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论)重点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19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论)重点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19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论)重点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19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论)重点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19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论)重点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职业道德论第一章、导论*1.道德概念及本质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一时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②道德含义的理解:(老师补充)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2)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3)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4)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一般本质:指作为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特殊本质:指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性质。表现为: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即是非制度化的规范、非权力规范、内化的规范;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的本性是一种必要的恶。道德的类型: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道德的基本功能调节功能:是道德最重要、最突出的社会功能。是指道德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论证功能:是指道德对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作用。教育功能:是指道德的教化作用。导向功能:是指社会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向性指导及其要达到的道德价值目标。*2.职业的道德意义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循序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它不仅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较具特色和代表性、起中坚作用的道德层面。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职业道德的作用:①能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是职业的生存条件③对从业人员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④对社会道德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意义:(1)每种职业都意味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即职责;(2)每种职业都意味着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即职权;(3)每种职业都体现和处理着一定的利益关系;(4)每种职业都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3.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是为人民服务。(1)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人际关系;(2)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3)是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规范:是在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1)爱岗敬业,勤于职守;(2)尽职尽责,奉献社会;(3)遵纪守法,诚实守信;(4)文明竞争,友好协作;(5)勤奋学习,熟练业务。4.职业道德的特点与作用特征:有限性;职业性、稳定性、连续性;层次性;多样性;强制性。作用: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职业生存的条件;对从业人员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社会道德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5.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一种道德信念,它是以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他是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献身教育事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内驱力。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去熏陶、教育、培养学生产生爱国主义之情,树立报国之志,付诸报国之行。2.尊重自我,热爱学生:尊重自我是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它要求消除教学活动和学术研讨中的毫无主见等不良现象;要求教师必须有我意识,有主体意识。热爱学生是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这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还要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公平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因材施教。3.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是教师对待其所属的劳动集体的基本态度。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群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的劳动,学生的成长最终体现为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团结协作要求教师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用集体主义原则来协调教师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其他教师的关系,要求互相尊重,密切配合。开拓创新要求教师追求新知,不断进取,有创新、开拓和革新的精神。4.严格自律,以身作则:这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自己的基本态度。教师劳动最具影响力的手段是“言传身教”,要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人格魅力、言行举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二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1.教育劳动的特点(1)劳动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A目的是培养人;B产品具有社会性。(2)劳动对象的特殊性。A对象的复杂性;B对象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导师,在学生心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大的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模仿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具有不同的特征②可见,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罚制度不能替代的。教育对象的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从育人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C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教学相长。①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人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的,这与消极地接受劳动者地任意加工有本质地不同。②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地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地,又是作为教育劳动地主体出现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要受自己意识的支配。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主动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主动权)③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教师劳动对象的反作用却表现出特有的丰富的形式和复杂的程度。只有当教师的教育引起学生积极肯定的反应时,教师的要求才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所以教师劳动的效果、成效,不只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努力和能力。