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制剂质量风险控制和验证技术_第1页
无菌制剂质量风险控制和验证技术_第2页
无菌制剂质量风险控制和验证技术_第3页
无菌制剂质量风险控制和验证技术_第4页
无菌制剂质量风险控制和验证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菌制剂质量风险控制和验证技术第一页,共123页。无菌药品GMP

检查要点

2第二页,共123页。无菌药品的概念和分类概念:无菌药品是要求没有活体微生物存在的药品,也就是法定药品标准中有无菌检查项目的药品。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分类:非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3第三页,共123页。无菌药品的生产方法选择根据药品的品种及工艺的开发,无菌药品首选的办法是最终灭菌,保证药品的无菌特性。当灭菌可能产生副产物等问题时,尽可能从工艺上创造条件,使灭菌成为可能。由于热不稳定性,应决定使用一种替代方式:除菌过滤/无菌生产。4第四页,共123页。国内注射剂生产缺陷对灭菌的认识不正确产品研发未考虑灭菌工艺的可行性忽视工艺可行性,盲目跟风报批原料药的杂质控制不严格忽视产品的安全性5第五页,共123页。无菌药品生产中的污染来源人员在管理到位、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人员素质高的企业,其人员的污染率大于70%水源性微生物多为G-,是内毒素的来源空气中的微生物多为G+,可能形成芽孢使其耐热性增加6第六页,共123页。无菌药品生产的特殊要求关键区域和关键表面关键区域:指无菌产品或容器/密封件所暴露的环境区域关键表面:指与无菌产品或容器/密封件相接触的表面生产环境:通常在100级洁净区或万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区操作人员:根据工艺规定的环境要求,穿洁净工作服或无菌工作服原料及内包装材料:进入无菌区前应根据材料的性质对其采取除菌、灭菌和去热原处理,最终处理环境应为万级,非最终灭菌药品的无菌原料药内包装材料的最终处理后的暴露环境应为百级或无菌万级下的局部百级7第七页,共123页。无菌药品生产的特殊要求惰性气体、压缩空气等介质:直接接触药品的均应经除菌过滤达到无菌状态生产设备和工器具:应能有效地进行在线或离线的清洗和灭菌清洁工具:无菌药品生产环境中的各种表面清洁中使用的器具工具,应能根据工艺要求有效的清洁灭菌或消毒处理消毒剂:应能有效的除菌或其他处理措施8第八页,共123页。无菌药品生产的特殊要求无菌操作区内部应设置清洗间和带水池的洁具间清洁用具应定期清洗或消毒无菌操作百级区不得设地漏,无菌操作万级区应避免设置水池、地漏9第九页,共123页。设备的检查要点适用于产品的生产、清洁、消毒或灭菌尽可能采取密闭系统合理的布置和安装关键参数控制和记录仪的校准设备的确认、维护和维修设备的清洁、消毒或灭菌共用设备应由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10第十页,共123页。工艺用水的检查要点水处理设施及其分配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应能确保供水达到适当的质量标准注射用水的生产、贮存和分配方式应能防止微生物生产例如在70℃以上保温循环水源、水处理设施及水电化学和生物学污染状况的定期监测,必要时还应监测内毒素。检测结果以及采取的纠偏措施应记录归档11第十一页,共123页。配制工序的检查要点操作区的设置和洁净度级别配料处方称量操作称量记录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12第十二页,共123页。