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全套课件314P)_第1页
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全套课件314P)_第2页
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全套课件314P)_第3页
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全套课件314P)_第4页
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全套课件314P)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主编潘维琴马晓峰第一章高职高专就业政策与形势分析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能把握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知识目标: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掌握国家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第一节高职高专就业政策分析一、高职高专就业政策概述

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性政策与规定一、高职高专就业政策概述

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性政策与规定(一)高职高专就业的一般性政策

(二)促进高职高专就业的主要政策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国家支持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央财政对该计划给予适当支持,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愿意报考研究生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仍可享受上述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人员的优惠政策。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性政策与规定(2)积极组织实施好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项目,努力探索政府开发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的新机制,认真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老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组织实施,在政策待遇方面制定了许多项具体措施以确保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其中尤其要落实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编制部门为本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乡镇下达一部分周转编制,用于接收应届生或往届高校毕业生。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性政策与规定(3)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在报考国家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岗位上,大学毕业生普遍具有科学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先进、民主法制科学意识较强的特点,在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性政策与规定(4)切实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扶持力度。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享有三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优惠政策。对自愿到地区及县级以下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其自筹资金不足时,也可向当地经办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由财政承担50%(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25%)。各地要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开辟毕业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财政和社会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相应支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在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性政策与规定高等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性政策与规定(5)进一步鼓励各类中小企事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要落实企业用人自主权的规定,鼓励各类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多招聘高校毕业生。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要与国有企业员工一视同仁;公安机关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要加大力度监督落实企业用工和劳动保障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特别是缴纳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毕业生到中小企事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合法权益。要加快建立并完善技术技能岗位制度,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性政策与规定(6)加强对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各级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了就业再就业工作体系,加强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到各类人才和职业中介机构登记求职,政府举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有就业愿望的应届毕业生在当年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和人事部门应免费提供专门的就业服务,可以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可享受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对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性政策与规定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可享受民政部门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对未就业毕业生中的党、团员,有关部门要按相关规定组织活动。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性政策与规定(7)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各级政府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鼓励支持各类用人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对用人单位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简化有关手续,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方便用人单位通过公开招聘吸纳高校毕业生。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性政策与规定(8)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从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性政策与规定(9)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适当控制高等学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及时调整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学校和专业。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社会需求调研,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把就业、创业理念引入教学环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性政策与规定(10)大力加强信息服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各地和高等学校要加速就业服务信息化进程,高等学校要积极开通网上远程面试,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细致的服务,努力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从2006年起,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定期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关统计,由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统计截至9月1日分地区、分学校初次就业率信息;由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截至12月31日分地区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信息。实行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联合招聘制度,由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定期联合举行网上招聘活动。第二节高职高专就业形势分析一、全国高职高专就业形势基本分析

二、全国高职高专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三、全国高职高专未来几年就业趋势特点

(【小资料】一、全国高职高专就业形势基本分析(一)全国高职高专就业形势基本情况

(二)全国高职高专就业形势特点分析

1.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逐步上升

2.东部发达地区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

3.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西部就业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

4.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化,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人数增加,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5.到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增多

6.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就业形势相对较好

7.大批毕业生踊跃投身基层,到艰苦行业、各类中小企业和县及县以下的基层单位就业二、全国高职高专就业面临的新形势(一)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长期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未根除,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1)打开基层就业的新空间面临一定困难。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欠发达地区和基层缺乏编制和资金,吸纳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有限;社会分配制度、社保制度、户籍制度、地区经济状况、人才发展环境等机制和体制问题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制约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二、全国高职高专就业面临的新形势(2)原有吸纳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受到局部限制。流动性既是毕业生就业的特点,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十五”期间,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的限制,但地区之间还很不平衡。一些直辖市和中心城市仍然对高校毕业生落户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尤其严格;有的直辖市缩减了引进外地生员毕业生的数量,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落户增加了专业限制,不利于毕业生充分就业。二、全国高职高专就业面临的新形势(3)高职高专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部分城市开始研讨人口控制政策,有可能造成东部就业空间的紧缩。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4)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都将直接或间接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开始实施,企业用人成本提高,企业用人更加慎重。2008年将继续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总体资金供给紧张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上,将向特大企业、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倾斜,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等申请贷款将受到限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二、全国高职高专就业面临的新形势(三)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形势变化,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三、全国高职高专未来几年就业趋势特点(1)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增强。

(2)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将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关键因素。