教育劳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师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使得教师劳动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难性。(3)劳动手段和工具的特殊性。A工具的特殊性:内在的;B方式的创造性;C过程的复杂性:时间连续,空间广延;D效果的特殊性:周期长,见效慢,不确定,潜在。(4)教育劳动人际关系的特殊性。A关系众多,组成复杂;B网络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由“传授式”变为“合作式”。*2.如何理解教育劳动的创造性(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2)创造性的根本在于他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学生的个性、教学内容、客观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等等是千差万别的;(3)是一个对教学内容再创造的过程;(4)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法与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3.教师职业道德概念及特点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特点: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职业道德中的特殊类型,与其他相比,有突出的个性特点: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目的是培养、塑造、改变和促进人的发展。任何社会的优秀人才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这种特殊责任要求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职业必须具有比其他职业更高尚的道德水准。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修养不仅体现为个人,而且影响着社会的下一代,影响着社会的未来。2.)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教师直接又深刻的影响自己的学生,影响其学习时代及一生。不仅如此,教师还会通过影响学生,影响学生家长,影响到社会的千家万户,进而影响整个社会。3)其调节方式更具自觉性:强调主体的自觉,应自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正是教师职业道德自觉性特点的体现。4.如何理解教育劳动的创造性(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2)创造性的根本在于他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学生的个性、教学内容、客观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等是千差万别的;(3)是一个对教学内容再创造的过程;(4)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法与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5.学习和实践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树立新型的人才观;确立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教师培养与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完成教师的崇高职责和历史使命的需要;是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第三章、大学精神与教师职业道德大学精神建设要求大学老师要确立起教学和科研的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服务与引导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还要建立起崇高的学术追求并养成独立的学者人格。1.大学精神的内涵: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凝练而成,为大学人所普遍认可共同追求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学术自由的精神、独立自治的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开拓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大学精神的作用定向与规范作用,维系与凝聚作用,激励与驱动作用,感染与教育的作用独立自治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不受国家、教会及任何其他势力的控制和干预,有权自由、自主的决策和处理学校内部的所有事务。2.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大学精神实质上大学人精神的体现,是大学人人格品质的张扬。大学精神的形成、守护和发扬是大学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而,大学教师是比学生更为稳定的校园生活的主体,也是更为重要的大学精神建设的主体,这支队伍中每位教师的个体人格形象与职业道德品质直接折射其所在大学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具体为:①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②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③树立服务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④具有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中起主导作用。(1)教书育人原则。确立依据:①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任何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培养特定社会、特定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②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教学的过程必然也是育人的过程,教好书要求育好人,育好人是教好书的保证。③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要求。为了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培养成千上万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各类人才。要求:①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知识,智力,锻炼身体,提高身心健康,提高思想觉悟水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全面发展。②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教育方法要正确,符合规律,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认识规律,积极探索,努力学习。③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科学文化知识(知识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思想理论和道德品质保证),教育理论(方法保证)。(2)为人师表原则。确立依据:①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效法的楷模。为人师表原则是由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的。育人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来对学生产生经常性的、直接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校学习,除了学书本,主要是向教师学习,不仅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教师运用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也学习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②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教师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具有较高的威信是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威信是建立在多方面条件之上的,其最基本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湛的业务能力。由于高校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行为判断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道德品质状况对其威信的影响就更大。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以正确的思想、高尚的道德、良好的品格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威信又来源于教师的以身作则,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以身作则作为一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来加以倡导。③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培养年轻一代的工作是一个全社会性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学校教育工程则是这庞大系统工程中的核心工程,而教师则是学校教育工程中的劳动者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也就决定了整个社会对教师工作的关注。