配制区域洁净度的设置应单独设置,注意称量区的空气流向,防止粉尘扩散应根据产品的特性设定相应的洁净度级别欧盟GMP规定:原辅料和大多数产品的准备/配制至少在D级区进行微生物污染风险比较高的,如容易长菌的、不在密闭系统内进行配制的产品,配制应在C级区进行13第十三页,共123页。过滤工序检查要点过滤器安装位置可能情况下应在紧挨灌装点的位置通常两只串联,确保可靠性采用无菌制造工艺时,除菌过滤不得设在无菌操作区,可通过管道传送过滤器的相关信息过滤器完整性实验的方法过滤前后的完整性实验和记录过滤器的更换、消毒或灭菌发现过滤器出问题后的处理14第十四页,共123页。无菌灌装的检查要点关键操作区和生产设备无菌灌装用各类物料、器具的准备或灭菌处理生产用气体人员的无菌操作装量控制培养基模拟灌装验证最少在线灌装3批合格标准无菌检验样品的取样检查时应不能影响正常的生产批量(瓶)3000475063007760允许染菌量(瓶)0≤1≤2≤315第十五页,共123页。冻干检查要点冻干产品的包装形式、装量冻干产品的装载方式、数量冻干工艺和曲线冻干工艺的验证冻干产品的进出冷冻干燥室的操作冻干机的灭菌最好是在线的灭菌方式,湿热灭菌氮气、空气过滤器和进气口管道应灭菌完全冷冻干燥室的灭菌应使蒸汽在隔板间自由流通冷冻干燥室在各批次间应进行灭菌灭菌程序的验证应采用生物指示剂冷凝器应灭菌灭菌有完整记录16第十六页,共123页。冻干检查要点冻干机关键参数控制和记录仪表的校准冷冻速率隔板温度产品温度冷凝器温度和真空度冷冻干燥室的真空度管路的连接冻干记录17第十七页,共123页。灭菌工艺检查要点生产环境和待灭菌产品中含有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研究和监控待灭菌产品的包装形式、装载方式和数量灭菌工艺条件灭菌设备关键参数控制和记录仪表的校准设备维护和维修灭菌的记录灭菌工艺的验证选用的生物指示剂热分布实验、找出最冷点无菌检验样品的取样18第十八页,共123页。灭菌工艺验证的必要性灭菌产品的无菌保证不能依赖于最终产品的无菌检验,而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采用合格的灭菌工艺,严格的GMP管理和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灭菌工艺的验证时无菌保证的必要条件灭菌工艺经过验证后,方可正式用于生产19第十九页,共123页。国内企业灭菌工艺验证的缺陷无包装规格无装载方式未对每一种产品每一种包装规格的每一种装载方式进行验证采用留点温度计监测温度无温度探头校准记录验证的灭菌工艺与实际工艺不一致未验证最差灭菌条件达不到无菌保证水平10-6生物指示剂使用不规范20第二十页,共123页。无菌检查要点取样计划无菌灌装产品于批开始、结束以及重大故障调整后取样每天灌装的产品应分别进行无菌检验最终灭菌产品从最冷点取样不同灭菌柜灭菌的产品应分别进行无菌检验连续工艺产品连续单个灭菌,一批的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取样量和检验量培养基和菌种管理无菌检查方法21第二十一页,共123页。无菌检查要点环境监控样品表面的消毒处理阳性结果的调查和处理无菌检验所用的设备及环境的微生物监控结果回顾检验过程中,发现有可能引起微生物污染的因素阴性对照的菌生产情况供试品种生长的微生物经鉴定后,确证是否因检验中所用物品和/或无菌操作技术不当引起要有调查程序和记录22第二十二页,共123页。物料检查要点物料的质量标准根据产品的特性、用途和哦那个已设定物料的质量标准应符合注册批准的要求物料的来源物料的取样和检验物料的供应商审计物料的供应商变更23第二十三页,共123页。人员的检查要点人员的培训人员的卫生习惯体检档案和汇总洁净区内人员的工作服无菌操作24第二十四页,共123页。无菌制剂质量风险管理