(3)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趋势影响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影响将越来越大,高职高专毕业生参与整个人力资源市场竞争的程度也将逐步加大。三、全国高职高专未来几年就业趋势特点(4)在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将会逐年加剧,因此,经济增长和政府宏观调控仍然是影响和拉动大学毕业生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家和各级政府将继续加大领导和统筹调控力度,推进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将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5)各地区和学校之间在毕业生就业领域中的竞争将更激烈,毕业生流动将呈现出进一步活跃的态势,学历因素、专业和学校因素对个人就业的影响也将日益增强,到非国有单位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将成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6)我国的用人机制正在回归理性,用人单位已从盲目地追求高学历人才到注重用人的实效,开始注重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的引进,这将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三、全国高职高专未来几年就业趋势特点(7)基层就业将是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重要选择。随着各地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的精神和要求,制定了进一步彻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志愿服务西部的各项措施,将吸收大量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同时,国家正在从宏观上加快深化科教文卫、公共管理、现代服务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开放准入,为长期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奠定基础。【小资料】【案例分析】小王是某高职院校的一名即将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经过了几次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之后,她发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竞争很激烈,有很多的公司录用人才都是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再有就是要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水平,这让小王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从此之后再去招聘会,她都显得紧张、胆怯,并且都没有获得对方的认可,这使得她很苦恼,面临着即将踏入社会的她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她通过别人的介绍来到了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向老师进行了咨询,老师听了她的描述后认为,这是一种对就业准备不足而丧失信心,造成应聘失败的典型例子。在经过一番开导之后,老师建议她通过专升本考试,升入大学继续深造,并为自己储备更多的知识,消除自己的恐惧心理。【小资料】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之后,小王就紧张地投入到了复习专升本考试中,缓解了紧张心理,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本科院校继续学习。通过两年的学习,获得了相应的专业证书之后,小王在面对接下来的面试、应聘都显得很有信心,用人单位对她也非常满意,小王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复习思考题1.当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毕业生有哪些政策?

2.如何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怎样应对?第二章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能写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能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要求指导、安排自己的就业之路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解职业生涯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要求和技巧第一节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一、什么是职业生涯

二、规划职业生涯的意义

三、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

四、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一、什么是职业生涯

二、规划职业生涯的意义(一)有利于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二)有利于高职生实现人生理想

(三)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四)有利于学校对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三、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一)家庭的影响

(二)教育的影响

(三)性格的影响

(四)价值观的影响

(五)社会环境的影响

(六)性别的影响

(七)身心健康情况的影响

(八)机遇的影响四、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一)成长阶段(0~14岁)

(二)探索阶段(15~24岁)

(三)建立阶段(24~44岁)

1.尝试子阶段

2.稳定子阶段

3.中期危机阶段

(四)维持阶段(45~65岁)

(五)衰退阶段(65岁以上)第二节制订出色的职业生涯规划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二、出色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意义

(二)个性特征对职业目标选择的影响

1.性格与职业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1)性格与职业选择。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对性格定义的理解应注意以下方面: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概括化与定型化的结果。人对现实的态度就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不对各种有关事物产生一定的看法,做出一定的选择,采取一定的行为方式,这个过程就是性格的表现。可见,性格的态度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人对现实的态度总是自觉地渗透到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中,也更为具体的表现在职业选择上,那些对职业选择抱积极态度的人,总是会在选择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而对职业选择持消极态度的人却常常不尽如人意。性格是由各种特征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性格与气质不同,其社会评价有明显的好坏之分。许多的工作对性格品质有着特定的要求,要选择某一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一职业所要求的性格特征。如企业家,除了应具备这一职业所要求的气质、能力外,还应具有果断、勇于开拓创新的特征;教师除了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外,还应具备热爱学生、正直、有责任感等良好品质;医生要求具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良好的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性格品质,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除了应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所学专业、其社会意义和发展前景如何,必要的工作环境和保障条件怎样,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择业方向,是人们择业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2)性格结构及其特征。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类型与相适合的职业。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每个人都是六种类型的不同组合,只是占主导地位的类型不同。而每一种职业的工作环境也是由六种不同的工作条件所组成,其中有一种占主导地位。一个人的职业是否成功,是否稳定,是否称心如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类型和工作条件之间的适应情况。大多数人都能把自己归纳到至少一种个性类别中。

1)现实型。

2)探索型。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3)艺术型。

4)社会型。

5)管理型。

6)常规型。

2.兴趣与职业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1)兴趣与职业选择。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兴趣。有的人对研究自然知识感兴趣,在大自然和天文地理方面有所专长;有的人喜欢交际,喜欢与人打交道;有的人很理性,喜欢逻辑分析;有的人对智力操作感兴趣,乐于做车、钳、刨、铣、摄影、琴、棋、书、画等。不同的职业也需要有不同的兴趣特征,一个擅长技能操作的人,如果硬把他的兴趣转移到书本理论上来,他就会感到无用武之地。正是这种兴趣上的差异,造成了选择职业的不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人的发展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人们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在工作中调动整个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开拓进取,努力工作,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反之,强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对精力、才能都是一种浪费。兴趣引导爱因斯坦走进科学迷宫,成为一代科学巨匠。贝多芬迷恋神奇的音乐世界,终成永流芳名的音乐家。人们的兴趣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兴趣上的差异是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2)兴趣类型与相适合的职业。

