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起源的教案_第1页
汉字起源的教案_第2页
汉字起源的教案_第3页
汉字起源的教案_第4页
汉字起源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字起源的教案第1页/共83页起源性问题一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二人是怎么来的?

三地球是怎么来的?第2页/共83页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文字的起源问题一直是文字学甚至是人类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主要的材料:(1)史籍的记载(2)考古的发现第3页/共83页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结绳说图画说仓颉说八卦说书契说传说可信否?第4页/共83页1.对仓颉造字说的分析

《说文解字·叙》: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春秋元命苞》:(仓颉)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采自刘志基《汉字体态论》

《淮南子·本经训》: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文献记载一、对历史上各种汉字起源观的评析第5页/共83页孔颖达《尚书正义》说:“其仓颉则说者不同,故《世本》云:‘仓颉作书’,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皆云:‘仓颉,黄帝之史官也。’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徐整云:‘在神农、黄帝之间。’谯周云:‘在炎帝之世。’卫氏云:‘当在庖牺、苍帝之世。’慎到云:‘在庖牺之前。’张揖云:‘仓颉为帝王,生于禅通之纪。’…如揖此言,则仓颉在获麟前二十七万六千余年。是说仓颉,其年代莫能有定。”

第6页/共83页(1)汉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的。(2)仓颉应是上古时期对汉字有过突出贡献的人。(3)传说中的仓颉是中华民族创造汉字的智慧化身。(4)汉字造字的历史凭借仓颉造字的神话得以流传。仓颉造字说的合理成分(1)汉字是在结绳记事之后产生的记事方式,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结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记事需要。(2)原始时期创造汉字,得到了鸟兽足迹的启示。人们在狩猎时看到可以根据鸟兽的足迹区分各种动物,于是想到创造不同的图形符号来记录各种事物与意义。(3)汉字的产生,与上古时期的史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史官为记录历史,于是创造各种记事方法,文字则是他们发明的记事方法之一。正确理解仓颉造字说第7页/共83页《易经·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庄子·胠箧》:……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郑玄《周易注》: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绳与汉字起源关系的文献记载2.结绳与汉字起源的关系第8页/共83页李祚集《周易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第9页/共83页《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第10页/共83页结绳是一种实物记事的方法。用结绳辅助记忆,或计数、计日,或记事。许多民族使用,如秘鲁印加人,我国藏族、高山族、独龙族、傈僳族、瑶族、哈尼族等。

第11页/共83页采自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第12页/共83页第13页/共83页印加文明-印加文字

印加文明-印加文字奇普密码

印加常常被说成铜器时代主要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书面语言的文明在500多年前,西班牙旅行者在秘鲁中部遇见了一个印第安男人,他可能是一个前印第安王朝的官员。西班牙人看到这个印第安人时,他正打算藏起来一些他带着的东西,所以他们搜了他的身,并找到了一些神秘的打了结的绳子。后来西班牙人得知这些绳子叫做奇普(Khipu)。很多奇普只是为了计数,但是西班牙征服者认为有些绳子包含了历史故事,宗教秘密,甚至是诗歌。在上面讲述的这件事里,印第安人说他身上的奇普记载了西班牙征服者在这个地区做的所有事情。“好事和坏事都有。”西班牙人的首领菲格雷多说。之后他很快没收并烧毁了这些记录,并惩罚了这个印第安人。

第14页/共83页“印加”一词的本来含义是“首领”或“大王”的意思,是塔万廷苏龙的最高统治者。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建立印加帝国而得名的。西班牙人到来后,简单地以“印加”一词指称这个国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约定俗成了。印加为其最高统治者的尊号,意为太阳之子。15世纪起势力强盛,极盛时期的疆界以今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中心,北抵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南达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16世纪初由于内乱日趋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第15页/共83页印加人的结绳记事,又叫奇谱(khipu),它们大多用棉绳制成,是一种精心编制的装饰性绳结挂饰。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印加国度后,只发现了奇谱这一奇怪的交流方式,却无任何文字记载。

