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物业纠纷案件调_第1页
2023年物业纠纷案件调_第2页
2023年物业纠纷案件调_第3页
2023年物业纠纷案件调_第4页
2023年物业纠纷案件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业纠纷案件调查报告4篇【第1篇】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调查报告范文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作为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就集体享有全部权或使用权的土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而等自然资源所订立的承包经营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制度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生产乐观性,从而使家庭承包责任制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方式,成为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正确准时的审理各种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意义就特别重要。但是,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无论在审理中还是执行中都感到比较麻烦。缘由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够详尽,致使各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作法不一,执行中判决内容不易执行,即使实行强制措施也无法达到最终目的。土地承包案件的审理难、调解难、执行难己严峻影响到了司法的统一和司法权威的树立。接上级法院通知后我院乐观组织力气,对我院的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进行了摸底调查,初步把握了纠纷的基本状况,分析了缘由,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类型

1、发包方提前终止合同,承包方起诉要求连续履行此类纠纷在村委换届后表现更为突出。

2、在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物价上涨,土地使用价值提升等缘由,致使原承包费过低,发包方要求提高承包费,双方发生纠纷。

3、承包方因经营不善,没有取得预期利益,或取得利益过低,导致拖欠承包费。

4、因妇女离婚、出嫁等缘由未能取得承包地,从而引发纠纷。

二、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1、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已颁布实施,但是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相关配套规定和司法解释较少,往往土地承包案件又特别简单,涉及到很多民间习惯、村规民约,审理中法官感到很吃力。

2、诉讼中农夫的证据意识差,诉讼学问贫乏。农夫的文化素养法律意识整体偏低,在发生纠纷时不太懂得怎样进行维权,在诉讼中常常走弯路,无谓的增加诉讼成本。

3、合同形式不规范,在对外承包土地时,基本上都能签订书面合同,而在详细经济组织内部都很少签订书面合同,只是几个人用尺子一量,就算定下了。另外,土地管理部门很少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生纠纷时,双方难以说清。

4、依据法律规定对外承包土地等重要事项需经过民主议定程序,即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公开打算,但实际上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很难召开,更不要说民主议定重要事项了。因此很多土地承包没有经过此程序,有的甚至只是几个主要的村干部打算后,就对外承包。

5、村委的换届选举引起承包合同纠纷普遍存在。现在农村选举制度在实行中不完善、不健全,竞争中混杂着家族势力等非正常因素。新一届村委上台后,或因承包方是竞选对手的人而进行打击报复,或对前任村委工作不满足,于是找种种理由,随便解除合同或干脆不经协商另行发包给他人,造成纠纷。

6、村组干部素养差,工作力量有限。在因人口变动需进行土地调调整时,不能正确理解政策规定,分地不均。并且,现行法律对村组干部制约过少。部分干部无所顾及,用手中的权力钳制农夫,以此收受贿赂,索要钱财,或以权谋私搞暗箱操作,给自己的亲友多分地、分好地。

7、卑视妇女,损害妇女的承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农村划分责任田、口粮田及批准宅基地,妇女与男子享有公平的权利,但有些地方在承包过程中明显卑视妇女,剥夺出嫁、离婚、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妇女出嫁后发包方要求收回承包地,妇女离婚、丧偶时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保障。特殊是妇女离婚后,与原夫不在同一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简单受到侵害。

三、对策及建议

1、建议司法机关和各级行政部门尽快作出相应的司法解释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的详细实施看法、细则。以便为人民法院准时妥当解决土地承包纠纷供应充分的法律依据。

2、在立案中应留意把好立案关。我们认为,对于土地纠纷案件,法院只能受理侵权纠纷,对于要求村民待遇的诉讼和要求调整土地的诉讼应慎重对待,我们认为该类纠纷不属法院主管的事项。村委委员会和村委小组是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它代表村委管理属于村民集体全部的土地,调整土地或要求安排土地属于村民自治的事项,法院不应当也没有权力去处理该类事项。目前,并不是全部冲突纠纷法院均能行使审判权予以调整。