1)实践型。

2)研究型。

3)艺术型。

4)社会型。

5)管理型。

6)常规型。

3.气质与职业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1)气质与职业选择。心理学中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速度、强度和灵活性方面的个性特征,是在任何心理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来的特点。我们常常说,某个人真有气质,此时所说的气质是一个人在言谈举止上表现得超凡脱俗,与一般人不一样的一些特点。心理学家把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喜欢与外人交往,兴趣和情趣容易变换。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容易冲动,心境变换剧烈。黏液质的人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显得庄重、情绪不易外露。抑郁质的人孤僻、行动迟缓,善于观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具有内向性。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每种气质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比较适合一些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黏液质、抑郁质的人比较适合做要求细致的工作。气质是制约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职业对人的气质有特定的要求,如医务人员要求耐心、细致,飞行员要求机智灵敏、注意力集中等特点。气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后天也可以锻炼改造,况且纯粹属于某一气质类型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是几种气质类型兼具的混合体。在选择职业时要注意扬长避短。

(2)气质类型与相适合的职业

1)多血质型。

2)胆汁质型。

3)黏液质型。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4)抑郁质型。

4.能力与职业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1)能力与职业选择。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必备的心理特征。人在其一生之中,要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与之相适应。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一般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通常又称成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是有效地掌握知识和顺利地完成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对工作者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的能力,也可称为一个人的特长,如对会计、出纳、统计等职业的工作者必须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对于工程、建筑及服装设计等职业的工作者要具备空间判断能力;对于飞行员、外科医生、运动员、舞蹈演员等职业的工作者则要具备眼与手的协调能力。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好高骛远或单从兴趣爱好出发,要实事求是地检测一下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找到“有用武之地”的合适工作。

(2)能力类型与相适合的职业

1)语言能力。

2)数理能力。

3)空间判断能力。

4)察觉细节的能力。

5)运动协调能力。

6)动手能力。

7)书写能力。

8)社会交往能力。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9)组织管理能力。二、出色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一)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二)职业生涯规划步骤

1.确定志向

2.自我评估

3.职业生涯机会评估

4.选择职业

5.确定职业生涯路线

6.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7.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

8.评估与回馈

(三)职业生涯规划特征

1.可行性二、出色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2.适时性

3.适应性

4.连续性第三节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一、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原则

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中的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小资料】一、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原则1.全程性原则

2.阶段性原则

3.挑战性原则

4.持续性原则

5.发展性原则

6.清晰性原则

7.实际性原则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中的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一)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1.就业观念陈旧,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意识不强

2.不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

3.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志趣与国家需要的关系

4.缺少就业的紧迫感

5.面对就业压力产生的紧张心理情绪

6.毕业生择业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1.社会与组织需求

2.适合自身特点

3.高低恰到好处

4.长短配合恰当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中的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5.同一时期目标不宜过多

6.目标要明确具体

7.职业生涯目标要与生活目标结合考虑【小资料】1.基本情况

2.规划目标

3.近五年的规划

4.年度规划

1)找到工作。

【案例分析】李明,应用韩语专业高职毕业生。性格热情、开朗,善与人打交道,沟通能力强。毕业时经学校推荐,到一家韩资企业做文案工作。经过一年的实习工作,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此项工作,虽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但长期单一的与文字打交道让李明十分吃不消,每天工作都感觉到很疲惫,情绪焦虑,并有浅度的抑郁症表现,翻译的材料也是漏洞百出,让领导很不满意。但公司办公环境舒适,福利优厚。再者转入其他行业的难度很大,让他很犯愁。复习思考题1.学习了本章的内容之后,你认为高职学生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结合自身情况,说说如何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3.根据学习的内容,试做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4.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有哪些常见的问题?第三章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具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知识目标:了解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实际生活中的要求理解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掌握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第一节职业能力的要求一、职业能力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三、职业能力的培养一、职业能力1.一般职业能力