印加奇谱比一般的结绳记事复杂,一块奇谱往往有一条横向主绳,上面垂挂有很多打了结的垂直绳索,在它们上面又挂着第二层或第三层更多的绳索,层层累积而成。到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600多个奇谱。

第16页/共83页3、契刻说契刻记事的记载常见于古籍。汉代刘熙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其作用是:或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用作某种标识,或用作兵符、债券、信约等。《史记·信陵君列传》就记载过窃符救赵之事。《后汉书·乌桓传》亦称:“大人有所招呼,则刻木以为信,虽无文字,亦不敢违。”第17页/共83页《释名·释书契》: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列子·说符》: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郑玄《周易·系辞》注: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史记·三皇本纪》:太昊、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第18页/共83页古人利用刻契的形式把一些数字符号或象形符号刻划在陶器或竹木片上,以此传递信息。刻契记事在促进文字产生方面发生的作用比结绳或八卦更直接。第19页/共83页刻契为约也是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刻契以计日、计数、为凭、记事。刻契为约的方法至今还保存在景颇族、独龙族、哈尼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中。第20页/共83页结绳刻契与汉字起源关系分析(1)结绳与刻契是汉字产生前的两种主要记事方法,且结绳早于刻契。(3)汉字的形体与结绳有零星的关系,但不是所有的汉字都源于结绳的绳结。(2)结绳与刻契都只能简单地记录数字,不能记载更加复杂的内容,且都没有与语音发生联系。(4)刻契对汉字的产生可能有过启示作用,即原始时期人们由刻契想到刻更加复杂的图形符号。xìsàniàn第21页/共83页4.八卦与汉字起源之间的关系八卦与汉字起源关系的文献记载孔安国《尚书传·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集生焉。”

《说文·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府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乾兑离震巽坎艮坤郑樵《通志·六书略》:“文字起源于八卦。”第22页/共83页算筹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别看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国数学史上它们却是立有大功的。而它们的发明,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第23页/共83页第24页/共83页汉字由卦爻符号演化而来。爻,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一横道为阳爻,断开的横道为阴爻。第25页/共83页先天八卦图第26页/共83页正东为震卦,五行属木东南为巽卦,五行属木正南为离卦,五行属火西南为坤卦,五行属土正西为兑卦,五行属金西北为乾卦,五行属金正北为坎卦,五行属水东北为艮卦,五行属土后天八卦图第27页/共83页八卦歌诀

朱熹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第28页/共83页第29页/共83页第30页/共83页第31页/共83页"八卦之象"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第32页/共83页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布,为斧,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良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第33页/共83页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鞣,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胃,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赢,为蟹,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第34页/共83页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35页/共83页到了汉代,又有人将卦形混同于卦象,认为八卦分别为天、地、雷、风、水、火、艮、兑这八个字,晋人潘岳也认为:“结绳阐化,八象成文。”第36页/共83页《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第37页/共83页八卦的来源及其与算筹的关系原始时期以石子或木棒儿为游戏八卦算筹阳爻阴爻八卦与汉字起源关系分析(1)个别汉字的产生与算筹有关,但不是所有的汉字都源自于算筹。第38页/共83页(2)八卦与算筹是两种性质、用途不同的事物,不能因为少数几个字源自算筹,而说汉字起源于八卦。(3)八卦是巫术问卜推演的抽象符号,原始汉字是图画性的记录语言的符号,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第39页/共83页5、书画同源说

北美“奥基布娃的情书”第40页/共83页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后才有可能。譬如,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虎”;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上面说的“虎”和“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第41页/共83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第42页/共83页第43页/共83页第44页/共83页第45页/共83页苏美尔文。前45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象形文字,图画性很强,但仍属意音结合文字。后发展为契形字,又称钉头字。古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使用。记录过多种语言。前331年,亚历山大灭亡波斯人以后,逐渐消亡。第46页/共83页第47页/共83页第48页/共83页玛雅文。中美洲,图画性很强,意音结合文字,约270个符号,构成形声、会意结构的字,其表音符号已相当系统化。西班牙人16世纪入侵,施行文化灭绝政策,因此毁灭。二战后释读成功。第49页/共83页第50页/共83页云南丽江纳西族象形文字经典“东巴经”第51页/共83页

