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传感检测技术_第1页
2014年03传感检测技术_第2页
2014年03传感检测技术_第3页
2014年03传感检测技术_第4页
2014年03传感检测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03传感检测技术第一页,共73页。第0章

绪论第1章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第2章

电阻传感器第3章

电容传感器第4章

电感传感器第5章

电涡流传感器第6章

光电检测第7章

温度检测第8章

流量检测《传感检测技术》

课程内容第二页,共73页。3.1概述3.2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3.3电容传感器的测量电路3.4电容传感器的应用3.5差压式物位计的迁移量计算《传感检测技术》

第3章电容传感器第三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1概述电容屏欲称“硬屏”。像主流的几款手机如三星I8910,苹果IPHONE,GOOGLE的G1,G2.HERO黑莓的9500国产强机魅族M8等电阻屏欲称“软屏”。像使用WindowsMobile系统各系例品牌手机,如HTC多普达三星摩托罗拉等使用WindowsMobile系统的智能手机,还有大家熟悉的NOKIA5800也是使的软屏第四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1概述当用户触摸电容屏时,由于人体电场,用户手指和工作面形成一个耦合电容,因为工作面上接有高频信号,于是手指吸收走一个很小的电流,这个电流分别从屏的四个角上的电极中流出,且理论上流经四个电极的电流与手指头到四角的距离成比例,控制器通过对四个电流比例的精密计算,得出位置。精确度99%,响应速度<3ms电容屏是一块四层复合玻璃屏,玻璃屏的内表面和夹层各涂一层ITO(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最外层是0.0015mm厚的矽土玻璃保护层,夹层ITO涂层作工作面,四个角引出四个电极,内层ITO为屏层以保证工作环境。第五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1概述电容器:A—两极板相互遮盖的有效面积d—两极板间的距离(极距)ε—电容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ε=ε0ε1ε0—真空介电常数ε1—极板间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可构成变面积型、变极距型、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以各种类型的电容器作为传感器元件,将被测物理量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再经测量转换电路转换为电压、电流或频率。(1)可获得100%以上的相对变化量

。(2)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高温、辐射、强裂振动)下工作。(3)所需的激励源功率小,本身发热问题可不予考虑。第六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1概述电容器的边缘效应理想电容器的电场线是直线,而实际电容器只有中间区域是直线,越往外电场线弯曲的越厉害。到电容边缘时电场线弯曲最厉害,这种电场线弯曲现象就是边缘效应。在基板面积较小时,将引起测量误差。

第七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1概述打开收音机后盖,可看到与调谐旋钮联动的是一个旋转式可变电容器。顺时针旋转调谐旋钮时,变面积式可变电容器的动片就随之转动,改变了与定片之间的覆盖面积A,电容量C越小,所接收到的电台频率越高第八页,共73页。3.1概述3.2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3.2.1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3.2.2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3.2.3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3.3电容传感器的测量电路3.4电容传感器的应用《传感检测技术》

第3章电容传感器第九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2.1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

第十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2.1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

当动极板受被测物体作用引起位移时,改变了两极板之间的距离d,从而使电容量发生变化。

初始极距d0

(过小易击穿,可加云母片),灵敏度,行程。若x/d0(0.1)<<1,近似线性结构示意图电容量与极板距离的关系(非线性)1-定极板2-动极板3-弹性膜片第十一页,共73页。变级距型(应用最广):起始电容为20~100PF极板距离约25~200μm最大位移应小于极板间距的1/10《传感检测技术》3.2.1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

第十二页,共73页。差动电容传感器灵敏度提高近一倍,非线性也得到改善。外界的影响诸如温度、激励源电压、频率变化等也基本能相互抵消。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还可以进一步用计算机来计算修正

。《传感检测技术》3.2.1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

1-动极板2-定极板差动变极距式差动变面积式第十三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2.2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

同心圆筒形变面积式传感器角位移式第十四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2.2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

