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本高一历史纲要下

世界古近现史纲要上

中国古近现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横向通史.时序性纵向专题史.话题性古今中外纵向发展.横向对比纲要基础拓展延伸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

中国近代至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历史悠久体系完备影响深远多有创新【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因事而设,因时而变选必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目录CONTENTS从“共主”到“独主”从“宰相”到“阁臣”从“分封”到“行省”123——原始民主向王权专制的过渡——古代中国行政中枢的嬗变——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的演进

从“共主”到“独主”原始民主向王权专制的过渡Part1有关“王”与“皇”天下共主具有氏族原始社会的遗风,它的确立靠的是臣下对其权威的承认和自觉履行其义务。1.王位继承的演变禅让制:世袭制: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家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记·礼运》传贤传子

〖史料阅读〗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盲人乐师师旷对晋悼公所说的一段话,意在告诉悼公,上天为民众设立君主,让君主替代上天管理民众,不让民众失去天性;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让君主行事不要过度,用古老的原始民主传统,劝诫晋悼公要做一个好的国君。专制?天下共主高考真题(2020.1·浙江高考)《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传贤”演化为“传子”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故①正确;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着“传贤”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非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③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A2.皇帝制度的首创封建社会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下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由“王”到“皇”的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权力逐渐走向高度集中,体现了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天下独主周秦之变本质

从“宰相”到“阁臣”——古代中国行政中枢的嬗变Part2有关“帝”与“相”行政中枢: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枢和决策核心。在古代中国,决策机构是中枢机构,但中枢机构不一定是决策机构。商:有较系统国家机构1.行政中枢的嬗变西周:权力与血缘的结合

族权与政权的结合权力继承权力分配春秋:宗法血缘开始瓦解

战国:郡县官僚开始产生,

君主权力加强因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先秦时期不存在行政中枢一说。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先秦时期1.行政中枢的嬗变廷议秦:三公九卿制百官之首虚有其位监察百官(2015天津文综)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治皇帝任免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秦朝中枢:三公(丞相为首)设职授官,官僚政治的开始1.行政中枢的嬗变汉:中外朝制度(秦三公九卿制的发展)西汉中枢:中朝东汉中枢:尚书台

东汉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时的“台阁”(

)A.是氶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C.完全掌握了国家决策权力

D.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B汉武帝继位之初,丞相田蚡就很跋扈,为削弱丞相权力实行中外朝制度。中朝由一些地位不高的宾客、侍从等天子亲近之人组成。三公演变为外朝。中朝掌决策,三公掌执行。皇帝亲信丞相光武帝刘秀吸取了西汉重臣专权、王莽篡政的历史教训,继续削减了“三公”的权力,执行权也被架空,尚书台成为真正的权力核心。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行政中枢的嬗变唐:三省六部制(中枢体制的创新)相权三分

职权分明互相牵制

加强皇权创新之处:行政中枢:三省长官(2020浙江卷)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A“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寓分权于分工”官僚政治的成熟1.行政中枢的嬗变宋:二府三司制行政中枢:中书门下行政中枢:中书省元:中书一省制“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据此可知,北宋前期的中枢机制()A.以文制武军政对立B.三省并立相权削弱C.机构重叠官员冗滥D.分权过度缺乏协作D

中书一省制的初衷是希望能实现中央集权,故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然而元朝的军事机构拥有独立且很高的权限,各地宗王享受着半自治的特权,元朝自始自终都没能成功将大权收归皇帝或中书省的手中。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相权反弹1.行政中枢的嬗变明:废宰相,设内阁行政中枢:内阁职责:起草诏令

处理政务职权: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实质: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行政中枢:军机处清:军机处制皇权强化专制顶峰地处内廷

跪受笔录秉旨办事加强皇权西汉中外朝制宋二府三司制秦三公九卿制明清废宰相设内阁(明)雍正设立军机处(清)(顶峰)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元中央行政制度发展趋势:

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与中枢机构的演变,大体上是围绕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这两个方向发展。

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事务繁杂,仅靠宰相一职是难以处理的,宰相向组织机构化发展是必然的,

君主专制导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君主专制就必然削弱甚至废除宰相制度。2.行政中枢演变的特点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基本策略:原则:皇权至上2.行政中枢演变的特点特点一:始终围绕加强皇权和削弱相权来进行的,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是变化的主要动因。特点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独相制——群相制——参议制封建社会不断地寻找一种既有效率又无威胁的辅政制度架空相权(汉)分散权力(唐)分化事权(宋)权力制衡(历朝)但偶有特殊唐代“中书门下”不仅继续拥有原来政事堂的决策的功能和权力,而且由于五房等办事机构的设立,“中书门下”还拥有了行政权力。因此,政事堂改中书门下后,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这表明唐代()A.君主专制政体逐渐强化B.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C.中枢机构运作方式异化D.政府行政效率提升C行政中枢作为君主专制的防错机制存在,既是对皇帝的辅佐也是对皇权的制约。特点三: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唐代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由此可见,唐朝(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氶相权力大于皇权C.门下省高于中书省D.皇权受到严重威胁A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之后,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A.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B.君主专制呈现明显弱化趋势C.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大大削弱D.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加强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力求平衡因事而设,因时而变动脑练手动练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治与行政权力趋向集中有三条清晰的轨迹与特征,见下表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A.呈现出君主专制强化与弱化相交织的趋向B.中央机构行政权大小不以君权强弱为转移C.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政治取向D.能全面体现统治集团群体共治的合理性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古代君主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两个难题:

第一,如何防止官僚集团坐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坐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从“分封”到“行省”——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的演进Part3有关“中央”与“地方”先秦时期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服”即职事,本意为服事天子。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方国。商王与方国首领几乎没有血缘关系,独立性强关系松散。原因:商朝生产力水平不高,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无力控制王畿以外广大地区。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周王与诸侯国君大多存在血缘关系,凝聚力强,但诸侯国仍有一定的独立性,未实现中央集权。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文书制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秦朝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

)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C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域取代血缘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郡县制是较分封制的进步之处在于:秦朝制定了一套系统化的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还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证政令通达。这一措施(

)A.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c.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D.建立起完备的行政体系

A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文书制度西汉郡(王国)县(侯国)二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州、县二级制唐朝道、州、县节度使宋朝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明朝清朝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汉至清东汉监察区“州”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唐代的“道”和宋代的“路”也如此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汉郡统辖。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虽诸侯国仍长期存在但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玄宗时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军镇(又称藩镇、方镇),长官为节度使。节度使自募军队、任免官吏、自行征税,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755—763年安史之乱,虽最终被平定,但藩镇林立局面延续了百余年。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文书制度西汉郡(王国)县(侯国)二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州、县二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宋朝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省、路、府、州、县行省制明朝清朝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汉至清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到清朝,巡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成了一省长官;由负责监察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尤其是总督,节制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是清代实施地方要地及边区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务、按察司掌刑法、都指挥使司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三司分权,设立巡抚。明代的巡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文书制度西汉郡(王国)县(侯国)二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州、县二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宋朝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省、路、府、州、县行省制明朝省、府、县巡抚制清朝省、府、县督抚制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汉至清加强中央集权围绕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监察区转化为地方行政区演进特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皇帝制度(核心)三公九卿制全国推行郡县制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夏:

世袭制商:

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小结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小结:古代中国行政中枢的嬗变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的演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

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

发展于宋元,强化于明清。

产生原因:1.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影响作用:积极: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消极:政治:暴政,腐败。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