3、合理运用情事变更原则,由于土地承包合同成本回收期限较长,一般合同的期限都比较长,其间土地升值物价上涨等因素都可能消失,审理中应留意在爱护双方合法权益的状况下,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运用情事变更原则。

4、农村土地纠纷,仍应当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村基层干部行为的监督,对其不经民主议定程序的行为准时介入,赐予订正。

5、加大对村组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理解和执行国家政策的力量,强化其法制意识,履约意识,削减纠纷的发生。各级政府要定期对村组干部进行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对工作力量低下,群众看法大的干部要坚决撤换。

6、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妇女的爱护,贯彻男女公平思想。彻底消退人们思想中,那种"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等陈旧思想。

7、充分发挥法官的"释明权',在诉讼中由于农夫法律、文化素养较低,理解力量有限,这就需要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就相关法律的理解、可能消失的诉讼后果等对当事人予以具体的说明。

【第2篇】关于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调查报告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作为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就集体享有全部权或使用权的土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而等自然资源所订立的承包经营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制度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生产乐观性,从而使家庭承包责任制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方式,成为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正确准时的审理各种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意义就特别重要。

但是,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无论在审理中还是执行中都感到比较麻烦。缘由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够详尽,致使各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作法不一,执行中判决内容不易执行,即使实行强制措施也无法达到最终目的。土地承包案件的审理难、调解难、执行难己严峻影响到了司法的统一和司法权威的树立。接上级法院通知后我院乐观组织力气,对我院的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进行了摸底调查,初步把握了纠纷的基本状况,分析了缘由,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类型

1、发包方提前终止合同,承包方起诉要求连续履行此类纠纷在村委换届后表现更为突出。

2、在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物价上涨,土地使用价值提升等缘由,致使原承包费过低,发包方要求提高承包费,双方发生纠纷。

3、承包方因经营不善,没有取得预期利益,或取得利益过低,导致拖欠承包费。

4、因妇女离婚、出嫁等缘由未能取得承包地,从而引发纠纷。

二、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1、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已颁布实施,但是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相关配套规定和司法解释较少,往往土地承包案件又特别简单,涉及到很多民间习惯、村规民约,审理中法官感到很吃力。

2、诉讼中农夫的证据意识差,诉讼学问贫乏。农夫的文化素养法律意识整体偏低,在发生纠纷时不太懂得怎样进行维权,在诉讼中常常走弯路,无谓的增加诉讼成本。

3、合同形式不规范,在对外承包土地时,基本上都能签订书面合同,而在详细经济组织内部都很少签订书面合同,只是几个人用尺子一量,就算定下了。另外,土地管理部门很少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生纠纷时,双方难以说清。

4、依据法律规定对外承包土地等重要事项需经过民主议定程序,即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公开打算,但实际上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很难召开,更不要说民主议定重要事项了。因此很多土地承包没有经过此程序,有的甚至只是几个主要的村干部打算后,就对外承包。

5、村委的换届选举引起承包合同纠纷普遍存在。现在农村选举制度在实行中不完善、不健全,竞争中混杂着家族势力等非正常因素。新一届村委上台后,或因承包方是竞选对手的人而进行打击报复,或对前任村委工作不满足,于是找种种理由,随便解除合同或干脆不经协商另行发包给他人,造成纠纷。

6、村组干部素养差,工作力量有限。在因人口变动需进行土地调调整时,不能正确理解政策规定,分地不均。并且,现行法律对村组干部制约过少。部分干部无所顾及,用手中的权力钳制农夫,以此收受贿赂,索要钱财,或以权谋私搞暗箱操作,给自己的亲友多分地、分好地。

7、卑视妇女,损害妇女的承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农村划分责任田、口粮田及批准宅基地,妇女与男子享有公平的权利,但有些地方在承包过程中明显卑视妇女,剥夺出嫁、离婚、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妇女出嫁后发包方要求收回承包地,妇女离婚、丧偶时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保障。特殊是妇女离婚后,与原夫不在同一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简单受到侵害。