④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工作态度不仅影响学生,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教师不仅应成为学生的表率,也应该成为社会的表率。要求:①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是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为了做好学生的表率,必须在各方面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必须严于律己,严格遵守各种法则,严格遵守各方面的道德规范。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要严格要求自己,就必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特别是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发现和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严格要求自己,就必须努力学习。②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言行一致,就是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③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要坚持以身作则,就是要教师以自身的行为对学生起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教育的一种方法,是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坚持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要教师把身教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④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教师的社会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二者不可偏废。一方面,教师应以德高为人师表,教师教学生做人做事,教师教学生为人之道,首先自己应行为人之道。另一方面,教师既要以善教去育人之魂,又要以真才实学去传授知识,传授真理。教师就应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教师还应懂得教育规律,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师就必须刻苦钻研业务,严谨治学,不给学生伪科学,不误人子弟。(3)教育公正原则。在评价和处理教育领域或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公平合理。依据:A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B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C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要求:A坚持真理:学习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增强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旗帜鲜明地宣传科学,大胆积极地同谬误作斗争;随时随地修正自己的错误;主持正义。B办事公道。C一视同仁。(4)依法从教原则依据:是依法治国原则在教育领域贯彻的要求;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公正和教育人道主义等原则的重要内容和贯彻保证;是正确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等各方面社会关系的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求:遵规守法;宣传法治思想,普及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5)教育人道主义原则。A尊重人权的精神;B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依据:(1)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2)是处理教育活动过程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3)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特殊位置要求: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同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第五章、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1.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①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②高校师生关系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在于各自拥有的知识、能力、阅历、地位、身心③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④高校师生关系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原因对专业、课程的理解;教学方式;沟通;代沟和心理差距;不公正;学生的不当2.师生关系道德调节的具体要求高校师生关系的调节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的作用是关键的。一、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教师是担任教育责任,具有主导性的一方主体,学生是教师教育活动的承受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的教育活动起了重要的外因的作用,但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的是他自身的内因。教师应注意:①在教育过程中应寻找适当的“切入点”或兴奋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教育目的。②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悉心指导,真正把学生置于教育主体的位置。③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合理要求学生,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做到教书育人。二、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学生成才地重要前提,教师有效实现教育教学地需要。①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地基本要求。教师应当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学生的专断蛮横发号施令。②对学生个性(心理、性格、气质和专业特长的独特性)的尊重。尊重学生个性,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三、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①关心学生应既关心学生学业,关心其思想道德,既关心其交往和活动,也关心其生活与健康。关心学生是教育和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②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学生:扩大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应尊重师德规范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公正无私。③应理智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四、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①严格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护学生,这又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高度忠诚所产生的对工作对象的一种极端负责的感情。从学生角度,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②原则:严而有理(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度(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和接受能力应有一个正确估量);方(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有办法促使学生乐意去接受,确实执行);恒(长久坚持)。第六章、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1.教师集体人际矛盾产生的原因(1)教育劳动分工导致;(2)个体差异导致;(3)集体中的成员作为不同利益主体导致;(4)历史的传统和当今社会生活的变化导致。解决途径:①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根本。学习的主动权完完全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的教育活动起了重要的外因的作用,但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的,是他自身的内因。没有内因的响应,就达不到教育活动的目的。4)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5)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6)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②尊重学生,培养学生。③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④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特点教师劳动的集体性决定了成员的依赖性;教师劳动的独立性。