2.专业能力

3.职业综合能力

(1)跨职业的专业能力。首先是运用数学与测量方法的能力,因为许多职业岗位都离不开数学运算和逻辑分析,比如产品设计、工业识图、商品统计、收发款项、生产制作、保管、营销、销售、管理等等,涉及的职业都需要数学运算。如果是开办中小企业或自谋职业,则更离不开市场预测、价格比例、收支预算、使用消耗等方面的计算。其次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使用计算机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再次,对某些职业来说,还要有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这些都是跨职业的重要能力。一、职业能力(2)方法能力。首先是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离开信息寸步难行,信息不准或错误就会导致决策失误。其次是要掌握制订工作计划和独立策划与实施的能力,并且能根据客观变化了的情况进行不断修正计划和安排部署的能力。再次是掌握学习能力技巧,具备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及接受他人批评的承受力,能总结提高和有创建地从成功和失误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一、职业能力(3)社会能力。现代社会已经部分地或完全地脱离了传统生产与经营的模式,小作坊、小手工业、小农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从事的职业劳动不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承揽生产全过程的方式了。因此,职业工作方式更加广泛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要求人们必须能与社会融合,能够非常善于与他人合作。因此,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人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共事的能力。一、职业能力(4)个人能力。当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可塑性越来越被重视。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敬业爱岗、工作负责、态度认真、全身心的专注和投入工作的人,容易被他人肯定。在职业岗位上,具有不同于他人的风范,这些个人表现以及工作热情和努力奉献的能力,或者说个人魅力,对职业发展与创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二、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1.知识能力

2.实践能力

3.适应能力

4.人际交往能力

5.组织管理能力

(1)服从关系。尊重上级、服从上级是上下级工作关系建立的前提,执行上级指令是服从的标志。下级对于上级交办的工作要按照职务关系去理解服从的意义。如果认为上级要求有所不妥,也应该用适当的方式说明,要讲究技巧。二、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2)信任关系。相互信任是上下级关系建立的基础,也是开展正常工作的保障。上级要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放手让下级工作。下级要按照“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原则,所作的决策要尽量向上级汇报,让上级知道,不能架空上级,要与上级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

(3)参谋关系。下级作为基本信息的提供者不能直接参与高层决策,但是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间接影响决策。比如既站在微观位置考虑本职工作,又站在宏观位置替领导出点子、想办法,使高层决策更加符合基层的情况,更加科学合理。二、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4)平行关系。在领导间和同事间的社会交往中常常也会存在同级交往关系的情况。同级交往关系主要表现在: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在工作上分清职责,掌握分寸,不争权夺利,不相互推诿责任,相互理解、谅解,不相互指责,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看别人的长处,少看短处,对自己多看短处,少看长处。

(5)下级关系。“领导是上级的,工作是下级的”,这个话听起来不是很顺耳,但是实际上反映了上级对待下级的态度。尊重下级表现在支持下级和肯定下级的工作,对下级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采纳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二、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6)交流关系。上下级之间有时会有相互交流信息、想法,甚至相互交流感情的情况。这种看起来纯属个人之间的交流关系不一定必然与工作有关,但是可以加强上下级之间在工作上的协调。所以,在适当的时候,采取一些个人间交流的手段,建立一套工作外的交流关系也是很有意义的。

6.创造能力三、职业能力的培养1.积累知识,勤于思考

2.勤于实践

3.培养竞争能力

4.超越自我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对事物进行全面细致分析的能力。人们通过观察,了解世界,获得知识。一切科学实验、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观察的基础上。巴甫洛夫的“观察、观察、再观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指导。三、职业能力的培养(2)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在学习中,需要积极思考,在职业活动中更是不可缺少。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从业者能揭示其内在本质联系,发现其运行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执业成功。不愿思考问题或人云亦云的人往往会限制自身的发展。

(3)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通过语言或文字来阐明自己的思路、意念的能力。它通常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两种。三、职业能力的培养(4)实际操作能力。在校学生由于和书本接触时间多,一般表现出理论知识强,而应用实践能力弱的特点。这也会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和学生自己的窘迫。“只说不练”、“纸上谈兵”是不会带来任何收益的。俗话说,学以致用,因此,在校的学生应该利用假期社会调查或平时教学实习的机会,培养自己的调查能力、整理资料和文书写作能力,以及实验操作等能力。三、职业能力的培养【案例分析】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一个犹太人对他儿子说:“现在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智慧,当别人说1加1等于2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2。”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50万人,父子俩却活了下来。1946年,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回答是35美分。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一个犹太人的儿子,你应该说是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手把看看。”20年后,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做过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他曾把一磅铜卖到3500美元,这时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第二节职业素质的要求(1)分配资源。就是青年应该能够确定、能够组织、能够规划、能够分配资源,因为世界的资源太有限了,要是照现在这样的浪费,人类就把自己未来的路堵死了。

(2)人际关系。青年要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如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为他人服务,善于协商等。

(3)信息。要求善于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组织交流信息。

(4)系统。能够理解、监督、改进、设计系统。

(5)技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进行工作。

一、职业素质的构成

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1)分配资源。就是青年应该能够确定、能够组织、能够规划、能够分配资源,因为世界的资源太有限了,要是照现在这样的浪费,人类就把自己未来的路堵死了。