25第二十五页,共123页。有关风险的几个术语风险:是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的综合体风险管理:即系统的应用管理方针、程序实现对目标任务的风险分析、评价和控制风险控制:即制定减小风险的计划和对风险减小到执行,及执行后结果的评价26第二十六页,共123页。药品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管理研究临床前临床上市生产、销售GLP

GCPGMPGDP安全有效质量27第二十七页,共123页。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的评估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患者的利益质量风险管理实施的力度、形式和文件的要求应科学合理,并与风险的程度相匹配28第二十八页,共123页。风险管理的应用程序

开始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确认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结果事件的回顾风险消减风险的接受风险信息的交流风险评估的工具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回顾不接受29第二十九页,共123页。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评估对危害源的鉴定和对对接触这些危害造成的风险的分析和评估1)什么时候出错2)出错的可能性有多大3)结果是什么(严重性)1)风险是否在接受的水平以上2)怎么才能降低、控制或消除风险3)在利益、风险和资源间合适的平衡点是什么4)做为鉴定风险控制结果而被引入的新风险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制定降低和/或接受风险的决定风险控制决定制定人及其他人员之间交换或分享风险及其管理信息风险管理的过程结果应结合新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回顾风险通报风险回顾30第三十页,共123页。质量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基于对危害发生的频次和危害程度这两方面考虑而得出的综合结论,评估结果需要量化。发生的可能第一级:稀少(发生频次小于1次/10年)第二级:不太可能发生(发生频次1次/10年)第三级:可能发生(发生频次1次/5年)第四级:很可能发生(发生频次1次/1年)第五级:经常发生(几乎每次都发生)严重程度第一级:可忽略第二级:微小第三级:中等第四级:严重第五级:毁灭性风险指示值=危害严重性×危害发生频次指数值31第三十一页,共123页。生产中的质量风险管理验证使用最接近极端的情况来确定核实、确认和验证工作的范围和程度(如分析方法、过程、设备和清洁方法)确定后续工作程度(如取样、监控和再验证)对关键步骤和非关键步骤加以区分生产过程中取样和检验评估生产过程中控制检验的频率和程度结合参数和实时释放来评估和过程分析技术的使用提供依据32第三十二页,共123页。实验室控制和稳定性研究中的质量风险管理稳定性研究结合ICH其他指导原则来确定由贮存或运输条件的差异带来的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超标结果在超标结果的调查期间,确定可能的根本原因和纠正措施再试验期/失效期对中间体、辅料和起始物料的储存和测试是否足够进行评估33第三十三页,共123页。注射剂生产的风险分析内源性的影响因素系统设备工艺过程物料和中间体的质量外源性的影响因素人员34第三十四页,共123页。无菌制剂微生物污染风险评估第一步:风险评估影响因素:物料、器具,每个生产步骤地操作,环境,中间产品的存放……风险分析:各因素的风险程度如何风险评价:确定主要的风险第二步:风险控制第三步:定期回顾35第三十五页,共123页。验证管理

36第三十六页,共123页。什么是验证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些列活动37第三十七页,共123页。验证的目的规范要求提供高度的质量保障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可靠性一种符合其预期规格和品质属性的产品38第三十八页,共123页。验证带来的好处提高生产率降低产品不合格率减少返工减少生产过场中的检验工作减少成品的检验工作降低客户投诉的发生工艺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能够迅速得到调查工艺生产技术能被更快转借生产和检验设备维修保养较为方便提高人员对过程的了解程度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39第三十九页,共123页。验证的步骤验证主计划验证方案验证过程的实施验证报告验证工作的批准(质量保证部门批准)40第四十页,共123页。常用的验证项目设备验证工艺验证清洁验证检验方法验证计算机验证41第四十一页,共123页。验证方法的适用性选择预验证:正式投产前的质量活动,系指在新工艺、新产品、新处方、新设备在正式投入生产使用前,必须完成并达到设定要求的验证。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等、主要原辅料变更,灭菌设备及关键生产工序(如灭菌、无菌灌装等)变更必须采用预验证有特殊质量要求的产品;靠生产控制及成品检验,不足以确保重要性的工艺或过程;产品的重要生产工艺或过程;历史资料不足,难以进行回顾验证的工业或过程42第四十二页,共123页。验证方法的适用性选择同步验证:指生产中在某项工艺进行的同时进行的验证。用实际运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作为文件的依据,以此证明该工艺达到预期的要求。特殊监控条件下的试生产对所验证的对象有相当的经验及把握的情况下采用采用同步验证应具备的条件有经过验证的检验方法,其灵敏度、选择性等较好生产及监控条件比较成熟,取样计划完善对所验证的产品或工艺已有相当的经验及把握注意:可能会给产品带来风险,应慎用43第四十三页,共123页。验证方法的适用性选择回顾性验证:指以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为基础,旨在证实正常生产的工艺条件下适用性和可靠性的验证。以积累的生产、检验和其它相关历史资料为依据,回顾、分析工艺控制的全过程、证实其控制条件的有效性应具备的条件足够连续合格的生产批次的生产数据批次数一般具有20个以上的数据有足以进行统计分析的检验结果,且检验方法已经过验证有完整的批记录有关的工艺变量是标准的44第四十四页,共123页。验证方法的选择类型验证策略产品转移现有产品变更(轻微)变更(重要)预验证最佳最佳不适用仍属最佳也许要求过严最佳同步验证推荐适用有令人信服数据可接收如果变更较小,且不影响关键因素可以使用,极力推荐回顾性验证不适用不适用不强烈推荐否否一知名企业的要求45第四十五页,共123页。已验证后状态的保持预防性维护保养校验变更控制工艺情况控制产品年度回顾再验证周期性再验证(生产一定周期后)变更后的再验证(生产工艺变更、主要原辅料变更)46第四十六页,共123页。设备验证