1-定极板

2-动极板

3-外圆筒

4-内圆筒

5-导轨6-测杆

7-被测物8—水平基准平板形直线位移式结构同心圆筒形变面积式传感器a0

两极板原来的遮盖长度b极板宽度d0极距固定线性角位移式同心圆式:外圆筒不动,内圆筒在外圆筒内作上、下直线运动。R—内圆筒的外半径、r—外圆筒的内半径h0为两者原遮盖长度线性增加b或减小

d0,灵敏度提高。平行板式:第十五页,共73页。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一小段范围内是线性的,灵敏度是常数。多用于检测直线位移、角位移、尺寸等参量。《传感检测技术》3.2.2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

第十六页,共73页。差动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线性好,灵敏度高

《传感检测技术》3.2.2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

1-上面的电容特性

2-下面的电容特性

3-差动特性第十七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2.2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

电子游标卡尺(差动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

例:电子卡尺的分辨率可达0.01mm,行程可达200mm,它的内部所采用的电容传感器型式是___B___。A.变极距式B.变面积式C.变介电常数式第十八页,共73页。几种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传感检测技术》3.2.3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

当某种被测介质处于两极板间时,介质的厚度

δ越大,电容

Cδ也就越大。例:在两片间隙为1mm的两块平行极板的间隙中插入____,可测得最大电容A.塑料薄膜B.干的纸C.湿的纸D.玻璃薄片第十九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2.3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

Cδ=空气所引起的电容

C1和被测介质所引起的电容

C2的并联初始电容—被测介质进入后—电容的变化量—1.平行板电容器ε0—空气的介电常数εr1—被测介质相对介电常数线性正比第二十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2.3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

=

空气所引起的电容

C1和被测介质所引起的电容

C2的并联圆筒形电容器表达式:H=0:H=h:2.圆筒型电容器D—外电极内径;d—内电极外径;ε—电极间介电常数;H—电极覆盖高度。ε—空气的介电常数;ΔC与h成正比。ε1—被测介质的介电常数;第二十一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2.3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

磁粉

制动器励磁信号电动机张力信号张力传感器张力传感器信号处理器厚度信号绝缘薄膜张力及厚度测量系统(变介电常数)拉力上下极板第二十二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2.3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

湿敏电容

材质——具有很大吸湿性的绝缘材料。如:(1)多孔性氧化铝(2)高分子吸湿膜(聚苯乙烯、聚酰亚胺、酷酸醋酸纤维等)优点—灵敏度高、产品互换性好、响应速度快、湿度的滞后量小、便于制造、容易实现小型化和集成化,其精度一般比湿敏电阻要低一些。主要厂家——Humirel公司、Philips公司、Siemens公司等。产品—HumiditySensor-HS1101LF(法国Humirel公司

)Description:Basedonauniquecapacitivecell,theserelativehumiditysensorsaredesignedforhighvolume,costsensitiveapplicationssuchasofficeautomation,automotivecabinaircontrol,homeappliances,andindustrialprocesscontrolsystems.Theyarealsousefulinallapplicationswherehumiditycompensationisneeded.第二十三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2.3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

湿敏电容

例:利用湿敏电容可以测量__B____。A.空气的绝对湿度B.空气的相对湿度C.空气的温度D.纸张的含水量第二十四页,共73页。3.1概述3.2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3.3电容传感器的测量电路3.3.0电容器的等效电路3.3.1变压器电桥电路3.3.2运算放大电路(简单)3.3.3调频电路(常见)3.3.4脉冲宽度调制电路3.3.5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桥电路3.3.6测量电路新技术(了解)3.4电容传感器的应用3.5差压式物位计的迁移量计算《传感检测技术》