个人价值目标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2.教师集体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1、关心集体。A团结和谐集体的意义:①教师集体会使教师产生内聚力和向心力,激发每个教师智慧。②教师集体所确立的价值目标才可能得以有效实现。B具体实现路径:①遵守集体的纪律,爱护集体的荣誉。②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正确对待集体的矛盾。③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遇到矛盾冲突时,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C关心教师集体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①教师所关心的集体是一种真实的集体。在真实的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值意义上是统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分裂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劣之分。从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关系来看,两者在总体上是一种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需要的满足依赖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另一方面,集体的总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又依赖于个人价值创造和利益增长。②教师集体应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个体利益地实现。2、尊重同事。A意义:①是要求尊重人地一般道德要求在教育劳动中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良好的教师集体的形成。B具体要求:①同一学科。②不同学科。③优秀的和后进的同事,克服嫉妒和苛求。④尊重持不同学术观点和教育思想的同事。⑤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⑥领导与教师的相互尊重。服从,支持;体谅,分忧结愁;维护。尊重教师价值选择的权利;教师个性、教师事业心、教师民主权利。3、团结协作。①维持性团结协作:主要是保持以现有教育人际关系、不伤和气为目标和出发点,表现为为了保持既有的表面的和谐关系,有意见不敢或不愿意提出,反而使矛盾日积月累。②发展性团结协作:主要是以优化现有教育人际关系、促进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表现为教师同侪之间为了促进发展、优化关系,主动沟通,有问题时,愿意、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见题在当面,寻求和实现了充分的人际交流,不断达到新的理解,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促发新的发展契机。4、有益竞争(**如何开展有益竞争)A必要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促使教师个体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B以道德的手段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1)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2)妥善处理好竞争和协作的关系。(3)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A社会改革的需求;B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所要求;C科学研究的需要。5.调节教师集体人际关系道德实现内在根据: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1)培养教师认识集体之必要性的道德理性(知)(2)形成教师对于集体高尚的道德情感(情)(3)提高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行)外在条件: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第七章、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道德1.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1)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A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学的出发点和主体都是人;B教学目标的发展性:a要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b使知识向智力转化,c全面提高学生能力;C教学要求的全面性。(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A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B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C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A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a科学性和准确性,b启发性,c形象性;B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a认真钻研教材,b从整体性、准确性和教育性方面去把握,c要步步升华,d利用研究最新成果;C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a.对教材的组织加工能力;b.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c.组织学生集体的能力。(4)注重全面教学改革。A确立主动性教学的价值追求;B建立整体性教学目标模式;C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5)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使教学活动成为主体性强的、能动的活动。当前教学评价的改革应有利于对学生综合本质的评价,有利于考核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有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教学工作的道德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体现教师的道德水平;展现教师的良好素质。第八章、高校科研中的道德问题1、科研道德的意义引导人类文明的健康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养成大学生创造人格;取得科研成就。**2.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1)献身科学,追求真理。A具有对科学的巨大热情;B有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毅力;C正确看待失败;D及时修正错误;E防止产生自满情绪。(2)破除迷信,勇于创新。A打破神秘感,克服自卑;B反对迷信权威。(3)事实求是,治学严谨。A选择研究的课题要有科学价值;B资料收集要客观、准确、全面;C消除主观上的偏向,尊重事实,不先入为主;D反对学术腐败:a抄袭剽窃,b伪造、拼凑包装,c浮夸吹嘘,制造“学术泡沫”,d庸俗的关系网和金钱腐蚀。E建立学术规范。a选题之前尽可能全面检索中外文献;b论述观念注意形式逻辑,不前后矛盾;c立论必须有据,概念必须界定,不能无端臆测;d引文必须著名出处;e论著附有文献索引,涉及西学者,中西文索引齐备。(4)配合协作,优势互补。㈠、增强合作意识:当今社会,学科的划分和综合现象越来越明显。在现代科技时代,单枪匹马很难有大作为。(二)分工协作(三)优势互补:当今社会的发展,知识增加的速度很快,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通晓所有学科的领域。目前。大量研究课题需要人们互相协作才能完成。(5)学术民主,提携后辈:⒈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学术民主的前提: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而不良的物质条件会给研究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精神环境对研究者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可以使人在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持下,克服一切困难。⒉开展学术讨论与争鸣是学术民主的关键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学者之间经常围绕其某一研究课题展开讨论,有助于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提高考虑问题的完备性和周密性,有时还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因为人们在讨论和争鸣时,人们从他人那所得到的,不但是一些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人是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的,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在争论的过程中互相辩论,质疑。因此,双方获得的将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启迪,还有思维方面的启发。吴晗先生曾经写过一篇《争鸣的风度》,他说:“要使学术争论健康地展开,真正做到百家争鸣,推动学术水平的提高,而又心情舒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得讲究一下争鸣的风度,那就是第一大家都平等,有权讲道理;第二道理要科学,能够说服人;第三共同的语言,一致的口径;第四道理要讲透,态度要正确。⒊防止学术垄断是学术民主的保证;所谓非体制的感觉膨胀力,是指一些自以为有很大学问的人夸张的行使自己因学术影响而带来的话语权力,在学术界漠视别人的研究成果,对于自己的学术缺陷极尽文过饰非之能事。