47第四十七页,共123页。设备验证目的和控制范围目的用来验证设施及设备能达到设计要求及规定的技术指标,符合生产工艺要求,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达到并超过质量标准,从设备方面为产品质量提供保证范围设施、设备环境维护48第四十八页,共123页。验证步骤

URSIQOQPQ提出设备要求确认系统和设备的存在,并且按要求设计安装确认设备、系统在规定范围内稳定运行不带产品、空车或模拟运行实际运行状态下进行预防维修计划润滑程序计划设备操作SOP设备清洁SOP批记录相关文件验证特征49第四十九页,共123页。洁净室的验证

50第五十页,共123页。验证内容空调系统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HVAC)洁净室及相关部件墙板、地面、天花板、门、灯具、地漏等监控系统51第五十一页,共123页。参考规范国标GB50073-200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国家GMP《药品质量管理规范》美国FDA颁布的CGMP,针对在美国上市产品的管理欧盟GMP(1997)附录一“无菌药品的生产”世界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TC209公司内部的SOP针对规范应有详细的洁净度验证要求每个阶段验证包括的测试项目验证活动的组织对于项目而言,可以起草洁净度验证的主计划52第五十二页,共123页。验证流程遵循生命周期法则VMPHVAC/FDSDQIQ/OQCleanroom/FDSDQIQPQVMPURS53第五十三页,共123页。灭菌柜的验证

54第五十四页,共123页。验证流程遵循生命周期法则FDSDQURSFATIQPQSATOQ55第五十五页,共123页。验证参考资料GMP规范和药典的规定(灭菌时间、温度、F0)药品生产验证指南Draft#12INDUATRIALMOISTHEATSTERILIZATIONINAUTOCLAVECYCLEDEVELOPMENT,validationandroutineoperationPDAtechnicalmonographNo.1-2002revisionNovember2001HTM1020规定,针对纯蒸汽的测试56第五十六页,共123页。性能确认-PQ前提条件IQOQ完成程序及装载的预测试完成纯蒸汽的PQ第一第二阶段完成压缩空气的PQ完成验证仪器的确认完成SOP完成,所用的程序和装载方式人员培训的完成所有的测试材料准备完成57第五十七页,共123页。性能确认-PQ重要测试项目对于每一种装载重复3次空腔体温度分布最小装载的温度分布最大装载的温度分布中间装载的温度分布(根据实际情况)微生物挑战实验性能的测试BD测试包的测试(每天)泄漏率的测试(定期进行)AirDetetor测试58第五十八页,共123页。灭菌验证的一些要求对于大容量的瓶子,热电偶在瓶子中的位置必须进行确认如果采用替代物质进行PQ,必须进行替代品和正式品德等同性测试必须确定产品灭菌的接受标准F0的范围对于收集的数据,必须进行及时分析、总结59第五十九页,共123页。灭菌柜的再验证灭菌程序和装载发生变化后,必须进行再验证灭菌柜使用一定周期后,必须对程序和装载进行再次确认,通常为一年再验证的策略是列出程序和装载的列表,有选择地对关键装载进行再验证60第六十页,共123页。工艺验证