第3章电容传感器第二十五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0电容器的等效电路

1.电源频率

ω较低时:R1—电极间等效泄漏电阻,反映电容器低频时损耗。ω↑→容抗

Xc↓→影响

↓ω>几兆赫,R1可略。2.电源频率

ω↑→(电流的集肤效应)导体电阻↑,须考虑传输线电感和电阻。R2—串联电阻,包括引线、电容器支架和极板电阻(几兆赫以下可略,仅在高频时考虑)L—由电容器本身的电感和外部引线电阻组成。损耗电感效应电容传感器低频等效电路电容传感器高频等效电路第二十六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0电容器的等效电路

2.ω↑→(电流的集肤效应)导体电阻↑,须考虑传输线电感和电阻。R2—串联电阻,包括引线、电容器支架和极板电阻(几兆赫以下可略,仅在高频时考虑)L—由电容器本身的电感和外部引线电阻组成。电感效应电容传感器低高频等效电路等效电路谐振频率一般为几十兆赫。只有

ω<(1/3~1/2)谐振频率,才能正常工作。传感器的等效电容

Ce为实际电容值与传感器的固有电感L和角频率ω有关。实际使用时应与标定的条件相同第二十七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1变压器电桥电路交流电桥—变磁阻式传感器的主要测量电路交流恒压源供电,要求:电源频率>10倍被测信号频率桥路两臂为激烈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当负载无穷大时,输出电压可表示为初始C1=C2=C,桥路平衡;

若变间隙式电容传感器接成差动方式:C1=C-ΔCC2=C+ΔC输出与位移成线性关系第二十八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1变压器电桥电路C1=C-ΔCC2=C+ΔC优点:电桥电路灵敏度和稳定性较高,适合做精密电容测量;寄生电容影响小,简化了电路屏蔽和接地,适合于高频工作。缺点:电桥输出电压幅值小,输出阻抗高,其后必须接高输入阻抗放大器才能工作,而且电路不具备自动平衡措施,构成较复杂。从原理上没有消除杂散电容影响的问题,为此采取屏蔽电缆等措施,效果不一定理想第二十九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1变压器电桥电路例:有一平面直线位移差动传感器结构组成如图所示。其测量电路采用变压器交流电桥。电容传感器起始时b1

=

b2

=

b

=200mm,a1=a2=20mm极距d

=

2mm,极间介质为空气,测量电路u1

=

3sinωtV,且u=u0。试求当动极板上输入一位移量△x=5mm时,电桥输出电压u0。解:第三十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2运算放大电路

运放的放大倍数

K大,输入阻抗高。能克服变间隙式传感器的非线性,使其具有线性关系a为虚地,因

Zi很高,则Ua=0,I=0。根据基尔霍夫定律:Cx—电容传感器若采用平板电容,Cx=εS/d

输出与极板间距成线性,从原理上解决了变间隙式传感器的非线性。第三十一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2运算放大电路

Cx—电容传感器优点:能够克服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的非线性,是电容式传感器比较理想的测量电路。缺点:要求电源电压稳定,固定电容量稳定,并要求放大倍数与输入阻抗足够大第三十二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2运算放大电路

例:变间隙电容传感器的测量电路为运算放大器电路,如图所示。C0

=

200pF,传感器的起始电容量Cx0

=

20pF,定动极板距离d0

=

1.5mm,运算放大器为理想放大器(即K→∞,Zi→∞),Rf

极大,输入电压u1

=

5sinωtV。求:当电容传感动极板上输入一位移量△x=0.15mm使d0减小时,电路输出电压u0为多少?第三十三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3调频(FMfrequencymodulation)电路

将电容传感器作为LC振荡器谐振回路的一部分,或晶体震荡器中石英晶体的负载电容当电容

Cx变大时,振荡器的频率

f变低。振荡器的频率受电容传感器的调制,实现

C/f的变换(非线性)。灵敏度高,可测0.01μm级位移变化量

L0—振荡回路的电感C1

—振荡回路固有电容C2

—传感器引线分布电容Cx—传感器的电容C=C1+C2+Cx第三十四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3调频(FMfrequencymodulation)电路