这种学术腐败的恶劣后果不是一般的有矢公正,而是会因获奖奖项,重点机构特别是重大科研项目的过度集中而形成的一种学术寡头现象。⒋提携后辈:高校教师不仅要自己注重科研,而且要帮助,指导,带领年轻教师一起开展研究。这一过程不仅是科研合作的过程,也是培养年轻监视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第九章、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1、社会服务及道德意义特点:人格的示范性;评价的不确定性;意义:完成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实现科技想生产力的转化,加快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挖掘自身的职业潜能;促进学术交流。2、高校教师社会服务道德价值评价中不确定性的辨析(高校教师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道德偏向?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04年考过)1.如何看待高校教师的道德义务:随着改革开放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背景发生了变化,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从无偿到有偿的变化,从总的趋向看,社会正在逐步认可这一事实。2.如何看待高校收费:围绕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是否因为收费就失去人文教育的意义,目前存在不同观点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私心:就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实质而言,高校教师和社会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彼此都应在交换关系中得到助益,这种交换关系还能促进全社会财富的增加。就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效应而言,他们所从事的正当的社会服务队社会发展和人民的贡献之大,远远不是自己唢呐道德、为了维持再服务所必需的那点报酬所可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也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在道德上应该得到肯定性的评价。至于高校中极个别人打着社会服务的旗号而作出有违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当然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义的谴责,这也证实了以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进行规制的必要性。3、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02年07年考过)1.诚信是促进社会公德进步性的第一原则,也是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诚信作为无差别的统一的行为准则,是社会的共同道德、全民的道德,它给予人们共同的社会关系基础,基于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具有普遍性、群众性、基础性、坚毅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因此,诚信原则是社会服务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高校教师巨大的社会道德为新的形象展示。2.公平竞争和效率也是社会服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是社会改革合法性的一个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杠杆是竞争,因此,人们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作为调节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道德原则就不可能视竞争而不见,更不能回避正当的竞争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效率估价。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必须遵循这一原则。3.奉献也应作为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基本原则。在肯定人们关心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必须要提倡奉献精神,提倡为远大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一是高校教师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所就定的。4.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1)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对权利的追求应符合道德的应当:高校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过程就是履行义务和享有权利相统一的过程。高校教师所从事的社会服务由于是对社会、服务对象和服务者本人都有了的行为,因而在道德上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但是,值得注意的事,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要求我们在这种社会服务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维权别忘了法制,创收别忘了制度。2.切实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中,同样具有必须履行的使命和职责即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表现在高校教师作为高校中的一分子,要对自己所在的学校负责,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必须担负起对于社会的责任。这种道德义务还表现在高校教师既要将社会服务的过程视为科学知识和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从而是为大众谋福利的过程,还应将其视为自己向社会展示美好人格、传播高尚道德的过程。这就相应地表现为教师要处理好社会服务中的各类人际关系、规范自身的行为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只有高校教师主动自觉地参与社会服务,在社会服务中不逾道德之矩,我们才可以说它具有可良好的社会服务道德,切实履行了其应尽的义务。(2)自觉地以道德律令规范社会服务。自觉地接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才能合乎法律和道德的内在要求。不仅要将依法进行社会服务作为自身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而且应该使自身的行为符合高校教师的身份和教育劳动的特点。(3)正确处理岗位主次关系。从道德上而言,作为高校的教师在工作和社会服务二者关系上必须要有主次意识,不能颠倒二者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的岗位和角色的初次,又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的职业道德要求。和高校教师的本质工作相比,他们所从事的社会服务应该是次要的、第二位的,但这并非说在从事社会服务时道德上可以降格以求,恰恰相反,高校教师必须以一种一如既往的良好德性从事社会服务。(4)确立自觉的守法道德。1.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在道德上是允许的,但绝不能容忍无视他人劳动成果,无视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2.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具体到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它要求教师们在社会服务中必须具有自觉的守法意识,自身的所有行为都不能逾越法律之矩,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好法律和情理的互相关系。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中,应当在使自身行为合法的前提下努力追求法理情的统一。在法理情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即使理和情确实具有合理性和合道德性,它也必须服从法律,这是维护法的权威的需要,是经营市场经济的良好氛围,确立法制国家的内在需要,也是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中必须守信的最基本的行为规则3.处理好金钱和道德的关系:集中表现在社会服务中不要见利忘义,更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高校教师如何保持道德良知,正确分清和处理正当劳动酬金和不义之财的界限,这是维护高校教师社会声誉和展示道德水准的重要问题。4.按章纳税:广大高校教师一定要提高按章纳税意识,为全社会着想,成为在社会服务中主动纳税的模范⑤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是维护人类的共同生存的条件的道德。高校教师在这方面的认识和意识都具有优势,应当承担模范遵守和宣传、教育、告知的义务。⑥应具有人格示范要求在学校,他们必须具有质的学生效仿的良好人格,在社会,他们依然应该为服务对象树立起人格上的榜样。第十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道德修养的意义指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和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及其行为实践。表现:(1)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就其本质来说也是道德素质和道德力的竞争;(2)完善自我的需要;(3)实现现代化的需要;(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2.师德修养意义:1.