(2)人际关系。青年要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如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为他人服务,善于协商等。

(3)信息。要求善于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组织交流信息。

(4)系统。能够理解、监督、改进、设计系统。

(5)技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进行工作。

一、职业素质的构成1.思想政治素质

2.职业道德素质

(1)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一、职业素质的构成(2)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做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做是有个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一、职业素质的构成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夹塞等现象时有发生。一、职业素质的构成(3)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一些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也出现了不惜“借钱过好日子”,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3.科学文化素质一、职业素质的构成4.专业技能素质

5.身体心理素质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1.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第一次将科学的实践引入了哲学,全面论证了实践对于人和一切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意义,强调理论来自实践又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又指导实践,从而转化为群众的实践活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它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坚持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一切,包括它自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主要包括物质和意识的观点,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的观点,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观点等。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当代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科学的方法论,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对人生的强烈责任感,勇于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乐观地对待人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世界,面对人生,胸怀远大地追求目标,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勇于拼搏,锲而不舍,奉献社会。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2)正确认识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规律,在道德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通常称作品德或德性,是一定社会的道德核心、原则和规范等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由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要素构成。每个大学生都应正确认识道德品质形成发展规律,努力在基础文明建设中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升华自己的道德情感,在集体活动中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宽人律己、谦虚礼让、勤奋学习、学以致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正无私、见义勇为的良好道德品质。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3)努力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客观要求,是为人民服务道德核心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人们道德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爱祖国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爱人民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爱劳动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对待劳动的态度,爱科学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对待科学的态度,爱社会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五爱”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也是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每位大学生应自觉地践行“五爱”基本道德要求。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4)努力实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既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道德原则和道德基本要求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和主要内容,是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德,提高道德素质的基本环节和重要方面。

2.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1)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更不可以认为是因一时的心血来潮得来灵感后,对事物有所顿悟得出的。这样得出的思维结果,培养出来的思维方式只会是片面的、非科学的。它不仅不会帮助人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会使思维者误入歧途,影响结果。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讲,必须注重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是生产力”,充分说明了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丰富,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越多,他的思路就会更广阔、更深刻,思维的成果就可以更完全、更准确。例如,文化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文化资料、语言精髓”;历史知识可以给人以有益的借鉴,并可认知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轨迹和规律;逻辑学知识可以让人掌握思维规律、形式和方式,为人们奠定科学思维的基础;现在网络知识能让人在思维过程中更多地掌握信息等。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更多地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存”。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2)提高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通过人文科学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并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而形成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进而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和思想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实现自身的完美,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文理分离,理工分家,普遍重科技轻人文,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造性活力,缺乏对社会、人生的完善理解,缺乏对复杂经济社会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因而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呼吁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应将人文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文化艺术是科学创新的激活剂。”中科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杨叔子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人文文化,不打自垮。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说,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关乎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教育的大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使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3.健康的身心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1)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第一,正确认识健康的科学内涵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表明,健康是以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相互协调为基础,且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一个人只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几个方面都处于完满状态,才算真正的健康。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曾列举了十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标准,即: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当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2)身体素质的养成。某高校对一年级学生提出要求:周一到周四学生集体出操。要求一提出,学生议论纷纷,问题集中在:大学怎么还管得这么死,还要集体出操。有些学生提出,晚上休息得晚,早上又没有课,怎能为了出操早起两个小时?学校就大学生到底该不该集体出操展开了大讨论。显然与校方的观点相悖者居多。那么,学校为什么对学生提出集体出操的要求呢?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案例分析】小周是某高校2008届的毕业生,学习成绩较好,连年取得奖学金,甚至还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在年前年后,他与同学们一道参加了几次招聘会,眼看同学们一个个“名花有主”,而他不但没有落实到用人单位,而且有的用人单位还对他这个“优等生”冷言冷语、不屑一顾,小周心里非常难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局面呢?小周经过分析,认为找到了原因,比如他是来自于偏远落后的农村,没有什么可用的关系;个子矮、长相不好;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等。总之,认为自己除了学习好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优势了,而学习好又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他感到对不起含辛茹苦的父母,自卑感油然而生,害怕再到人才市场。即将毕业时,没有再迈出校门,多数时间在宿舍睡觉或上网玩游戏。老师发现小周的情况后,对他进行了辅导,帮助他正视了其问题所在。二、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随后,小周又走出校门,终于在深圳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复习思考题1.职业能力情景模拟训练题。