三、对策及建议

1、建议司法机关和各级行政部门尽快作出相应的司法解释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的详细实施看法、细则。以便为人民法院准时妥当解决土地承包纠纷供应充分的法律依据。

2、在立案中应留意把好立案关。我们认为,对于土地纠纷案件,法院只能受理侵权纠纷,对于要求村民待遇的诉讼和要求调整土地的诉讼应慎重对待,我们认为该类纠纷不属法院主管的事项。村委委员会和村委小组是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它代表村委管理属于村民集体全部的土地,调整土地或要求安排土地属于村民自治的事项,法院不应当也没有权力去处理该类事项。目前,并不是全部冲突纠纷法院均能行使审判权予以调整。

3、合理运用情事变更原则,由于土地承包合同成本回收期限较长,一般合同的期限都比较长,其间土地升值物价上涨等因素都可能消失,审理中应留意在爱护双方合法权益的状况下,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运用情事变更原则。

4、农村土地纠纷,仍应当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村基层干部行为的监督,对其不经民主议定程序的行为准时介入,赐予订正。

5、加大对村组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理解和执行国家政策的力量,强化其法制意识,履约意识,削减纠纷的发生。各级政府要定期对村组干部进行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对工作力量低下,群众看法大的干部要坚决撤换。

6、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妇女的爱护,贯彻男女公平思想。彻底消退人们思想中,那种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等陈旧思想。

7、充分发挥法官的释明权,在诉讼中由于农夫法律、文化素养较低,理解力量有限,这就需要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就相关法律的理解、可能消失的诉讼后果等对当事人予以具体的说明。

【第3篇】托付理财纠纷案件调查报告

关于托付理财纠纷案件调查报告

托付理财纠纷案件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案件,在审判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依据上级法院的支配,我们近期对泰安市两级法院审理托付理财纠纷案件的状况进行了专项调研。我们实行走访、统计、研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专题调研,走访了驻泰三大证券公司,召开了有资深律师、证券界人士参与的座谈会,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调查报告。

一、基本状况及特点

(一)我市两级法院受理托付理财纠纷案件的基本状况

截至2022年3月,我市两级法院共计受理托付理财类案件6件,其中,托付买卖股票纠纷1件,因托付理财合同而引发的财产关系损害赔偿纠纷2件,一般托付合同纠纷2件,信托合同纠纷1件。在这6件案件当中,已经审结的2件,正在审理的4件。

(二)托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的特点及问题

通过调研,发觉我市托付理财纠纷案件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

1、案件的数量较少但标的较大。从案件总量上看,与全省其他地市相比,我市两级法院受理的托付理财纠纷案件数量较少,但是,该类案件总标的达到1.65亿元。

2、案件多发期在2022年之后。在6件托付理财纠纷中,只有泰山区人民法院受理的1件托付买卖股票纠纷系发生于1996年,其余案件均发生于2022年之后,这是由于股市长期低迷,在2022年前后发生的一些托付理财合同中商定的收益无法兑现,导致当事人发生纠纷,从而成讼。

3、案由较多,不统一。现在托付理财纠纷并没有统一的类案由,我市法院受理的此类案件,在确定案由时也不统一,如有的定成托付买卖股票纠纷,有的定成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有的定成信托纠纷,还有的定为一般托付合同纠纷。

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托付理财纠纷的概念不够统一规范,比较模糊。这直接影响了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受理与审判;2、审判托付理财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不足,判决缺少统一尺度。由于实践中对托付理财合同的性质仍存在较大争议,加之托付理财合同与合同法规定的出名合同均不甚相符,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很少能找到适用于此类合同纠纷的法条,加大了案件的审理难度。

二、关于托付理财的概念

托付理财的概念,在实践中比较模糊,不够清楚。而由于托付理财现象比较简单,因此对概念的界定,实际上打算着法院受理托付理财纠纷案件的范围。因此,托付理财的概念是我们首先需要予以明确的。