纳西族《古事记》中一段文字:第52页/共83页汉字起源于图画的实物为证第53页/共83页在甲骨文、金文中存在着很多图画文字的痕迹。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有较强的图画性的反映。简言之,当记事性图画逐步简化成抽象的表意符号,并且赋予了一定的读音时,文字就产生了。第54页/共83页第55页/共83页第56页/共83页第57页/共83页集第58页/共83页(1)唐兰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古文字学导论》主张“文字的起源是图画。”《中国文字学》:“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第59页/共83页(2)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推测:汉字的形成与原始族徽符号的盛行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远在文字产生以前,原始人已经普遍有了刻画族徽的习俗,只要族徽符号还没有纳入成句的书面语言中,就还不能说它已经成为文字,但是由于它在原始社会中的普遍性和音义的明确性,它在文字起源的过程中必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第60页/共83页(3)图画记事的这种性质更接近自然语言记事的性质。《吕氏春秋·句躬篇》:“史皇作图。”《路史》:“颗首作画”。这都是有关我国绘画起源的远古传说。在仰韶文化的遗物中已发现大量原始人创作的绘画,其时代大约距今六七千年。与图画很相似的文字,大量出现于商周青铜器上,有时也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特别是作为汉字基础字的象形字,从其字形上可看出图画是汉字产生的先导。文字起源于图画,所以有人把记事的图画叫做"图画文字"。第61页/共83页(4)图画和文字有本质区别图画记录的是事件或人物,不直接用于记录语言而可以构成语言的单词,其含义纯粹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不同语言一一对应,互相结合。文字,尽管起初可能与图画很相似,可含义是通过读音来表达的。因此图画除了有形,还要有固定的音和义时,才算演变成了文字。第62页/共83页二、关于汉字起源时间的推测关于汉字是何时产生的,李万福在《汉文字学新论》中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总结了学者们的各种观点。1.渐变论认为文字是通过漫长时间的数量积累逐渐发展起来,这种观点就是文字起源的“渐变论”。(1)仰韶说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期,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仰韶文化陶符有78种,学者们据此推测汉字应起源于此时,即距今约5000至6000年之前。把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刻画符号视为汉字源头的观点称为“仰韶说”渐变论认为,文字是民众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创造的。第63页/共83页郭沫若:“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傅永和:“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1954年在西安发掘的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上的图形和刻划符号就是汉字的萌芽。”(《汉字的起源》,《语文导报1986年第2期》)采自李万福《汉文字学新论》第64页/共83页(2)大汶口说认为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符号是原始汉字源头的观点称为“大汶口说”大汶口文化距今大约5000年,也处于新石器时期,首先发现于山东省宁阳县堡头村和大汶口一带。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有4种,有学者推测它们是汉字的源头。旦斤

钺炅第65页/共83页唐兰:“大汶口文化陶器文字的发现……可以看到大汶口文化已经是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时代。”(《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光明日报》1977年7月14日)高明:“在陵阳河遗址那个年代,汉字仍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完全具备表达语言的一切功能。但它已具备了汉字应有的各种因素。”(《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2.突变论认为文字是在社会发展到迫切需要文字时,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迅速创造出来的,这种观点就是文字起源的“突变论”。突变论认为,文字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基础上由上古的智者创造的,创造过程中借鉴、吸收了一些古老的记事符号。第66页/共83页(1)夏初说

“夏初说”认为汉字是夏朝初年创制的。认为河南登封王城岗、长安县花园村和偃师二里头等夏初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符号,具有真正的文字性质。李先登:“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陶器上的刻划文字是目前考古发现的确凿的时代最早的文字。”(《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杨亚长:“夏代时期无疑已经有了文字,……(王城岗陶器符号)可辨认的陶文有‘五’、‘共’等字,其字体结构与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基本相同,因而无疑可以肯定为文字。”(《关于汉字起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8期)采自李万福《汉文字学新论》第67页/共83页(2)夏商之际说