师德修养是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要求2.是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3.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必要性:指教师为了培养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功夫及其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1)是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要求;(2)是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3)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3.新时期师德修养的要求(教师怎样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03年考过)(如何加强职业道德修养03年考过)一、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大学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提高师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与实践结合是提高师德水平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师德水平的有效方法。1.大学教师要提高师德水平,必须加强理论学习(1)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来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原理的内容和时代意义,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师德修养和道德实践。(2)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可以帮助大学教师更深刻地理解大学教师的事的要求和客观依据,加深对师德修养意义的认识,掌握师德修养的规律,深刻认识史的要求的必然性、合理性,从而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3)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吸收社会生活中的有用养料:我们要看到自然科学知识对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大学教师师德修养提供了认识的基础和便利的条件。(4)向具有高尚师德水平的教师学习:日积月累,以此激励自己,勉励自己,不断完善自身。(5)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大学教师只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关爱学生、团结协作和拼搏进取等师德精神。这就要求不断进行教育能力的修养,提高教育的艺术和水平。2.大学教师要提高师德水平,还必须注意深入实践(1)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地促使自己把理论认识转化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并形成具有稳定倾向的行为习惯。(2)积极投身生活实践:社会生活实践比较与实践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只有通过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养成、检验、提升,才能提高师德水平,完善师德形象。(3)开展有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是自身的职业活动,社会生活实践某种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广泛性。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往往对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加强师德修养,关键在实践。他是检验师德修养的标准,是推动师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也是大学教师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二、他律与自律的结合(自律和他律的关系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04年考过)他律是指道德主体在接受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其意志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驱使,把追求道德之外的目的作为行为准则。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能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内化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具有自律性的人往往不受外在环境和因素的干扰,依靠道德信念,凭自己的良心追求道德目的和道德境界。他律和自律是师德修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但二者又有相互关联作用。这种关系表现在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大学教师师德修养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正确认识师德修养过程中他律自律关系的意义:(1)他律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外在动力。(2)自律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3)高校教师加强师德修养重在自律2.要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1)首先要主动接受各种师德教育,在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中,提高大学教师师德修养认识,陶冶师德情感,培养师德意识,规范师德行为。(2)主动接受社会舆论德监督,自觉依靠各种制度、纪律等外在压力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3)积极主动参与营造教书育人德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来维护教师形象,以大家的共同参与来营造师德修养德环境。3.加强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1)自觉进行内心省察、反思,用道德良心来评价自己,用道德意志来支撑自己,自觉进行师德修养。(2)经常自我反省,常常进行自我省察,实行自我解剖,自我监督,自我评价。通过自律反省,改进不足,不断完善和塑造师德形象。(3)努力做到慎独,即一个人独处时,能自觉保持一种道德自觉性,自觉践行师德内容。4.在他律和自律德结合中,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要突出师德实践环节大学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文化知识及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又有相对较好的环境氛围,这些都为大学教师培养良好的师德提供了一个丰厚的基础和条件。突出师德实践环节,一方面是要求教师既要言教又要身教,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在师德实践中成为具有高度教育责任感和教育良心的教育者,这种责任感和良心必然驱使教师在加强师德修养过程中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自觉地从他律相自律转变。三、品质修炼与仪表修饰德结合师德修养还须把教师德品质修炼与仪表修饰相结合。大学教师的仪表可以反映其内在品质修养和精神内涵,外在风度是内在品质修养的具体表现。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要从仪表修饰做起,以品格影响学生,以形象教育学生。对大学教师而言,把品质修炼于仪表修饰相结合,需关注以下几点。1.服饰:大学教师的着装要在展示自己优势和个性的同时,体现职业性和民族性,把握时代感,注意美感,提升品位。(1)冷暖色适宜,和谐得当。(2)款式合时,展示个性特点。(3)扬长避短,张扬个性。(4)朴实自然,整洁宜人2.语言:大学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一般的教师职业语言特征,如文明、简洁、流畅外,还具有许多明显的高校教师的特点。(1)健康文明而富有思辨性。其一,语言内容积极向上;其二,语言文雅优美;其三,在健康、优美的基础上,富有哲理性。(2)规范简洁而富有逻辑性。使用普通话,简洁明了,但同时要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体现生动形象的特点,但要增强逻辑性,以适应大学生的特点。(3)准确生动而富有幽默感。实践证明,那些富于有幽默感、讲究措辞、风趣机智、谈吐诙谐的教师往往能吸引学深,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举止:大学教师的行为举止是指大学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样式和风格,主要反映在大学教师的仪容仪态上。(1)端庄萧洒、和蔼可亲。(2)仪态应沉稳大方、行为得体。(3)践行公德,讲究礼仪。4.师德修养过程1.提高师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对职业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进行师德修养的起点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晰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才能自觉选择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责和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2.陶冶师德情感:人的行为不仅受思想的支配,也受情感的驱使。陶冶高尚的师德情感,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在师德品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催化和调节作用。