61第六十一页,共123页。工艺验证十大原则ThepeocessisreadyforvalidationValidtiondonotexperimentHaveclearobjectivesandscopeExamineandunderstandtheprocessAgreecriticalprocessparametersEstabishnumberofbatchestobetestedAgreesamplingplanAgreeresponsibilitiesDefineresponsibiliesDiscussyourproposal62第六十二页,共123页。Isitreadyforvalidation有完善的操作说明书分析方法经过验证关键检测仪器经过校验生产设备设施/公共服务系统经过验证现场有SOPs¥Batchsheets操作人员已培训,并获得相应的素质实验性工作完成63第六十三页,共123页。Vlidationdon’texperiment验证目的在于建立工艺的一致性相关工艺必须进行良好的定义相关工艺必须是稳定的64第六十四页,共123页。Haveclearobjective确定验证的起点和终点确定验证的对象和范围65第六十五页,共123页。Understandtheprocess整个工艺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达到那些目标如何对目标进行衡量影响过程的结果的因素66第六十六页,共123页。AgreethecriticalprocessParameters关键工艺参数:影响关键工艺属性的参数关键工艺属性:产品可以量化的属性,这个属性将会影响产品的安全、有效获得相关参数的途径进行新产品研发的部门以往的生产加工经验厂房、设备设施的相关参数67第六十七页,共123页。AgreethecriticalprocessParameters工艺应经受恶劣条件的挑战,以证明工艺的实用性恶劣条件应该是实际中能发生的情况一些恶劣条件或者挑战性实验应实验前的实验条件下完成,或者在OQ/PQ阶段完成用风险评估的方法确定最差条件68第六十八页,共123页。Estabishvalidationbatch所有品种和规格必须进行验证验证批次量应与商业批相同或具有等同行69第六十九页,共123页。AgreeSamplingPlan取样数目取样地点取样方式取样工具样品规格样品标签样品贮存70第七十页,共123页。AgreeTestingPlan一般采取加强取样点方式应至少涵盖将来例行检查的范围可接受的标准必须是: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条理清楚相关性强71第七十一页,共123页。Defineresponsibities谁进行取样谁检测样品谁汇报结果谁撰写相关报告建议按照职责的不同建立相应的职责权限72第七十二页,共123页。变更控制验证所标明的只是验证当时的一种状态验证状态的保持需要通过变更控制来实现验证状态的改变一般作为变更控制的一部分进行评估如有规范的变更控制及产品评价‘则不需要再验证73第七十三页,共123页。再验证一般使用的频率比较低仅仅适用于一些成熟产品发生以下情况时需要进行再验证重复发生的无原因的产品质量偏差在回顾性总结文件中发现的不良趋势通常以信息回顾的形式体现,回顾范围包括分析数据,工艺参数,设备情况74第七十四页,共123页。湿热灭菌工艺的微生物学验证