有人提出将托付理财定义为客户将其资金交付给管理人并由后者将该资金投资于证券、期货等交易市场或者以其他金融形式进行管理,所获利益由双方根据商定进行安排或者由管理人收取管理费的活动。这里强调金融性质明显是从托付投资的对象及管理方式而言,而非指托付投资的主体,并排解了非金融性的经贸、实业投资及其托付管理。所以,这一概念没有涉及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将国债、股票或期货合约等作为合同标的的状况,因此有些偏颇。

还有观点认为,托付理财是托付人与受托人商定,由托付人将其全部或募集的资金、证券等金融性资产交由受托人掌管,并由受托人在证券、期货等金融市场从事营利性投资经营活动,以猎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托付理财活动必需在证券或期货经营机构开设资金账户,通过证券或期货经营机构方可进行。这一概念基本上揭示了托付理财的实质,但却忽视了现实当中存在的以实物资产作为理财对象的状况。

我们认为,托付理财,实质上是一种投资托付管理或资产托付管理的行为。严格地说,“托付理财”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只是金融业界的习惯用语。作为一个商定俗成的用语,它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托付理财现象。

托付理财合同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托付理财合同泛指托付人将其拥有全部权或者处分权的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如不动产)托付给受托人从事投资管理活动的合同;而狭义的托付理财合同仅指托付人

将其拥有全部权或者处分权的金融资产(如货币、票据等)托付给受托人从事投资管理活动的合同。以受托资产的种类为标准,托付理财可分为金融性资产的托付理财和非金融性资产的托付理财。金融性托付理财合同纠纷,是指因托付人和受托人商定,托付人将其资金、证券等金融性资产托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在证券、期货等金融市场上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组合投资、管理活动所引发的合同纠纷。我们所说的托付理财纠纷,就是指的此类纠纷。

三、关于托付理财合同的类型

托付理财合同千变万化,种类繁多。总体看来,托付理财合同出名实相符的,也出名实不符的。在名称上,比较多的状况下,称为托付理财合同、投资理财合同、托付投资合同、资产管理合同或投资管理合同等;有时,第三方监管合同或托付监管合同是单列的,也有合一的,单列的由托付人与监管人签订(托付人与受托人另签托付理财合同),合一的由托付人、受托人、监管人共签。托付理财合同也有以其他名称消失的,如托付代理合同、证券(股票)交易(买卖)代理合同、托付(代理)国债投资(购买)合同、股票质押投资合同、合作(共同、合伙)投资合同,甚至托管合同、保管合同、国债回购合同、投资询问(顾问)合同、信托合同等等,不一而足。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托付理财合同作出相应的分类:

(一)依据托付理财的表现形式来区分,实践中托付理财合同主要有以下两种:(1)子母协议,一份正式协议,一份补充协议,保底和保收益的内容一般商定在补充协议中;(2)三方监管协议,托付理财合同由三方主体共同签订,即托付方、受托方和监管方,监管方一般由证券公司充当。但是在详细的合同名称上,则可能各不相同,实践中比较多的有托付理财、托付投资、合作投资、资产管理、受托资产管理、信息询问服务协议、国债托管协议等等。