教师需要通过来自社会或自己的不同情感态度来及时反省自己的言行,调节自己的师德认识和师德行为。3.磨炼师德意志:磨练坚强的师德意志,是师德修养的必然环节。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师德意志是人们在实践师德要求过程中战胜困难和克服障碍的毅力。他是在形成一定的师德认识和师德情感的基础上,调节教师的道德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为了克服困难、排除障碍,教师就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磨练履行师德的顽强意志。4.坚定师德信念:确立坚定的师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核心问题。师德信念是教师对职业理想、职业人格、职业原则、职业规范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是深刻的师德认识、炽热的师德情感和顽强的师德意志的统一,是把师德认识转变为师的行为的中间媒介和内驱力,并使师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一贯性。师德信念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构成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按照职业道德的准则要求,不折不扣,忠诚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是师德行为能坚持下去的最深层次的根据和重要保证5.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在明确的师德意识指导下,依靠师德信念,自觉地选择师德行为,养成师德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教师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刻苦学习和职业生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师德意识,并不意味着师德修养的完成,还需要再回到职业道德生活中去,把它变成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实际道德行为,总之,师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从师德认识到养成良好师德行为习惯的五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的道德是实践活动的过程:提高道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陶冶师德情感和磨练师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中介,确立师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和习惯是师德修养的结果。5.建立学术规范贺卫方教授认为,一是学术引用应体现学术独立和学者尊严;二是引用必须尊重作者原意,不可断章取义;三是引注观点应尽可能追溯到相关论说的原创者;四是写作者应注意便于他人核对引文;五是尽可能保持原貌,若有增删,必须加以明确标注;六是引用以必要为限;七是引用已经发表或者出版修正的作品,应以修订版为依据;八是引用未发表的作品,须征得原作者或相关著作权人的同意,并不得使被引用作品的发表成为多余;就是引用要用明确的标识;十是引用须以注释方式注明真实出处。第十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1.教师自由选择教育行为的意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1)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培养和造就人才;(2)有利于教师运用道德手段调节教育过程中的利益矛盾,协调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3)有利于教师锻造优秀的师德品质,提高师德境界。2.教师自由选择教育行为的限度(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客观:(1)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2)受教育劳动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制约;(3)受社会一般道德观念和教育传统习惯的制约。主观:(1)受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2)受个人个性特征和心理意志的制约;(3)受个人认识水平和选择能力的制约。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内涵、作用、形式(第139、140、141)内涵:按照教师教育行为善恶评价的道德行为标准和心理标准,运用舆论、传统和内心信念等形式,对教师个体或集体中的行为进行的价值判断。作用: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实现的保证;是教育道德认知与行为实践的杠杆;是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条件;能有效调节教师行为。形式:(1)社会舆论,(2)教育传统习惯,(3)内心信念。**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特殊性善恶是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应当体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教育过程的特殊规律和教育劳动的特殊性上。教育活动是各个方面整体协作的过程,包括社会、家庭对学生发生作用和学生自身作用的协同过程。(2)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考察,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善恶标准要求教育行为符合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并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3)教师职业道德善恶评价标准的特殊性,还可以从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方面探讨。教育内容的制订,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行为者的取舍和选择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的教育措施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措施,可以评价为善的,反之,尽管动机不错,但效果不佳,也需要教育行为者进行调整。**5.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动机论:以动机作为衡量行为道德性质及其价值大小的主要依据,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只存在于行动的动机之中,与其效果无关。效果论:主要从实际教育效果来考察教育的道德性质和价值。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弊端。因此,要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时候,应注意:(1)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在道德评价中不偏废任何一方;(2)在强调两者缺一不可的前提下,也不否认两者在道德评价中有主次轻重之分,应把教育动机作为评价的重点;(3)还应坚持历史性原则。必须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7、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前提自由选择教育行为: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协调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提高师德境界。8、教师职业评价的原则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9、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标准的社会性;标准的特殊性、第十二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意义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提高教师师德水平的需要。2.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①引导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从师德教育的他律性特点出发的,师德规范于教师个体而言,毕竟是一种外在的客观要求,需要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懂得这些规范之所以重要的道理。在具体的教育中,教育者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疏通道理,并给以具体的引导,使受教育者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在心目中树立起正确的师德观念,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②内化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与道德的自律性相联系,在进行师德培养时,一定要注意师德规范向受教育者内心的转化,使其由外在强制转为内心信念,把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观点、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动机和信念,自觉自愿地指导自己的行为。