C=C1+C2+Cx例:在电容传感器中,若采用调频法测量转换电路,则电路中___B___。电容和电感均为变量电容是变量,电感保持不变C.电容保持常数,电感为变量D.电容和电感均保持不变第三十五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3调频(FMfrequencymodulation)电路

C=C1+C2+Cx优点:频率输出易得到数字量输出,不需A/D转换;灵敏度较高;输出信号大,可获得伏特级的直流信号,便于实现计算机连接;抗干扰能力强,可实现远距离测量。缺点:稳定性差。在使用中要求元件参数稳定、直流电源电压稳定,并要消除温度和电缆电容的影响。其输出非线性大,需误差补偿第三十六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4脉冲宽度调制(PWMPulseWidthModulation)电路

C1、C2为差动电容传感器;R1=R2;A1、A2为比较器

利用某种方法对半导体开关器件的导通和关断进行控制,在电路的输出端得到一系列按一定规律变化的、幅值相等,宽度不等的脉冲。电容容量的不同将引起充放电时间的快慢变化,导致矩形波发生电路输出脉冲的占空比随差动电容传感器的电容量变化而变化,通过低通滤波器得到对应于被测量变化的直流信号。第三十七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4脉冲调制(PulseWidthModulation)电路

当双稳态触发器的

Q

端输出为高电平时,即

A点高电位通过

R1对

C1充电(时间常数为

),F点电位逐渐升高。电容

C2通过低内阻的二极管VD2迅速放电,G点电位被钳制在低电平。当

F点电位升高超过参考电压

UR

时,比较器

A1

产生一个“置零脉冲”,触发双稳态触发器翻转,A点跳变为低电位,B点跳变为高电位。即:

此时

C1经二极管VD1迅速放电,F点被钳制在低电平,

同时

B点高电位经

R2向

C2充电(

)当G点电位超过

UR

时,比较器A2产生一个“置1脉冲”,使触发器再次翻转,A点恢复为高电位,B点恢复为低电位。参考电压第三十八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4脉冲调制(PulseWidthModulation)电路

周而复始,在双稳态触发器的两输出端各自产生一个宽度受

C1、C2调制的脉冲波形。当

C1>C2时,

t1>t2,经低通滤波器后,获得的输出电压平均值

Uo为正值。C1=C2时波形C1>C2时的波形第三十九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4脉冲调制(PulseWidthModulation)电路

参考电压适用于任何差动式电容式传感器,并具有理论上的线性特性。优点:采用直流电源,其电压稳定度高,不存在稳频、波形纯度的要求,也不需要相敏检波与解调等;对元件无线性要求,便于集成组件化;经低通滤波器可输出较大的直流电压,对输出矩形波的要求也不高;电路抗干扰性能较强,不仅适于静态测量,也适用于动态测量,并有较大的动态工作范围。缺点:此电路对直流电源电压稳定性及电路对称性有较高要求第四十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5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桥电路

Ui

高频(约f=1MHz)激励电源,提供幅值对称的方波。VD1、VD2为特性完全相同的两只二极管固定电阻

R1=R2=R,C1、C2为传感器的两个差动电容,初始值

C1=C2

—在

Ui为正半周时,VD1导通、VD2截止,电容

C1快速充电到

Ui的幅值,有电流

i1流过

RL。

—在负半周期间,VD1截止、VD2导通,电容

C2快速充电到

Ui的幅值,而电容

C1放电。有电流

i2逆向流过

RL。第四十一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5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桥电路

若差动电容传感器的

C1≠C2,则

i1≠i2。在一个周期内流过

RL的平均电流

IL就不为零,输出电压

Uo在一个周期内平均值为当为常数时,有:

输出电压Uo与双T形电桥电路中的电容

C1和

C2的差值成正比。

初始状态C1=C2,i1=i2,且方向相反,在一个周期内流过

RL的平均电流

IL=0。第四十二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5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桥电路