(二)依据合同中关于亏损负担和赢余安排的商定来区分,托付理财合同可以分为如下七种类型:(1)本息保底,超额归受托人型。受托人保证到期返还托付人的本金和肯定比例的年收益率,超出部分归受托人全部,不足部分由受托人赔付。(2)本息保底,超额分成型。受托人保证到期返还托付人本金和肯定比例的收益;对超出部分,由双方按商定比例分成。(3)本金保底,超额分成型。受托人保证托付人的本金不受损失,亏损由受托人予以补足;对盈利部分,则由双方按比例分成。(4)盈余分成,亏损分担无商定型。托付人将资金托付给受托人从事股票交易,双方只商定盈利按肯定比例分成;对亏损,则没有商定担当的比例和方式。(5)缔约当时没有商定盈亏负担,受托人事后承诺补偿损失型。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对交易的盈亏负担没有商定,对投资管理过程中消失的托付资产损失,受托人书面承诺补足托付人全部或部分损失。(6)盈余分成和亏损未商定型。合同当事人对于盈余的分成和亏损的分担未作出商定。(7)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型。托付人和受托人共同出资,以托付人或者受托人的名义开立资金帐户和股票帐户,由受托人负责资产的运作,有时托付人享有肯定程度的掌握权,商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依据在证券、期货市场上消失的投资人名义的不同,托付理财分为托付代理的投资理财和信托投资理财。托付人托付受托人使用托付人的账户从事投资经营活动的,为托付代理型投资理财。托付人托付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或者受托人借用他人名义从事投资经营活动的,为信托投资理财。

四、关于合同主体

托付理财合同的主体,主要包括托付人、受托人、监管人三类。其中,受托人的主体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托付人的范围。托付理财纠纷的托付人,其范围的确定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其次条的规定确定,包括各类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由于托付理财纠纷均为因托付理财合同所引起,而只要是公平主体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力量与民事行为力量的,原则上均可以成为托付人。

(二)受托人的范围。实践中,受托人主要包括自然人、一般有限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投资询问(顾问)公司、理财工作室、经纪人、私募基金等民间性机构,也包括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企业财务公司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公募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等专业性金融机构。

上述受托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金融机构,主要涉及券商,其次类是非金融机构,主要涉及投资公司。对于前者,证监会已在《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方法》中作出相应规定。对于后者,则尚存争议。确定看法认为,既然“代客理财”列在投资公司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内,且强行法又未作禁止,应认定其具有理财资格;否定看法则主见,托付理财属于特许经营,非金融机构不宜介入。我们认为,投资公司在受托理财时基本处于监管盲区,而目前理财活动往往涉及巨额资金,一旦失控势必殃及金融平安。有鉴于此,今后宜适度限缩受托理财的主体范围,将该业务视为许可经营项目为妥。

五、托付理财合同的性质及案由的确定

(一)对托付理财合同性质的熟悉

我们认为,托付理财合同是一种新类型的合同。

首先,托付理财合同实际上使双方形成了一种临时性的合伙关系,双方分别用不同的客体,即托付方以货币、受托方以劳务进行投资。托付人开立账户后,在合同有效期内由受托方负责该合伙人的详细运营,凭借其专业学问和投资技巧进行详细操作。双方内部对该合伙人进行期货投资而产生的亏损和盈利进行划分,但该商定仅对双方有约束力,不得对抗第三人。因此,在协议期内交易的盈亏都体现在该账户内,一旦协议期满,清仓结算后,双方就根据商定担当责任。

其次,托付理财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理性的意思自治的体现。对保底条款有人提出,由于投资存在很大的风险,假如由受托人担当全部亏损,会使受托人的义务单方加大,是不公正的。并非理性投资主体的行为。其实,保底条款并非当事人不理性的行为。托付理财现象的产生和进展,具有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资金和投资专业学问在许多时候并不为相同的主体占有。托付方的目的是使其货币增值,但缺乏使其货币增值的手段。对受托方来说,虽然具有可以使货币增值的技能和学问,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应的货币资金为载体,其技能是没有价值的。为了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共赢”,托付理财便应运而生了。

最终,无论托付理财合同如何归类,但只要此类合同不违反公序良俗原则以及法律与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就应受到法律敬重与爱护。申言之,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必需慎重,不能以监管为由阻碍其创新。法律规定应来源于现实需要,对于托付理财行为,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发挥其乐观作用,而不要视其为洪水猛兽,以法律没有规定为由而否定其合理性。在大力进展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一切行为应主要由市场来打算,充分敬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二)关于托付理财类合同纠纷案件的案由确定