2.你认为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3.你认为现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前需要做好哪些职业能力方面的准备?第四章就业协议及就业中相关法律制度问题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能理解人事代理制度的相关程序能了解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会应用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途径处理相关纠纷知识目标:了解劳动合同及相关法律问题和相关内容了解毕业生就业权益与保障途径理解人事代理制度的相关内容掌握就业协议书的签订程序和协议争议的解决方法第一节就业协议书及相关法律问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就业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一般由教育部或各省、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表。它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订立就业及改革方案的基础,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派遣的依据,更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关于就业达成的一致约定。签约要经过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的同意,签约各方应严格履行协议,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秉承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原则,谨慎对待就业协议书的签订。

一、就业协议书的内容

二、就业协议书的签订

三、就业协议争议的解决一、就业协议书的内容(一)就业协议书相关方的基本义务

1.毕业生如实告知义务

2.用人单位如实告知义务

3.学校的审核义务

4.学校组织体检的义务

(二)就业协议书的基本签订要求

1.用人单位按协议安排毕业生工作

2.学校谨慎推荐

3.当事人之间特别约定的形式

4.协议的履行、变更一、就业协议书的内容“就业协议书”经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签字、盖章后,方可生效。各方应严格履行协议,若有一方提出变更协议,须征得另两方的同意。如违约,即违反义务,违约方要承担违约赔偿责任。违约赔偿的方式,一般要在就业协议书中明确约定。其中,支付违约金是较为常见的。

5.就业协议书的形式

“就业协议书”一式四份,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保留一份,由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统一到省毕业生主管部门领取下发,私自复印无效。

(三)就业协议文本内容

1.毕业生情况及应聘意见

2.学校推荐意见一、就业协议书的内容3.用人单位及接收意见

4.用人单位所在省或市(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意见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约定

6.毕业生对用人单位要求的约定

(四)就业协议书三方的权利和义务

1.毕业生的权利义务

(1)毕业生拥有的权利:知情权。①毕业生有权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聘用员工的条件,提供的就业岗位、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合同的各项条款等。②签订合同权。毕业生作为签订合同一方,与用人单位属于平等的民事主体,有权利与对方签订就业协议。③索取资料权。毕业生在完成一定手续后,有权向学校索取本人与就业有关的资料,包括就业协议书、个人成绩单等。一、就业协议书的内容(2)毕业生的义务:①如实告知义务。毕业生需向用人单位提供真实的个人资料,包括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成绩单、自荐信、外语或计算机等级的证书及各类荣誉证书等。②信守合同义务。择业期间,毕业生只可以与一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协议一旦签订应该严格履行约定,不能随意反悔。

2.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

(1)用人单位的权利:①知情权。用人单位有权对毕业生提供的材料,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及就业合同条款作充分的了解。②签订合同权。用人单位有权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③索取资料权。用人单位有权向学校索要毕业生与就业有关资料,如个人学习成绩单、学校毕业鉴定等。一、就业协议书的内容(2)用人单位的义务:①如实告知义务。用人单位应如实介绍单位的基本情况、聘任条件、提供的工作岗位及岗位待遇等。②信守合同义务。签订协议后必须严格履行,不得随意更改或不履行协议。

3.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1)学校的权利:①知情权。学校有权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的聘任条件,提供的工作岗位及待遇等;同时,学校有权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②监督权。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行为有监督的权利;同时,对用人单位不履行协议的行为,有权督促其履行协议。一、就业协议书的内容(2)学校的义务:①服务义务。一方面学校应搜集和发布就业信息,组织就业双选会等,同时为毕业生提供真实的材料;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的在校表现提出客观评价。②监督义务。对毕业生提供的与学校有关的材料进行鉴定、核查,对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③调解义务。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争执时,学校要帮助协调解决。二、就业协议书的签订(一)就业协议书的签订程序

(1)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用人单位确定用人意向,毕业生认可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

(2)毕业生如实地填写基本情况及应聘意见,并签名。

(3)用人单位其上级主管部门填写基本情况及用工意见,并盖章。用人单位要将档案详细投递地址填写清楚。

(4)毕业生将双方签订后的协议带回学校,由院(系)签字盖章,再由学校签字盖章。

(5)由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将三方签署的就业协议上交省就业指导中心鉴证,纳入当年就业计划,以备下发“报到证”。

(二)就业协议的生效

1.主体合法二、就业协议书的签订2.内容合法

3.签订程序规范

4.诚实守信,平等协商

(三)就业协议的无效

(1)就业协议一方或双方不具备合法的主体资格。如用人单位为非法的经营主体,毕业生的身份为假冒的情况。

(2)就业协议内容不合法。如试用期规范、工资规定、福利待遇以及因性别、种族、信仰等受到歧视的条款。

(3)代签的就业协议无效。

(4)未经学校审核的协议无效。目前,学校依据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文件,对就业协议书有审核权,监督权。对不合法的规定协定有权拒答。学校拒答的协议无效。二、就业协议书的签订(5)附加条件不成立时,协议无效。如毕业生既希望考上本科(或研究生)继续深造,又希望到单位工作,为协调二者关系,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协商约定,如不能考上本科(或研究生),此协议将发生效力;如果毕业生被院校入取为本科生(或研究生),就业协议不生效,也不必承担法律责任。但需要注意的是,附注条件必须明确地写在协议书上,不可口头约定。

