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_第1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_第2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_第3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_第4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核心概念:世官制、荐举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上计、刺史、御史台、都察院、科道关键问题:中国古代先后实行过哪些官员选拔制度?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经历怎样的演变过程?如何评价?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知识梳理】朝代制度途径标准西周世官制世袭(世卿世禄)血缘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才能、军功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明习法律两汉察举制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孝廉、茂才等魏晋九品中正制中正定品,吏部授官家世、道德、才能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才学两宋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才学元蒙古传统和科举制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血缘、军功、才学明清科举制从学校参加科举,分三级考试才学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一)先秦:从世官到尚贤材料1: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钱穆《历代政治得失》材料2:(魏文侯变法)“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刘向《说苑》材料3: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思考:下列材料分别反映了何种选官制度,有何标准?世官制客卿制军功制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夏商周至春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高官世代相袭,官位与血缘结合,与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分封制相适应。变化原因:①世官制自身的局限性(血缘固化);②世官制受到冲击: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需要尚贤择能。世官制为何会被后两者取代?荐举功劳制血缘功劳(二)秦汉至南北朝:察举制时代1.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概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指百姓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后者负责宣讲法律和君主的旨意。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李斯目的: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二)秦汉至南北朝:察举制时代2.汉代:察举制(1)产生: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制。(BC134年)(2)概念: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先考察后举荐)思考2:察举制相较于战国时期的荐举功劳制度有何变化?(特点)(4)特点:①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科目由皇帝制定;②指导思想:儒家(开儒学取士之先河)③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并重。④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3)内容(二)秦汉至南北朝:察举制时代2.汉代:察举制(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5)评价:讨论:结合本题和所学,思考该如何评价察举制。从选拔对象看从标准和内容看从当时作用看从后期弊端看平民得以升迁,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科目广泛,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儒家思想为指导,重视德行,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适应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保障官员来源。东汉中后期察举制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成为世家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二)秦汉至南北朝:察举制时代2.汉代:察举制征辟制: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6)重要补充:积功劳为官+征辟制“景帝为太子时,为舍人,积功迁至太中大夫”。——《汉书·周仁传》“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后汉书.蔡玄传》(2021.全国甲卷高考.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的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二)秦汉至南北朝:察举制时代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家世标准单一化特权垄断化(1)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2)过程:220年魏王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晋书》(3)内容:设置中正、品评人物、按品授官。(4)标准:(5)影响: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评定士人资品,写出评语“状”吏部授官地方舆论被世族垄断;察举制弊端暴露,选举不实;人员流动大,失去社会基础思考3:察举制在汉末遭遇了哪些困境?为何会被新制度取代?(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局限)逐渐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知识梳理】创立-隋唐发展-宋朝恢复-元朝加强-明清废除-清末隋文帝分科举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地位。考试实行糊名、誊录等;南北分卷;“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时断时续,比例不大;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考试分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三级;八股取士;南北卷—南北中卷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三)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时代(三)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时代1.隋唐:科举制的确立

(1)背景材料4: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度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唐制,取士之科…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新唐书·选举志》(2)特点:①“投牒自进”,士人可自由报考,以考试结果决定去留②

公开考试,有具体科目和具体程式州县考试京城省试吏部铨选③

择优录取,公平公正。思考1:科举制度有何特点?(三)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时代1.隋唐:科举制的确立

(三)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时代2.两宋:科举制的完善思考:据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科举制发展的表现?

(1)“取士不问家世”。严厉清除科举制中的荐举因素,严格管控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

(2)严格考试制度。加强考场布置、进场搜身、锁闭考场等,创立试卷糊名、试卷重新誊录等制度,保障了考试的公平性;

(3)考试程序与内容有变革。两宋创立殿试制,形成了州、省、殿三级考试,形成了三年一考的考试周期,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4)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三)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时代3.元明清:科举制的繁荣与衰落思考:据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繁荣与衰落的主要表现。繁荣:

(1)形成严格、规范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

(2)与学校制度相结合。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其学习内容与科举科目对应,两者呈现合流趋势。(3)考试采用八股文,评价标准规范、统一;

(4)科举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选拔了一批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衰落:

考试形式(八股取士)和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日益僵化,不能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问题探究:多角度认识科举制材料

关于科举考试的功过是非,历来莫衷一是。

唐太宗李世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历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唐代中叶以后,中国有两项很大的变迁,一项是南北经济文化的转移,另一项是社会上贵族门第的逐渐衰落……;

近代西方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相反的责难也很多,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康熙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1)积极①打破门阀世族的政治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政治的进一步成熟。②以考试取人,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使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③科举制将做官与读书结合,提升官员文化素质和社会文化水平,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科举制把选官任官权力集中在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⑤保持了儒家文化主体地位,有利于古代学术文化发展和传播;⑥推动世界文明:科举制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2)消极:①科举制度引导人们严重脱离实际,助长了封建文化教育畸形发展;②科举制代代沿袭,因循守旧,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朝代制度演变趋势认识西周世官制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两宋科举制元蒙古传统和科举制明清科举制①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严密科学。③选拔原则:逐渐制度化,严密化,相对公平、公开、客观。④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选拔制度在不断丰富完善,反映出统治阶级不同时期的统治需求,总体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本质上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大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磨勘制度考满与考察考满:依年限分为“初考”“再考”和“通考”;考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上计制记薄汇总,御史审核;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流于形式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接受考核巡察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四善二十七最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秦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明朝清朝宋朝(一)考核制度小结: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朝代考核制度考核标准特点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朝清朝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流于形式吏部考核品德、才能磨勘制度政绩考满和考察政绩、贪酷和不作为京察和大计才能、操守、政务1、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渐趋完善;2、考核重德尚能;3、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4、中央官与地方官分开考核5、监察监督人员介入考核过程。朝代中央地方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御史大夫监察史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十三州刺史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台、台谏合一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御史台御史台、肃政廉访司都察院、六科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二)监察制度小结: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