75第七十五页,共123页。无菌工艺和灭菌工艺的比较无菌生产工艺的局限SAL通常为10-3~10-6影响因素多最终灭菌工艺的优点SAL≤10-6生产中可变因素少,出现偏差的概率低几乎能杀灭产品中的微生物76第七十六页,共123页。湿热灭菌工艺研发合确认灭菌工艺的验证工艺研发阶段工艺确认阶段方法设计装载类型工艺类型工艺开发性能确认连续控制非产品特异性灭菌(过度杀灭法)产品特异性灭菌工艺蒸汽不可透过型物品(液体型)蒸汽不可透过型物品饱和蒸汽型预真空式重力式空气超压型蒸汽/空气混合方式过热水方式确定参数升温阶段保温阶段降温阶段物理学方法温度分布热穿透生物学方法日常放行工艺评价系统适用性再确认变更控制77第七十七页,共123页。最终产品无菌的标准批检不合格率、实际污染率和取样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样量实际污染率0.1151015100.010.090.40.660.8200.020.180.650.890.96500.050.340.920.991000.090.630.993000.260.9530000.9578第七十八页,共123页。实现无菌要求的标准手段热稳定性产品(过度杀灭)美国产品灭菌工艺的F0值不低于12分钟欧盟121℃×15分钟,可取用其他方式,但效果等同热敏感性样品控制产品在灭菌前段带菌量产品灭菌工艺的F0不低于8分钟79第七十九页,共123页。灭菌程序的开发和设计根据灭菌前带菌量进行设计基于对灭菌前产品所含微生物的耐热性和数量以及该品的热稳定性灭菌后的污染概率低于10-6过度杀灭法基于工艺程序能杀灭更加耐热的微生物,并且加上一定的安全系数理论上对生物指示剂孢子的杀灭能力达到10-12将两者结合兼顾产品的热稳定性和无菌要求80第八十页,共123页。灭菌效力的测定生物学手段用特定的生物指示剂作为微生物制剂用数据直接反映灭菌效果有时可取代物理手段的不足较难进行统计学分析物理/数学手段用F0作为评价标准精确测定热分布和热穿透状况便于计算不同灭菌条件下的灭菌效果便于统计分析81第八十一页,共123页。灭菌工艺验证确认(IQ、OQ)灭菌设备的运行符合设计要求验证(PQ)产品灭菌程序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评估灭菌时产品可能发生的变化给灭菌效果带来的影响82第八十二页,共123页。热力灭菌的基本规律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的数量的对数值和灭菌时间的线性关系灭菌时间微生物数量的对数值83第八十三页,共123页。耐热参数——DD——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所需要的时间(timefordicinalreduction)LgN0LgNtLgCFUt时间(分钟)DLgN0-LgNt=kt/2.303=t/D84第八十四页,共123页。耐热参数——D测定方法DirectEnumerationMethod(直接计数法)又称为SurvivalCurveMethod(残存曲线法)FrectionNegativeMethod(阴性分数法)Spearman-Karber(史丕曼-卡伯法)Stumbo,Murphy,andCochranMethod85第八十五页,共123页。耐热参数——ZZ——指当某种微生物的D值下降或上升一个对数值时,其温度应升高的或降低的度数LgD温度ZZ=(T1-T2)/(LgD2-LgD1)86第八十六页,共123页。F0的定义F0——在某特定温度下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121.1℃下相等时所需要的灭菌时间100℃t温度87第八十七页,共123页。F0的其意义用于评价热灭菌工艺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可用于比较不同温度下的灭菌效果可用生物学方法测定,也可以用数学方法测定F0=D121.1×(LgN0-LgNt)F0=10(T-121.1)/Zdt生物学物理学88第八十八页,共123页。生物指示剂验证过度杀灭工艺选择与灭菌条件(工艺、对象及程序)相适应的生物指示剂(B.stearthermophilusATC7953被视为标准菌株D121.1=1.5分钟,单位数量10-5~10-6个孢子)生物指示剂与温度探头并列在同一位置(10~20支)按规定条件培养生物指示剂对生物指示剂用培养基进行促生长检查进行阳性对照试验所有经受挑战实验的样品均呈阴性89第八十九页,共123页。非过度杀灭工艺选择与灭菌条件(工艺、对象及程序)相适应的生物指示剂生物指示剂的耐热性不得低于孢子在相应产品中的耐热性不得低于产品中污染菌的耐热性用于每次挑战实验的所有BI批号必须一致生物指示剂的接种量计算生物指示剂验证F0=D121.1×(LgN0-LgNt)90第九十页,共123页。非过度杀灭程序的日常监控批产品灭菌前含菌量控制与监测建立控制指标,通过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实现对批产品进行监控样品对批产品应具有代表性(灌装前、中、后取样)总需氧菌含量(薄膜过滤法)污染均等耐热性(沸水处理+过滤+TGB培养)一旦污染均等耐热性超过BI耐热性,则需用污染菌对工艺进行验证,验证合格后,相关产品方可放行91第九十一页,共123页。参数放行指根据对经过验证的灭菌工艺进行有效的控制、监测和相关文档资料,来代替最终灭菌产品进行无菌检查到无菌评价放行程序美国对湿热灭菌、干热灭菌、环氧乙烷灭菌和辐射灭菌实行参数放行欧洲对湿热灭菌、干热灭菌、辐射灭菌实行参数放行92第九十二页,共123页。参数放行要求参数放行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严格控制和监测灭菌前后产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严格控制灭菌工艺必须用指示剂监控每个灭菌批必须有区分已灭菌和未灭菌产品的系统容器的密封完好性验证93第九十三页,共123页。

容器的密封完好性验证样品准备在生产线上将培养基灌装至产品容器中,并在生产线上完成压塞、轧盖工序经最高温度-F0值组合程序灭菌培养14天,确认无微生物生长确认培养基的灵敏度测试用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ATCC902794第九十四页,共123页。批产品参数放行前应确认和检查的无菌保证相关项目产品完好性灭菌前产品和灭菌釜冷却介质的微生物污染水平灭菌指示剂的变化情况过滤器完好性试验的测试数据灭菌釜已完成计划性预修和常规检查,所有非计划性维修均经无菌保证保证工程师和微生物专家审批所有仪器、仪表均校准灭菌釜通过产品装载确认实验产品灌装量、送往灭菌釜的数量、灭菌釜内数量、移出灭菌釜的数量、送往包装工序的数量和考虑放行的数量均处于平衡状态灭菌过程记录经相关人员审核放行95第九十五页,共123页。无菌工艺验证—培养基灌封实验