(四)就业协议的解除

(五)签订就业协议的注意事项

(1)将国家、省、市就业政策以及就业协议书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领会。二、就业协议书的签订(2)签订协议前仔细研究协议书的内容。包括:①认真研究协议书的各项条款,尤其要注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约定的内容,对内容不理解或含糊不清的,可以待搞清之后再签订,不可操之过急。②要调查清楚用人单位是否具备招收主体资格,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用人单位有无独立进人权。如果用人单位无独立进人权,而协议中只有用人单位盖章,而没有其上级主管部门盖章,所签协议为无效协议。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约定栏目内如无附加内容,应说明“此栏内容空白”,以防止日后被无端添加内容,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④协议书中毕业生如果有考公务员、考研、出国等事项尚未确定,与用人单位协商后,可以约定附加条件。二、就业协议书的签订(3)审定由学校完成。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而一般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先签署,最后由学校签署。这样的操作可以体现学校的签证和监督作用,使各方的权益得到保障。

(4)毕业生仅能与一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后,原则上不能再与其他的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

(5)协议书内双方约定的条款要具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由教育部统一盖印、制作、使用。在毕业生就业实践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经常要另行约定一些内容,毕业生应谨慎对待这些约定,认真考虑内容是否合理、合法、能否接受。三、就业协议争议的解决(一)争议解决途径

(1)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这种办法一般适用于因毕业生的缘故引起的争议。当违约责任在毕业生一方时,毕业生应采取主动的态度,坦诚、真挚地向用人单位道歉,争取得到用人单位的理解和原谅,从而达成新的意向。

(2)由学校或当地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出面,与用人单位协调。此法常用于因用人单位的缘故而引起的争议。毕业生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中由于势单力薄,同用人单位交涉难度较大。而如果能由学校及其上级部门领导出面帮助调解,往往更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得到更令人满意的结果。

(3)对调解不成的,毕业生可以在法定期限内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裁决。三、就业协议争议的解决(二)毕业生违约处理

1.毕业生违约的表现

2.毕业生违约手续办理及程序

3.考取国家公务员的处理方法第二节劳动合同及相关法律问题一、劳动法的概念及特征

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四、劳动争议处理

五、社会保险制度一、劳动法的概念及特征(一)劳动法的概念

(1)劳动立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既包括生存利益,也包括人格利益,它同时也是劳动立法的基本出发点)。从历史来看,现代劳动立法是从前资本主义的“劳工立法”以及资本主义早期民事法规范的“雇用契约”演变而来,它对事实上不平等的劳资关系设立基准法,明确用人单位的义务和政府在其中的责任,将劳动者的利益视为一种社会利益,来达到保护劳动者的目的。一、劳动法的概念及特征(2)明确了劳动法调整的对象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政府与用人单位之间、政府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关系是一个复合体,由一个平等主体关系,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两个不平等主体关系,即政府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劳动监察关系、政府和劳动者之间形成的促进就业与职业保障关系构成。一、劳动法的概念及特征(3)“为实现和保障社会劳动过程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显示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具体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与另一方面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政府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为实现整个社会集体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提供服务、政策、立法、监督、管理、保障与另外两方权利义务履行过程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4)它寓意劳动法兼有公法和私法的特点。上述所提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劳动合同关系,它属于私法的范畴;两个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现为劳动行政管理与法律监督关系,亦即政府为促进实现社会劳动过程对平等主体之间所采取的调控、管理、服务、监督、立法、政策等行为,属于公法的范畴。一、劳动法的概念及特征(二)劳动法的特征

1.劳动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侧重保护劳动者

2.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结合,以强制性规范为主

3.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统一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一)劳动者的主要权利

1.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2.劳动者有选择职业的权利

3.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4.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5.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6.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7.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8.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二)劳动者的主要义务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一)劳动合同的概念

(二)劳动合同的作用

1.劳动合同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实现

2.劳动合同是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3.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4.劳动合同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5.劳动合同是巩固劳动纪律,减少和预防发生劳动争议的有力武器

(三)劳动合同的内容

1.必备条款。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1)劳动合同期限即劳动合同的有效期。《劳动法》第21条第1款规定“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如果是固定期限,应规定期限有多长。