案由的确定关系到法律关系的识别和案件的定性。对托付理财类合同纠纷案件案由的确定,实践中五花八门,很不统一,主要有代理买卖股票纠纷、证券(股票)交易代理纠纷、一般托付合同纠纷、托付理财酬金纠纷、借款合同纠纷、合作炒股纠纷、赔偿纠纷、托付买卖股票合同盈利纠纷、存款合同纠纷等等。有的同志认为,应当将托付理财纠纷作为一种新的案由单列出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出名合同。有的同志认为,从托付理财合同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来看,这类合同无非就是法律已经规定的出名合同的某种复合,不能将其作为出名合同对待,对此类纠纷应细化分流,区分案件类型,分别确定案由。

我们认为,对托付理财纠纷作更进一步的类型化划分和处理,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是必要的。在实践中,托付理财类合同虽然千变万化,但细分起来只有五种典型状况:

1、商定本息保底,超额归受托人全部的,实与民间借贷无异,应将案由定为借款合同纠纷;

2、合同商定托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管理的,属于信托行为,应将其认定为信托合同纠纷;

3、合同商定托付人自己开立资金帐户和股票帐户,托付受托人进行投资管理的,应将其认定为托付合同纠纷;

4、合同商定双方共同出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应将其认定为合伙合同纠纷。

5、对存在前面几种合同之复合状况的合同,由于合同法对复合合同的问题没有涉及,因此,宜根据类推适用的原则,对其各构成部分分别适用各出名合同的规定。

六、关于托付理财合同及保底条款的效力

(一)托付理财合同的效力

合同效力是法律对当事人合意的事后评价。目前,对此类合同的定性在理论界和司法界都存有较大分歧,实践中首先依据何种法律规范对其进行调整也不尽相同。我们认为,在对托付理财合同的性质认定上,不应拘泥于合同的性质,关键要从法理高度对其本质内容进行研判,依据《合同法》第三章的规定确定此类合同的法律效力。也就是说,推断托付理财类合同的有效与否,只能依据法律规定,把握合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虚伪表示、隐匿行为、恶意串通、假借名义损害国家、集体、自然人合法权益甚至实施违法犯罪的,应当视为合同无效;同时,有效性应当也源于法无明令禁止即为许可,假如当事人以法律法规禁止托付的资产实施了托付理财,合同应为无效,但是,依据《行政许可法》和《信托法》的规定,托付理财不应实行许可制和专营制方式。

在此次调研中,金融业务资格的缺乏不应导致托付理财合同无效成为在确定合同效力时争

论最大的问题。我们认为业务资格的缺乏不应导致托付理财合同无效。

(二)保底条款的效力

“保底条款”是人们对各种托付理财合同中托付人向受托人作出的保证本金不受损失,超额分成、保证本息最低回报,超额分成、保证本息固定回报,超额归受托人等商定的统称。实践中保底条款可分为保证本息固定回报条款、保证本息最低回报条款和保证本金不受损失条款等三种。

在托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的处理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就是保底条款的效力。我们认为,对保底条款,只要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规定的情形的.,原则上应当认定有效。理由是:

1、基于市场主体投资和证券市场进展的需要,人们创造了托付理财合同这种投资方式。实践中典型的托付理财合同,徒有托付的外壳,其具有与一般的托付或信托合同明显不同的本质特征,即受托人担当民事责任不以过错为条件,并原则上担当受托行为的全部风险。金融性的托付理财与通常意义上的投资行为也有差异,是对证券、期货等虚拟市场的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由于绝大多数托付理财合同中都商定有保底条款,对托付理财合同所包含的法律关系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对于这样一种具有资金融通和资金管理双重功能的新类型的商事合同,我们简洁地用托付合同或信托合同去套,或者非得将它定性为我国合同法中的出名合同,并不是科学客观的态度。因此,审判实践中我们也没有理由运用托付合同或投资行为的属性,去阐释托付理财合同,并认定当事人在合同中商定的保底条款无效。