96第九十六页,共123页。为什么进行培养基灌封实验无菌生产工艺是制药领域中最难的工艺之一,确保产品无菌是该工艺最大的难点减少无菌工艺药品污染风险的两项重要措施人员培训无菌工艺验证97第九十七页,共123页。无菌工艺产品的无菌保证每个因素在无菌保证体系中所占的比重98第九十八页,共123页。培养基灌封实验定义使用培养基模拟药品进行无菌灌封,对无据工艺进行验证。又称为“工艺模拟试验”目的证明生产线采用无菌工艺生产无菌产品的能力对人员进行资格确认符合cGMP要求通常做法将培养基暴露于设备、容器胶塞密封系统的表面和关键环境条件中,并模拟实际生产完成工艺操作对装有培养基地密闭容器进行培养以检查微生物的生长评价结果,确定实际生产中产品污染的可能性99第九十九页,共123页。实验前的准备设备确认HVAC(通风系统)的确认设备的清洗和消毒灭菌工艺验证湿热、干热灭菌工艺除菌过滤掉验证空气完好性的检测容器/胶塞密闭性测试人员培训洁净室环境达到设计要求100第一百页,共123页。制定方案应考虑到因素生产线的最长运行时间及其造成的风险干预的次数、类型和次数是否有冻干工序设备的无菌装配总人数和所从事的工作无菌加入和无菌转移到次数班次更换、暂停和必要的更衣无菌设备的拆卸和连接环境监测101第一百零一页,共123页。制定方案应考虑到因素生产线的配置和运行速度产品重量检查容器/密封系统与无菌操作相关的各种特殊规定总的原则综合考虑生产线可能造成污染的各种因素尽可能模拟实际生产的无菌操作可能时,应包括最差条件的模拟实验102第一百零二页,共123页。增补性培养基灌封试验变更及其评估对产品或生产线的每一种变更,应根据书面的变更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如果通过评估认为此项变更会影响到无菌生产工艺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则需要进行增补性培养基灌封试验比如,设施和设备的变化、生产线配置的变动、人员重要变动、环境监控结果异常、容器-胶塞系统变更、停车时间延长、无菌检查结果阳性等103第一百零三页,共123页。试验用培养基和培养温度的选择注意事项适应光谱微生物生长,包括细菌和真菌较好的澄明度,较小的粘度易于除菌过滤常用培养基:3%大豆胰蛋白肉汤(TSB)厌氧培养基仅在特殊条件下使用培养温度FDA20~35℃,目标值±2.5℃,不小于14天;如选择两个温度,则每一温度下至少培养7天,从低温开始PIC20~25℃至少14天,或,先20~25℃下7天,然后30~35℃下7天104第一百零四页,共123页。灌装体积和数量体积每只灌装体积不小于总容积的1/3,同时,也不能过大应考虑到瓶旋转时,培养基能充分接触容器和密封件的内表面,又要保证容器内的氧气支持微生物生长数量FDA(>5000):如果正常生产的批次量小于5000瓶,则培养基灌封至少为实际生产的最大量PIC(>3000):如果正常生产的批次量小于5000瓶,则培养基灌封至少为实际生产的最大量105第一百零五页,共123页。灌封时间和批次量控制灌封时间对于初始性验证,应安排在一周内的不同时间进行对于在验证,可选择在一周结束或其他最差条件下进行要涵盖整个实际生产班次批次量控制对于初始性验证,应至少连续成功灌封三个批次对于在验证,应至少成功灌封一个批次106第一百零六页,共123页。冻干制剂对培养基灌封的要求冻干制剂从药液除菌过滤或灭菌开始,到完成无菌灌装,进行部分冻干程序,然后轧盖培养基灌封冻干模拟实验容器内灌封好培养基,以半压塞状态装入冻干机冻干机内部分抽真空(500mbar),在室温放置一定时间,不得冷冻用无菌空气破真空(不使用惰性气体),全压塞、轧盖注意:如果所使用的容器透明度不高,应将内容物倒出检查107第一百零七页,共123页。培养基灌封实验的合格标准FDA(2004)标准灌封量<5000瓶时,若有1瓶污染,需彻底调查,并重新验证(3批)灌封量为5000~10000瓶时,若有1瓶污染,视调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重新进行1批培养基灌封实验;若有2瓶,必须重新验证(3批),同时彻底调查灌封量>10000瓶时,若有1瓶污染,需彻底调查;若有2瓶,必须重新验证(3批),同时彻底调查108第一百零八页,共123页。最差条件的讨论定义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条件限度,与正常生产条件相比有可能造成工艺或生产失败的条件储存时间灌封设备和部件、贮罐、无菌物料、药液在实际灌封前能放置的最长时间Worstcase:用超出保存时间的灌封设备和部件、贮罐、无菌物料参与培养基的灌封产品从无菌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