(2)工作内容。这是劳动者应当履行的应完成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主要指劳动者工作的环境及安全卫生条件。因从事工作的不同,其工作环境及安全卫生条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4)劳动报酬。这是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劳动合同中应当规定工资的数额以及工资的形式、奖金、津贴、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等,及给付制度、办法。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5)劳动纪律。劳动纪律是指人们在共同劳动中必须遵守的工作秩序和劳动规则。它要求每个劳动者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和方法,完成自己承担的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

(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期限到期或终止的条件出现,立即终止合同的法律效力。劳动合同签订后,双方当事人不得随意终止劳动合同。只有当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情况出现,劳动合同才能终止。因此,劳动合同中应约定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劳动合同中应对任何一方违反劳动合同所应承担的责任作出具体约定。

2.协商约定条款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1)法定的协商约定条款。例如:《劳动法》第21、22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有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

(2)补充的协商约定条款。它完全是由双方当事人提出的认为需要协商约定的条款。例如,给职工提供住房条件、班车、托儿所、子女入学等有关职工福利方面的条件。这些补充协商约定条款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四)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书的异同

1.主体范围不同

2.内容不同

3.签订时间不同

(五)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劳动法》第17条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守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1.平等自愿原则

2.协商一致的原则

3.依法订立的原则

(1)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必须合法。当事人不得以订立劳动合同的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2)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必须合法。即双方当事人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劳动者应当具有劳动者权利能力和劳动者行为能力;用人单位必须具备招收劳动者的资格或能力。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3)订立劳动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所设定的权利、义务条款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

(4)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形式、期限等必须合法。

(5)订立劳动合同的行为必须合法。

(六)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

1.提出签订劳动合同的建议

2.双方协商

3.双方签约

(七)无效劳动合同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劳动法》和相关行政法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的基础,是签订劳动合同的依据。因此,劳动合同必须合法,否则无效。

2.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1)欺诈。指劳动合同当事人一方故意捏造、歪曲事实,掩盖了非法目的,使另一方当事人误认为是事实而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

(2)胁迫。致使对方屈服其压力,作出违反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承诺而签订合同。

(八)非法劳动合同

1.口头劳动合同

2.简单劳动合同

3.一边倒劳动合同,又可称为单方劳动合同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4.抵押劳动合同

5.生死劳动合同

6.两张皮劳动合同

(九)劳动合同的形式

《劳动法》第19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依此规定,以书面形式签订劳动合同是法定形式,双方当事人应严格遵守。

(十)劳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

1.劳动合同的变更

2.变更劳动合同的条件

(1)企业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转产,调整生产任务。

(2)由于情况变化,经合同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合同有关内容。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3)由于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力引起确实无法履行劳动合同的规定,可准予变更合同内容。

3.变更劳动合同的程序

(1)提出要求。要求变更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应事先向对方提出,并说明情况和理由,请对方在合理的期限内答复。

(2)作出答复。接到变更劳动合同要求的另一方当事人,应在规定限期内给予答复,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变更,或提出建议再协商解决。

(3)签订协议。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取得一致后,签订变更劳动合同的书面协议,经签字盖章后生效。

4.劳动合同的解除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1)双方当事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第24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当事人一方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应事先向对方当事人提出要求,经过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2)用人单位即时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第25、26条规定了允许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条件是:①劳动者有以下四种情况之一者,允许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上述四种情况,劳动者得不到经济补偿。②用人单位应提前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劳动者患病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工作;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上述三种情况,并非是劳动者个人的过错,用人单位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以使劳动者有所准备,寻找合适的劳动岗位。同时,用人单位应依法给予经济补偿。③由于经济性裁减人员,用人单位按照法定程序与被裁减人员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第27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但用人单位不得裁减下列四种人员:患职业病或者因公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负伤者,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3)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①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为了防止劳动者任意提出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而可能损害用人单位利益,《劳动法》第102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②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第3条规定,以下3种情形,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的;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4)用人单位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根据《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中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的相关规定,规定了以下五项内容:①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照一年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②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照其在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的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50%,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100%。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③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按其在单位的工作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④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⑤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用人单位按照其在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5.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法》第23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有:

(1)劳动合同期限已满。

(2)双方约定的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出现。

(十一)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1.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的概念

2.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

(1)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责任。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2)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予订立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应给与批评,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用人单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忽视对劳动者的安全、卫生保护,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甚至死亡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或者刑事责任。

(4)用人单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侵害女劳动者或未成年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5)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6)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四、劳动争议处理(一)劳动争议的概念

(二)劳动争议的处理范围

(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自动辞职发生的争议。其中,辞退职工既包括因违法被企业辞退的职工,也包括国家和地方劳动部门规定的其他原因予以辞退的职工。四、劳动争议处理(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其中,工资是指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应该计在职工工资总额中的各种劳动报酬,包括标准工资、有规定标准的各类奖金、津贴和补贴。保险是指社会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