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1页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2页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3页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4页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1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实践?2、理解并识记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3、理解并运用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第2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不会游泳怎能下水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第3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实践及其特点1、什么是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注意:主体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直接现实性活动非纯主观思维活动第4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小行星撞击地球

③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⑤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⑦学生教室里听课⑧三峡水利工程建设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第5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唯物论辩证法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第三、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区别与动物本能相区别与旧唯物主义相区别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2、实践的基本特征(特点)第6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蜜蜂筑巢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3、农民种庄稼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第7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2)变革社会的实践(3)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第8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十年代张大千应一位朋友之请,画了一幅《柳荫鸣蝉图》。画上柳丝依依,一只蝉落在柳枝儿上鸣叫。张大千很满意,但却没有题款,而是让求画的朋友请齐白石题款。齐白石展开张大千的画看了半天,摇了摇头说:“大千居士疏漏了,蝉伏在柳条上头应该朝上,不能朝下。”求画的朋友告诉了张大千,张大千不信。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大千迁到四川避难,夏日一天的正午,张大千在柳林浓荫里乘凉,柳树上蝉儿噪鸣,张大千突然想起了齐白石的话,便在柳林里转着观察柳枝上的蝉,果然蝉都是头朝上落在柳丝上,不由得对齐白石更加钦佩了。第9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温馨提示】(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A、“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B、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前者从唯物论角度讲,后者从认识论角度讲,二者并不矛盾。C、注意表述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也不能说“意识源于实践”。第10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①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②获得认识的来源(唯一)——实践(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第11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相机”、“电视”、“汽车”、“神舟飞船”等第12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一、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第二、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提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阅读P45倒一)第13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实践符合认识客观世界认识实践结果指导改造不符合认识错误正确第14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第15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英国十岁聪明女孩,凭地理知识救百人据英国媒体2005年1月1日报道,这个英雄小姑娘名叫蒂莉·史密斯,只有10岁。聪明伶俐的蒂莉对世界地理有着特殊的爱好,圣诞节的两个星期前还在学校专门研究了“巨浪”,堪称一个小专家。第16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几十米高的海啸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穿着泳装的蒂莉发现在大海的远处突然涌现出了一波白色的巨浪,将蓝天和大海明显地隔成了两半。观察力敏锐的蒂莉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掌握的地理知识,意识到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惊涛骇浪,很有可能在顷刻之间把整个海滩给吞没。于是,焦急万分的蒂莉就让她的爸爸妈妈动员沙滩上的游客们赶快撤离这个危险的地方。当疯狂逃命的游客们刚刚抵达安全的地方时,海啸的白色巨浪已经排山倒海般奔涌而至,转眼间就把原先热闹非凡的海滩吞没,让站在高地观看的人们吓出了一身冷汗。第17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1)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第18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方法论错误倾向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既要重视实践,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又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促进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要反对轻视实践的决定作用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又要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轻视认识反作用特别是轻视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第19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出现了诸多新提法:其中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备受人们关注。早在党的十二大上,我们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验和教训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强调走自己的路。29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练兵1:第20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材料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不断走向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十七大报告中,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些必须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第21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材料三:十七大报告概括性的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以上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第22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总结建国以来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这一点。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9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不断走向深入,党中央建设性的提出五条具体道路的理论。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五条具体道路必须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体现了认识必须为实践服务。第23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和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影响。

第24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练兵2:第25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将得到实践的检验。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第26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知识检测:1、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各是什么?**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第27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什么是实践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基本形式板书设计1:实践及其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树立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28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板书设计2: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含义特点基本形式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归宿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正确—促进错误—阻碍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论第29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实践决定反作用目的和归宿检验认识真理性(正确与否)唯一标准发展的动力来源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板书设计3:含义特点基本形式第30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008全国卷Ⅱ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从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练兵3:第31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一要求将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第32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材料一: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中国宇航员首次进行了太空行走,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1)材料一说明我国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练兵4:第33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航天人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第34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材料二:我国空间技术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同时也证明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2)材料二中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反映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哪些道理?第35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第36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材料一: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中央政府积极应对,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实现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的转变,中国宏观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材料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纵观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回答问题:运用唯物论原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理。练兵5:第37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始终立足于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变化而进行积极调整。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使中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要尊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宏观调控政策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38页,共41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有史以来人们对待洪水,经历了“避洪”、“限洪”、“防洪”、“调洪”和“用洪”的演变过程,对黄河的治理,也先后采用“堵”、“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