2、迄今为止,我国法律、法规中禁止金融性托付理财的规定,仅见于《证券法》第143条关于“证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证券买卖的收益或者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的规定。但依体系解释方法,从该法第194条对违反第142、143条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来看,禁止接受全权托付和承诺保底收益仅仅是针对券商的经纪业务。其他的禁止保底条款的规定主要表现为人民银行的规章,如《信托投资公司管理方法》第31条、《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方法》第4条等,而这些规章又明显是从强化对信托投资公司的风险管理方面作的规定,且信托投资公司的现实运作和人民银行对其的监管均未严格遵守上述规定。人民法院认定合同的效力,只能以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上述规章明显不能作为认定合同无效的依据。另一方面,即使国家现在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认可保底条款,也存在法的溯及力问题。当事人此前在托付理财合同中商定保底条款,其无法预见会发生无效的后果。认定保底条款商定无效,对当事人明显不公。

3、在托付理财关系中,由于托付人专业学问的匮乏和合同商定由受托人全权负责等缘由,受托人的独立意志和受托权限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其在享有较大权力的同时,依据权责全都的原则,当然应当负有较大的责任。从托付人权益的救济渠道方面来看,受托人在投资领域的专业学问强于托付人,处于实际上的优势地位,假如发生纠纷,由托付人举证或者识别受托人是否存在过错颇为不易。此外,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信息透亮     度不够、恶意亏损现象较多等问题。保底条款则为解决始终存在的托付成本问题供应了一种刚性的约束,有利于督促受托人勤勉敬业,防止道德风险。

4、虽然从维护金融机构自身平安的角度动身,对保底条款实行有限承认的态度,对于平衡作为巨额托付理财合同托付人的上市公司和作为受托人的证券公司的利益,有肯定作用。但因这种观点缺乏法理支持,从构建金融机构信用和维护国家金融市场秩序的角度,具有致命性的负面效应。显失公正是指在缔约时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失衡,我们不能忽视2000年前投资股市曾有的高额利润,而仅仅依据近几年股市低迷导致的巨额亏损来推断保底条款显失公正。投资证券市场的高风险、高利益是基本常识,对于因股市周期性的涨跌导致的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失衡,解释为正常的商业风险更令人信服,从而排解了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余地。至于参照合同法关于调低违约金的规定,仅仅爱护法定利率收益,实际上将托付理财当作了储蓄,不符合市场催生托付理财这种融资投资方式的目的。

【第4篇】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调查报告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作为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就集体享有全部权或使用权的土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而等自然资源所订立的承包经营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制度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生产乐观性,从而使家庭承包责任制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方式,成为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正确准时的审理各种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意义就特别重要。但是,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无论在审理中还是执行中都感到比较麻烦。缘由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够详尽,致使各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作法不一,执行中判决内容不易执行,即使实行强制措施也无法达到最终目的。土地承包案件的审理难、调解难、执行难己严峻影响到了司法的统一和司法权威的树立。接上级法院通知后我院乐观组织力气,对我院的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进行了摸底调查,初步把握了纠纷的基本状况,分析了缘由,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类型

1、发包方提前终止合同,承包方起诉要求连续履行此类纠纷在村委换届后表现更为突出。

2、在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物价上涨,土地使用价值提升等缘由,致使原承包费过低,发包方要求提高承包费,双方发生纠纷。

3、承包方因经营不善,没有取得预期利益,或取得利益过低,导致拖欠承包费。

4、因妇女离婚、出嫁等缘由未能取得承包地,从而引发纠纷。

二、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1、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已颁布实施,但是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相关配套规定和司法解释较少,往往土地承包案件又特别简单,涉及到很多民间习惯、村规民约,审理中法官感到很吃力。

2、诉讼中农夫的证据意识差,诉讼学问贫乏。农夫的文化素养法律意识整体偏低,在发生纠纷时不太懂得怎样进行维权,在诉讼中常常走弯路,无谓的增加诉讼成本。

3、合同形式不规范,在对外承包土地时,基本上都能签订书面合同,而在详细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