合的手法来写。三.1.间(间隙;隔离;参与;有时)顾(看;拜访;考虑;反而,难道)道(取道;道义;引导;博局上的格道)会(聚会;恰好机会;一定)2.A(1)现在去但是没有信物,那么秦国不能亲近。(2)太子和那些知道刺秦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荆轲。(3)荆轲接着拿来地图献给秦王,秦王打开图,图完全展开了,匕首就露了出来。第三课时(一)1.A2.B.3.D4.荆轲与高渐离是好朋友,荆轲刺秦王失败被杀,令高渐离十分悲伤,他要为朋友报仇,在瞎了双眼的情况下,行刺秦王,虽没有成功,但是他的身上体现了侠士们的舍生取义,不畏强暴的高尚精神。(1)于是通辑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2)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3)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二)1.称:说;雨:落下;较:清楚,明白;欺:违背;垂:流传2.这段话是运用了驳论方法,通过批驳一些错误的言论来表达对荆轲的赞颂,说明荆轲刺秦目的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产权教育在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 乡镇工厂租赁合同范本
- 电子书销售平台的市场分析与运营策略
- 现代办公环境下骨科医学影像技术的创新应用
- 科技公司如何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网络防御能力
- 社区康复支持网络在灾害救援中的应用
- 2025江西南昌市江铜产融社会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审车合同范本
- 格式和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国聚合物瓷砖嵌缝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神奇的光:如何形成彩虹
- 三、胆石症课件
- 学生作业情况登记表模板(可打印)
- 兔子坡(阅读课上课课件)
-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 八年级英语初中英语阅读理解阅读专项练习试卷附答案
- 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明细表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全册】
- 物联网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1例妊娠糖尿病的个案护理
- 光伏发电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案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