电路的灵敏度

KT与激励电源电压幅值

Ui以及频率

f有关,故对激励电源稳定型要求较高。选取

Ui的幅值高于二极管死区电压的10倍以上,可使二极管VD1、VD2工作在线性区域。R1、R2及

RL的取值范围为10~100kΩ。可在

RL之后设置低通滤波器,能获得平稳的直流输出电压。第四十三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5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桥电路

优点:线路简单,减小了分布电容的影响,克服了电容式传感器高内阻的缺点,适用于具有线性特性的单组式和差动式电容式传感器。缺点:要求电源周期、幅值高度稳定,否则影响灵敏度第四十四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3.6测量电路新技术

1、交流锁相放大测量电路曼彻斯特科学与技术大学(UMIST)成功研制出基于交流的电容检测电路,其特点是可抑制杂散电容、分辨率高、低漂移、高信噪比、无开关电荷注入问题。但电路较复杂,成本高,频率受限。2、高压双边交流激励电容测量电路

美国能源部的Fasching等人将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流态床内部粉体动态参数的研究上时,采用了高压双边交流激励的微小电容测量电路。激励电压不但具有较高的幅值,而且频率较高。但该传感器系统还仅用于实验条件下的在线检测,使其推广到实际现场还有一定的困难。3、利用闭环运算放大器的测量电路

利用闭环运算放大器对微小电容测量的方法对高频信号发生器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器件的杂散电容和寄生电容也被直接放大。第四十五页,共73页。3.1概述3.2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3.3电容传感器的测量电路3.4电容传感器的应用3.4.1电容式差压变送器3.4.2电容式物位计3.4.3其他电容传感器应用3.5差压式物位计的迁移量计算《传感检测技术》

第3章

电容传感器第四十六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1电容式差压变送器

1-高压侧进气口

2-低压侧进气口

3-过滤片

4-空腔5-柔性不锈钢波纹隔离膜片6-导压硅油

7-凹形玻璃圆片

8-镀金凹形电极(定极板)9-弹性平膜片(极板)

10-δ腔11-铝合金外壳

12-限位波纹盘

13-过压保护悬浮波纹膜片

14-公共参考端(地电位)ΔP=0:左、右两侧初始压阻均为C0C1=C2=C0第四十七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1电容式差压变送器

结构简单、过载能力强、可靠性好、精度高、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Rosemount3051SPressureTransmitter(Rosemount3051SSeries)Withitsscalableplatformdeliveringintegratedpressure,flowandlevelsolutions,theRosemount3051SSeriesofInstrumentationistheindustry’spremiermeasurementchoice.第四十八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1电容式差压变送器−−−差压式液位计

1-储液罐

2-液面

3-上部空间

4-高压侧管道

5-电容差压变送器

6-低压侧管道例:若储罐装满液体后,5中的膜片____A.向左弯曲

B.向右弯曲C.保持不动双法兰式压力/差压变送器单法兰式压力/差压变送器第四十九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1电容式差压变送器−−−差压式液位计第五十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1电容式差压变送器−−−差压式液位计1-内圆筒

2-外圆筒

3-被测绝缘液体

4-被测导电液体5-聚四氟乙烯套管

6-顶盖

7-绝缘底座

8-信号传输屏蔽电缆图a)同轴内外金属管式

测量不导电介质图b)

金属管外套聚四氟乙烯套管式

测量导电介质图c)

带底座的电容液位传感器的结构

测量导电介质第五十一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1电容式差压变送器−−−差压式流量计a)流体流经节流孔板时,流速和压力的变化情况

b)测量液体时导压管的标准安装方法c)测量气体时导压管的标准安装方法1-上游管道2-流体

3-节流孔板4-前取压孔位置

5-后取压孔位置6-截止阀7-放气阀8-排水阀

9-差压变送器

10-均压阀例:上图中,管道中的流体自左向右流动时___:

A.p1〉p2B.p1〈p2C.p1=p2管道中流体的流速越快,压力就越_________。A.大B.小

C.不变第五十二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1电容式差压变送器−−−差压式流量计差压式V锥流量计第五十三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2电容式物位计——电容式油量表

第五十四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2电容式物位计

H=0:Cx0为最小值,此时应使电桥输出为零。油量表调零过程如下:首先断开减速箱与RP的机械连接,将RP人为地调到零,即:电位器RP的滑动臂位于0点。此时

R3=R4。再调节半可变电容

C0,使

C0=Cx0,电容式油量表示意图H=0:第五十五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2电容式物位计

H=h:

Cx=Cx0+ΔCx,ΔCx正比于

h。电桥失去平衡,电桥的输出电压

Ubdo经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再由减速箱减速后,带动指针顺时针偏转,同时带动RP的滑动臂向c点移动,从而使RP的阻值增大,Rcd

=R3+RRP也随之增大。当RP阻值达到一定值时,(Cx0+ΔCx)/C0=(R3+RRP)/R4,电桥又达到新的平衡状态,Ubdo再次等于零,于是伺服电动机停转,指针停留在转角为θmax处。电容式油量表示意图第五十六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2电容式物位计

【可截断】最新电容式油位传感器JT606JT606能连续检测液位水平高度,分辨率小于1mm,长度以适应油箱高度,并能替换原车油位传感器接驳原车油表。JT606被广泛用于物流车队,发电机组,公交,大巴,工程机械远程等的油位消耗监控管理。JT606可以根据油箱尺寸现场截断调整长度,极大提高工程施工进度,免去需要先测量每个邮箱尺寸的烦劳。同时现场调整长度匹配度更高,提高测量精度。第五十七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2电容式物位计

光柱显示编码式分段电容液位计Q:利用分段电容传感器测量液位的光柱显示编码式液位计原理示意图如果所示。玻璃连通器3的外圆壁上等间隔地套着n个不锈钢圆环,显示器采用101线LED光柱(第一线常亮,作为电源指示器)第五十八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2电容式物位计——光柱显示编码式分段电容液位计

(3)设n=32,分别写出该液位计的分辨率(%)及分辨力(h2/n几分之一米),并说明如何提高此类液位计的分辨率。(4)设当液体上升到第N个不锈钢圆环高度时,101线LED光柱全亮。则当液体上升到第8个不锈钢圆环处的高度时,共有多少线LED被点亮?26线(1)该方法采用了电容传感器中的变极距、变面积、变介电常数三种原理中的哪一种?(2)被测液体应该是导电液体还是绝缘体?第五十九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3其他电容式传感器应用——电容加速度传感器

第六十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3其他电容式传感器应用——多孔性氧化铝湿敏电容原理

第六十一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3其他电容式传感器应用——利用接近开关进行物体检测

第六十二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4.3其他电容式传感器应用——电容测厚仪

第六十三页,共73页。3.1概述3.2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3.3电容传感器的测量电路3.4电容传感器的应用3.5差压式物位计的迁移量计算《传感检测技术》

第3章电容传感器第六十四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5差压式物位计的迁移计算

1.理想情况下(差压变送器无迁移):Hh=Hmin=0,ΔPmin=0,

I=4mAh=Hmax,ΔPmax=Hmaxρg,I=20mA无需调差压变送器零点迁移差压变送器输入差压变送器输出H=HminH=HmaxΔPmin=0ΔPmax=HρgI=4mAI=20mA液位65第六十五页,共73页。《传感检测技术》3.5差压式物位计的迁移计算

2.一般情况下(差压变送器有迁移)(1)差压变送器正迁移正迁移h=Hmin

ΔPmin=hρg>0I>4mA;h=Hmax

ΔPmax=Hmaxρg+h1ρg

I>20m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