“夏商之际说”认为汉字体系成熟于夏商之际。主要的依据应当是商代的甲骨文。裘锡圭:“在商代后期,不少象形字已经变得很不象形,写刻文字的技巧也已经极为纯熟,看来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大概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又:“夏王朝有完整的世系流传下来这件事,就是原始文字有了巨大改进的反映。这种改进为汉字在夏商之际基本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打下了基础。……汉字基本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时代,可能是夏商之际。”(《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单个的原始文字系统的文字体系(大汶口符号)(甲骨文)第68页/共83页(3)晚商说

“晚商说”认为甲骨文才是最早的汉字。主要依据是商代的甲骨文。徐中舒、唐嘉弘《关于夏代文字的问题》:“殷墟甲骨文字的书法一方面体现了它的成熟性,距离原始的图象符号,已有相当距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它的省型与变型的分化过程,仍有一定的原始性。”又:“(汉字在商代晚期)一班巫卜手中,日趋纯熟,以致完备。”(《夏史丛论》齐鲁书社1985年版)卢丁:“我们能确定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就只能是殷代的甲骨文。”(《汉字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前1600前1300前1046商汤盘庚(迁殷,定都小屯)商纣第69页/共83页三、关于汉字创造者的研究

汉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造字说爸妈她甭汉字究竟是大众创造的,还是个别智者发明的。我们认为,渐变论者与突变论者的观点都有合理性。1.汉字是大众集体的创造(渐变论者的观点)第70页/共83页2.巫史对汉字产生的重要贡献(突变论者的观点)在汉字早期,巫史对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有过突出的贡献。李先登:“创造文字是由当时社会上脱离体力劳动的少数人专门从现有的大量符号中去粗取精,归纳整理……逐步取得大范围的社会公认才能成功的。根据文献记载,这批人可能就是古代的巫史。”(《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卢丁:“我们所称的巫师集团或祭司阶层……只有他们才有条件将早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的不统一的各种图形符号加以整理总结,传习使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字应该产生于巫师集团之中。”(《汉字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发明创造文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整理教授文字:周宣王的史官籀留下名字的上古对汉字有贡献的史官第71页/共83页1.文字产生于传递信息的需要4.进一步的约定俗成与与语言结合牢眼神体态声音实物原始记事文字四、关于汉字的产生过程2.创造抽象或图画的单个记事符号西部:仰韶陶符(抽象)东部:大汶口陶符(图画)3.对原始记事符号进行归纳整理仓颉时代——巫师、史官等对原始符号进行整理第72页/共83页传统观点(汉字的“来源”)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图画文字画图画文字文字第73页/共83页五、原始图画是汉字的最主要源头保乳鄉1.汉字与图画的密切关系绝大多数原始汉字都是原始图画性的图形符号,只有少数几个汉字是抽象符号,如数字“一、二、三”等。第74页/共83页2.原始图画中分化出原始图画文字原始时期人们涂鸦画的图画,在发展中分化为原始美术性图画和原始记事性图画。原始美术性图画和原始记事性图画比较:原始美术性图画原始记事性图画绘制目的装饰器物供人欣赏记录信息传递信息图画特征图形复杂美观形象图形简洁写意抽象发展趋势逐渐美观与音无关逐渐抽象与音结合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青铜器上的族徽第75页/共83页3.从原始文字性图画到原始图画性文字唐兰:“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能读。”原始文字性图画原始图画性文字读音没有读音已有读音表意笼统模糊准确具体理解提示思维方向反映思维内容造句游离于语句外存在于语句中族徽甲骨文原始文字性图画:较早的没有读音的图画色彩较浓的图画记事作品。原始图画性文字:稍晚的已有读音的图画色彩减弱的图画记事符号。第76页/共83页奥基布娃部落女子的情书

印第安车偃部落的书信纳西族的东巴文—《东巴经·人类迁徙传略》采自王凤阳《汉字学》采自《读者》1997年第1期第77页/共83页六、陶符与汉字起源的关系1.陶符资料简介西安半坡陶符临潼姜寨陶符原始时期人们刻画在陶器上的抽象符号叫做“陶符”。第7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