③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师德培养过程中,教育者既要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又要引导受教育者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指导自己的行为,以便把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要把系统的、正确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把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作为前提,并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促使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认识能真正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④差异性原则这一原则首先指高师院校的师德培养工作必须依据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心理即品德形成的规律来进行,要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真正掌握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其次,还要注意到在职教师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重视解决个别性问题。⑤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反映了师德养成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规律。影响师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具有社会性,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如果各方面的影响不连贯、不一致,必然会影响师德素养的形成。另外,师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顺序行和阶段性,是一个前后连贯的完整过程,这就要求各阶段在总体方向上要一致,在内容、方法上要互相连接,要系统连贯。3、职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依据;教学过程中培养;非教学过程中培养;校园环境和学校形象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教育见习、实习。4、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意义和目标;内容:1.教师角色意识的强化:(1)角色认知:即教师对自己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对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在职培养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帮助教师更快、更自觉堤内化这种角色认知。(2)角色体验:指在扮演教师角色的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帮助教师形成积极的角色体验,是强化他们的角色意识的前提。2.解决教师角色冲突:教师的角色体验主要在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中进行。只有很好地解决了这些冲突,教师才能形成积极的角色体验,也才有助于师德的养成。教师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国家的教育方针规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教育实际重视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分歧,使得教师无所适从,从而产生角色冲突。这种角色冲突的解决,一方面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真正贯彻国家的素质教育方针、贯彻学生全面发展的政策,并以此来制定评价教师的标准,以有效地解决这类冲突。另一方面,也要让教师自身认识到,一旦发生了这种情况,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不能盲目听从,以真正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2)对教师角色行为的不同理解引起的角色冲突。教师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我国社会对教师哟很高的期望。教师的行为有时难免会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从而应起冲突。这一中冲突的解决,需要在市的培养中,要让教师充分理解做学生的表率与社会的楷模的重要意义及其对自身工作的作用,从而自觉做到教书育人。(3)教师在履行多种工作角色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许多角色加以融合和组合,但有时却会导致两个角色同时向他提出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的情况。面对这一冲突,则要求培养教师灵活处理问题的分寸感,注意在不同场合下把握不同的角色要求。(4)职业的社会评价和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与职业收入不相符引起的冲突。这一问题如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对教师的高要求很难得以实现,因此要切实从制度上确立教师的社会地位很经济收入,这也是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的重要方面。3.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教师职业情感,是指教师感受教育需要的心理活动,它是基于教师对教育客体关系的认识,在对可以直接引起愉快或痛苦的事物关系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体验。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培养需要关注一下方面:(1)转变观念,重塑教师精神。实现学生成才与教师发展的完美和谐统一,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并由此强化教师的职业成就感。(2)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影响,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他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提箱。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方法:改变培训方式,注重教师的主体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化;榜样学习;反例;继续教育中强化师德;与一般道德教育结合;注意教师的主体角色长期性。5、如何理解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教育人道主义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基本内容:现代教育应体现尊重人权的精神(保障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教育要尊重和保护一般的人权),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依据: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和教育过程中的贯彻,是处理教育活动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具体要求: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同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形为做斗争6、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有哪些具体道德要求1.应遵循:诚信、公平竞争、效率和奉献的道德原则2.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对权利的追求应符合道德的应当,切实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3.正确处理岗位主次关系4.确立自觉的守法道德(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处理好金钱和道德的关系,按章纳税)5.要主动维护人和自然的道德关系6.应具有人格示范的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和最高标准:

一般标准:善恶最高标准:至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依据动机、实践态度、行为手段、效果统一论补充:1、学术腐败产生原因:一、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整个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偏差对学术界的影响等;二、从学术界自身而言,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系统滞后;三、从学术和学术人员来说,极少数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功底薄弱,心态浮躁,经不起名利的诱惑;四、从监督和惩罚机制上看,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位也是我国学术腐败未能得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术腐败的表现(1)抄袭剽窃(2)伪造或是拼凑包装(3)浮夸吹嘘,制造学术泡沫(4)庸俗的关系网和金钱腐蚀学术腐败的危害是巨大的。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危害,对学术研究的危害,对我国科学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危害。清除学术腐败的措施:有赖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有赖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需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见效。2、怎样理解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简答题或论述题:概念、本质特征)1)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